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1綜合開發研究院北京年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1年5月19日,2011綜合開發研究院北京年會召開,本次年會的主題是“城市化在中國:城市布局與治理”。圖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劉鋒。
劉鋒:各位來賓,下午好。中國正為世人展現出一幅最大規模、最為復雜、也最為多樣的全景式、立體化的、城市化的圖景。在這里可以看到會出現很多導致人口擁堵、交通擁堵、資源匱乏、環境污染、住房緊張以及公共服務失衡等城市問題。在這里“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如何調控?如何管理”,進入到大家的視野中,特別是像北京這樣為代表的特大城市,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北京市已經是1961.2萬人,比十年前是增長了600多萬。目前,中國的特大城市也從1997年的34個增長到2007年的63個,而且隨著集聚規律推動城市群和大城市的快速發展,未來中國的大城市會越來越多。根據我們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大約是56%,到2030年會是64%,中國城市化的峰值大約將是80%左右。
這些年來流動人口具有向發達地區大城市集聚的特征,從1987年—2007年這20年,大城市人口占全國城鎮人口的比重由26.87%增加到43.89%。我們也可以看到歷年的人口密度分布,以及中國城市通過Google夜視圖在向大城市集聚。研究表明,我國20個城市群國土面積大約占全國的20%,人口規模占全國的50%,經濟總量占GDP的75%,而且到2020年我國將出現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00多個,500萬以上的巨型城市20多個,以及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等一批人口過千萬的超巨型城市。到2020年將有超過5億的城鎮人口將集中在大城市里,大城市的人口增長過程是爆炸性的,結果也可能是爆炸性的、毀滅性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種前瞻性的眼光來關注這樣一種未來的趨勢。
第一個觀點,根據兩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工業化經驗表明,經濟和人口的聚集是各國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普遍規律。在城市化不可逆轉、大城市必然增多的發展階段,特大城市如何進行有效治理?這是我們當前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十分緊迫的現實問題?v觀世界,可以看到兩方面的案例,既有像巴黎、東京、紐約成功的經驗,也有拉美、南亞等地區一些大城市的失敗教訓。未來將何去何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第二個觀點,在中國的國情下大城市往往容易得病。從國際經驗來看,剛才也說到“城市病”與大城市并無必然聯系,也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在現有的條件下,中國的大城市往往容易得病,這里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一是由于區域的產業結構格局不合理,大中小城市之間產業缺乏合理分工,造成大城市的功能和人口過于集中;二是基本公共服務嚴重不均衡,造成特大城市對人口流動吸引力過強;三是城市規劃和空間布局不合理、公共交通發展不足,相關公共政策加劇了這種“擁擠”。
北京體現得非常明顯,它的多中心功能的疊加,在世界上也很難找到像北京這樣的城市,集聚了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金融中心、商務中心等等,這些中心全部都集中在市中心,造成叢林。而且現在是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而且機動化又快于城市化,使得“城市病”非常凸顯。在網絡上有很多經典的段子來說明我們這樣的一場小雨就可以讓整個北京城癱瘓,F在采取了限車、限購、限流動等等的措施,雖然是無奈之舉,但并非上策,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研究,怎么樣能既能夠處理好“城市病”,又能夠更好地使人民群眾更加滿意。
第三個觀點,要系統設計、加快改革、標本兼治、統籌推進。
特大城市的人口規模調控是一個系統工程。往往我們說一個城市得病了,并不完全是它城市自身能夠來解決的。這里我們認為:1、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只有不同地區的居民都能夠享有大體相當的生活、福利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流動人口往大城市扎堆;2、區域經濟的格局以及產業轉移趨勢決定了未來城鎮體系和人口分布格局,如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與產業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也非常重要;3、要大力促進以特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的發展,建設網絡型城市,形成合理的經濟生活圈。要通過規劃明確各新城、副中心城市和周邊衛星城鎮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優化產業布局,引導人口集散,促進公共產品、基礎設施的協調銜接,構建和諧城鎮體系,防止了人口和功能的過度集聚。4、要大力加強公共交通建設,提高城市科學管理水平和能力,積極采用信息技術,促進城市治理的電子化,大大提高城市的承載力,加強法律法規實施的力度等。
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就簡要說這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