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1中國發展指數發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發展指數(RCDI2011)發布暨研討會”于2011年12月23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
劉元春教授在會上作了題為“經濟結構的變化趨勢分析:降速轉軌的關鍵點”的報告,其中指出了中國現階段面臨的幾大問題。
第一,從三大需求對GDP的貢獻率和拉動率的變化來看,危機使外需拉動的因素大幅度下降,但內需并沒有填補外需的缺口,反而出現消費拉動乏力、投資驅動進一步上揚,“投資上揚”、“外需下滑”與“消費疲軟”的格局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的問題更為突出。
第二,在外需在總量下滑的同時,結構也有所惡化。加工貿易順差的持續攀升以及一般貿易順差的快速逆轉說明中國貿易順差將在全球經濟再平衡與中國結構調整中步入“快速衰竭期”,中國將迎來“無貿易順差”的時代,中國未來結構調整和宏觀管理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第三,中國收入分配結構近年來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現持續惡化的局面,這種收入分配格局的剛性決定了中國消費加速和消費升級難以在短期得以實現,進一步決定中國需求結構存在中期惡化的趨勢。
第四,從供給結構來看,結構調整和全球危機沖擊并沒有改變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和所占的比重,產業結構反而重返危機前的軌道,在重工業比重提高的同時,第二產業占比重重新反彈,中西部的崛起加劇了中國經濟增長“投資驅動”和“工業推動”的色彩,增加了中國經濟的結構剛性。
第五,“經濟泡沫”+“金融管制”+“監管套利”不僅導致中國經濟融資結構發生變異,更為主要的是改變中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盈利模式,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收益倒置加劇了中國宏觀資源的錯配,金融秩序的治理成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系調整的核心。
第六,在金融與實體經濟績效分化的同時,中國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經營績效、上游資源性壟斷企業與中游生產型企業的績效發生分化。這些分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應了中國結構性剛性。
第七,中國最為深層次的結構剛性反應在中國就業結構與增長結構之間不對稱的關系之上,不同部門的巨大的就業彈性導致中國出現“無就業的增長”與“高失業的蕭條”的交替,從而導致中國任何速度的調整和結構的調整都面臨這種不對稱關系的強烈約束。
由此得出結論,第一,中國結構剛性不僅沒有改善,反而在“世界經濟再平衡”、“中國刺激計劃”、“中國重化工業中西部縱深發展”等因素的作用下有所惡化。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收益結構反轉將使中國結構性問題更為復雜。
第二, 外需回落但內需沒有完全填補外需的缺口,政府刺激性需求回落但市場性需求沒有完全填補刺激性需求的缺口。“降速”沒有“轉軌”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經濟景氣的下滑,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將從“投資與出口兩輪驅動模式”變為“投資單輪驅動模式”,中國收入分配格局的剛性意味著中國增長模式問題可能進一步惡化,可持續問題可能在累積中激化。
第三,從“降速”到“轉軌”面臨的最大約束是中國增長與就業之間的不對稱關系,解決這種困境的核心依然在于中國保障體系和社會建設的加速。
第四, “穩中求進”需要在重視短期經濟增速穩定的同時,高度重視加速改革和民生建設的緊迫性。改革促消費、民生促消費,是“結構”目標與增長目標契合的關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