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一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系列報告會上,作了題為“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的報告。報告中周生賢部長分析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歷程、取得的成效、難點、重點、亮點、熱點等,并針對最近審議通過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調了幾個方面。
我國對環保的認識和探索經歷的階段
我國環境保護起于20世紀70年代初,也經歷了從認識到實踐的不同階段和過程。從1972年我國派代表團參加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環保工作32字方針,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提出環境管理八項制度。從1992年到2002年是第三階段,把實施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制定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大力推進污染防治。第四階段是2002年到2012年,這10年,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第五階段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階段。
我國環境保護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尤其是“十一五”以來,我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重要變化。一是強力推進污染減排。國家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十一五”減排任務超額完成,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2年的85%,燃煤電廠脫硫機組比例由14%提高到90%。二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2008年以來,環境保護部拒批332個、總投資1.1萬多億元的“兩高一資”、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等項目。三是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發布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重金屬、化學品污染等環境問題有所緩解。四是深化污染防治。全國七大水系好于Ⅲ類水質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2012年的64%;劣V類水質比例由27%下降到12.3%。有效保障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期間的環境質量。五是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中央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135億元,支持2.6萬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5700多萬農村人口受益。六是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更加重視環境保護,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參與環保的氛圍更加濃郁。
我國環境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
一是唯GDP的政績觀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環境保護仍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
二是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環境壓力日趨強化。我國粗放工業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能源、鋼鐵、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費結構快速升級,不可持續的消費行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勢必帶來更大的環境壓力和生態風險。
三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要求我國承擔更多環境責任的壓力日益加大。我國對外產品出口承擔了巨大的生態環境逆差。
四是環境管理體制不順、能力支撐不足和法制不健全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制約環保事業發展的體制問題依然存在,環保隊伍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環保監管力量與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越來越不適應。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訂,“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
目前環保工作的難點、重點、亮點、熱點
第一,突破難點,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這是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環境保護的最新認識。面對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必須堅持保護優先方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積極探索環保新道路。
第二,抓住重點,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在從嚴遏制兩高一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建設上發揮積極作用。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優先解決PM2.5、飲用水、土壤、重金屬、化學品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第三,創造亮點,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認真落實《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和《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著力抓好火電廠、鋼鐵廠、水泥廠、造紙廠、城鎮污水處理廠、畜禽養殖場和機動車減排措施落實,確保重點項目按期保質建成投運。
第四,應對熱點,進一步加強大氣、水和農村污染防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集中力量抓好大氣、水、農村污染防治工作,以環境質量改善的實際成效讓人民群眾看到希望。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主要內容
國務院常務會議最近審議通過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包括10條35項具體內容,重點有六個方面:
一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壓縮過剩產能。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鋼鐵、電解鋁、焦炭等行業新改擴建項目實行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前1年完成21個重點行業“十二五”淘汰任務。壓縮過剩產能,認真清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在建項目。
二是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增加天然氣、煤制甲烷、煤層氣供應,發展核電、水電、風能和生物質能,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強化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及山東省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耗煤建設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
三是嚴格治理機動車污染,提升燃油品質。實施機動車國五標準,加快淘汰黃標車。加快車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實行優質優價。實施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戰略,加強步行、自行交通系統建設。
四是強化綜合治理,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采取燃煤電廠脫硫脫硝除塵、工業鍋爐窯爐污染治理、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揚塵環境管理、餐飲油煙污染治理、北方采暖季節污染控制等綜合措施。
五是建立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盡快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及時發布監測預警信息。抓緊制定和完善應急預案。根據預警等級,采取重污染企業限產限排停產、停止建筑施工土方作業、機動車限行等應對措施。
六是加強組織領導,切實落實保障措施。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充分運用價格稅收杠桿,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治理大氣污染。加快修改“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本報記者張愛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