新浪財經訊 “大型主題報告會《大國大時代》——一月談:布局2014”于2014年1月23日在北京召開。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演講時表示,中國經濟轉型需要5-8年。
張燕生稱,中國經濟的轉型之痛,估計可能需要5-8年,如果這5-8年,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地方,包括整個國家真正的進行了脫胎換骨的轉型,我們將會迎來黃金般的30年,可是如果未來5-8年我們保持7.7的增長,甚至更高的速度——還是延續舊方式,那么我們可能會犧牲應當得到的長期增長潛力,“我們確確實實在面對著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以下為演講實錄:
張燕生:非常感謝楊曦,因為過去我也參加過他主持的很多節目,也非常的感謝經濟之聲能夠提供這么好的機會,能夠在一月談的時候,談談我對2014年的看法,2014年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也就是我們可以看到2014年是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前景看好,新興經濟體是不是進入到了一個減速期,這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問題,那么我們看一看數據,也就是說2014年我們對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看法。我們能夠看到基金組織的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有可能從去年的2.8上升到今年的3.1,也就是基金組織預測2014年全球的前景是一個上升的趨勢,那么其中發達國家將從2013年的1%上升到1.7%,那么我們會發現發達國家也是上升的,那么歐元區我們會看到它是從去年的負增長,現在預計是增長0.8。美國將從去年的1.6上升到今年的2.3,那么新興經濟體今年的增長基本上是持平的,也就是說從去年的4.7它可能會略降到今年的4.6,那么中國經濟有些朋友預測是去年是7.7,今年還是7.7,有些朋友樂觀一點說今年有可能7.8,那么中國經濟也就是可能跟去年是持平的,那么有一些朋友就認為中國經濟7.7、7.8是不是太高了,有沒有可能下降到7%,為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留下更多的結構條件和體制改革的空間,但是我們會看到2014年中國經濟基本上還是看好,我們說這是2014年短期的穩定增長的態勢,那么如果我們把時間放長一點,我們又能夠看到什么呢?那么時間放長一點我們看看基金組織的預測,基金組織預測新興經濟體在未來的五年的增長率有可能從4.6下降到4.3,那么下一個五年內,基金組織的預測是有可能從4.3下降到3.2,那么我們就會對這一組數據預測會非常的警覺,2014年會不會是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的增長,從危機發生的時候2009年的雙速增長也就是美日歐在復蘇里增長,而新興經濟體的形勢一片大好,從2014年會陷入一個倒雙速增長的態勢呢?那么我們看看基金組織的預測未來的五年,它預測美國的增長在未來的五年會繼續上行到2.4,歐元區的增長會繼續上行到1.3,那么也就是說不但今年發達國家的經濟開始往上走,而且未來五年的態勢甚至更長時間的態勢有可能會出現發達國家的前景是一個上行的趨勢,而新興經濟體的前景卻可能是一個下行的趨勢,那么在這兩個趨勢之間會不會有一種內在的聯系呢?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國家現在存在的通貨膨脹率高,資產泡沫大,和經濟的不穩定的因素增加會不會是跟量化寬松的逐步退出——過于寬松的貨幣環境開始發生變化,以致中期和長期,也就是中期我們說美國現在在搞再工業化、再創新、再就業,為期10年的結構調整現在美國是走到了一半的路了,那么美國的再工業化會用什么方式走呢?會不會是用保護主義的方式走?會不會是用鼓勵對海外投資征稅,鼓勵海外投資撤回美國的方式實現呢?那么這些方式對新興經濟體的國家會不會是面臨著摩擦加劇,而且本地化而不是全球化趨勢在加劇,對新興經濟體國家來講中期的結構調整外部的因素是非常具有風險的和不確定性的,那么從長期的角度看,我們會發現從09年開始,美國歐洲日本現在正在發生著的變化是什么呢?叫全球規則變局,我們有很多英文縮寫的詞匯:TPP,跨太平洋的IPA,TPIP,跨大西洋的BIT所謂的高標準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高標準的投資自由化,所謂高標準的服務貿易的開放,那么這個全球的變局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機會是什么?有可能一些傳統密集型的企業開始從自己的國家留向TPP的成員經濟體,目前參與談判的經濟體。因此這個全球的規則變局會不會邊緣化,目前經濟面臨困境的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未來的全球化會不會走向四分五裂,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突然會發現2014年短期,雖然我們認為是一個看好的年份,但是我們會發現短期的穩定、中期的結構調整和長期的體制和規則的變局有可能對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是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很多的朋友講,說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問題是內部因素,我就想問一句,內部因素早就存在,為什么09年不爆發,2014年,2013年爆發,究竟是內部因素為主,還是外部因素變化為主。最后拿出事實來。
那么中國剛剛舉行了十八屆三中全會,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那么我們會發現也就是我們短期穩增長控通脹、保民生,我們中期化產能、調結構、促升級,我們長期促改革,轉方式,推轉型,也就是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始推動,那么給我最深的印象也就是我們可以看到三中全會是新的35年的開始。也就是說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到來,對吧,在這個新的階段我們能夠看到GDP也就是從2012年到2014年可能都會保持在7.7,但是我們能夠看到也就是我們的三架馬車它的內生的增長動力正在變化,那么這種變化是什么呢?這種變化我們可以看看進出口的數據,我們會發現2013年和2014年三個出口的門類,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傳統出口產品也就是紡織品、服裝、和鞋類,這三大類產品在同樣的外需變化的形勢下哪種產品的增長速度最快呢?我們能夠看到是傳統出口部門,也就是紡織品、服裝和鞋類2013年的出口的增長率11.2,2014年可能上升到13.4,而高新和機電出口速度在2013年和2014年都是個位數,那么我們就要問我們一個問題,2013年和2014年勞動力成本在上升,土地的成本在上升,人民幣匯率在升值,而且在快速的升值,環境的成本在上升,社會保障的成本在上升,所有的要素成本都在持續快速上升,為什么對這些成本要素最敏感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的部門和產品的出口增長是最強勁,為什么?從紡織品和服裝來講去年最大的問題是棉花價格倒掛,國內的每噸棉花比國外要貴5千塊到6千塊,那么對我們的紡織品服裝和鞋類應該是不利的條件,為什么他們的增長會如此強勁?我的回答只有一個,是因為傳統出口產品它的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我叫脫胎換骨的轉型是開始最早的,他們是從2005年就開始,從2005年開始匯率大幅度上升,勞動力成本大幅度上升,環境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對每一個企業就兩條,要不就溫水里煮青蛙走向死亡,要不就立志進行脫胎換骨的轉型,那么這個痛苦的轉型持續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結果是無論是最痛苦的2013年還是世界經濟看好的2014年走的最好的恰恰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及出口產品。僵尸企業退出,有效率的企業會得到更多的機會。我們再看一看另一組數據,也就是我們看看去年2013年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出口的增長率,明明企業的增長速度是20.6,外企的增長速度是1.3,國企的增長速度是0.6,同樣的外需環境同樣的成本環境但是我們會發現明明企業的出口增長速可以達到20以上,而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他們的增長率沒有達到2%,這就是我們價格。哪種形式最有活力,最有創業精神,它就最有未來。那么這組數據告訴我們,民營企業是最有活力,最具創新精神,因此外需的形勢和內需的形勢和成本的形勢,我們會發現明明走的最好,因此三中全會我們會發現在這個方面就提出了一個思想,就是用混合所有制的方式改造現在各種所有制的形式,那么中間就包含了讓市場起作用,讓民營企業成為未來發展的主力軍。
第二個問題就想談一下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個堅實的基礎,那么我們會看到勞動密集型的產品成本上升需求萎縮,摩擦加劇產業外移新競爭對手的危險越來越大,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能夠看到,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現在的結構的調整、產業的轉型和技術的創新正在面臨著一個坎,就是如何能夠從低成本低價格、低增值的模式能夠走向高成本、高價格高增值的模式,如何能夠從國內的發展把產品的價值鏈能夠擴展延伸到國外,如何能夠發展低碳的有社會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密集型的企業面臨著五缺的轉型困境,缺技術辦?缺人才怎么辦?缺少的人才主要是能夠給企業帶來勞動生產力的普通技工,高級技工,普通技師,高級技師缺渠道怎么辦,包括渠道、品牌,售后服務,缺融資怎么辦?我們中國最不缺錢,但是實體經濟最缺錢,缺規范怎么辦?那么像這些五缺,市場是解決不了的,企業是沒有能力解決的,那么這個轉型之痛也就是要靠我們行業協會、地方政府,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的合作,那么我們說資本密集型的企業呢?現在面對著越來越嚴重的產能過剩,不公平競爭和低碳約束這些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這些產業如何能夠深化結構調整,在這個片子上我就講了三個故事,一個也就是在同樣發展階段德國、日本、還有一些其他的一些發達國家,他們當年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在同樣的情形下他們是如何進行多元化戰略和結構調整,那么第二個故事也就是講到了現在從國家來講是鼓勵像化工、冶金、建材等重化工業和加工制造環節對外轉移,也就是延著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然后走向世界去發展資源在外,能源在外,市場在外來營造新的鋼鐵、有色金屬和石化深加工產業來帶動國內的產品設備和勞務的輸出,那么第三個我們能夠看到林毅夫教授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林毅夫教授在新結構經濟學中間就提出當人力貴了,土地貴了,貨幣貴了,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是要素價格的改變,會改變我們的要素稟賦,也就是當我們所有要素貴了那么我們就必須要提升我們要素稟賦的結構,那么我們說下一步我們的提升應該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誰呢?那么我們林毅夫教授提出來,也就是比我們現有的稟賦結構要高20年水平是我們下一步轉型的方向,我們就要比一比誰現在的要素稟賦結構比我們要高20年,是不是我們東北亞的韓國、日本、以及歐美。另外一個方面我們會發現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也是亟待轉型升級,那么我們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在一個比較劣勢的領域如何形成競爭優勢,如何做到呢?在這個地方我們提出的建議就是走出去,把我們的技術來源、也就是研發中心、人才中心、設計中心、資訊中心建在美日歐大三角地區,和美日歐的知識積累進步和高端人才保持一致,隨著世界知識進步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進步的步伐,同步前進。
那么第二步就是引進來,消化吸收再創新,引進來——我們過去35年說得很多要引資本,引進來下一步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下一步是國際高標準的制度,包括工業服務的制度,也包括技術創新的制度,為中國下一步成為創新性國家創造一個更好的制度的軟環境,第三個就是本地化,也就是要把這些新的概念、新的實踐、新的過程引到中國來,然后大規模進行本地化,因為我們中國的企業迫切的需要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新的市場。因此這種需求它會帶動我們高新技術的創新環節的本地化。因此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經濟在2014年有可能進入到一個新舊切割的時代,也就是過去35年的舊產業的模式我們叫舊低成本驅動、簡單模仿驅動和規模驅動,我們要轉向未來,要轉向創新驅動,人才驅動和服務驅動。我們過去35年我們舊經濟的模式表現為制造和服務分離金融和實體分離,增值和生產服務分離,我們下一步呢?我們下一步新的經濟我們要轉向制造和服務融合金融和實體融合,增值和信息革命新通訊革命,新運輸革命,新能源革命融合。那么我們過去35年的舊發展模式是表現為不可持續。那么下一步呢?我們怎么才能走向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因此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地區,無論對企業還是個人我們都面臨著一個選擇,我們是停留在過去,停留在過去舊經濟模式我們還是走向未來?走向新經濟模式?不管你年紀有多大,還是有多小,你是走向未來你就是年輕的,你要是走向過去你就是衰老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突然會發現前35年無論是多輝煌這一頁翻過去了,所以我們就會發現全面深化改革應當為這個改變創造一個更加有競爭性的和合作的一個新的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
第三個問題我就想講一下牢牢把握擴大內需的戰略,那么對這個問題我自己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也就是中國的經濟的脫胎換骨的轉型之痛,我個人的估計可能需要5-8年,如果這5-8年我們真正的無論是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地方,還是整個國家我們是真正的進行了脫胎換骨的轉型,我們將有黃金般的30年,可是如果我們未來的5-8年我們保持7.7的增長甚至更高的速度我們還是延續舊方式,那么我們可能會犧牲我們應當得到的長期增長潛力,我們會發現從需求端的變化來講也就是我們確確實實在面對著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那么這個機遇從消費升級來講我們會發現1979到99年的消費升級主要是解決吃飽穿暖,2000年到2013年我們的消費升級是要解決老百姓要買車,老百姓要買房,那么新一代的消費升級我們會發現老百姓的信息消費文化消費、養老消費、健康消費也就是高品質的消費,多樣性的消費,和現代性的消費的模式,那么我們說有什么樣的消費者就有什么樣的生產者,老百姓的消費的變化會導致我們整個生產結構的變化,那么另外一個方面我們會發現需求結構正在變,需求結構的變化一個就是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中產收入人群的倍增,我們的諾獎獲得者就說過要買好商品、好服務、好創意的人群,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發現前35年我們經濟學家有一個假說叫誰創新誰死,老百姓窮,老百姓要買便宜的東西,因此企業只能生產便宜的東西,因此我們有一個現象就是誰創新誰死,華為為什么創新,華為有好顧客,華為的顧客是電訊,那么電訊對價格的敏感遠遠不及對信任的敏感,華為為什么能夠拿住好顧客,華為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這樣的話我們會發現,現在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說,這個新的假說就是誰不創新誰死。什么概念?我最后說到一句話就是如果國內企業不能夠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全球的跨國公司就會蜂擁而至,如果國內的企業有能力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它就必須要創新。人才培養和綠色轉型,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會發現圍繞著新的一個階段的產生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收入分配的改革,我們的走向創新環境的改革,我們的包括三中全會提出來的也就是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和城鎮化等等都是為我們未來的30年創造更好的前景。我想我的時間可能到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