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年會”于3月23日-25日在北京舉行。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邁克爾-博斯金在主題論壇中表示,美國政府總債務處于危險區。
以下為文字實錄:
早上好,我很高興再回到中國發展論壇,回到北京參加這次經濟峰會!我在這個會上也是得到了很多信息,所以我會很快地過一下我的講話,我不會每張幻燈片都講,跟大家主要講一下我講話的大意,大家可以看我幻燈的具體內容。
一開始我想談一下在金融危機以及比較嚴重的衰退之后,現在發生的情況。歐元區也在從衰退中走出來,在巴西,我們看到它的經濟發展速度下滑得很快,在接下來幾個季度,或者在明年,到2020年這樣一個周期,甚至更長的時間段我們都在看復蘇會不會回到原來的常態。還是有一個新的常態,在發達經濟體里面都是低增長,在發展中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會有比較快的經濟增長。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哪些問題,會不會陷入日本式經濟基本停滯的情況。過去幾年我們看福利的問題,債務的問題,比如說主權債務的積累,央行在控制通脹方面做出的一些超乎原來授權的行為。有很多的風險,剛才斯蒂格利茨教授已經談到了。包括對美國我們也將繼續依賴,包括油價能源的變化,我們看到一些財政政策,貨幣方面的挑戰,去杠桿化的挑戰,同時也看到一些新的貿易和貨幣爭端的出現,以及進一步擴大自由貿易需求之間的沖突。當然了,我們還會看到中短期和長期的風險,比如說經濟衰退會不會持續下去,工業七國的恢復或者增長為什么還是這么疲弱,通貨膨脹雖然現在還不在眼前是一個大的風險,但是對于中央銀行來說都需要做好準備,有一個B計劃,萬一出現通脹該怎么做。
我也比較同意斯蒂格利茨的觀點雖然我沒有他那么樂觀,但是我想我們未來增長還是比較疲弱的。發達經濟體當中,七國集團當中,只有美、加兩國經濟實現了小幅增長,通脹率還是比較溫和的。消費方面,目前對于大量寬松政策的消化能力還是有的,但是未來也是一個挑戰。
這兒看一些圖片,IMP關于GDP增長率的預測,GDP的增長,失業率的情況,通脹率,可以看到未來三到五年,通貨膨脹可能會成為包括中國央行在內主要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在量化寬松政策之下會帶來的挑戰。潛在GDP和實際GDP之間仍然存在著差距,如何把這個鴻溝彌補,仍然是個挑戰。有些人預計可能在未來兩年實際和潛在GDP之間的鴻溝會被彌補,可能并沒有這么樂觀,未來可能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讓實際GDP增長跟上潛在GDP增長的預計。
美國藍籌政策認為美國恢復性增長大概會達到GDP增長2.5%的水平,這個還是不錯的,但是預計和實際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很難去彌補。短期內有一些機遇,有一些挑戰,比如說進行整頓,在這個過程當中,所謂的財政診斷或者財政緊縮的政策只能是漸進的方式進行退出,因為好消息,或者樂觀的機會并不是那么多,整頓的時候也需要進行更多的布局。歐洲方面資本金相對美國來說更加單薄,信用市場相比美國還更加龐大。歐洲央行還要討論游戲當中為了減輕流動性的壓力,誰會成為最終的貸款人呢?量化寬松之后還有退出的風險,在刺激和相關整頓方面存在矛盾。
我們看到美國、英國,還有其他的一些國家有非常高昂的政府預算赤字,美國現在雖然經歷了幾年比較緩慢的增長之后,政府的預算赤字還是在不斷的增加。現在政府總債務占GDP的百分比已經超過了90%的危險線,遠遠超過了,并不是處于中間的區間,而是處于危險區。
還有一些成熟證據表明,短期財政政策財政刺激效果是有限的,如果有一些高質量的,好的投資項目,美國軍備方面的購買等等,還有一些好的基礎設施項目能夠得到國會批準的話,還是不錯的刺激效果。我想花錢支出領域需要進行比較有效的,比較智能的辦法,可能呈現的效應并沒有那么明顯。同時還會有負效應,一些項目開展過程當中會更加顯現出來,出現負效應的問題,抵消之前的效應。財政政策方面還有轉移支付,還有相關支出削減的措施,可能比賦稅的政策更為有效。當然了,現在已經有了一些支持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呼聲,美國的利率已經很低了,很多國家也是在做同樣的政策,有些人也在懷疑,這樣是不是能增加我們的產出呢?我想這樣的整頓是有必要的。
中國的財政狀況,中國還有銀行,還有房地產的問題,但是中國目前還是有足夠的經濟和政治的能力來處理這樣的問題。未來還有一些社會保險方面的負債需要進一步彌補。在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不斷老齡化的社會當中,包括依賴率,退休人口以及養老金的比例已經出現了快速上升的情況。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需要去采納更好的社會保險計劃,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應當完全依賴政府的轉移支付或者是政府的自給制的支付體系,需要有多方部門的參與才行。
同時還需要有一個合適的稅率來獲得政府的收入,來保證有一個合理的依賴比例和更新率。高稅率我們也知道它的弊端很明顯,它和稅率的上升是存在乘數效應,有一個平方遞增的效應。按GDP百分比計算公眾持有債務這方面,人口變化的同時,公共債務也在不斷的上升。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國人口也在迅速的老齡化,在未來15年的時間,中國的人口就要比美國平均還要老。一方面是人口老齡化,另外一方面公共債務的上升,對中國長期增長前景是有很大影響的。
我們必須要學習美國和歐洲之前的教訓,就是財政支出方面如何有紀律,適時的做到財政支出和收入之間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對于中國來說,高儲蓄率還是很大的問題,主要經濟當中消費率也是非常低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需要進行大量的金融改革,更多刺激需求的做法。
最近20年來有一些專著不斷的說我們需要進一步的加強法制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同時,也建立一個更加包容性的機制,讓更多的人能夠動員進來,參與到改善自己福祉的過程當中,這個過程當中也要打破既得和特殊利益的群體。我想總理在新一屆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已經談到了這個工作,這個過程當中還需要增加市場的競爭和就業的機會,減少腐敗等等。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要談一些新技術應用的問題,包括頁巖氣的應用,頁巖氣裂解的技術在中國進一步推廣等等,以及商業化的應用。
中國的增長確實會換到低檔的水平,更低一點的速度。這是中國家庭最終消費占GDP百分比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低于30%,不光是比發達國家,還比跟中國類似發展階段的國家相比也是非常低。最后我想講一個悲觀和樂觀觀點混合的結論,很多人說我們基本上無法避免嚴重經濟下滑的局勢,反彈機率幾乎為零,這是悲觀人士的觀點,悲觀人士的擔憂都是部分有依據的,尤其對于發達經濟體而言,銀行業和財政,以及美國財政問題是相當艱難的挑戰。但是我想如果我們看歷史上任何的時期,總會出現一系列所謂難以克服的挑戰,上世紀60年代的結構化失業,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滯脹,80年代末來自日本的競爭等等。1999年到2007年相應的經濟擴張和繁榮,評論界總是認為這種繁榮將永久持續,經濟政策的制定者甚至宣稱已經找到了避免衰退的辦法,這種樂觀預期總是在下一次衰退中化為泡影。
一方面對于美國來說,人口結構方面的變化壓力比歐盟和日本要小,稅負也較低,福利體系規模也較小,美國在高科技、生產力及高等教育方面還是領先于世界的,他們是否會倒退回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呢?比如說加拿大也把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進行了大幅度的削減等等,對于已經推出的政策會有既得和特殊的利益會抵制它的發展,像總理之前提到的那樣,政府需要進行有效的運作,同時還需要提出相應的政策,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對政府的職能進行有效的限制,賦權于民,賦權于企業,讓市場做出他們相關的決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