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3年中國新型城鎮化市長論壇”于10月19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
以下為演講實錄:
楊保軍:各位嘉賓下午好!我用10分鐘給大家講幾點,就是我們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抉擇需要考慮的幾個因素。全球城鎮化的浪潮實際上表明了一點就是城鎮化是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一點現在媒體也爭議了,十八大也寫到了,但是城鎮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成敗恐怕取決于我們的戰略選擇。這是世行的一張圖,我們看到全世界很多國家分為三個級團,右上角的是城鎮化非常高,接近完成的國家,同時他們就是高速度的國家,這類國家往往保障體系非常健全,非常穩定,就是經濟的波動,政治的更替對這個國家沒有根本性的顛覆性的改變和危機。中間這個又一波,第二集團城鎮化水平也基本上完成了,很高,城鎮化也進行快完了,就是它的空間沒多少了。但是,他們沒有進入高收入國家。所以,在二和三之間,這個叫做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它作為的空間不大了,但是就處于第二梯隊了。第三波是城鎮化還沒有起飛,在30%之下,還沒有起飛,結果怎么樣?不知道,我們走了一半,所以下一步能不能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業,這也是決策者關注的一個問題。當然很多學者在研究,能不能跨過去,有的國家成功跨過了,有的國家到現在幾十年了還在這個陷阱里頭掙扎。
那么,如果我們看看他們過去的,沒有失敗的國家的原因在哪里?我們可以看到,發展模式的選擇,收入分配問題,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那么,再看看這些過去的過程,日韓,他們有幾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第一、要適時關注產業結構的轉型,第二、大規模的提高研發產業的附加值,第三擴大個人的消費,第四、循序漸進的推進城鎮化。所以,基于正反兩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循序漸進的城鎮化為依托可以實現對經濟增長的持續的支持。
接下來回到從國家層面思考,剛才周其仁教授談到了,形成農耕文明時期我們國家的人地的對應關系,在工業化時期,在后工業化時期,它這個格局應該也是同樣的改變。所以,經濟學家告訴我們這個集聚的規律才能產生效率,這也是城市的核心價值所在。美國、日本也好,他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在一些優勢區位集中度是非常高的,我們國家要沿用那種市場體制,這種規律我們要不要遵循,多大程度上遵循?除此之外還要考慮什么呢?因為你既然要以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是,還有哪些因素需要我們考慮?我主要補充這么幾點:
第一、我們必須考慮地緣政治的問題,這不是聳人聽聞,因為任何戰略的出發點是安全,這個安全包括了經濟安全,也包括生態安全,還包括社會安全。我們國家跟美國、日本不同,日本和美國東西兩側都是海洋,而我們西邊、北邊鄰國非常之多,無論是將來的貿易交往也好,不得不考慮鄰國的各種關系。不可能把優勢區域培養出來以后,你就安然無恙了。第二、生態環境,這一點是比較憂慮的。如果綜合考慮,各種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我們真正適合我們建城市的地方不到20%。其他的地方大部分是不適合工業化的地區,所以如果強行的推工業化,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另外生態代價也很大。所以,由這個就看到,美國開發東部、中部、西部都是先開發,但是中部和西部的開發絕不是讓東部淘汰落后的產業轉移,它是結合技術,結合資源。所以說,在中部的時候是汽車產業,采掘,還有農業,到西部是行業,信息產業,而我們現在中部、西部眼巴巴的等著東部把那些淘汰、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一個一個搬上去。所以,我覺得如果說原來的污染企業是污染我們的腳,現在是污水從頭上倒下去。第三、如果我們也像這種集聚,集聚到幾億行不行?第四個就是民族和諧的問題,就是少數民族集聚區往往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如果我們要全面實現小看,忽略到這一塊,這是會出問題的。因為美國有種族矛盾,但是沒有民族自治獨立的問題,而我們有很多這樣棘手的問題需要結果。最后,談城鎮化實際上是以農業為主的鄉村社會向工業、服務業為主的城市社會轉變的一個歷史過程。我們現在說城市的很多,說農村的很少,如果你都搞不清楚農村的前景,怎么能搞清楚這個城市的情況呢?我們相當長的時間段認為城鎮化就是做左下角這張圖,變成右下角這張圖,所以現在我們在拆遷,每天我們拆調500個村。那么,我們就必須要考慮未來13億人吃飯怎么辦?我發現在這個事情上想的簡單了,現在的想法是我們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學美國,規模化解決問題。但是,美國是新大陸移民國家,而中國是有長期的農耕文明,是一個悠久歷史的國家,這個問題我們忽略了。那么,新大陸的國家,土族人沒有文化,把這個地搶過來,這么多地怎么辦?所以它可以按照經濟的模式開發,當然他們是規模農業,這樣的規模農業是最具有競爭力的,所以美國的競爭力沒有對手。這樣一來,它的城市化率很高,80%,90%。那么,美國有沒有農村?基本上沒有,它有農場,因為它在農村不是傳統聚落慢慢演化過來的。但是,有一點,當他城鎮化率很高的時候,他開始效仿農村。
這種情況,對于德國就不一樣,因為德國還有援助農業,所以德國的鄉村還存在,并且在后工業時期發揮了價值,情感的價值,人文的價值,自然生態的價值,包括農業本身的價值。它的農業沒有衰退,農村也沒有衰退,反過來在后工業化時期為我們提供旅游、休閑、度假等等。
日本也更值得我們學習,老年人種地是日本的特點,怎么適應呢?老年人有一個特點,經驗豐富,但是干不了重活,當都是老人的時候,它的農業就分工了,把重體力活給輕體力活分工。所以,日本的農業,加上它人多資源好,以及它的地形,所以它往精致農業發展,這樣農村才能夠維持它的傳統,包括它的收入不是差距那么大。所以,中國現在調查下來,80%的80后,90后說我不愿意回去種地,我從小也沒種過地,意味著中國農村也要進入老年人耕種的時候。我們要不要借鑒日本的經驗呢?我們是扔由它衰退下去,還是說我們要找到一種方法?特別是中國南北差異很大,南方地區丘陵山地根本不適合大規模的那樣學美國農場,只有北京平原農區。我們千差萬別,所以光靠規模化農業解決不了這些問題。但是,我們中國的農村恰恰是農耕文明積淀最深厚的地方,我們就應該重新認識、挖掘農村的價值。按照我的看法,農村價值是什么呢?就是在城市化之前農村有價值,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的時候農村價值下降了,所以大家要拆掉。但是,當我們城鎮化水平高到50%,60%,70%的時候,物以罕為貴,大家又有對農村的向往,情感的因素,特別是價值顯現出來了。所以,中國人的夢想就是回歸田園。我相信如果我們農村將來能夠復活,很多人可以回歸田園,可以在農村實現他們的田園夢,所以農村不應該輕易的隨意拆掉。我們現在用城市人的眼光幫助農村,建了一大堆的新農村,實際上不能說它是垃圾,也差不多了。另外,某種程度上告訴我們在前十年,二十年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土地城鎮化明顯快于人口城鎮化,這個什么意思呢?就是它是一個資本的城鎮化,而不是民生的城鎮化,轉型應該轉這種,資本的城鎮化核心應該是生產,我們要怎么轉?一個是地根,一個是銀根。所以,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制度改革,將來能夠走向全社會共享的城鎮化。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建國以后的前30年,我們走的是農村主導下的非城市化的工業化道路,后30年是走城市主導下的資本城鎮化道路。那么,未來30年,我們應該尋找一條城鄉一體,平等、共享、互補的這樣一個城市化道路。所以,可能有的是把城市的發展跟鄉村結合起來,農村土地要先確權,在限權,限權主要是不能盲目建設,要根據規劃引導來建,完善城鄉空間的稅收調節機制。比如我們可以設想,我們把國家分為城市的政策區,主要保證城市人口的發展。但是,城鎮的土地開發權可以下放給農村,但是必須要交稅。第二、鄉村政策區,遠離城市的地區,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證糧食生態,鄉村的發展,同時劃定一定比例的鄉村發展路徑。左邊的方案是城市擴張,農村衰敗,右邊我們是希望平衡,所以兩個不同的方案,最后大家討論下來,選擇了右邊這個方案的試點。
小結一下,第一、城鎮化戰略的制定必須結合國情,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第二、城鎮化的質量比速度重要,社會發展比經濟增長速度重要。最后,中央政府應該抓兩頭,放中間,抓兩頭就是高端的城市群,特大城市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低端的是那些落后地區,貧困地區,中央政府自己沒有支撐能力,中間應該放開。所以,地方政府要轉變增長方式,勇于探索實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