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1綜合開發研究院北京年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1年5月19日,2011綜合開發研究院北京年會召開,本次年會的主題是“城市化在中國:城市布局與治理”。圖為綜合開發研究院城市資源平衡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辛華。
辛華:各位領導、專家下午好,很榮幸有這樣的機會給大家介紹有關課題研究的成果和相關心得,來分享對城市布局的研究有所借鑒。今天我演講主要是兩大部分:一是正確認識承載力;二是轉變發展方式,突破承載力局限的深圳案例。對承載力的問題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一般講承載力一種看法是經過30年高速發展,把資源環境透支了,使資源環境承載力達到了一定的極限,但其實我們沒有注意到另外一個問題,經過30年發展實際的結果是我們的承載力大大增加了,以深圳為例,經過30年發展以后從一個小漁村成為一個千萬人的大城市。一個城市的承載力,經濟是關鍵因素,只有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增長以后,才能夠通過經濟手段、通過經濟實力增強投入資本,投入先進的生產來改善環境。
城市承載力主要的條件是能源、環境,這些所謂的要素都可以通過投入生產技術,生產管理,提升環境的容量,水可以通過飲水、蓄水、中水回用、海水,空間可以通過立體空間來解決土地的約束。環境可以通過循環經濟,通過治污來提升承載力。承載力是個壓力,但這個壓力恰恰是推動一個城市社會轉型的驅動力,正是這個約束力,加快了城市化的發展,加快了整個城市水平的提升。所以我們認為,承載力的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承載的問題同樣可以用發展的手段來解決。
二,我們認為控制人口并不是解決承載力的問題。人口是承載力的結果,去控制結果實際是對承載力是沒有意義的。承載力表現在可以承載多少人口,承載多少人口的潛力。實際人口總量、人口結構的決定因素是一個城市的社會經濟因素決定的,是一個城市的資源稟賦決定的,現在城市發展人口主要以機械人口為主,機械人口增長主要來自于就業,經濟增長了,吸引就業人口增加了,人口就會迅速增加。同樣因為經濟增長,對環境、資源的破壞,環境、資源差了,環境、資源成本高了,可能產業就轉出去了,經濟實體就轉出去了。所以控制人口政策,我們認為一定要遵循城市發展的規律,要永城市發展的規律來預測人口的發展。以北京為例,05年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預計控制人口是2020年1800萬,09年就基本突破了這個極限。所以人口的承載力問題并不是通過控制人口來體現,是通過社會經濟的轉型控制,通過一個城市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來控制。
還有人口結構問題,優化人口結構不是按照主觀意愿來說,一個城市人口結構的多樣性也是由一個城市的產業經濟規模決定的,因為產業經濟多樣性帶來了人口多樣性,通過人為人口當中有高端,這樣還是有偏差的。
根據上面兩點承載力的局限,是可以突破的。我們現在都是研究地區內資源環境是不是所能供養的承載力,現在首先是開放型的,這樣可以從外部獲取更多稀缺性資源。以香港為例,香港是缺水城市,但香港的水是來自于廣東,所以在開放系統里面,很多資源都可以從外部獲取,包括土地,通過合作,可以變成城市的土地。
從社會和科技進步角度來講,城市承載力的局限也可以有一定的突破。比如水、能源、土地,通過空間結構的變化,也可以解決承載力局限。首先要從觀點出發,第一是規劃,到2020年城市人口不能突破某一個限制,我們認為這是從規劃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這樣就變成屢次設定限制,屢次被突破,造成整個社會資源的成本浪費。從規劃上一定要尊重規律,這個層次能夠達到什么樣的規模,應該遵循規律,按照規模去規劃,而不能人為的去做,把人口控制在一定范圍。這是規劃的突破。
第二個突破是投入上的突破,剛才樊綱(專欄)院長講了,公用品的投入不光是用社會相關的公用事業,資源環境同樣也是。前幾年的高速發展,為什么給環境帶來這么大的壓力?主要是發展粗放型,還有就是在資源環境上投入不足。一個城市規劃中,對資源環境的補償性的投入、補償性平衡規劃也是不足的。
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城市集約化發展,是解決承載力問題的關鍵。回頭看這30年發展,為什么帶來這么大的問題,最主要是粗放型的發展,加劇了資源環境供給與環境容量的有限性矛盾。我國2/3的城市缺水,2008年全國萬元葛延風(專欄):平均水耗超過2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遠遠高于英國的13立方米和日本的6立方米,從水這一項指標來看,如果我們消耗水的指標有幾倍的下降,水資源的承載也是有幾倍的增長空間的。所以轉變用傳統的粗放式的模式,轉變發展模式。
集約化、規模化為城市化發展的大趨勢。世界大城市資源也是節約的,一個城市的發展,一個城市的承載力我們認為是收益和成本平衡的關系,如果收益成本比例高了,城市的發展就是有效的,資源就是相對集聚的,承載能力就會提升。我們認為大城市的億集聚發展,人口集聚化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也是解決承載問題的關鍵。
第二方面介紹一下深圳的案例。深圳面臨資源環境的壓力,可能比任何城市都來得迫切。深圳人均水資源量低于國際嚴重缺水控制線,深圳水資源總量才27億立方米,人均用水量只有300多立方米,還不到全國水平的1/3,深圳面臨水資源的緊缺是非常嚴峻的。
生態環境負荷接近極限。深圳土地資源開發更有限,深圳市土地快速開發,已經達到透支狀態,建設用地開發已經達到46%,遠遠超過北京的20%,上海的30%,深圳面臨的資源承載力比任何時候都要緊張。但是我們發現,在深圳這樣一個資源承載力的環境下形成了倒逼機制,而且非常明顯,深圳“十一五”提出以后,深圳在這個壓力下的產業轉型趨勢非常明顯。所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實際可以形成倒逼機制,資源環境和城市發展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
我們院研究了一個成果,深圳具備3000萬特大型城市的可能,我們有一個測算,到2015年,我們的人口還是有可能達到1400萬,按照正常的模型測算。我們的測算是有前提的,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消耗,在改變的情況下是可以超過的。考慮到深圳未來的治理水平,我們提出了三千萬的規模。后面是我們課題的模型成果,未來的承載力,它實際是一個系統。在這里我就不多介紹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