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1年中國與全球金融風險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為加強金融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合作、研討金融風險理論與實務問題,武漢大學、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人民出版社等單位于6月25日在北京舉辦“2011年中國與全球金融風險論壇”,同時發布《中國與全球金融風險報告》等研究成果。
中國農業銀行行長張云(專欄)博士發表演講,他認為,在后危機時代,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的進一步深入,銀行業走出去已經成為推進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參與國際金融合作與競爭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銀行經營轉型的重要步伐。中國銀行業走出去,正在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
以下是張云演講全文:
張云:尊敬的謝校長、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校友、同仁,今天非常榮幸來參加這次論壇,因為我是武漢大學的在職博士生畢業,與武漢大學這么多的老師、學者在一起,談不上作報告,我想只能作為一個校友、學生,來談一下我自己對中國銀行業如何融入國際化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問題,談一些體會。在這個過程中,東升董事長作為一個校友,對我們武漢大學體現的校友忠誠、體現的一種做好各方面貢獻的熱誠,值得我虛心的學習。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開放程度和全球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銀行業也面臨著如何融入國際化的問題。其實,關于中國的銀行業融入國際化的問題,大家有不同的視角。我記得當年有一個案例炒得沸沸揚揚,就是當年南京的愛立信這家公司,從中國銀行把帳戶轉到了花旗銀行,當時我們國內的媒體炒得沸沸揚揚,認為狼來了,當時正好是我們加入WTO的過程當中,所以認為這是不得了的事情,認為中國銀行業從此可能將面臨著滅頂之災。但是,從這個案例炒作到現在,已經7、8年過去,可以說外資的金融機構在中國大展拳腳,但是從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來看,大體不到2%,中國的銀行業發展依然體現出蓬勃發展的這樣一個趨勢。剛才楊會長介紹了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和趨勢,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就提出了我們如何面對國際化、如何看待國際化。
我們現在在講中國的銀行業走向世界,可能往往從我們的網點涉及到哪里、我們的服務對象延伸到哪里、我們參與國際金融事務的話語權到達什么程度,這些當然都是對的。但是在我看來,我們考察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問題,我作為一個在中國的銀行業工作了26年以上的老同事,我有我自身的體會。我覺得中國的銀行業融入國際化實際上這個進程早已經開始,它的視角可以從這么幾個方面去著眼。
一個實際上我們的資本已經實現了國際化,從幾大家銀行上市,我們無論是在A股,還是在H股,實際上都面臨著資本結構國際化的問題。第二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國際化。其實在我們服務的這些對象里面,國際500強的企業比比皆是,現在中國商業銀行提供的服務能力早已跨出了中國國企、民企的概念,早已延伸到外國的居民、外國的大中型企業。第三是網絡渠道國際化,當然這一點現在顯示的比較充分,中國的大型商業銀行不斷向境外設立營業網點,來體現我們全球化的網絡布局,同時,通過資本兼并來體現中國的金融資本走向國際,這一點也開始體現出來。第四是競爭對手國際化,這個首先表現在中國的國內,我們現在開展競爭,不僅僅是國內中資金融機構之間的同業競爭,而且更重要地表現在與境外的對手進行競爭。第五是監管規則國際化,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正在推行新巴塞爾協議,其實巴塞爾協議的推進,表明中國銀行業的監管規則早已趨向國際化,所以使中國的銀行業與國外銀行業有了進行同臺競技、同臺進行評價的一個基本指標體系和一個基本的監管規則。
在后危機時代,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的進一步深入,銀行業走出去已經成為推進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參與國際金融合作與競爭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銀行經營轉型的重要步伐。中國銀行業走出去,正在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
第一,企業國際化客觀要求銀行業走出去。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生產、貿易和投融資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而且隨著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境內企業對海外市場、資源、技術依賴程度越來越深,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2002年和2009年,我國境外非金融企業的投資年均增長54%,2010年又繼續增長36%。2010年底,境外投資額已累計超過三千億美元,在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1.3萬家,海外客戶基礎不斷擴大,迫切要求銀行經營向國際化、多元化發展,提供高效、優質、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務。在這方面,中國銀行業已經加快進程,2010年底,五家大型商業銀行已經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設有89家一級境外金融機構,收購或參與十家境外機構,但整體上看,國內銀行業走出去的步伐依然滯后于實體經濟,海外機構總資產占比僅在4%左右,參與國際市場的廣度與深度依然有限。
第二,人民幣國際化帶來了新的機遇。長期來看,人民幣國際化是必然趨勢,危機后人民幣跨境結算進程加快,在周邊流通和使用的范圍擴大,境外結算業務量加速增長。2011年的一季度,銀行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3603億元,為2010年全年結算量的71%。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人民幣存貸款結算、托管等業務需求勢必快速增長。中資銀行、境外機構有望在人民幣結算、清算、金融市場和海外融資領域確立領先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目前正在推進的跨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還是大力發展的人民幣跨境投資和香港的離岸市場,都為國內銀行開拓海外業務和市場創造了很好的歷史機遇和動力。其實我們這幾天也在研究人民幣的跨境結算問題,這和人民幣國際化是密切關聯的。人民幣的跨境結算只不過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一種方式和途徑,最終還是要體現人民幣的國際化。但是,人民幣的國際化在這個進程之中,將來會不會形成一個人民幣的離岸操作中心、一個融資中心、會不會形成一個亞洲人民幣源,使中國人民幣在亞洲以至世界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作為中國銀行業,對于未來的趨勢要有充分的預計,作為經營來看,我們也要做好充分準備。我們覺得在中國銀行業國際化進程之中,首先要關注中國周邊地區網點的布局,和中國周邊地區,中國銀行業走出去的戰略考量。只有在亞洲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那么以至于在世界其他地區,我們才能處于優勢地位。
第三,銀行業整體實力增長。國內銀行業整體明顯增向,銀行業資產總額從2003年末的28萬億增加到2010年的95萬億,凈利潤從262億元增加到8991億元。中國現在這幾大銀行的利潤總額加起來恰好等于國資委主管企業一年的利潤總額。不良貸款率從17.9%下降到1.13%,根據2010年英國銀行家雜志表明,工農中建四大行均已進入全球一千家大銀行的前十位,目前中資銀行公司治理機制逐步完善、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不僅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考驗和沖擊,也為銀行業走出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對照,危機后的歐美銀行受損嚴重,不得不經歷一輪去杠桿化的過程,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資銀行國際化獲得更多主動權。盡管危機后,全球銀行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國內銀行走出去面臨許多有利的條件,前景廣闊。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走出去面臨的風險范圍更大,涉及更廣,性質更為復雜,這是我們必須重點考量和應對的問題。
第一,監管法律風險。危機后,世界各國更加強調審慎監管。美國銀行監管強調無盲區、無縫隙地全面覆蓋,提高銀行資本標準和金融消費者保護標準。歐洲銀行監管也體現出去杠桿和控制綜合經營的趨勢。大部分東道主對外資銀行董事會的構成、業務范圍等方面作出了十分具體的規定,2010年3月,巴塞爾委員會提出了跨境銀行處置的十條建議,對系統重要銀行和跨境銀行在資本充足率、存款人的保護、信息披露、隔離規則方面強化了監管約束。中資銀行必須深入了解對機構準入、業務開展的影響,特別要了解當地特殊的法規框架,以便得到監管當局的確認和支持。目前看來,國內銀行對國外法律監管條件了解不夠,隱藏較大潛在風險。比如說中國銀行業在走向國際的時候,有幾個非常具體的問題就需要我們認真地對待。第一個反洗錢的問題,按照美國的法律,他對反洗錢的規則是非常嚴厲的,但是由于各國的法律是有所不同。美國的法律在到我們中國的時候,我們怎么應對美國的反洗錢政策,怎么樣應對美國銀行業對某一個企業,同樣一個銀行業、同樣一個客戶不同的反洗錢的規則,這是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二個,包括美國法律管轄權問題。比如說美國一家企業在美國資產被凍結、被處置,美國的銀行監管當局也要求中國的銀行業凍結這家企業在中國的資產,那么我們如何應對這些問題?都面臨著許多復雜的法律處置關系,還有其他方面的復雜問題。所以,我們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之中,對于面臨的監管風險、法律風險要有充分的意識。
第二,地區政治風險。危機后,全球經濟復蘇仍不平衡,不穩定,主權債務危機陰霾未散,地區政治危機此起彼伏,銀行海外經營環境復雜,近期西亞、北非的情況導致銀行境外風險顯著上升,增加了中資銀行國際化的政治風險。目前,中資銀行對國別風險的認識相對陌生、風險監測控制和緩釋手段較為薄弱。
第三,資產估值風險。很難完成了解海外并購對象的財務狀況、資產情況等,極易作為市值評估虧損。海外并購大部分進行現金交易,成本偏高,容易使銀行面臨較大的支付風險。
第四,對長期服務本土、比較內向的國內銀行而言,走出去過程中的文化融合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如果不遵守當地的商務慣例,甚至違背文化禁忌,就很難獲得當地企業和居民的認同,導致水土不服,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比如說現在中國的銀行業走向國際,根植于當地時間比較長之后,也應該融入當地的客戶主體,但是現在中國銀行業的客戶主體還是以自身的國內企業,或者中國在外的僑民,或者是我們的旅游者為主。
因此中國銀行業走出去的步伐要與國際化經驗積累程度相適應,與自身核心競爭力相匹配,既要把握機遇,又要防范風險,既要堅持市場化運作,又要考慮國家海外發展戰略的需要,循序漸進,走積極審慎國際化的模式。首先最大程度地發揮協同效益,2010年,中國銀行業凈利潤增長高達34.5%,國內金融市場機遇較多、發展潛力較大,國內銀行不顧境內外客戶關聯和業務聯系,盲目搶占新市場,結果必然得不償失,因此中資銀行走出去,一定要有計劃有步驟推進,要與企業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相協同,統籌考慮資源稟賦、客戶結構,打造多元化服務功能,實現境內外業務的合理布局和優勢互補,逐步建立海外市場產品優勢和客戶優勢,實現協同效應最大化。同時,也要與當地銀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借助對方的網絡、經驗和資源優勢,擴展海外業務。
其次,由近及遠進行企業部署,根據國內企業海外投資的態勢選擇網點,努力增加境外企業貸款,境外工程項目的融資,加大對國內產品、設備、勞務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為國家走出去的戰略提供服務,優先選擇高成長性、文化差異較小的亞洲地區作為走出去的市場。在歐美金融中心城市實施戰略性布點,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把握全球金融市場發展的態勢與此,同時,要積極跟進貿易投資進程,有選擇進出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
再次,因地制宜選擇進入模式。根據東道國實際狀況,采取差異化進駐,在準入和監管條件限制、經營風險相對較高地區,通過設立子行方式進入。在監管限制嚴格,但收購機會較多的地區,通過收購當地機構的方式進入,而在歐美等成熟市場,以參股方式進入的監管壁壘較低,能夠避免知識和管理不完備產生的風險,吸收先進銀行的治理結構、管理模式和創新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其實我們身臨其中,我們也深深感覺到,我們雖然說目前是以一個金融全球化的整體趨勢,但是每一個國家的金融監管其實都有隱性、或者顯性的壁壘,每一個國家對外資銀行的監管,都有自身的保護本國民族金融業利益的戰略考慮,從持牌、從機構設置的模式到業務范圍的絕對,到資本結構區隔等,都有很嚴格的規定。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所以我們所需要掌握的方式和途徑也應該因時而變。中資銀行走出去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專業人才短缺,必須以國際視野加快經營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打造一支過硬的國際化團隊,這是成功走出去的根本保障。
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農業銀行始終堅持境內外聯動和協同發展,目前已經在香港、新加坡設立了分行,在紐約、倫敦、東京、法蘭克福、首爾和悉尼等地開設了代表處,正在開設分支營業機構,配合客戶走出去提供全球化的授信和境外融資業務。今后,我們將一如既往繼續積極審慎地推進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邊境貿易融資方面的優勢,不斷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金融合作,進一步強化國際金融中心機構的業務功能,探索差異化海域布局和業務發展策略,加快農業銀行國際化步伐。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