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長江商學院投資研究中心主辦,長江商學院MBA/FMBA項目協辦的“2013長江青年投資人論壇”于8月10日在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本次論壇依托長江商學院及其研究中心搭建的交流平臺,讓更多青年投資人與全球金融精英建立廣泛聯系。圖為平行論壇一之創業與創新分論壇。
以下為討論實錄:
廖建文:大家下午好!上午的主論壇很有意思,下午的分論壇會更精彩。下午不是教授講,更重要的是嘉賓的分享,還有每一位參與分論壇朋友的共同參與,共同參與會非常有意思。今天下午的論論壇是創業與創新,我是廖建文,在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戰略創新與創業管理實踐教授,跟我的專業非常吻合。我首先把今天下午討論的話題做一個演示,介紹一下我們的嘉賓,請嘉賓上場,我們有非常、非常強大的嘉賓陣容。創業與創新,這兩個詞匯是不可分的,首先我們思考創業的問題,再來思考創新的問題,可以為我們的討論做一個界定。創業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很多人認為創業應該像馬云[微博]一樣創業,創業應該像任正非一樣,但創業本身就有多種形態,是一種生活方式。很多人在華爾街做投行做了很多年,覺得這種生活方式沒有意思,他開一個咖啡店,這也是一種創業,他把咖啡店成為生活替代品,實現自己財務和生活的獨立性,不是嗎?把企業做大做強仍然很重要,我想跟大家講的概念是創業形式多種多樣,有生活方式的創業,還有做強做大的創業。創業本身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技能,可以把技能變成一個實體,獨立去做,也可以把技能放在公司背景下的,叫公司內部創業,非常有創新的公司都靠公司內部創業。所以這種方式可以在個體環境里,也可以在公司環境里,這對所有公司非常重要,包括Google走了15年到今天仍然面臨創業的問題,不是嗎?Google需要把內部的人推向市場,創造價值。我們不要把創業當做非得要自己獨立做好,其實創業本身是技能,技能可以用在獨立的環境里面,也可以用在公司環境里,這個技能非常重要。我個人認為創業技能、創業思維方式是你未來走得很遠,無論在內部創業還是公司內創業非常重要的一點。第三方面,創業的目的也有不一樣,創業為了實現財務的獨立性是創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這是創業的經濟目的。但實際上創業還有社會目的和環境目的,換句話說我們在創造企業的時候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和個人財富的獨立當然很重要,現在中國社會還有一種方式是社會創新、社會型企業,如何用商業模式的創新解決社會和環境的問題。大家比較熟悉的2006年諾貝爾獎和平者的獲得者用小微貸款的方式解決社會環境的問題,所以你可以為實現社會經濟目的的創新,也可以為實現社會環境目的的創新。創新的機會如何用企業市場化的運作,我覺得未來創業機會非常多。所以創新不僅僅是使用新的創新模式,這是更高層面的創新,更有意思。
我的意思是創業從不同角度來看,創新代表什么?創新代表解決方案與需求獨特的服務,實際上把一個想法作為推進市場服務里都需要創新作為支持,因為你獨特所以你能夠生存,因為你獨特你可以差異化,因為獨特可以走得更遠。從企業早期的組織階段到成長階段、成熟階段,每個過程都有需要創新的地方,創新可以是產品的形式,可以是服務的形式,可以是新的理念,也可以是新的商業模式。實際上創業和創新是不矛盾的。今天通過論壇回到兩個問題,因為題目非常大,第一個題目是下一個5年創業創新的機會在哪里?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大家以為互聯網時代過去了,機會被馬云等過去一代的創業者拿走了,創新的機會被窮盡了,其實不是,未來5年創新創業的機會在哪?這是第一個題目。第二個題目,未來我們要創業,什么樣的驅動因素和過程能夠使得創業的成功概率更大?當然整個過程涉及的問題非常、非常多,我想拋出兩個問題,一是人和團隊的問題,什么是好的創業團隊?第二個問題,什么是好的想法和商業模式這兩個問題本身就很大。就這兩個問題,因為團隊和想法、模式的完美結合是創新型企業一個好的開始、好的起點。
今天非常有幸請到三位嘉賓,都是我的老朋友,三位嘉賓來自于不同背景、不同行業,我先介紹一下三位。代表三個人不同的職業經歷,有在北美創業經理的朱波先生,創新谷的,老海歸,在華為待了很多年。還有校友朱藝凱,代表傳媒界的大佬,大家比較熟悉的云鋒基金的總經理,大家比較熟悉的印象系列,是印象系列的首席執行官,帶來媒體行業的視角,從國企到民企,再做創投。還有新生代,長江商學院FMBA的包宇先生,他有特殊的情懷,一直在做社會創新的事情,社會創新怎么做他有切實的體會,在丹麥、挪威有一些合作。每個人的職業背景不一樣,有歐洲背景、北美背景和國企背景,掌聲有請三位嘉賓。這個形式我希望輕松一點,我希望大家可以互相問問題。
包宇:我這幾年花了很多時間,跟歐洲、以色列等100多家公司做了交流,從機會來講是兩方面,一個是對于中國的創業者或者企業家來講,新的機會在我們看不太清楚的那方面,從國外來看有三個方面花了很多投資在做研究和探索,一是挑戰驅動的創新,挑戰包括環境的挑戰,比如說氣候變化、全球變暖,他們非常認真花很多錢做這個事情,但這個比較宏觀,最后落實到能源,能源后面是環境的問題,他們認為這個方式不可持續,他們認為現在就要做了,就需要投入很多錢去研發。二是關于社會的變革,包括老齡化對這個社會的影響,這里面有很多問題要解決,解決這個問題靠技術或商業模式。三是社會創新,很多事情在社會里需要有人去做,但不一定賺錢,這怎么做?如果不賺錢,那企業界不會輕易去投入,這方面我覺得他們做了很多事情。因為我自己參與比較多,我覺得國內可以開始去思考,因為他們不輕易去做分析和結論,但已經做了很多事情。
朱波:講這個問題之前,回想一下在傳統行業當中,大家看傳統行業,尤其是機械制造行業生命周期一般是30年也就是說一種產品出來到快速增長到成熟,基本上有30年的好時光,一招鮮可以吃30年。從微軟[微博]開始以后我們進入到軟件時代,這個時代信息產業的開始,一招鮮可以吃20年,未來的產品基本上可以賣20年,包括雷軍[微博]同學前兩天說金山軟件[微博]差不多也有20年的周期。互聯網年代又砍一半,10年。中國互聯網從2000年初到現在為止無不碰到了新一波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沖擊,所以生命周期只有10年,10年就面臨著轉型。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云時代,生命周期又被砍了,只剩下5年了。廖教授剛才講看未來5年已經算是很長了,我個人認為不要說未來5年,有可能未來2-3年。因為我一直有一個觀點,我原來做規劃的時候,我說最多看清1年,2年看清40%-50%,3年肯定看不清。但作為投資者,看大趨勢5年還是可以的。5年除了大家講大的,包括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大家講了很多,包括未來講了很多的新媒體、行業融合,整個大趨勢都是非常好,包括未來另外的朱總關注的新媒體等等。我相對來講比較關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跟我自己的身份有關系。我1990年到美國,1996年在美國創業,2000年創業、2004年再創業,我有創業的愛好,始終做運動員,我特別想看趨勢。這個趨勢對我來講我又怕看,因為看著、看著趨勢,任正非經常講一句話,領先兩步的一定是先烈,華為先是跟隨,最多領先兩步,領先多了肯定是先烈。我在職業生涯變成先烈已經有2-3次了,不能再變成先烈了。從現實當中來看我希望大家拋棄趨勢,回到現實當中。
朱藝凱:我從投資的角度看下面的5年,我們現在看到的東西不代表可以延續這5年的時間。如果我們看現在的項目5年什么比較好?可能比較簡單,跟移動互聯網相關的,跟醫療相關的,跟文化相關的,我們講大的方面。當然細的東西,你不一定把它固定死了,說哪些以后肯定沒有前途,這很難講。在任何市場都可能有機會,只不過是概率大小的問題。今后5年總的來講國家的政策鼓勵的方向,這個在中國你要做產業、做投資,大方向還是要認定,不然碰到一個行業里可能一下子政策性的原因就把你消滅掉了,這個不值得。第二,不要跟大老虎、大獅子捆得太緊,你做起來很不錯,但觸犯了他的利益也容易被消滅掉。未來5年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綜合判斷。總的大方向大醫療行業,就是醫院、器材、藥品、醫藥,這個方向肯定沒有錯。大家看到空氣污染都跟這個有關,大方向不會有錯。文化產業,大家都談到電影已經幾個億、幾個億的票房了,在中國現有的市場上肯定很快就突破10億的,甚至幾十億票房的很快都會有,因為基礎設施有了,屏幕數量和人的需求。沒有錢開一場電影還是可以的,當人們的工作壓力增大,還有各方面的環境壓力可能需要看一場電影,或者看一場演出,或者真的有文化素質,越來越年輕的接受文化比以前強很多,像音樂劇、戲劇,在座的會看話劇的東西,這些今后都是發展方向,一定的!隨著人的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都會上去,我覺得大方向沒有錯。還有物流行業,這個行業很多年以前討論過,沒有一家大的公司,在沒有大公司的市場上很容易產生機會,這些方向都可以。所以今后的5年說哪里有機會,應該說哪兒都有機會,但反過來你做的時候仔細想一想,會不會碰到競爭或障礙?這是我對今后5年的看法。對互聯網大家的創業者已經形成了驅動競爭。包括回過頭來,剛才廖教授講到跟傳統行業怎么比較?傳統行業當中幾十年下來,傳統行業都是靠人力資源的堆積,使得傳統行業繼續保持盈利和維持利潤率,這個東西在幾十年當中都是這么運作的,運作得非常好。移動互聯網這波大潮來了以后,我和蠻子也聊起,整個行業當中真正發揮效率的只有10%,還有90%的效率可以提高,在增加人和資源投資不大的情況下可以提高90%左右。這靠什么?就要靠新經濟、新的移動互聯網和商業模式,使得傳統產業進行了非常深刻的變化,能夠大幅度提高生產力。現在投資者希望投資O2O,用移動互聯網的新手段使得規模大大提高。
廖建文:我想進一步問一個問題,面臨新機遇的時候,剛才朱波講到移動互聯網5年一個周期,現在互聯網已經是一個過時的詞匯了,移動互聯網等新經濟如何改變傳統經濟?改變和交融有可能就會成為未來創業的方向,這一塊各位有什么看法?傳統的教育、醫療等等。
包宇:我最近一個月去北京一次,正好遇到很多關注這個問題的朋友,他們很多不是做科技的,有些是做公益、慈善的,也有很多做外交退下來的體制內的朋友。都是一個問題,我們那天討論全球化,中國經濟從整體來看,如果成長為全球化的下半身,歐美日成為全球化的上半身。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團隊——中遠也虧損。但里面創新的東西不夠,有很大的空間。歐美做棱鏡、金融,這個也很好,這沒有問題,但方向發生了問題。一旦金融危機,西方金融的杠桿不行以后我們跟著也不動了。
廖建文:我們就講創業。
包宇:一個是互聯網提升經濟的效率。
廖建文:前兩天講賣煎餅的,賣牛肉面的,如何通過移動互聯網的手段賣煎餅?我要問非常本質的問題,這對于傳統行業發生哪些改變?我希望給創業者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路,往這方面想有意思。
朱藝凱: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的改變,我們講首先把秩序打亂了,原來大家都認為必須的,有些東西必須要哪里去買的,今后都會亂掉。比如說阿里的金融做出來以后很多銀行都會改規則,首先破壞了市場的秩序。你要做這個事要想一想是不是會影響了這些規則?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我認為現在新經濟的東西是因為倒逼出去的,有一些基礎的因素倒逼的。今天我們還看到,或者前段時間還很火的大型超市,沃爾瑪、家樂福、樂購等超市,我估計這樣的超市1、2年以后都會改變,慢慢、慢慢會越來越小,因為整個模式在網上了。
廖建文:蘇寧越來越大啊。
朱藝凱:有的會逆向做,能不能成不知道,所有的經濟模式里都有正和反,總的趨勢為什么講小?因為物價在小,房租在漲,人員成本在漲,但商品的毛利只有往下走,沒有往上走的,所以必須改變單客的價格,這樣把品種往更高的方向走。蘇寧逆向在走,走得通、走不通不敢講,得看一段時間。
廖建文:我再調整一下,以零售業為例,未來的零售業,像蘇寧轉型一部分放到線上了,不需要以開店的方式擴張了,他做體驗店,需要綜合的、全方位的改變,因為O2O的改變不需要通過復制的模式去擴張了。我倒覺得O2O反而會推動零售業,使得零售業變成體驗中心的概念。
朱藝凱:這個模式對電器行業比較實用,必須有一個體驗的過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網上、網下買過東西,產品的編碼是不一樣的,通常的采購是怎么樣呢?大家在線上看產品立刻上網查價格有沒有便宜的,電器行業做了保護措施,兩個編碼完全不一樣,你在店里看到的東西在網上不一定買得到。這也是設立的障礙,在電器行業里可能更注重于個人的體驗和體會,但在傳統商品的零售里比如說小的商品可以直接在超市購買,這一類的東西很快消滅。并不是說所有的商場都會消滅,而是今后的模式專項shoppingmall,帶有體驗的地方,移動互聯網是不是可以消滅所有的東西?不是的,很多需要人際溝通和互動的東西,比如說母嬰的東西,這些可以在shoppingmall里。
廖建文: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一個是需求維度,無論是教育、醫療行業,因為新經濟、移動互聯網發生了改變,這是橫軸。縱軸代表企業價值的創造,企業價值鏈的組合來滿足需求,因為新經濟的影響也根本上改變了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所以從兩個維度來看,我們分別來看到底現在如何改變需求?經濟如何改變價值創造過程,從而看未來會發生什么變化?
朱波:我先拋磚,在傳統經濟的時候,很多時候靠規模,很難做出個性化的定制。在移動互聯網和新經濟的時代,移動互聯網本身就是個性張揚。我們可以看很多90后、80后的個性非常張揚,希望與眾不同。在新經濟、移動互聯網為個性化的張揚提供幫助,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定制所需要的東西。先不說信息的獲取,或者娛樂的獲取有很多長尾效應,即便回顧到現實生活當中,很多產品做到個性化的定制,需求會大大增加。從需求層面來看完全靠規模經濟會逐漸加入到細分市場和個性化定制,使得需求多元化,這是通過橫向維度看的。從縱向維度來看,由于網絡經濟起來以后傳統的制造和銷售的整個過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制造可能會有個性的需求在,但在銷售過程當中完全扁平化,把傳統渠道,包括零售店有可能會產生巨大沖擊,這個沖擊使得縱向整合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回過頭來第一個問題廖教授提到新經濟起來以后對傳統的O2O到底帶來什么樣的商業模式和價值?第一個加強就是渠道在改變,能夠使得產品一站式到達用戶,能夠從用戶當中馬上獲取反饋,所以是互動的。原來有廠商驅動,有可能從用戶需求反逼、倒逼回來。
廖建文:傳統經濟賺錢很清楚,賣一個產品或者提供服務都很清楚,互聯網尤其到移動互聯網是變成眼球經濟了,用戶群很大,但商業模式不是特別清晰,真正未來的空間在哪?換句話說,我想幾位核心的問題,未來的新經濟,無論是移動互聯網、屌絲經到底會改變傳統經濟什么?
朱波: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看2000年的時候,互聯網剛剛起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懷疑互聯網對人類的改變是多少,今天我們已經離不開互聯網了。反過來印證一句話,移動互聯網的改變對人們的生活,對傳統經濟的影響要遠遠大于互聯網,有人說10倍、20倍,倍數不重要,但對人們生活當中的影響是巨大的。移動互聯網產生一大堆APP,到現在包宇:最近有一個行業WAZE,到目前為止最大的WAZE移動互聯網并購案例,9億美元,我在2009年很小的時候就考察過,當時只有10個人,做什么事情呢?挺典型的,因為大家開車都會用到GPS導航,導航最大的成本是地圖,他找500個用戶,大家裝APP,每天記錄4、5條再標上地址、名字,大概1、2個月時間都可以算出來,算法自動的減掉,以后用戶越來越多就越來越動態。導航就不需要成本了,而且變成了一個社區。這個公司2009年只有十多人,當時天使投資500萬美元。2009年正好是金融危機,投資人很擔心,擔心這個公司不能搜尋別人就不用了。
廖建文:同樣創造地圖價值,里面也是衛星照一下就給你,這是一種創造價值的方式,新經濟下創造價值的方式使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價值的創造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講,剛才講的整個企業價值鏈,從產品設計、研發到市場營銷、服務等等,現在如何把鏈條重新改變?剛才你講的例子是非常經典的,原來用戶是被動的,我為你創造價值,用戶在最后面。現在變成用戶參與到價值鏈條創造過程中,整個鏈條發生了改變,這是非常經典的變化。
朱波:現在風靡的小米,雷軍做了顛覆式的,華為也在做手機,中興也在做手機,我們原來做手機都是工程師想好了出去,他現在把用戶的界面,包括用戶的體驗放到網上,讓千百萬的網民投票,使得這個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先不說互聯網營銷,從這件事情來講對整個手機產業鏈發生巨大的變化。我覺得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案例。
廖建文:我想讓老朱從傳統的角度談一談。
朱波:舉一個例子,海底撈原來不可能做打包,他做了打包,你在辦公室想吃火鍋了在網上可以訂,火鍋把調料、配料和鍋全部送到你家里。還有電影,原來電影拍好以后賭一把,看張藝謀的電影,他拍了那么多電影,這個電影是不是被市場接受很難說,連張藝謀自己都不敢說,現在通過微博、微信等互聯網營銷,在發行之前當然通過其他的手段已經拿到廣告贊助,同時把營銷模式與互聯網模式連接起來,在原始的地方開始用技術。互聯網是不是真能賺錢?不敢講,做互聯網一定要有載體,一定要有盈利模式,因為很多互聯網成本表面比實際的更多,所以新技術改變的時候一定要找到盈利模式,這是我想重點提的。
廖建文:剛才講很多方面都在企業價值鏈層面,我們再回到需求層面,最近有一個熱門的詞匯“屌絲逆襲”,我們先定義一下。
朱波:他們說我是高富帥,我說我是高富帥里的屌絲。得屌絲者得天下,很多東西真正誰在移動互聯網上買單?都是屌絲。在座各位都是高富帥、白富美。
廖建文:能不能定義一下?首先這是正面詞匯。
朱波:現在在我眼里高富帥是貶義詞,屌絲是褒義詞,所以有人說我是高富帥我不爽。
廖建文:下面有誰把這個學術定義一下?
包宇:有點像長尾結構。
嘉賓:網上有很學術的定義,那些是不斷延續過來的,現在講最多的,最近“屌絲逆襲”的話是體現在阿里巴巴[微博]上,阿里巴巴是余額寶,說是“屌絲逆襲”。其實說到底,經濟學理論是二八定律,20%的人掌握80%的資源,80%的人掌握剩下20%的資源,那80%的人是屌絲。
廖建文:你的意思是從伯拉圖時代就有屌絲了?到底是什么人群在互聯網時代賦予了這么一個概念?
嘉賓:這個詞我記得很經典,可以Google一下。
嘉賓:Google到了,屌絲是苦逼青年的自稱。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屌絲二字含有自嘲的滋味。我學社會學的,我覺得屌絲在網絡群體被廣泛的應用,由于中國很多、很多人在網上,都是網民,在社會上很多人說我是屌絲。
嘉賓:基于學長的一句話,得屌絲者得天下,學術性定義這樣講,一個占有社會最少資源,卻對社會資源有最大需求的群體——屌絲。這個群體的需求量非常強大,所以得屌絲者得天下,得到市場。
朱波:我是早期投資者,大家都說天使投資者,美國很多人是真正的天使投資者,國內很多是長了翅膀的鳥人。資本是逐利的,賦予天使稱號的時候,很多時候應該是,名片上都是天使投資者。
廖建文:我想從兩個維度思考,一個是橫軸需求,不管屌絲了,屌絲需求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我們想往回看,無論5年、10年,未來是個體需求,我需求什么跟你沒關系,但移動互聯網的網絡時代,你的需求會影響其他人,個體需求變成了社會化需求。你今天在什么地方吃,喜歡什么,你在網上發會影響到別人,這是需求非常根本性的變化,無論是餐飲行業還是教育,由個體需求變成社會需求,這是第一改變。第二改變,原來滯后的需求變成即時的需求,我原來想買什么東西、購買什么服務要計劃幾天,現在是隨時隨地。原來是本地的、受區域限制的需求,現在變成一個廣義的需求,這個需求可以在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在上海,用戶可以在拉薩,通過移動終端把資源做重新配置,所以需求就不一定會受到限制了。很多屌絲意味著這部分人群能夠80%貢獻20%,占有最少的社會資源,因為在傳統模式里沒有辦法用傳統的價值鏈為這些屌絲服務,但是在移動互聯網之后,因為商業模式發生變化,使得你能用最便宜的成本服務人群,使得屌絲的需求被重新激發出來。回到縱軸,原來我們是相對封閉的,從產品設計到供應一直都做,做得非常完整,是相對封閉的模式,現在變得一個非常、非常開放的模式。原來是一個相對被動的,被動模式變成用戶主動參與的模式。從兩個維度來看很多行業變得非常有意思,未來的教育在哪?未來的醫療會在哪?我們今天講的金融網絡化,網絡化金融在哪?
包宇:教授講的變化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用在教育里面的,中國很多落后地區的教育很難普及,怎么讓這些地方的小孩與城里的小孩有接近質量的教育。現在有一個概念反轉教育,學的時候在家里學,比如說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用互聯網地區把東西學會,到課堂上只做作業和回答問題。現在北京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基金會,他們現在在內蒙推這個東西,因為那個地方不可能幾年之內培養很多高素質的教師,他們把城里的教師培養成助教的教師,互聯網就變成了一個很有效的杠桿。
廖建文:因為時間關系我第一個問題稍微停一下,下一個5年你們對臺上嘉賓有什么問題,給大家幾分鐘,大家有沒有什么問題?或者我們直接轉向第二個問題,創業有核心的問題,一是人的問題,二是想法和商業模式的問題,什么是好的創業團隊?你投了很多項目,什么是好的創業團隊?
朱波:首先看這個人有沒有饑餓感,餓不餓?如果沒有饑餓感覺得不是合適的創業者。我投了十多家公司,為什么我把自己當屌絲?我投的都是屌絲。有四種創業,一是官二代創業,身上不缺資源;二是富二代創業,不缺錢;三是精英創業,在世界500強干過,他最不缺資源和人脈。第四種創業是屌絲創業,什么都缺,唯一不缺是熱情、夢想、計劃,“三一創業者”,什么都沒有。但這些人饑餓,特別想“屌絲逆襲”,能夠成功,并不是所有屌絲都可以,有這種特性的屌絲創業有一往無前的精神,首先看這個人。第二看團隊,如果只有一個人這個事也不行,需要有團隊,團隊之間互補。第三個是商業模式,我最不看重的就是商業模式,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很難有商業模式,而且新經濟時代下創業第一天可能有大概的設想,但商業模式是描述不出來的。從我來看是看人和項目最重要,這是我的觀點。
朱藝凱:我和朱波稍微有點不同,我覺得什么人都可以,我特別喜歡富二代,但不喜歡官二代。創業不分人等、不分年齡,沒有說家里有錢或沒錢而創業,這根本沒有關系。創業的目的剛才教授已經講了,創業是為了尋找生存的環境、空間,是你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說因為這些人發財了我也要去發財,這些人有名望了我也要有名望,其實不是,為了生活、生存,朱波剛才講的夢想也是你的生活,你追求一樣東西才去做。舉一個例子,你到國有企業認為沒有發展空間,所以需要出來做事情。或者小時候喜歡什么東西,但一直沒有機會實現,所以你創業,這是不分人等。還有年輕,是不是2、30歲才能創業?50歲就不能?也不是,橙子的創業者做得非常成功。我非常贊同一點,這個人要有激情,要有信心,要有感染力,要有團隊leader的氣質。如果沒有就是空的,你連你的夢想都不一定能夠實現,更不要說鼓動別人了。第二,不是做什么東西都可以的,有些事情想做大就要符合市場,你今天還想做光伏的,個人想去做,我是屌絲,我沒有錢,我就想做光伏,這不太現實,這超出你的能力范圍。我參加過很多活動,前段時間參加“贏在中國”,大家都有激情,都上過中央電視臺的電視,但真正能落地,“贏在中國”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時間,回過頭看這些企業90%沒有發展、沒有增長。不是說夢想不好,你在創業的時候要學會如何找到空間,這非常關鍵。朱波投的那些是選出來的,是極少數,你要知道投資人看多少項目,投多少個項目,平均看100個項目才對1個有興趣,你就是百分之一,互聯網是萬分之一,所以成功的概率很低,創業的好處是給你很大的空間和自由度讓你生活。
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很羨慕當年很早就創業的人,為什么說可以鼓勵年輕人創業?因為他有時間可以去玩,失敗又怎么樣呢?大不了重新打工。屌絲缺什么?本來就沒有錢還怕什么呢?為什么年輕的時候創業就是這個因素,年紀大了以后要養家糊口,你的成功概率就會大打折扣。回答教授的問題,第一看團隊、看人,怎么看?按照臺灣人的做法桌上喝一次酒,桌下打一次麻將,這個團隊的人基本上就搞定了。
廖建文:具體講喝酒看什么?打麻將看什么?
朱藝凱:喝酒不管能不能喝酒,基本性格能表現出來。酒桌上的東西我估計你們比我懂。
廖建文:我聽說會不會點菜也是一個。
朱藝凱:是啊,整合能力。
廖建文:怎么點菜,怎么配置,因為點菜要關注每個人的口味,桌上有幾個人,點得讓每個人滿意,同時少花錢。
朱藝凱:廖教授講的可以做一檔節目,分幾個小組,不同的菜單怎么點得最好,這是經驗的總結。
廖建文:喝酒看什么、打麻將看什么,這是一個關鍵。
朱藝凱:酒桌上表現一半的人品,比如說你不會喝酒,但你的酒風怎么樣?喝還是不喝,這個人的性格表現出來了。
朱波:酒桌上能喝1斤的只喝半斤,這樣的人不能培養。酒桌上一坐下,我非常贊同你的觀點,酒桌上一坐這個人能不能交朋友,能不能投資,60%。
朱藝凱:前提是你要能喝酒,不要自己倒下了。麻將桌也是一樣,打麻將的性格表現,大家如果有這個技能的不妨試一試。在我們那個年代,我是字銷售出身的,在我們那時候做銷售還是測血型,在性格上很多東西是很有關系的。我投一個企業,看一個人不只是看你本人,還要看你背后的東西。所以在整個團隊整合上對你的要求還是很高的,你有可能會成功了,但有一天你的團隊跟你鬧矛盾,企業一夜之間倒閉的也有。所以跟什么人合作,跟什么人交朋友是非常關鍵的一件事,組建團隊非常重要。
廖建文:包宇的酒量怎么樣?
包宇:我想學術一點,剛才兩位投資前輩講了,其實創新和創業大家可以忘記年齡、性格,喬布斯如果做銷售肯定賣不出iPhone的,但他可以設計出iPhone。有一個我體會到的東西,我覺得國內做創業或者創新的時候,從總體上最缺的東西,國內如何做知識方面的創造和積累,這和西方有巨大的差距。這是幾年的工作,也是科技部我負責和歐洲交流的項目。比如說創新的定義,這是我想分享的,到現在大家沒有深究什么是創新,在歐洲2004年、2005年有一位歐盟的官員寫了一篇論文,最后這個定義被廣泛的接受,成為立法的基礎。他的定義很簡單,創新離不開研究,什么是研究?研究就是把財富轉化為知識,什么是創新?創新把知識再轉化為財富。他這個理論結構很簡單、很直白,但里面有很多東西。國內為什么創新很難?是因為沒有這個機制,前面的工作做得太少,沒有特別的技術,你創新的時候需要有新的東西出來。包括社會、國家和教育系統,很多人就有創業創新的技能。
廖建文:還是回到喝酒的問題,喝酒和打麻將不是為了喝酒和打麻將,而是通過喝酒和打麻將如何看團隊。不管誰創業都有動機,你看這么多創業者,你列3個動機,你問他為什么創業?回答三點,這三點會是什么?第二個問題,作為團隊無論是打麻將還是喝酒,最終看團隊什么東西?一、二、三。
朱波:我問那些準備想讓我投資的人,我當然想聽到他說我要賺錢,他不賺錢我也賺不了錢,這是肯定的。第二,他要改變一些東西,解決一些需求問題,這些需求在我認為是剛性需求。第三,他說我要在自己的職業生涯當中,有名和有利的提高,我當然想聽到他說我想賺錢。
廖建文:財富是一個很大的驅動力。
朱波:追求財富是一個人最原始的動力,如果我搞投資是完全做慈善,所有我的股東都要罵我了。
廖建文:這兩個不是黑與白的關系,不是不賺錢就是做慈善,或者做慈善就不賺錢。我們做一個比較,100個在政府機關的和100個創業者,我們做一個比較,什么因素驅動這些人創業,而那些沒有創業。
朱藝凱:這些問題我們也在問,回答確實有很多種。從我們感興趣的來講,他的回答比如說我發現了一個生意機會,我發現了可以改變行業,或者賺錢的機會,這最容易說服我們。當然了,我前面一家公司做得不開心,我自己出來創業的也會,或者我有錢,我自己想做點什么,這些也有,這都不是絕對的。剛才朱波講過了,我們碰到很多人上來就說要行業第一的,明年要怎么、怎么樣的,我們很難相信。
包宇:從時間來分,前面30年創業就是為了生存,更好的生活,為了溫飽。現在這些企業家他們想追求事業,因為可以做IPO,有自己的地位。中國以后也會是中等發達國家,會帶有一點理想主義的情懷,去改變什么,我認為這樣區分。
廖建文:我做過學術研究,學術界這么看,三個最主要的驅動因素,第一個是自我實現,不管是改變世界或者非常宏大的理想是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最重要的因素。第二個,還不是錢,獨立性,我想成為自己的老板,我不想被別人叫我今天干活、明天干活,這是很多人為什么放棄當公務員,因為想當獨立的個體。第三,賺錢。
朱波:這是從理論上,從投資角度來看說自我價值實現和獨立性,根本勾不起我們的興趣。
廖建文: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賺錢自然而然了。
朱波:有些人說我一開始沒有想過賺錢,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千萬不要誤導,不掙錢這個公司不能持續發展。
朱藝凱:朱波,我同樣反對你,我稍微講兩句,我見過很多知名人士當初的創業是生活所逼,是為了養活自己。
朱波:生活所逼就是為了賺錢。
朱藝凱:不是現在概念上的賺錢,我們看很多項目,現在的人講賺錢和我們以前碰到的人差別很大。第二方面,所有成功的人都碰到過很大的坎坷,至于怎么碰到,真正成功和做大事,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是跌跌絆絆,沒有那么順利的。如果他說我能夠賺多少錢我不一定感興趣,因為賺不賺錢不是你說的,不是你做了以后就能夠賺錢,就像買股票一樣,不是說買了這支股票就能掙錢,誰都不敢說,巴菲特也一樣。當然目的里可能有賺錢的目的,但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廖教授講為了獨立性,為了生活等等。
朱波:賺錢的概念,賺錢不是說今天下去馬上要賺錢,今天離錢特別近的把故事講大了,今天離錢特別遠的可以把故事講大,這是一個辯證的關系。別人在創業過程當中把這個作為最終目標,而不是說今天投了就賺錢。有人找我說這個項目朱總你投了吧,我馬上給你賺錢,這種我一定不相信。創業過程中使自己得到自尊,價值得到提高。
廖建文:剛才講到饑餓的概念,餓的概念就是多想賺錢就是有餓,是這個概念嗎?
包宇:我不太同意賺錢的說法,若干年前我和大學同學嘗試過創業,當時不是為了賺錢,原因是因為我們幾個人都沒有女朋友,都想找女朋友。
廖建文:那和facebook一樣。
包宇:我們在國內談論創新,很多老板會說我為什么要想那么多創新,包括美國硅谷,如果統計來看,創新的危險很大,不一定賺錢,為什么要創新?
朱波:創新和賺錢沒有矛盾,一點矛盾都沒有。
廖建文: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
包宇:你創造一個價值的時候可以和社會產生很多聯系,就像一個孩子一樣,孩子生出來的時候最危險。給人一個價值很可能就超越了賺錢這件事。
廖建文:你看創業團隊非常簡短的1、2、3,到底看什么?
朱藝凱:協同性,團隊互相互補性,這是第一。第二,基本的專業背景,大家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一個目標。第三,最好有相同的創業背景或者有一段共同經驗,團隊互相了解,大概是這樣。
包宇:中國穩定的企業家柳傳志、任正非,他們有一個特點,他們都在比較嚴謹的體制內機構有幾十年的經歷,王石也是一樣,他們再出來的時候有機會去避免很多別人可能犯的錯誤。再加上他們有企業家沖動,他們相對是走得最遠的。這一點在中國挺重要的,中國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如果投入比較大的研發類的要慎重。
廖建文:三個C,共同的目標、愿景;二是協同性,互相兼容;三是機能互補。不管是打麻將、喝酒,你不喝我能不能替你喝,團隊協同性。打麻將也一樣,確實能看出來很多東西。再把話題換一下,剛才講團隊的東西,現在講想法,什么是好的想法?
朱波:創業也幾種,也回應你前面的問題,剛才朱總也講到了,并不是說每個人創業就能成為巨鱷,都成為任正非和馬云,創業的idea出來的時候已經決定了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個產品的思路和想法一出來如果是產業鏈當中很重要的某一個環節點,如果沒有獨立的商業模式也沒有辦法快速在產業鏈當中擴張,也沒有很大的技術壁壘,這種公司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可能就被并購了。如果被并購的時候,你在創業過程當中自己要記住,你不要亂燒錢,一定要把最有限的資源放在最重要的關鍵點上,在產品雛形、服務剛剛開始的時候就要有意識跟未來的買家建立某種協作關系。就像美國一樣,60%-70%的公司被賣掉,有些在思科工作,在戰略規劃部,知道思科未來3年做什么事,先出來做,等思科2年以后把這個東西買進去了。中國未來這種類型的創業要極大地鼓勵,因為像華為、中興,公司內部自己的滾動創新能力是越來越弱的,因為體制問題,所以需要外面的,我鼓勵這種創業,目標非常清楚。如果是個姑娘,18歲趕緊嫁掉,養到30歲麻煩了,如果是兒子可以慢慢長大,走IPO的道路。第二種創業是小兒美,有非常清晰的商業模式。還有想養偉人,你的產品有偉大的增長空間,又天時地利人和,就可以往這個方向走。
朱藝凱:現實一點,大家都是野心很大的,在座的都是長江學生,很多人還沒有畢業,長江學校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色,讀完MBA和EMBA,肯定很多人跳槽,肯定很多人創業,這是讀完書的經驗,基本上都認為到時候了,要動了,反正不是創業就是跳槽。當然成功的企業家不算,大部分都是這樣。這時候你面臨很多選擇,我的建議是什么呢?如果創業你要做什么東西呢?把你要做的方案,你要做的東西跟很多人咨詢一下,聽一聽人家的意見,比如說你做高科技的東西,你了解一下今后有沒有市場,有沒有銷路。或者做消費品,做服裝、設計,這個服裝會不會暢銷,能不能賣得掉?我建議多去問一些人,不要自己拿主意,這是第一,因為你還沒有走過創業的路。第二,盡力而為,有些很大的東西可能資金也不夠,團隊也沒那么多人,做不到的事也別去想,盡你的能力所能,大家認為方向還可以。最關鍵的一點,前瞻性,做這個東西一定得提前3-5年,如果你做的東西是現在最熱的,舉一個例子現在手游最熱,PE已經幾百倍了,我建議不要碰,現在最熱不是未來的東西。看不是簡單的看,舉一個例子,剛才說醫療,因為醫療行業里分很多、很多類,做哪一塊要用數據分析,不是簡簡單單說我就做這個東西了,你們都讀過MBA,有這個能力拿到細分市場的研究數據,這樣成功性高一些。
廖建文:還要看市場有沒有準備好,看得太遠就變成先烈了。
朱波:我提一點不同意見。我有兩個體會,千萬不要用固有的思維模式來創業。有很多從華為出來的,他認為我在原來的公司里是什么,我現在看到很多問題,我跳槽出來以后把問題解決了,你離開那個公司以后什么都不是,你想的調整都不存在了。所以你按照既有的想法做這些事情很難成功。你不要雙線作戰,一邊把企業拉進來,一邊把用戶拉進來,因為你沒有這么大的能力。第二,不要看未來,未來3-5年你是撬不動的,回過頭看身邊的剛需,身邊什么事情不方便,身邊什么事情讓你很煩燥,身邊什么事情解決不了,身邊的不方便就是創業的機會。很多人拿計劃來,預測未來怎么樣,我說我都看不清楚,你能告訴我?
廖建文:一般都是銷售額除以10,時間乘以3。
朱波:這是創業里很重要的東西,你要趨勢,不要逆勢而上。第二,不要想得太遠,你有大行業是對的,不要用手掌打東西,那樣手掌非常痛,用針深深的扎進去見血。
廖建文:很多時候通過殺手級的應用做快速迭代,在迭代基礎上加一些東西,能不能立足關鍵就是把針扎進去。
包宇:最大問題是跳出個人角度,如果這個想法是自己想出來的還是很危險的,感覺很好,因為別人沒有想到我去做。現在互聯網,包括全球范圍內的大學,我去歐洲開會他們交流的頻繁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法,他們2、3個月都會見一面,而且是跨界的。如果國內以理想化的方式去創業,還是很危險的,大家都在讀長江,我們要比較,要系統化。第二,從創業想法來講趨勢是最重要的,你做一個事情從小到大,現在看起來在新經濟,中國很多東西正在發生變化,就像中國的電影。
廖建文:再把時間交給同學們,看大家對我們討論的未來創新創業的機會,還有人的問題,看看有什么問題沒有?
提問:非常感謝三位教授級的人物,我想問一下朱波總,您應該是活躍在創業一線的,就算屌絲也是一線屌絲霸主了,我們都很崇拜。我也在創業,我想問一個問題,可能比較尖銳,我個人比較崇拜任正非,他在進行核心團隊管理的時候怎么用胡蘿卜對待核心人員?
朱波:財散人聚,人聚財散,任正非跟我們幾次開會講,一年只關注兩個字,分錢,別的不管。錢分不均勻團隊就散了嘛!這是非常現實的事情,還是回歸到事物的本質,分錢,中國的分配體制不均也是分錢不均。
提問:我跟團隊說均分和良心。
朱波:不能均分,均分就完蛋了,不能要用良心,一定是合理的分配機制,用良心做事一定會散。
提問:這件事把我折騰得非常累,良心無法度量。您覺得人力資源如何用系統化的激勵方式?
朱藝凱:商學院廖教授一定有。
廖建文:創新在早期沒錢可分,你怎么分錢?沒錢可分的時候怎么把團隊聚起來?
朱波:股份也是錢。分錢一定是結果導向,結果好就好,不要看過程,過程就是良心的說法,我結果不好,但是我非常努力,我很忠誠了,這時候你又良心發現又給他了。考核一個人好不好就是結果,結果不好我不看過程,這是華為的哲學。
提問:問一下朱總,投企業傳統模式和創新模式您更傾向于哪些?
朱波:我更喜歡創新模式。
提問:創新模式您會何時介入呢?
朱波:早期介入,有想法就給錢了。
提問:你之前說不會投想要改變世界的人。
朱波:超過他的能力了,我說的創新是你能夠實現創新的,創新壓根就不是你的菜,那肯定麻煩了。
提問:如果這個人是20年前的喬布斯了。
朱波:可能我這個伯樂沒有這個水平。
提問:您之前說兩段話,第一段是很多人在體制內,看到體制下一步要做什么,做了新東西,被體制收購了。還有很多人在華為看到一些問題出去做,你不看好,這兩個是矛盾的。
朱波:在美國跳出來做是技術導向,做某一個關鍵點,這個公司發展到那時候把技術收購了,大部分都是技術收購。但我們從華為跳出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不是技術收購,是要變成一個業務,也就是說我原來在華為當中做平臺,運營商會用,又有手機終端,能夠把產業鏈做出來。出來以后自己想,我原來的平臺太臭了,現在的平臺可以做得更好。
廖建文:不好意思,后面還有一場。今天討論一個小時我不知道討論了什么,第一,我們定義了屌絲。講了需求的改變和價值鏈的改變。第二,講了喝酒和打麻將的問題,如何通過喝酒和打麻將看團隊。第三,好的想法和未來行業的趨勢,要有前瞻性。還有行業未來的成長空間在哪,養豬還是養小孩。非常網絡性的詞匯,希望網絡性的詞匯點燃大家創新和創業的激情,把論壇當成一個創新創業的開始而不是結束,再一次以掌聲感謝每一位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