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3中國老齡事業發展高層論壇”于2013年11月2日在北京召開。上圖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
以下為演講實錄:
胡曉義:各位上午好,前面幾位發言人都發表了非常精彩的觀點,我也非常受啟發。我所服務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承擔著社會保障的管理職能,所以今天我的發言想就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迎接老齡化高峰的機遇和挑戰,講兩點認識,和各位分享。
第一,正確的認識和把握我國人口老齡化高峰期的挑戰和機遇。
這個觀點實際上前面三發言人都講到了,我想稍微展開一下做一點闡釋,把它說的更鮮明一些。大家都知道,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性難題,而我們國家的“未富先老”情況更為嚴峻和復雜,剛才各位發言人都舉出了一系列的數據。我想用更形象一點的數據表達,按照最近幾年我們國家每年新增超過60歲人口的數來計算的話,現在每一天都有接近25000人進入到60歲以上老年人的行列。說今年60歲以上老年人要超過2個億,實際上在今年9月的某一天我們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了2個億,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
再從我熟悉的領域,企業退休職工的增長速度來看。如果按照去年我們凈增長了620萬退休人員,也就是說,我們全年252個工作日平均每一個工作日要為24800人辦理退休。這是什么含義,就是說在工作時間里,秒針每跳動一下差不多就有一位人員退休。到本世紀的30年代我們國家要進入老齡化的高峰期,而且要在高位上持續將近40年的時間。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局勢。
老齡化高峰期的臨近對我們國家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僅僅從經濟保障的角度來說,就能夠展示足夠嚴峻的挑戰。比如說大家都講到到2050年每4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老年人口,而我們職工的撫養比從現在的3個人養一個退休人員,會變成1.5個職工就養一個退休人員。所以養老保險的經濟負擔是非常沉重的,資金平衡的壓力很大。
老齡化高峰期的臨近又加重了醫療保障的負擔,據統計,老年人的平均醫療消費水平相當于中青年人的3倍。因此,人口結構的老齡化要求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醫療衛生領域,而勞動年齡人口的相對甚至絕對的減少,顯然又縮減了醫療保險的籌集渠道,從而加劇了資金供求的矛盾。我們還可以以更寬的視角來觀察,還可以看到老齡化高峰到來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更加廣泛,而且更加深刻的影響。比如說我們正在努力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
眾所周知,老年人的消費偏好和年輕人是有著重大差別的,所以老齡化高峰的到來對我們國家的社會生產結構的總體調整取向到底會產生什么影響,需要我們研究。又比如在社會總財富的分配上,我們怎么樣恰當的處理和調節代際之間的關系,既使老年人過上體面的生活,又使青年人的創造力繼續得到激發,這也是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
我前面講到的都是挑戰,但我更想說的是我們看到這些嚴峻挑戰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中蘊含的積極意義和重大的機遇,這才是全面的認知。剛才幾位都談到了人口老齡化是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提高的標志之一,是社會進步的結果。李偉主任說老齡化是福,老齡化是客觀進程,不管你是不是喜歡我們都必須面對。如果我們能夠深思熟慮,未雨綢繆,就有可能把這種機遇變成動力,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社會和諧。比如說當我們認識到老齡化高峰的危機,就更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徹底改變以往濫用低端勞動力的傾向。剛才顧主任講到,現在面臨的所謂“用工荒”的問題,再講到老齡化的危機,講到少子化的因素,其實我想補充一個原因,就是發展模式、產業結構、人力資源的浪費問題。怎么會造成“用工荒”,都想用18歲到25歲到30歲的年輕勞動力,而且根本不做培訓和投入,用完了就扔,勞動力資源怎么會得到充分利用呢,怎么不“荒”呢。對這種發展模式必須徹底改變。要求我們向教育培訓領域投入更多的資源,著力提升勞動力素質。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了,不就是把挑戰變成機遇變成動力了嗎。
又比如當我們預見到老齡社會不斷成長新的需求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更加主動的拓展新的就業領域,包括適合中老年人的項目開發。所以我們不應該把老齡化僅僅看成是沖擊經濟社會現實結構的“銀發”浪潮,而應該積極有為,把它轉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銀發”紅利。
第二,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應對老齡化高峰期挑戰的重要舉措。
這幾年社會保障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養老、醫療問題,每每引發社會各界的熱議,眾說紛紜,見仁見智。拋開一些具體問題的討論,甚至是爭議,這種現象集中反映了社會對人口老齡化高峰期臨近的普遍焦慮。為什么大家都參與到這種討論中來,這是普遍焦慮的心態。這是促使我們把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應對老齡化挑戰的重點,其中我認為最重要,而且具有長遠意義的舉措應該是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以養老醫療保障為重點,及早實現基本保障制度的全民覆蓋。現在我們基本醫療保險已經覆蓋了13億人,再加上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應該說我們這個體系建設本身是完備的。但是由于城鄉體制分割等等原因,實際上還有幾千萬人游離在保障制度之外或者是重復參保。所以要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整合城鄉醫保管理體制和經辦資源,來鞏固全民醫保的程度。
在養老保障方面,現在職工和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經有8億600萬(9月底的數據),這個標準不是用13億人口來算的,去除少年兒童等,參保率應該達到80%左右,反過來說還有2億左右的人沒有保障。未來幾年我們要通過實施全面參保登記計劃,合并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增強政策積極性等措施,把這部分人盡快的納入,爭取到2020年覆蓋率能夠達到95%。當然我們也還要積極穩妥的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通過這些全覆蓋的措施,總體實現全體人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這幾年社會保障水平有顯著的提高,比如說企業退休人員月平均的基本養老金1998年只有413塊錢,今年經過調整之后達到將近1900塊錢。各級政府對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參與補助2007年不低于40塊錢,今年達到280塊錢,同時醫療保險的報銷范圍、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都在不斷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看病貴的問題。下一步我們需要做的是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的方針,建立健全統籌兼顧各類群體的社會保障待遇的政策調整,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群體之間、城鄉之間的差別。當然我們要從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盡力而為,正確引導輿論,實現合理預期,使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既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又有利于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既使參保者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又有利于促進就業和鼓勵勤勞致富。既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又體現社會的團結互助和公正。
三是進一步夯實增厚應對老齡化高峰挑戰的物質基礎。現在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的總結余量已經達到3萬8000多億元,同時我們還有全國社會保障戰略儲備資金將近9000億元。面對老齡化資金需求,應該繼續加大政府對社會保障領域的投入,同時要探索劃撥國有資產,開征各種稅收等方式,拓寬社保資金的籌資渠道。要規范社保結余,積累基金的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要對社保基金實施更加嚴格的安全監管,提升預算管理水平,探索社會直接監督的可行模式,使社保基金真正在陽光下運行。
四是為群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應當盡快制定和完善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制度之間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的政策,維護參保群眾的持續性權益,要提高不同層次、加快地區協作,以異地安置的退休人員為重點,完善異地就醫的醫療保險結算辦法。加快全國統一、功能兼容的社會保障卡的發放和應用。到今年底,社會保障卡將發行到5億張,十二五起碼會達到8億張,覆蓋60%國民的目標,爭取到本屆政府結束的時候,屆滿的時候,能夠發到10億張以上,及早實現社會保障一卡通。
五是大力發展多層次的社會保障,搞好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與城鄉低保、醫療救助等政策的銜接,實施更有利的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用人單位對勞動力建立企業年金、職業年金、補充醫療保險。探索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落實大病保險的政策措施,發展商業保險和社會慈善事業,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扶憂濟困、家庭和睦的優良傳統。
六是完善相關制度和機制,確保社會保障體系長期穩定發展。包括實施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進一步分散和共擔老齡化的經濟風險。健全各項保障制度,規范傷殘津貼和遺屬待遇。探索建立老年護理保險等制度,深入研究有關養老金領取的條件等政策,以更有利的激勵措施鼓勵參保者多交多得。同時完善有針對性的政策,鼓勵各行業積極開發適合中老年人的就業崗位。
各位來賓在結束我的發言之前,我想再強調一下,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固然嚴峻,需要我們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但它也不是洪水猛獸。至于國際上有這樣的議論,說是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老年人,我以為這是一個偽論題,是支持中國威脅論的又一個說辭。以我的觀點看,只要我們保持政治穩定、經濟健康發展、社會財富持續的增加、各種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中國不僅能夠養活日漸增多的老年人,而且會讓全國的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兒童生活的越來越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