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第七屆中國雇主品牌論壇”于2012年12月7日-8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副理事長劉鵬。
以下為演講實錄:
劉鵬:中國經濟仍面臨復雜的形勢。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依然存在,全球性挑戰的壓力加大,世界經濟復蘇的勢頭依然脆弱。國內經濟回升的內在動力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中國雖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國民收入仍處于世界低位,轉變發展方式、改善和保障民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仍是中國的發展主題。去年,中央等有關部門聯合召開了全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先進表彰暨經驗交流會,習近平同志發表重要講話,張德江同志作總結講話。今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這說明勞動關系問題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勢必對企業勞動關系的發展產生深遠廣泛的影響。
一、勞動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相關立法有序推進
近年來,國家在勞動合同、社會保險、就業促進、勞動標準、安全生產、女職工特殊保護、勞動爭議處理和職業技能鑒定等領域展開了多項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勞動合同法》實施四年來,針對勞務派遣發展迅速,亟待進一步規范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08年和2011年兩次《勞動合同法》執法檢查的基礎上,提出修改《勞動合同法》中對勞務派遣有關條款的規定。隨著《社會保險法》的進一步深入貫徹,有關配套規章將進一步完善。在勞動標準領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全國總工會和中國企聯積極配合下著手進行《企業實行特殊工時制度管理規定》的立法。在勞動爭議處理方面,2012年1月1日,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導、全國總工會、中國企聯共同參與制定的《企業勞動爭議協商調解規定》正式開始實施。
二、勞動力市場保持穩定,就業形式依然嚴峻
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供需都有所增長,但受治理通貨膨脹宏觀政策和國際經濟增長乏力的影響,增速趨緩。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珠三角地區的缺工現象仍然存在,而且中西部二線城市也出現明顯的缺工現象。2011年東、中、西部的城市勞動力市場需求仍大于供給,其中中部地區的需求供給比出現了持續的上升。勞動力市場對技術等級無要求的用人需求下降了10.1%,而對高級工程師、工程師、技術員、高級技能人員的需求分別增長了8.8%、6.2%、4.5%、7.5%,市場需求缺口較大。非正規就業規模呈擴大趨勢。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非正規就業繼續呈現擴大的趨勢,到2008年我國非正規就業人數達到1.8億,比重上升到60.4%。在非正規就業領域就業的勞動者收入低、勞動時間長、勞動條件差、勞動保護缺乏、沒有勞動保障的問題比較普遍,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侵害勞動者權益的現象。就業質量仍然需要提高。勞動用工仍以減低勞動力價格和用工成本為主導思想,沿襲了廉價勞動力的用工思路,表現在勞動力市場上就是大多數勞動者的就業質量仍然較低。勞動者對于就業條件提出更高要求,集中表現在新生代外出務工人員訴求增加,對于工資標準、工作環境、職業發展的預期增加。勞動力市場政策與措施仍然體現了促進就業、規范勞動力市場運行的主導思想,各項政策措施致力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升勞動就業服務的能力,拓展人力資源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水平。
三、企業用工改革繼續推進,用工管理仍須規范
國家繼續積極引導企業不斷規范勞動用工,深入推進企業用工體制改革。《“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勞動執法,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改善勞動條件,保障勞動者權益。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系。同時,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加強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國內人才作用,積極引進和用好海外高層次人才。國務院《國家公共基本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著力提高小企業和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擴大集體合同覆蓋面。規范勞務派遣用工和企業裁員行為。全面推進實施勞動用工備案制度,加強對勞動用工的動態監管。健全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完善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積極穩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健全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指導線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目前,我國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激烈,員工流動率居高不下。企業紛紛提高了工人的工資福利待遇,但針對一線工人的培訓也開始減少。由于普工流動率最高,幾乎少有企業對這類人群進行培訓。面對內外部挑戰,企業紛紛采取應對措施。大多數企業通過完善人力資源制度,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降低流動率,但很少有企業把用工管理規范化與企業發展戰略相結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轉換比較優勢,說明企業對用工管理規范化還沒有真正重視。一些處于創業階段的小企業,面對外部競爭及法規約束,人力資源契約化規范管理往往面臨難以承受的壓力。在這樣的企業里,由于企業規模小,員工數量有限,人人都被要求是多面手,專業化分工、規范化管理難以提到議事日程。而在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人力資源專業化、契約化規范管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真正地將有關政策和措施落地。不少大型企業都在采用諸多的先進管理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難以在基層真正得到執行,管理的實效性降低。
因此,加強對企業規范勞動用工的指導。要對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實施分類指導。對生產經營正常和效益較好的企業,指導其就工資水平、獎金分配、社會保險、生活福利等問題與工會或職工代表進行協商,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調整機制。重點要在強化對企業的指導和服務的同時,暢通職工維權渠道,對職工投訴舉報的情況及時調查和處理,對企業存在的違法行為及時糾正和查處。要推進建立企業內部勞資矛盾協調處理機制。
四、勞動合同管理逐步規范,集體合同制度深入推進
2011年,國家三方繼續全面推進小企業勞動合同制度實施專項行動,繼續開展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春暖行動”,促進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依法簽訂并履行勞動合同。年末,全國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86.4%。小企業和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不斷上升。許多地區勞動用工備案制度建設取得新進展。截至2012年3月底,全國共有安徽、四川等12個省份開通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用工備案系統。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勞動合同法實施情況開展了第二次執法檢查,指出勞動合同法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部分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及非公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仍然偏低,部分已簽的勞動合同內容不規范、履行不到位。二是勞務派遣在部分單位被濫用,損害派遣工合法權益問題比較突出。
各地繼續推進集體合同制度實施“彩虹計劃”,以工資集體協商為重點內容,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對象,指導已建工會的企業積極穩妥開展集體協商,在非公有制小企業集中的地區或行業大力推進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協商,集體協商的實效性逐步增強。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也得到穩步發展,出現了浙江溫嶺、武漢餐飲業等眾多典型案例。目前企業集體協商在認識和實踐上仍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障礙和問題。一是“要我簽”而非“我要簽”。二是集體合同文本、條款具有較普遍的雷同化傾向。三是集體合同內容疲軟化, 缺乏必要的剛性度。四是集體協商過程虛擬化, 協商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五是企業雙方主體利益差異不大,集體協商內在動力不足。
五、企業職工工資穩步增加,國企薪酬改革初見成效
目前,我國企業以“市場機制調節,企業自主分配,政府監控指導”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工資分配和調控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企業工資分配各項制度深入開展,企業職工工資收入總體上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與此同時,由于體制、機制和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以工資收入分配為核心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日漸突出。
職工工資水平穩步增加,行業間工資差距呈縮小趨勢。201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2452元,與2010年的37147元相比,增加了5305元。扣除物價因素,201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8.5%。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24556元,實際增長12.3%。我國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職工工資增長提供了堅實基礎。統計顯示,2011年,我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9.2%,公共財政收入增長24.8%,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25.4%,這些都為促進工資增長、使全體勞動者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行業工資差距呈現出明顯的逐步縮小動向,延續多年的“高水平高增長、低水平低增長”行業工資增長態勢發生了改變。2011年這種收縮的趨勢更加明顯,行業間工資差距最高是4.48倍。
各地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2011年全國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深圳1320元/月,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北京13元/小時。與此同時,27個省份發布了工資指導線,基準線提高幅度多在14%以上。與此同時,全國已有北京等23個省市區公布了2011年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
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取得進展。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國企負責人薪酬管理的制度框架,激勵不足及薪酬與業績不匹配的問題得到明顯改善,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水平及增長趨于合理。比照市場經濟的規范做法制定了國企負責人的薪酬決定辦法,確立了出資人決定出資企業負責人薪酬的機制。初步建立起薪酬與企業效益掛鉤、效益升薪酬升、效益降薪酬降的激勵機制,央企負責人薪酬水平與企業經濟規模和效益增長是基本相適應的。薪酬決定與考核辦法和結果密切掛鉤,薪酬的激勵作用得到加強。激勵方式逐步與市場經濟接軌,長期激勵試點穩步推進。
六、勞動爭議調解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仲裁審判效能顯著提高
新時期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勞動爭議調解方面,一是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設不斷加強。截至2011年底,全國建立各類勞動爭議調解組織679831個,其中大中型企業建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44983個,組建率50.8%;勞動關系三方等參加的區域性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19512個。二是勞動爭議調解成效明顯提高。2011年,全國各類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受理勞動爭議359674件,調解成功230570件,調解成功率64.1%。勞動合同等三類爭議比重略有下降。2011年,全國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受理勞動合同、辭退離職和勞動報酬爭議154647件,占全國企業調委會受理爭議總量80.3%,同比下降4.9%。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方面,一是受案總量逐季上升。與往年1-3季度調解仲裁機構受案總量逐季上升、4季度下降的“倒 V型”不同,2011年出現逐季上升的新特點,增幅為2.1%。二是調解作用進一步發揮。2011年,調解機構受案數上升6%,比重達52.6%。三是社會保險爭議增加。四是解除勞動合同爭議突出。2011年上半年,解除勞動合同引發的爭議占到爭議總量的20.11%。五是部分地方勞務派遣爭議大幅上升。2011年上半年,北京市受理勞務派遣類案件1229件,同比增長63.6%。六是一些地方集體爭議持續增加。
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審判工作成效顯著,主要體現在:一是國有企業勞動爭議預防調解示范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示范企業調解組織進一步健全,工作網絡更加完善。二是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基層調解有效加強。2011年,全國鄉鎮街道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增加近5千個,增幅31%。三是仲裁委員會和仲裁院建設實現突破,效能不斷提升。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調整、組建省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27家,市級仲裁委員會326家,省市兩級仲裁委員會整合基本完成。四是仲裁機構與法院裁審銜接加強,案件處理效果明顯。
七、三方機制建設取得新進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作實現歷史性飛躍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繼續深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勞動關系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訴求多樣化的態勢更加凸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作進一步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國家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按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要求,圍繞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總體目標,在穩步推進勞動合同法貫徹實施、推動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加強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研究應對勞動關系重大問題等方面加強合作與配合,積極推動各項重點工作,保持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
2011年3月至8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安排和部署下,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中國企聯、全國工商聯與中央有關部門組成中央調研組,調研組分6個小組,以浙江為重點,以北京、遼寧、福建、廣東、湖南、四川等省(市)為實地考察點,在對這些地區著重考察的基礎上,對全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情況開展集中調研,歷時兩個多月,形成大量有價值的專題報告和經驗材料。在調研基礎上,經中央決定,國家三方于2011年8月,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召開全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先進表彰暨經驗交流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國性、高規格專題研究部署勞動關系工作的會議。習近平、王兆國、劉云山、張德江、黃孟復、王忠禹等中央領導同志出席并作重要講話,會上交流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工作經驗,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體任務。
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建設取得新進展。一是全國工商聯正式納入國家三方會議,雇主方的聲音進一步得到加強。二是各級三方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全國共建立各級三方組織1.2萬多家。三是國家三方加強了理論研究和調研,組織編寫了《中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發展歷程》。同時,國家三方不斷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組織了中加三方機制和勞資關系研討會,并與國際勞工組織北京局聯合組團赴澳大利亞就協調勞動關系的制度機制進行考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