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3APE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于7月13日-14日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在演講時表示,創新研發的目的不是博士論文和科技成果評獎,而在于應用。
李毅中在談到“創新驅動”時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其稱,用戶應自始至終參加創新研發,這樣研發才會有目標、有針對性,才能提高效率。同事,讓用戶參與的第二個含義就是,研發的目的不是為了博士論文、不是為了科技成果評獎,而在于應用,只有應用了才能進入市場,沒有用就沒有進入市場。
以下為演講實錄:
李毅中:各位工商界的領導人、各位專家、各位朋友,大家好!本屆APE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讓我來說一說創新驅動、改革開放與新型工業化道路。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轉型中的中國:新領袖,新愿景,論壇給我出的題目和主題還是有點聯系的,我想就此提一點思考。
第一、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內涵及其特征
大家知道新型工業化道路本身就是創新之路、改革開放之路,從黨的十六大提出,十七大進一步的豐富、發展,特別是十八大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十八大提出一個新觀點就是到2020年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候,要基本實現工業化,而且把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四化同步發展、協調發展,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但是要實現這個目標絕非易事,要付出巨大的、艱辛的努力。
那么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基本內涵是什么呢?根據從十六大到十八大認識的深化,我歸納了幾點,不一定完整。
一是要堅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之上,工業化要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第一個內涵是科學技術。二是堅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回報,簡單講第二個內涵就是經濟效益。三是要堅持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技術,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資源的約束,就是我們講的要節約能源、資源。四是堅持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使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和諧發展,特別是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把環保提到更加高的高度。五是堅持以質取勝,為社會提供能夠引導消費、滿足要求的產品和服務,這個內涵在十六大沒有提,但是根據我們的實踐質量興國的要求,這個應該成為國家的戰略,應該和環保、節能同樣成為我們的的基本方略。六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改善民生,保障勞動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這一條是綜合了十多年的經驗,把以人為本要擴展到人力資源、擴展到安全發展。七是堅持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現代服務業,把四化聯系在一起。
縱觀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有點什么特征呢?什么叫中國特色呢?我想也有這么三個特征。
一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我們看一下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先行國家不客氣的講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節制的使用能源、資源,先污染后治理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甚至給地球帶來了嚴重的災難。比如上世紀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的污染、倫敦煙霧的污染、日本汞對水源的污染,曾經釀成了人類歷史的悲劇。所以我們不能重走發達國家的老路,必須在工業化進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倡導循環經濟,低碳發展、綠色發展,構建兩型社會,實現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統一。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進步,但是它同時要使用資源、要污染環境,如果不注意、不重視,那就要造成災難,所以我們把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不矛盾、應該一致起來。
二是兩化的深度融合。要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發達國家是先工業化后信息化,我們必須兩步并作一步走,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充分利用學習先進國家的知識和技術的效應,借鑒他們的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的經驗成果,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兩步并作一步走,趕超發展、創新發展,進而實現全社會的信息化。
三是我們實現工業化要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推動四化同步發展。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轉變方式的重要途徑,怎么轉變?必須走兩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深度發展是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怎么擴大內需?不能只靠投資拉動,而是要發展城鎮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是城鄉統籌,消除二元結構的必然選擇,工業化和信息化是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現代農業水平的強大力量。
所以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非常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是新時期推動現代化建設必須牢牢把握的客觀規律,也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新絲路、新舉措,因此我們要遵循工業化的客觀規律,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確保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全面建成小康。
第二、著力解決工業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們實現了改革開放初期向中期的歷史性跨越,但是實事求是的講,由于各種原因,我們仍然存在不少深層次的問題和結構性矛盾制約著工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我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不少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左右,屬于發明專利的數量很少,只占世界的不到3%,甚至遠低于韓國等新型工業化國家,一些成套設備、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還依賴進口,比如我們的電子制造業規模是世界第一,一年的手機11.8億部,一半國內、一半出口,計算機3.5億部,彩電1.3億臺,這在世界上絕對是第一,但是高端芯片80%還是要依賴進口,有機無芯,我們的航海航空制造業有了長足的進步,這都是舉世矚目的,但是發動機、核心設備還要進口或者是依靠國外的專利,因此我們中央國務院決定把航空航海發動機作為第十七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要公關。我國的高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還出口到新型國家、出口到歐洲和美國,但是軸承、輪轂、軸還要進口,3年多以前我陪溫家寶總理到南客、北客去,他們給我們介紹,前不久了解了一下,依然在進口。我們的高端數控機床這幾年發展很快,但是95%以上被國外的品牌占據,這些例子都說明我們的自主創新還是不足。我國大中型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到1%,最近我看到的數字很吃驚,由于經濟下行,企業利潤不好,降到了0.7%,這個投入太少了,遠低于跨國公司3-5%的水平。
二是資源環境已經難以支撐。這方面有很多數據,講了多次。工業的增長過度的依賴物質資源,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太大。單位GDP能耗是世界水平的2倍,是發達國家的4倍,去年我國的能源總耗能折合標準煤36.2億噸標準煤,占全世界的能源21.3%,創造了全世界的GDP11.6%,這個數字很扭曲,原油進口的依存度超過56%,預計到2020年要超過69%。鐵礦石按含鐵量計算一半進口,鋁和鋁材一半進口,銅和銅材70%進口,所以說我們的資源確實是難以支撐的。從環保看,盡管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二氧化硫一年排放2200萬,二氧化碳沒有準確的數據,我們簡單的算一算,至少71億噸,燃燒能源以后排出的二氧化碳,還不算生物、其他的排放,肯定是世界第一,雖然節能減排取得了成效,但是如果不加快轉變方式,資源環境不可支撐,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落后的產能占20%,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這恐怕不需要爭論,確實是嚴重過剩,鋼鐵、水泥、部分煤化工、平板玻璃、造船甚至加上風電設備和光伏電池等,這些行業都是國務院點過名的,用業內的標準看,設備利用率和產能利用率低于75%就嚴重過剩,過剩一點也是規律,但是利用率不到75%那問題就大了,上述行業統統低于75%,最低的是多晶硅由于多種原因35%,甚至還低。協會有人告訴我,全國58個多晶硅企業開工的只有7個,這當然還有其它的原因。高技術產業占制造業比重只有12.5%,一些行業集成度不高,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產業鏈整合的大企業、大集團,一些產品質量低下,我們總的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進步,不能一提到中國產品就是假冒偽劣,這是不符合事實的,但確實一些產品質量低下,已經造成了不良影響。總的來看我們的制造業還處于世界的中低端。
四是地區行業不平衡、不協調的狀況突出。重大生產力的布局和資源的稟賦不匹配,西氣東輸、西油東調、北煤南運、西電東送,能源、資源是全國大調動,物流成本很高。除了資源分布的問題以外,這也沒辦法,生產力布局也有很大的缺陷,區域經濟、空間布局、產業鏈條、企業結構失衡,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產業雷同的現象比較突出,產業園區化、集群化發展不足、質量不高,影響工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這四個問題如果沒有明顯的改善,我們一味追求GDP的增幅,不可能實現工業化,而解決這四個問題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難點,也是工業轉方式、調結構的切入點。
在分析國內工業經濟的同時還要看到國際經濟技術變革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后,他們吸取了教訓,重新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提出智慧地球等等,目的還是要強占經濟、技術制高點,發展中國家致力于轉方式、調結構,正在限制資源的出口。他們也在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國際貿易戰、貨幣戰加劇,資源、能源的價格持續走高。我講句冒昧的話,不可能希望原油降到每桶40美金的年代,根本不可能,而我們又需要大量的進口。國際、科技正在醞釀以新的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形成,特別是能源互聯網、新材料、先進的制造技術,都對我們帶來挑戰。
以上這些國際科技經濟的新變革促使我們必須加強憂患意識與高度的緊迫感,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加強自主創新,努力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迎頭趕上。
第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靠什么?
要靠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增強我們的活力和動力。
轉變發展方式是“十二五”以及今后經濟工作的主線,調整產業結構是主要戰略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工作會議上說我們調整結構主要的方向是什么呢?他講了五件事,改造提升創新產業,培育和發展戰略新型產業,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強能源、交通、城市等基礎建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他講的這五件事是調整結構的方向,當然逐一分析,工業理應是轉方式、調結構的主戰場,上述五件事轉型升級是最緊迫的任務,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支撐中國經濟還是要靠傳統產業,但是它要改造、要升級,加快培育積極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未來經濟的增長點,這三件事尤其重要。實現工業化、完成上述任務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要靠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
展開來說:
一是創新驅動是關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產業鏈,促進由產業鏈的中低端向高端升,關鍵是要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花錢買不來,買來的頂多是二流技術,過去我們市場化技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怎么辦?只有靠自己創新。剛才我提到,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十七項在十二五期間要加快許多關鍵性的突破,在加強原始創新的同時要注意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而且不能只靠單個企業,要靠行業組織攻關。要切實做到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這個口號提了幾十年,它的新意就在于企業要成為主體,市場要成為導向,要在用之上加工,我建議一個是用戶要自始至終參加創新研發,這樣我們的研發才有目標、有針對性,才能提高效率。用戶才能在有成果的時候主動的使用、采用而不是單靠手上的政策。用戶參與的第二個含義就是研發的目的不是博士論文、不是科技成果評獎而在于用,只有用才進入了市場,沒有用就沒有進入市場。所以要加強產品的創新,品牌創新、科技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五個創新,講的很具體,其中產品創新、品牌創新,光產品就講了兩個創新,這五個創新既有戰略意義,也有操作性,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利用,用在傳統產業的改造上,用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上,沒有新技術就沒有新產業,搞新興產業是換湯不換藥,沒有新技術搞什么新產業?那是忽悠人的。關鍵還是核心技術、關鍵技術。
二是深入推進改革,完善宏觀調控,建設開放性經濟,充分發揮發展市場配比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宏觀調控的手段需要更多的靠市場、靠法律、靠經濟、靠科技擴大內需來穩定外需,均衡發展,首先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在深化國企改革的同時尤其要切實落實支持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這點我不展開說了。國企、民企改革開放30多年都是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是優勢互補、不可替代,要多看對方的優點,少挑對方的毛病,不要炒作、不要爭論,而是要協調發展、融合發展。
其次要加快財稅、價格、金融體制的改革,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前年經濟工作會以來,社會上對經濟實體重新高度的重視,但是恕我直言,政策落實的并不夠,并沒有太大的改觀。要避免脫實向需,實體經濟的銷售率那么低,虛擬經濟那么高,資本是向投資回報最高的地方投入,他怎么能投到實體經濟上去呢?都去搞別的去了,這樣下去是很危險的。要營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形成獨立、腳踏實地的社會氛圍,增強社會資本,投資實業的信心和動力,防止避免資本、人才的過分流失。這句話心知肚明,我一說就知道,用不著展開講,改革開放的程度不能同步發展,這樣下去很危險。
再次,當今我國的經濟已經融入了全球經濟,面對發達國家和新型國家的雙重挑戰,要統籌好兩種市場、兩種資源,當務之急穩住出口,開拓海外市場,支持產業資本走出去,實現資源全球化配置,為我國的工業化創造有利的條件。當然這不完全取決于我們,當前出口的形勢相當嚴峻,而且還在下行。
三是東中西部要協調發展,東部發達地區離不開中西部的能源、資源和勞動力,東部沒有西部的資源和勞動力,東部發展不起來。同樣,西部的人才、技術、市場也在東部,因此,實現工業化是全國整體的概念,不宜說哪個省、哪個地區已經工業化,沒有全國的一盤棋,工業化不可能實現。要貫徹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強化產業政策的激勵和約束政策,要推進產業的有序轉移和產業積聚發展,促進全國范圍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各地不能什么都搞、什么都上,包括戰略型新興產業7個,每個省都搞,這樣很不好,應該根據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市場狀況和產業基礎,選準你的優勢產業實現差別發展,政府要實施差別化政策,防止產業雷同、低水平重復。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中部地區依托資源的優勢和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培育發展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建設一批符合新型化、新型工業化要求,國際競爭力強的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促進產成結合。
四是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首先是企業努力,在座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只有企業做強做優,工業才能變強,工業經濟存在的生存問題、結構性矛盾才能緩解,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大企業,要發展一批專精特批的企業,構建和完善中小微企業配套完善的企業。構筑和完善產業鏈,這里面不要貼所有制的標簽,就是生產力的關系,以大型企業、骨干企業為龍頭,中小微企業深入加工配套延伸。企業要自覺的遵循市場規律,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大力提升產業大軍的基本素質,培養優秀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
當前我們的農民工兩億多進入了二產、三產,他們成為新的產業大軍,但是素質亟待提高,當前和今后企業生存發展仍然會有許多困難,但總的趨勢是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會逐步改善,關鍵還是要靠我們企業自己適應市場、自強不息、練好內功、創新發展,為實現振興中華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以上意見,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