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1第五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1年8月20日,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財經》雜志社聯合主辦的“2011第五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論壇。以下為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的講話稿。
李若谷:我就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平衡發展與大家分享幾點想法。
一,兼容盡管與改變理念。
自2009年6月,奧巴馬政府金融監管改革《弗蘭克》法案出臺,以及歐洲理事會通過歐盟金融監管體系改革的方案以來,西方國家走上了金融監管改革之路已兩年有余,美國主要在資本充足率以及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和OTC衍生品交易等監管方面有所進展。
在20國集團和金融穩定理事會的推動下,《巴塞爾框架》下的一系列金融改革,已先后出爐,這些改革致力于增強銀行資本的數量和質量,降低杠桿比率,引進流動性比率,以期形成一個更為詳盡的監管架構和更穩定、且更加富有彈性的金融體系。到目前為止,金融改革已經得到了大眾的普遍關注,并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效,如透明度得以提高,國際監管合作得到加強,《巴塞爾協議3》得以達成。但是監管改革仍然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值得我們關注,最根本的問題是,上述監管改革,主要局限于金融領域,而事實上,本次危機產生的根源還在于極端自由主義市場的泛濫,危機發生前在新自由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美國過渡依賴金融業來創造經濟增長,忽視了實際部門的生產活動,才是最終擴大物質財富的根本,導致金融資源脫離了生產性領域虛擬運行,并沒有使得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危機發生后也沒有及時總結,以市場原教旨主義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市場理念的教訓,而是單純從加強金融監管著手治理危機,這只是指標不治本的做法。
二,加強監管與保持金融活力,關于如何推進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我認為要考慮三個方面的要素。
差異監管。為保證全球金融體系的安全和完整,監管改革需要國際協調與合作,但推行全球統一標準,有待商榷,各國金融市場所出的初始條件,發展階段,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和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其監管理念、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本次危機發源于美國,其根源在于新自由主義市場至上理念的泛濫。因此歐美國家加強監管和改變市場原教旨主義必須同時進行。但這并不意味著全球都要執行統一的監管標準。
眾所周知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不少發展中國家面對的是金融壓抑,金融市場發展不充分,金融創新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套用全球統一的標準就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業發展不充分,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不足,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拜托貧困,最終還是會影響到全球的金融穩定。
因此對于發展水平和金融環境不同的國家,實行差異化的金融監管標準,才能夠共同地促進發展,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異,政府和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手段,各有利弊,關鍵是要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本次危機暴露出一些發達國家金融監管上的缺失,對這些國家來說,適當加強監管是必要的,我們不贊成原教旨主義的市場經濟理念,并不等于我們反對市場經濟,既然要實行市場經濟,就要給市場經濟以充分的活力,讓市場調節發揮主導作用。在沒有出現市場缺失時,不過多地干預市場的運行,不能把金融機構和市場管死,不能從放任自流的極端走向金融監管機構管制一切的另一個極端。
由于金融從業者的創新動機遠強于監管者,激勵的不對稱導致監管者往往落后于從業者,從歷史上看,經濟危機周期性發生,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元素或者固有的特征,因此金融監管不可能保證未來不發生經濟危機,關鍵是要發展,加強金融業抵御危機的能力,減少危機發生的頻率,一旦危機出現,可以從容應付,從這個角度講,增強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不應被理解成企圖完全避免危機,而是通過加強金融系統的彈性,盡量降低危機發生時給經濟帶來的損失,防止危機造成系統性的后果,對金融風險的防范,應把注意力放在提高金融機構本身的抗風險能力上,例如降低稅收、增加撥備,用經濟上升區的多盈利來彌補經濟下滑期的損失等等。
第三對我國金融監管的啟示,首先應當繼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監管,我國金融業在這次危機中沒有遭受大的沖擊,并不等于我國金融機構比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更強健,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的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程度還比較落后,沒有參與那些衍生金融產品的交易,隨著我國金融業進一步融入世界,我國金融市場受外部市場將會越來越大,我們有必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完善我們的金融監管制度,1998年以來,我們主要是學習發達國家的做法,改革金融機構,包括與不良資產增加資本充足率,推動國有銀行上市加強內部控制和管理,加大外部監管的力度,這些措施的采取,使得我們的金融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實力增強。經過了13年的改革發展,我們到了認真回顧一下金融業監管缺失的時候了,總體來看我們的確取得了進步,但我們也是基本按照發達國家的監管理念,監管制度走的,并沒有結合中國的實際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監管制度,因而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促進作用有限。因此必須繼續加大金融創新的相關的力度。我國金融體系仍處在市場化改革之中,金融市場的發展不充分,與發達國家的創新過度監管不足相比,當前我國金融創新相對滯后,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產品的種類、層次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許多企業、個人尚沒有得到應有的金融服務,遠遠不能適應實體經濟的發展,為此金融監管防范風險的同時,應當繼續推進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推出更多的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金融消費者在不同階段的融資要求。實現支持實體經濟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
三,推進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平衡發展,多年來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帶來的金融市場的繁榮,有力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我們應不懈地致力于推進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的平衡。
第一,擴大金融機構的業務和產品創新的自主權,對絕大多數產品應采取報備制,對于必須由監管機構批準的創新產品和服務,要簡化審批手段,大幅度縮短審批時間。
第二,加快并擴大金融創新和相應金融監管的試點,推進試點工作,可以有效地解決報備或審批過程中的疑點和難點,并且能為相關金融監管法律和政策的制訂,積累經驗。
第三,完善有關金融創新的配套監管法規,及時調整現有法規中不切合目前金融市場的實際和有礙金融創新的規定,推動與時俱進的金融監管的理念和模式,充分順應市場的發展規律,使金融監管能夠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
女士們、先生們,我國的經濟持續強勁增長,金融行業快速發展,金融監管日益完善,在成功地抵御了上一次金融危機的沖擊后,我國的經濟和金融業面臨著難得的新的發展機遇,只要我們立足國情,善于學習,勇于改革創新,我國的金融體系就能夠更加地健康,更有活力,更好地抵御來自外部的沖擊,為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