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中國進出口企業第十一屆年會”于2013年1月11日-12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著名經濟學家王慶。
以下為演講實錄:
王慶: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榮幸能有這個機會參加討論,能和賈康所長和鄭所長談一談財稅問題,我自己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因為我們剛聽鄭司長對財稅政策做了一些解讀和背后更深層次的考量,待會兒我相信還會聽到賈康更權威的財稅政策及其它宏觀政策高屋建瓴的看法。所以,我這里更多是提一些零碎的觀察和想法,更多的是從市場參與者角度提一些思路,算是拋磚引玉吧。
說到財政政策,包括財稅政策,應該說自從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財稅政策在全球扮演了非常有影響力的角色,從宏觀政策的定位上來講,財稅政策這幾年實際上都叫積極的財政政策。但實際上,中國的經濟08年以來波動還是很大的,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實際上相當程度上是受國內外的環境,尤其國際政策環境影響很大。盡管財政政策從定位來講,一直沒有大的變化,都是積極的財政政策,但從市場角度講,財政政策在過去幾年里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表現在08年危機之后我們采取了真正意義上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支出大幅度增加,同時表現在無論是中央財政還是地方財政,以及其它我們稱作類財政行為,也就是地方政府所屬的一些機構,尤其是表現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上,他們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對刺激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使中國在危機之后,經濟增長復蘇非常迅速。
但是,我們知道中國經濟在10年及11年上半年經歷了明顯的放緩,貨幣環境政策提法發生了變化,實際上真正影響中國經濟大幅波動的政策是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在10年和11年上半年,是從超級寬松到超級緊縮的過程。具體體現在政府支出,尤其是地方政府支出的投資能力被明顯的制約。在這點上,實際大家在考察財政政策的變化上,不能簡單的只看中央財政赤字,也要看地方財政,尤其是看在一些跟地方政府有關的類財政行為,他們這些行為實際上體現了財政政策,而他們的行為對政府的支出、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這點我可以給大家提個思路,因為我們說無論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是穩健的財政政策,它最終還體現在政府的財政赤字變化上。赤字增加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赤字減少就是緊縮性的。如果政府有赤字的話,他畢竟要彌補這個赤字,就要通過借款來實現,所以以一個比較準確的方式描述政府的財政政策行為,或者擴張還是緊縮的話,一個比較準確的就是看政府的債務狀況,負債狀況和借債狀況,如果負債率上升、借款增加代表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08、09年,甚至10年的一部分時間,中國整個財政系統,包括地方政府、包括附屬地方政府的一些類財政行為的機構,它負債率是大幅度上升的,所以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寬松的財政政策,但到10年和11年,實際上我們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等一系列機構,他們的融資行為和融資能力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這個階段中國實行了極其緊縮的財政政策,這是中國經濟放緩最根本的一個原因。而這個政策只有到了2011年、2012年中才開始有所放松,體現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渠道再次打開,雖然不是通過銀行的渠道,更多的是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債,這種方式解決,背后是中國經濟出現大幅波動更深層次的原因。
無論怎樣,我們中國的財政政策目的達到了,就是盡量實現中國經濟在外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實現軟著陸,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經濟現在可以算是實現了軟著陸,從高速增長的環境向中速增長環境的轉換,高速增長我們在08年以前中國經濟基本上在10-14%這樣一個區間上增長,現在中國經濟可以說是穩定在7-9%這樣一個增長區間,一個轉換過程財政政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付出了代價,這個代價就體現在中國財政負債率的大幅上升,尤其是體現在地方政府負債率的大幅度上升。
于是就提出了,如果政府負債率大幅度上升,最終這個負債是要有人來承擔的,因為政府本身作為公共部門不是創造價值的,所以就提出了所謂的財稅改革這樣一個大的宏觀背景。這里我想提一個思路,因為現在方方面面提出的大規模減稅呼聲是比較高的,但是鑒于政府的債務負擔已經很高了,政府再進行大范圍的減稅和大規模的減稅是不現實的,因為減稅畢竟會帶來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但是我們是有調整空間的,當然調整的空間具體設計需要我們專家學者和政府部門細致的研究。但是在總的原則上,我給大家在這里提供一個思路,也是汲取國際上的經驗。我們都說中國地方政府就是土地財政,因為中國地方政府很多支出都是靠賣地來支撐的,這點成為了地方政府方方面面垢病一個很重要的由頭。
實際上,在世界各國地方政府的財政都是土地財政,土地、與房地產有關的稅收,是世界各國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方政府在過去幾年負債率的上升需要解決,如何解決呢?現在是否還需要地方政府繼續賣土地?有些土地已經賣的差不多了,鑒于我們現在房地產調控大的宏觀訴求,恐怕放開這方面的市場空間也不大,這就提出個問題,我們如何發揮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功能,同時又抑制房地產市場泡沫的形成以及對宏觀經濟的威脅?這里面我認為,所謂的房產稅,因為地方政府過去幾年大幅度的財政支出主要是在基礎設施和地方經濟直接有關的公共支出。這些支出不創造商業價值,但是它形成了巨大的經濟外部性,它帶來的價值體現在對地方經濟的支持,尤其是體現在地方的居民和商業不動產價值的上升。比如說改善城市交通、建高速公路、建地鐵,使各方面的生活便利,直接體現了地方的不動產與商業地產和住宅地產的價值上升。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擁有地產的人是地方財政擴張的最大受益者,他們是最大受益者,但他們并沒有因為受益而付出。
所以我們需要提出這樣一個想法,長期以來地方的土地財政更多的是靠居民購買房子,付出比較高的房價,因為背后地價比較高,在這些購買的環節向政府,等于是隱性的支付了一筆稅收。高地價、高房價,居民買貴的房子,于是向政府交稅。但是,中國過去幾年房價的大幅上升,很多人在購買環節,有些人交了稅,有些人沒有交稅,而且大幅度財政支出使房子的持有人,無論是商業地產和住宅地產都受益很多。如果堅持這樣,誰受益誰負擔原則的話,我們應該在房地產,不僅在購買環節,更重要的是在房地產的持有環節征稅,這樣顯得更公平,誰收益誰負擔,也符合國際慣例和市場規律,更重要的稅收制度可以實現有效的引導社會經濟資源進入實體經濟,真正創造價值,真正提高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真正提高我們經濟的可持續創新能力領域,也有助于引導資源進入這些領域,而不是進入一些虛擬經濟或中間環節,這樣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所以,從我們過去幾年經濟的變化,財政政策發揮的作用,以及對我們中央和地方財政造成的影響,這些影響最需要尋求解決辦法,在稅收制度上的改革我們提出這么一個設想,這個設想更多的是作為非財政專家的觀察,更多希望使政策的變化符合市場規律,也符合國際慣例。
我就講這么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