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3中國城鎮化與企業家論壇”于8月10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萬科集團執行副總裁毛大慶。
以下為演講實錄:
毛大慶:各位領導,大家下午好,剛才趙司長講了很多的觀點,我都非常認同,去年李克強總理一月份寫了一篇文章,關于中國城鎮化拉動經濟的主要的抓手,求是雜志發表以后,各地紛紛討論城鎮化,我也參加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會。事實上城市化和新型城鎮化,兩個概念當中有非常大的區別,城市化剛才學冬講了,我們50%多的城市化率,我覺得沒有達到先進水平,率不低了,但是質量非常有問題,這一定和趙司長談的也很類似,前幾年我做過一個文章,里面談到事實上我們的城市化率是騙人的,如果按照國際的城市化率的專業指標來評價的話,我們得再定一個學術名詞,文明城市化率,把這個套在中國,當時拿他們的指標算了一下,估計連10%都沒有達到,文明的城市化率和中國的城市化率兩個之間本身就有問題,今天不談城市化率的問題,談談新型城鎮化。
既然是新型城鎮化,顯然不是原來的傳統的城市化,這一點在多次國務院包括中央的文件里面多次強調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講的是人的城鎮化,這里面非常值得研究,為什么是人的城鎮化,首先標志著我們國家把城市化的發展從規模化轉移到人的城鎮化的方向上來,我每次要陳述我的觀點,其實國家搞新型城鎮化,其目的最根本的還是在縮小城市新移民和城市本地居民的福利待遇差異,縮小收入差距,逐漸減少二元結構的問題,這些問題根本在于,這屆政府對于未來中國長期穩定的發展站在老百姓共同富裕的基礎上,為什么要創造新的城鎮化,其根本是解決原來城鎮化過程中大量的資源分配不均等,公共服務不均等,人的待遇不均等的問題,這個遠遠不是蓋幾個房子,修一個城鎮,遠遠不是把基礎建設搞起來就結束的問題,這一點隨著這一點黨和國家各種層面的引導,大家已經慢慢的形成了這個共識。
改善城市新移民的待遇,讓福利待遇差距縮小,減少各種公共福利的待遇和差距,這里面需要很多很多的技術和政策,需要財政投入引導,這里面畢竟我們說中國現在已經有680多個城市,財政的力量往哪里投,顯然有限的,也不能灑芝麻粒,怎么投,怎么布局,就涉及到今天的話題,怎么協調發展的問題 。
首先我們既然談人,我們看一下過去20年中國的城市化達到了剛才學冬說的53%這個比例,這里面的特點是什么,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2010年底很明顯的可以看到,全國地級以上的城市外來常住人口是1.4億,有的數據說大概1.6億,大概兩億不到的樣子,注意這1.4億,1.6億,不包括流動的農民工,這是常住的工作概念,上海、深圳、北京、東莞、廣州50個城市外來人口總量1.3億左右,占全國總量的80%,可以這么說,過去二十年中國的人移動,城市化的過程中帶來的人的遷徙絕大部分人都進入了這50個城市。再細化,上海、深圳、北京、東莞、廣州、蘇州等十個城市占前面人數的43.2%,就存量的城市新移民來看,分布非常不均衡過去二十年。
大家一天到晚談房地產調控,針對房地產調控我做了一個研究,今年應該是中國房地產調控的十周年的紀念,2003年開始,2013年今年,正兒八經有調控這個詞出來,03年以后是有規劃的,有計劃性的各種各樣的性質的調控,十年前我們一共進行了43次政策性調控,一共頒布了179份由四個部委以上聯合簽署的文件,有六部委,五部委,八部委,還有國務院辦公廳直接發的。這些文件不要緊,但是連起來看發現一個規律,所有的文件每次對調控的范圍都有一個規定,文件里面永遠都會涉及到36個城市,后來提到過38個城市,52個城市,最多提到70個城市,從30到70個城市,最近的研究是60個大中城市,這些數字我們仔細看一下,取一個中間位數,50個,我06年在北大學習的時候,把02年到06年中國城市移民趨勢畫一個圖,把房價上漲的圖也畫一個圖,我們畫了兩個圖,在北京設計院那個臺上一對,完全重合,人口的遷徙對房地產房價的增長,房地產的問題帶來了很重要的推理。
我想跟趙司長講的問題是吻合的,事實上過去二十年城市化建設里面,小城鎮建設,多數的城市建設是無法固定人口的,而人口的吸引和牽引,萬變不離其宗全部在這50到70個城市,當然引起了房價、醫療、垃圾的問題,統統出現在這些城市里面,我們看一下房價漲的高的城市這些城市一定是這樣的,PM2.5一定是高的,這就是中國20年50%多城市化大致的樣子。
再看為什么大家都往這些大城市走,我們具體分析分析一下,那50個城市是一些什么城市呢,基本上可以非常明確的講,這些城市大概就是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這些城市在前面50個里面占了32個,還有18個地級市,這18個地級市全部在廣州、江蘇、浙江和福建。
我們看中國的地圖,很多研究經濟的人知道,中國有一條著名的經濟分界線,愛輝騰沖線,可以說我們國家城市的分布很不均衡,可以看到都在這條線的東南部,所以看人的城鎮化,不分析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是沒有抓手的。
我們再看一下這些問題帶來了什么直觀的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就業、教育、醫療機會紛紛的分布在這些大城市,我曾經在06年的時候跟北京市一個會議,我們談北京房價的問題,我舉過北京市的例子,我說有六個數字加上四種人決定了北京市的房價非常明確的上漲,當時我說211工程的大學,北京占了24所,上海北京占了35說所,全中國教育部工作的100強中學北京占了35個,意味著北京前100名的中學,北京就有35個,上海我估計也有20多個,北京上海占了全中國的一半,剩下的50個分布在所有的省里面,有的省就一個,衛生部公布的活華佗,活扁鵲,北京占了227個,兩院院士北京占了49.5%,所有的門戶網站基本所有總部都在北京,還有全中國最好的唱歌跳舞的導演、編劇,大腕,出名的都會來北京,不來北京在藝術上很難發展,這樣的狀況下,這六個數字背后是什么,是全中國14億人口的最優質的教育、醫療、文化、咨詢、藝術資源的30%以上在這個占中國國土面積1/1394的巴掌大的地方,這樣的城市承載的哪里是房地產的訴求,承載的基本上是人生最美好的愿望,所以習近平同志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到北京,這是最大的追求。
這些問題背后是什么,就是剛才趙司長講的,我們看到就業資源,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交通資源的分配當中,行政級別成了重要的標準,政府參與資源的分配,而且不是參與,是政府調動資源的分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假想100所的24個大學,把其中的2/3搬到內蒙古,河南,北大搬到石家莊,清華搬到呼和浩特,很多人就去那了。
我在唐山做了調查,這個城市非常可憐,在全國GDP排前十九,人均社會零售消費總額排五十四,這樣的一個GDP大市,里面一個國家重點大學都沒有,三甲醫院只有兩個半,過去三年這個城市引進的博士以上學位的醫生九個,這個城市里面一片兒童活動場都沒有,一個現代的電影院都沒有。就是這樣一個城市,全國GDP十九。
就是這樣的一種倒插比的關系,我們看到大量的資源分配配置的時候跟我們的思考完全相反,我們一說軌道交通連接,首先考慮的是省會城市,我們一說什么什么重點產業的轉移,肯定都往這些城市轉移,所以永遠帶來的差別越來越大,后果是什么?我們還拿北京打比方,解決20平米保障房,政府要投入20萬元,每年的交通,教育,社保,人均的財政投入6400元,現在北京外來常住人口750萬,按照現在有一些專家提到外來人口城鎮化的標準計算,每年只解決70萬外來人口的問題,需要增加770億財政投入,北京一年賣地年景好的時候1000億,相當于要多賣一倍的地或者多征25%的稅,還不保證水資源,環境治理,交通的問題,結果是什么,在北京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交通難,住房污染。北京尚且如此,其他的城市更加不用說了,北京還有一些能力,其他的地方連能力都沒有,按照國家統計局和發改委的數據,每年至少增加1500萬的城鎮常住人口,未來十年,相當于城市新移民要翻一番,城鎮化任務之重不堪重負,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從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講,我覺得中央到今天這個時點,不提出新型城鎮化根本不可能,提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實際上有他的戰略和時間,緊迫性的必然點,中央提出這個以后,發展方向是發展中等城市,放開小城鎮,引導大城市,原則上講我是完全贊同的,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未來的城鎮化以后,繼續再引入五十個大城市,不是房價上漲的問題,房價根本不是問題,這個城市是沒有辦法待的問題了。
我們看看到底應該怎么辦,剛才趙司長講了一些國際上的經驗,我簡單的分享一下,現在我們研究城鎮化,大約三個國家很多人拿來做樣本,我非常反對拿國外的東西對比中國,拿這些東西治中國的病完全不可能,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14億人口,我們說任何一個國家研究城鎮化的模式來看看,這個國家有幾千萬人,有什么好說的。但是研究還要做,無外乎三個國家,德國、日本、美國,德國其實在城鎮化里面有很多特點,我簡單的介紹一下,德國1978以后進入高收入的行業,77%的城鎮人口分布在50萬人的城鎮里面,二戰之前工人就比較多,二戰之后漢堡作為唯一的出海口,大部分的人都往西南移動,歐洲大陸經濟起飛,萊茵河變成了重要貨物的通道,德國的制造業紛紛的沿著這些河道分布,人口相對就比較分散,可以想見,如果沒有戰爭,德國也不會是這樣的。
德國公共資源的配置雖然不是政府參與,但是是比較機械的配置,是按照距離配置,車程15分鐘內需要什么設施,半小時內需要什么設施,不是按照人口配置,是按照人的分散居住的便利條件分配的。應該說這個起碼是圍著人的需要配置的。后來德國出現了什么問題,太分散,這一點我想在我們的新型城鎮化里面一定要注意,是不是高度分散就是好事,現在很多領導也認同,高度分散不是好事情,尤其是中國資源少,財政能力并不寬裕的情況下,高度分散并不是城鎮化道路好的方向,公共服務成本太高,很多小城鎮后來很快死了,比如說三十萬人口,怎么托起這么多的公共資源,歐洲央行2003年對23個國家的公共服務績效進行了評估,德國非常靠后,德國政府逐漸消減福利支出,把這個級別下放到城市政府,甚至讓城市居民自行管理這些公共服務設施,把原來的生硬的規劃標準,半小時半徑內一個高中就取消調了,中國城鎮人口配置分布分散度在德國的問題上需要汲取一些經驗教訓。
日本是城鎮化高度聚集的海島和德國正好相反。他提出另外一個極端的例子,東京和阪神都市圈集中了日本43%的人口,除了東京和大阪以外其他的都是小城鎮,北京現在出現的問題,東京在1970年都出現過。日本在1960年制定了第一次全國綜合開發的規劃,到了1977年以前,日本一直希望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政策,把東京阪神的產業向其他地域轉移,但是基本上最后都失敗了。
后來如何解決東京的問題,就是把企業,政府機構,高校搬到東京周邊的地方,神奈川,崎玉,千葉這些地方,現在看大東京地區有好幾個新城,開車大概一個多小時,居住區非常大,規劃的比較密集,設施配套非常完善,統統都發展密集的軌道交通和城市中心連接,每天有300萬人從周邊到東京上班。
再看看美國,美國的情況相對來說好很多,一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占比13%,一百萬到一千萬的占44%,一百萬以上的42%左右,美國的產業發展從二十世紀初的東北沿海,五大湖地區,依托軍工、教育資源聚集在南部墨西哥灣地區,實際上美國在城市布局的時候,根據產業的布局,把資源好的地方,密布了很多的城市群,中間的地方還是一直保持在人口密度相當的地區,但是不存在個別幾十個大城市把人全部吸引過去的問題,基本上把資源分配的在城市群內非常的均衡。
其實在美國,沒有人感覺到我一定要搬到紐約,一定要到華盛頓,因為大學的分布是均衡的,醫院的分布是均衡的,中部地區的一些資源差的地方,人口一直很穩定,中國人太多,地太少,能像美國大量的空地不容易,但是我們的城市群和美國比起來實在太差了,我們就是一顆豆一顆豆的五十個城市,周邊都發展不起來。
美國的大城市事實上有它自己的特點,從人口分散的趨勢我們可以看出城市的內部也做了很多的規劃,傳統的經濟區核心城市,人口占全國的比重從90年的23%下降到8%,芝加哥和底特律人口80年代出現下降,紐約也是這樣,其實在大城市內非常好的發展了大城市自身的城市化,比如說我們拿北京做一個例子,今天的北京剛才我提到的一大堆六個讓你們聽了很刺激的數,全中國人民30%多的城市軟資源集中在北京這么一個占全國國土面積那么小的城市里面,但是這句話里面仍然有一個誤區,這些資源大部分在北京的六環內,我們的高校往昌平去了一點,房山區了一點,但是仍然還是在五六環周圍,好醫院都在城區里面,中學更不用說了,都在城里。
我們的北京自身新型城鎮化事實上也沒有開展,比如說平谷、密云、懷柔、延慶、房山再遠一點的地方,事實上在國外的大城市本身的新型城鎮化已經做到了人口在大城市里面的均衡分布的問題,比如說在紐約大家看的很清楚,新澤西和紐約城的關系,都在不斷的解決人口分布的問題。
我們看紐約,曼哈頓人口密度超過了每平方公里四萬人,后來開始長期的下降,人口逐漸向布魯克林地區疏散,慢慢的紐約城中心的人口開始疏散,其實人口的疏散是伴隨著公共資源的疏散而疏散的。
幾個國家的發展歷程,高度分散都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改變新增城市人口的流動方向是有機會的,大城市的郊區化,應該說也是城鎮發展的共同點,剛才提到的都是值得我們大家思考的,高度的分散,不協調的城市,其實是為造成大量的浪費,另外,大城市內部的資源分布均衡化,在中國的今天遠遠沒有做到。
城鎮化的下半場,住房需求雖然財富需求的轉移而轉移,區域發展分化,中小城鎮發展會是完成城鎮化歷程的一個必由之路,這里面為什么特意強調協調發展的問題,我非常怕,也非常擔心,我們一旦搞起城鎮化建設,變成地方各自搞各自的城鎮化,每個省又弄出很多為了拉房地產,賣地,為了建城鎮化而城鎮化,這個將來會給國家帶來重大的財政損失,這是新型城鎮化里面我在呼吁的,這是萬萬不能走的路,所以城鎮化的布局一定要有中央,國家統籌布局,協調發展,不適合搞的地方根本不能搞,今天的中國680個城市,我們600多個城市,真正吸引人口的成事不超過70個的話,意味著600多個城市已經是城市了,還不吸引人,為什么還要在建新型城鎮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證明了那610個城市有的城市是有問題,甚至活不下去了,而新型的城鎮化也不代表再建一大堆新城市,這個恰恰是討論里面非常重要的需要破題的問題。
另外就是沿著哪里布局城市,在剛才國際化的分析里面可以看到,一個是都市圈的模式,第二個是城市帶的模式,第三個是二三線的一般城市,這三類是中國未來新型城鎮化的著力點。
從已經完成城鎮化的國家和地區來看,大城市率先發展在城鎮化中的前期無法避免,也是合理的策略,但是在城鎮化的中后期,區域間的分化和中小城市群的發展,或許是完成城鎮化歷程的不二法門。城鎮化的中早期,受益于交通、資源政策等優勢,一大批核心的大城市優先發展是普遍現在,但是未來事實上發展大城市的周邊,圍繞大城市形成衛星城的城市群,城市之間通過完善的交通體系相互聯系,同時發現一批有產業依托的可以持續發展的小城鎮,這是未來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中國的城鎮化發展,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是未來值得關注的要點,十八大明確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的調整,必須以該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重點,“十二五”規劃也提到了城市群的概念,我覺得它將作為新型城鎮化主題內的重要的載體。
最近幾個中央比較重要的會議上,講到大的發展和改革重要的要點,看到李克強其實一直在重復,講到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戰略,其中一條是要縮小城鎮發展的差距,這個需要按發展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縮小城鄉一體化,做好中西部發展的大文章,另外還要發展好農村。我們腦子里面老想的是二元化的結構,我們說到城鎮化,還是老把新農村掛在嘴邊,新農村的未來,本身就是城鎮化的組成部分,我們還是把農村當農村,城市當城市,城鎮二元化的問題還是很難解決的。
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是在城鎮化里面的兩大看點,應該說受益于大城市的規模效應,聚集效應,形成基礎完善,規模大,對外輻射力強的城市群,這是城市化里面非常明確的方向。另外城鎮化的程度目前比較低,但是發展潛力和空間較大的中小城市是未來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動力,這兩條應該是未來國家和我們關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兩個大的看點。
現行的政策我們有什么樣的思考,要推進城鎮化必須有重點,有區別的進行,不能一窩蜂的上,一是對于存量城市新移民,已經在城市里面的存量的新移民,讓他們再流動可能性不高,因為他們的就業已經完善、固化,在這些問題下,應該大力的考慮學習像日本、新加坡的經驗,開發大的城市的衛星城,發展單一居住功能的,但是功能配套完善的小城鎮,分散城市中心的壓力,這是已經固化的,存量的新移民,通過大城市的空間挖掘來解決,對于未來要新增的城市新移民,必須要予以引導,這就是涉及到大量的公共資源和產業重新分配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已經意識到前面50個城市的問題來源,如果我們還是不適應新城市人口流動的趨勢,還是隨著這些人口流動,那些小城鎮依然無法發展,沒有動力。
我最近的報告里面提出,中國的城鎮化是在跟人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訴求在賽跑,我在去年北京大學校園招聘的時候,談到萬科招聘上的特點,我們從去年開始關閉超大型城市的就業崗位,會變得很少,我們在應屆畢業生的招聘上刻意的放大二三線城市的工作崗位,希望吸引家鄉在那些地方的應屆畢業生去工作和建設,在講述這個的過程中,有一個學生跟我做了一番對話,他說我是貴州的小城鎮來的大學生,他說我們那個地方考上一個北大,市長派車給我送到機場上學,他說毛先生你的意思讓我回到我們那里建設嗎,我跟你說我想都沒有想過,我說那你的意思呢,他說我的意思是像您這樣的人應該到我們那里搞建設,他說你這樣的人,你什么都有了,你還在北京占著這么多的公共資源,按照公平分配的原則你應該到我那里建設,我應該到北京享受這些資源。
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大家都是這樣的思想的話,這個問題帶來的下一個問題,李克強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中國在多做一些這樣的容器來,來承載追求這些生活訴求的人的愿望,那么中國的城市就有希望了,而如果人人都想到北京來,把毛大慶弄出去,那么問題就來了,現在我們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跟這個大學生私下交流,他說的很對,他說你看我今天上了大學,我已經二十歲了,我下來承載人生命運的責任、使命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家庭,我的父母,他說我下來二十年到三十年,就是要解決我孩子的教育,我父母的養老,所有的人都寄托在我身上,我就三十年的生命周期,你毛大慶同志能給我解釋三十年周期里面能等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結束嗎,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我面對中央領導也提過這樣的問題,新型城鎮化解決人們差距的問題和人們向往美好生活訴求的速度在賽跑,誰賽得過誰,這就是城市化的命運,因為人就是活的,每個生命周期就這么長,在座的這么多人都在講你們的城鎮化對你們的影響,何況我們農村的那些人,都是一樣的。
土地政策方面,我覺得應該大力的研究人地掛鉤的問題,結合人口發展的實際,應該盡快的修改城市建設用地的規劃和規模,提高大城市非工業用地的比重,這個非常重要,減少對傳統工業的補貼,允許這些城市,農村土地,存量土地自由流轉,增加土地供應的有效率。
資金政策,人的城鎮化涉及到大量的收入再分配,這里面外部性很強,需要實現社保、住房公積金全國統籌,中央財政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作為地方應該要他們靠地方的財政,以今天的體制和結構解決大量的流入的新增的流動人口,常住人口,對地方是不公平的,因為地方的財政,以北京來說,都承載不了,加上剛才司長報告里面提到了,有一些小地方連稅權都沒有,他怎么去應付這些人,所以中央的財政對這些問題是必須負有責任的,對于地方應該放寬和創新他們的融資渠道,加強地方城市建設能力的同時,又不至于對土地財政過渡依賴,這是城鎮化過程中逐漸解決的問題。
從規劃政策來說,繼續發展沿江地區的非農業啊產業,控制核心城市的制造業占比,尤其是傳統制造業占比,對于新型制造業從一開始就避免了過渡集中在特大城市,應該布局在有能力,有潛力可以培育的新型城鎮,小和諧或者城市里面。
行政政策來看,鼓勵城市建的工頻競爭,下放或者取消高級別行政單位的審批權,實行財稅分配制度改革,支持東部中小城市實現財政自足。
社會發展角度來講,加大對非核心城市,核心城市的非中心地區的教育,醫療和其他社會保障的投入,鼓勵優質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的進入,降低民間投資的門檻。北京現在做的都不好,還別說別的城市。
住房保障,就不說了。
最后再談一句話,事實上我們今天談的所有的這些問題,似乎在解決一個中國過去二十年,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很多遺留和欠帳的問題,我們今天想想這些問題從哪來的,改革開放之初,八十年代之初,我們解決了當時的意識形態的問題,打破了解放思想,打破了條條框框,到現在整整二十多年了,這二十年里面,我們發展了經濟,但是不要忘記經濟的發展里面是有潛在的很多的代價的,當時是在國力非常薄弱的情況下,小平用兩個讓一部分先怎么怎么起來的政策,把中國優質的資源集中在少量的地區,這些地區快速的發展,聚集了大量的GDP,使得中國這二十年財富迅速的增長,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這是當時的必然。
但是這個問題帶來了今天發展的不均衡,這50個城市資源如此聚集,人如此集中,大量的問題產生,實際上和快速的聚集資源,快速的發展有關系。那么在這個之后,今天我們談未來的二十年到三十年,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我還想說一個事情,還有一個擾動因子干擾著未來中國三十年的前途和發展,這個因子如果不重視,今天談的這些問題仍然都是沒用的,這個因子不是政治體制改革或者其他的問題,是人口結構迅速的惡化的問題。
我最近做了一個研究,我們大概到2033年,我們國家的60歲以上人口占比其實已經跟日本在1992年當時的情況一樣,也就是說到2028年到2033年,我們國家是4.5億60歲以上人口的國家,現在是1.92億,當達到4.52億的時候,這個國家的很多發展和今天的想象完全不同。
上個禮拜和日本最大的養老集團株式會社的社長做了對話,他跟我講,日本人口的分布比我剛才提的43%進一步的向東京聚集,日本50%的人口聚集在東京周邊,就是急劇的老齡化,我先不說這個老齡化以后創造能力,就業問題,就說人的居住需求和今天都不一樣,我想告訴大家,今天我們談的一切新型城鎮化美好的夢想,我們對未來十年,十五年的規劃,這個道路走一半的時候,就會遭遇到老齡化的阻擊,必然會擾動城鎮化發展的進程,這樣的問題非常復雜,未來出現城鎮化和人口結構變化的糾纏,這個問題會變得更加復雜和麻煩。
最后用一句話說,我們談中國的問題,都是站在未來看今天,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