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1綜合開發研究院北京年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1年5月19日,2011綜合開發研究院北京年會召開,本次年會的主題是“城市化在中國:城市布局與治理”。圖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秀山。
陳秀山:我發言的題目是關于政府主導下的中國城市化與城市布局的特征與問題。我講兩個問題:
第一,對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一些基本認識。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簡單說,有兩點很重要:一,我們城市化是在二元結構背景下推進的城市化;二,我們的城市化是政府主導的城市化。中國以政府為主導、基本特征的城市化,道路和布局應該有雙重作用,一方面我們的城市化是有序進行的,因為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布局,起點高,速度快,也不存在城市的貧民窟等問題,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公共產品的提供和城市規模的擴張,保持了相對協調。沒有嚴重的、大的社會矛盾,一些發展中國家迅速城市膨脹,帶來了城市內部的大問題。另外一方面,政府主導的城市化,問題表現其實也很突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表現:
一是城市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導致土地的城市化遠遠大于人口城市化速度。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城市化城市進程的面積擴大遠遠大于城市人口增長。同時,城市規模是呈粗放式發展,資源浪費相當嚴重,城市運行成本非常高,所謂新區建設、開發區建設,在一些大的地方,我們看到了四上四下,中間有幾十米的花壇,我們在很貧窮落后的一些中西部地區城市或大學看到有像天安門那么大面積的廣場。
二是我們的城鎮體系,城市布局是依托于行政等級體系,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這會導致什么結果呢?我們在城市化和城市布局形成過程中,要素總是在向高等中心城市集中,中小城市長期得不到發展,甚至有被吸空的狀態。北京現在向世界城市發展,但北京往西、往北八十公里以外,到了河北完全是非常落后的農村鄉鎮,只要一過河北界,相差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種貧困不光表現在區域上,而且表現在縣城、城鎮,是全方位的。這樣的結果是什么呢?城鎮化進程并沒有真正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狀態,城鄉差距沒有得到改變,而且區域差距現在延伸擴展于城市等級差距。由此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的落后、不發展并存,城市的相對繁榮和農村的停滯衰落并存,這應該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關注。
第二個問題,對未來幾十年中國城市化發展的趨向,包括城市布局的走向的一些想法。
第一,我現在關注的是關于中國城市化未來時期的發展動力和速度問題。最近看了一些材料,有一些預測,在未來30年中國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城市化水平每年要提高1.5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到2004年我們的城市化水平要達到90%。我個人認為,這樣一種估計可能過于樂觀,至少在中國可能恰恰相反,中國城市化速度會放緩,動力會減弱。基本的論據有三條:一,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包括中小城市分割的戶籍制,如果沒有打破,農民進城容易留城難,人口大規模流動積累的社會風險,包括中小城市的城市人口,進了大城市容易,留下非常困難。二,二元土地產元結構沒有改變,沒有建立統一的市場,發達城市周邊地區的農民現在開始就不愿被城市化,這是一個新的趨向,甚至千方百計地走向逆城市化。原來想要城市戶口,現在反過來要求回到農村戶口。三,當前政府的一些短期經濟政策目標,與長期城鎮化目標實際是沖突的。比如各種限購措施,在強化戶籍制度的福利,我們通過種種手段還在強調控制人口,其實都是出自于政府利益,和整個城市化戰略目標是發生沖突的。所有這些都會延緩城市化進程。
第二,關于未來中國城市布局和城市規劃的趨向問題。我認為,從長期看城市布局可能是集中和分散相結合,一方面要看到隨著交通技術的發展和技術的變革,它大大縮小時間距離,城市圈邊界擴散,城市規模擴大;但另一方面還應該看到,信息技術的發展,會改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服務方式,導致空間結構的結果是呈分散化趨向,我們今天已經可以在平谷懷柔的山洞里面為歐洲、美國的醫院做片子的分析,做外包服務,也可以住在郊區家里面進世界最著名的經濟學課程、藝術學課程、音樂課程,比國內所謂的大學教授講得要好得多,我們不必在幾百畝地里集中上萬人,像一個大人場那樣辦大學,這樣趨勢要看到。
所以我個人認為,城市絕不是越大越好,我們現在學者研究城市化問題有些理想化,是帶有憧憬的,沒有看到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或者已經先于我們走過幾百年國家的發展勢頭。很多國外大公司總部選在一兩萬人的小城鎮,沒有什么CBD的概念,而我們還在熱衷于發展CBD,我剛剛接到一個邀請,要參加商務部搞的一個CBD指標體系的評審,搞了這么一個課題。這樣一個發展階段的差別,恐怕會提醒我們有些問題放在長期戰略上,要有更理性的考慮。我就講這么多不成熟的觀點,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