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2中國高新技術論壇”于11月16日-18日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上圖為分論壇“低碳技術與新能源發展峰會”演講嘉賓中廣核集團運營公司總經理 蘇圣兵。
蘇圣兵:尊敬的各位領導、來賓:上午好。
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產業創新與核電安全高效發展》。大家知道,上月24號,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核電安全規劃》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核電建設作出了部署,進一步強調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發展核電,必須按照確保環境安全、公眾健康和社會和諧的總體要求,把“安全第一”的方針落實到核電規劃、建設、運行、退役全過程及所有相關產業。當日,國務院新聞辦也發布了《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書,向社會闡述了我國能源發展的政策、方針和路徑,明確指出“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發展核電對優化能源結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可見,探討和研究我國核電發展離不開“安全”和“高效”這兩個關鍵詞。
從1970年2月8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建設秦山核電站的決策,中國核電發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四十年多來,中國核電從零起步,到去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前,我國在運核電裝機容量突破一千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三千多萬千瓦,成為新世紀全球核電發展的主陣地。然而,福島核事故的發生,讓全球核電復蘇蒙上了陰影。本屆高交會的主題是產業創新。我認為,在穩妥恢復核電正常建設的過程中,推動核電產業創新對實現核電安全高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借今天這個機會,我想就“產業創新與核電安全高效發展”的關系談幾點理解和體會,與各位一起交流。
首先,我要闡明的一點是,推進核電產業創新,并不是對已形成的核電產業結構進行創造性的解構和重構,而是要立足中國核電四十年發展奠定的基礎,找出存在的薄弱環節,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瓶頸,從六個方面推動核電發展方式的提升和轉變。
第一、守護核安全的生命線
核安全是一切核電工作的首要前提。我們可以將“核安全”形象的比喻為承載核電發展的“路基”。只有牢牢地守護核安全的生命線,核電事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就要求所有核電從業者,在思想認識層面要時刻牢記核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本著對公眾和環境高度負責的精神,敬畏核安全,守護核安全。在責任落實層面,要切實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對照國際先進標準,不斷加強核電選址、設計、制造、建設、運營等全過程管理。在文化建設層面,要深入推進核安全文化建設,使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都能將確保核安全作為自覺行動。我們的大亞灣核電站正是長期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追求卓越”的價值觀和理念,取得了良好的電站運行業績,充分證明核電是安全的。
福島核事故以來,結合經驗反饋,我國核電企業積極推進有針對性的、最穩妥的技術改進措施,進一步提高了我國核電安全水平和應對極端自然災害疊加的能力。根據工作開展的緊迫性,中廣核集團采取了實體改進、補充分析、專項研究三類改進,對在運核電站、在建核電站分別制定了多項改進計劃,目前各項工作均順利推進。有理由相信,通過持續推行技術創新和管理改進,我國核電會更加安全。
第二、理性地認識核電安全風險
這里提到的“認識”包括政府、行業、媒體、公眾各個層面對核電安全、核電發展等的認知與理解!罢J識”好比是十字路口的“紅綠燈”,是當前影響我國核電發展的關鍵因素。
日本福島核事故后,社會公眾對核電安全存在著一些非理性認識,造成了諸如搶鹽風波等鬧劇,這主要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和誤解造成的。造成信息不對稱和誤解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盡管全球目前在運四百余臺核電機組為社會提供了16%左右的電力,但是由于公眾對核安全與其日常體驗顯得特別遙遠和不確定,進而覺得特別危險、難以獲得理解和認同。其次,長期以來核電行業與社會的系統溝通工作還不到位,公眾對輻射安全的認識十分欠缺。再次,部分媒體在報道時不恰當地渲染,客觀上放大了信息失真和扭曲并進一步擴散。除此之外,個別專家在技術上的偏好與執著,往往也會造成科學性缺失,產生不良影響。
我認為,對核電的任何質疑都有其合理性,質疑越多,影響越廣,維護科學理性的聲音也需要越大。對核電的各種認識和議論,考驗著人們科學理性的程度。安全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心理與情感體驗,需要認知與信任,F階段“政府有信心、百姓能放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我們一方面要堅持科學理性的核安全理念,另一方面要不斷增強公眾核能發展信心,通過創新思路、開展形式多樣的溝通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核電,讓核電成為一種高效、安全并被我國公眾所信任的清潔能源。
第三、保持合理的規模與節奏
美國、法國、韓國等國家核電發展的歷史證明,核電技術水平的進步、核電產業的發展、核電人才的培養儲備等都需要以核電項目為依托,規模和節奏是安全高效發展核電不可或缺的牽引因素。
核電只有達到相當規模才具有戰略價值。適合的規模既要考慮滿足國家電力供給、節能減排和能源結構調整總目標,也與核電生產建設的能力相匹配。由于福島核事故的影響,當前我國核電發展規模的設定實際是保守的,是遠低于核電產業的整體能力的。我國核電發電量僅為總發電量的2%,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安全高效發展核電需要保持合理節奏。日本福島事故造成核電發展在短期內放緩,客觀上為我國追趕國際核電先進水平、突破核電“走出去”的知識產權障礙,創造了良好的機遇。為有效利用好“十二五”這一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應在國家核電戰略指引下,通過核電項目的有序安排,保持核電建設的合理節奏,兼顧核電技術的連續性,進一步推進國產化、自主化能力提升。
第四、展示核電的社會效益
效益是核電發展的生命力,也是核電產業創新的重要前提。有些人只看到核電建設期帶來的經濟增長,這只是短期效益。核電的長期效益往往被忽視。從上網電價看,核電電價可以做到一般不高于所在區域的煤電脫硫標桿上網電價,目前大亞灣、嶺澳一期、嶺澳二期電站每千瓦時分別為人民幣0.420元、0.429元、0.430元,均低于廣東省火電廠脫硫標桿電價0.521元/千瓦時。
除了經濟效益,核電還具有良好的環保效益。按每千瓦時發電煤耗300克標煤計算,1億千瓦核電每年可以代替3.15億噸煤炭,還可減排7.41億噸二氧化碳。
此外,核電還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及產業效益。核電工業技術是世界工業發展的標志之一,發展核電對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核電的規模化發展,可以有效帶動科研設計、設備制造、工程建設、核燃料循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五、穩步推進技術升級
產業創新,龍頭是技術升級。通過持續改進和科技創新,提升核電技術水平,對核電安全高效發展影響深遠。在滿足市場和用戶經濟、安全、可靠的需求前提下,處理好先進性與成熟性、安全性的辯證關系,結合國內核電發展和國際市場開發,積極穩妥推進技術升級是核電發展的必然趨勢。
核電安全規劃提出新建核電項目要達到三代標準后,有些專家把三代標準解讀為某種具體的技術,這是對三代標準的誤解。國際上,符合三代標準的核電技術不止AP1000、EPR,還有俄羅斯、韓國、日本的三代技術。中廣核集團結合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通過持續改進,提升核電廠主要安全技術指標,推出達到三代核電安全指標要求、與目前已有的國產化核電裝備制造能力相匹配的自主知識產權核電技術ACPR1000+,這一技術可以滿足當前我國核電發展的現實需要。從現在起到“十三五”期間,在研發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技術的同時,中廣核集團還將大力推進三代技術的吸收消化、技術改進和再創新,以及建設國產三代示范項目工程,為自主三代堆型發展和走向國際市場創造條件。同時,推進高溫氣冷堆、先進小型堆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做好四代堆以及更先進核能技術研發安排。
第六、建立完整成熟的配套體系
完整、成熟、配套的產業體系是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的關鍵支撐。福島核事故后,因為對我國核電裝備制造能力不太了解,社會上有個別專家擔心核電發展規模過大,在裝備制造上出現“大躍進”,進而威脅到核電安全。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但存在片面性。事實上,我國近十年來的核電發展經過了充分的論證和規劃,所有項目的安排都是按照既定規劃穩步實施。這一過程充分考慮了裝備制造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實現核電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堅持以項目為依托,不斷提升產業能力,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能力,同時避免產能過剩或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具體來說,一是要通過新建項目的合理批量,使現有能力得以鞏固和提升;二是攻堅克難,突破部分高價值產品的國產化難關,加快三代技術的設備國產化步伐;三是加快核電技術研發、設計、裝備制造、工程建設能力提升,逐漸形成具有統籌設計、制造、成套和集成能力的核島主設備供應商和專業化國際型核電工程總承包公司,打造世界范圍內核電技術競爭力。
總之,“安全高效”對中國核電發展來說,是一個大課題。“十二五”已過去兩年,國家已做出了穩妥恢復核電正常建設的部署。要將“安全高效發展核電”落到實處,需要樹立全社會對核電安全的信心,需要堅定核電發展的決心,需要政府、公眾的信任與支持,更需要全行業的精誠合作,從推動產業創新的角度,謀劃和推進核電產業發展。中廣核集團愿與社會各界一道,善用自然的能量,為共同推動我國核電安全高效發展而不懈努力。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