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二屆中國壽險發展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0年7月17日,由中國保險學會主辦、保險經理人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壽險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轉變發展方式 實現科學發展”。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論壇,圖為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發言。
賈康:謝謝羅會長,大家好!首先要感謝邀請,我們這次論壇的主題是保險和壽險,實話實說,這方面我了解不多,是來學習的。今天論壇主席說就保險本身發表意見,我們對保險主題也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就是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我想就綠色金融發展方式的認識,自己的意見匯報出來,請各位批評指正。
綠色金融概念現在越來越多地被人提起,我的理解跟我們現在追求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所謂綠色發展的概念聯系在一起的,在過去比較長的時間段上,我們在發展中間,在改革開放大的大的方針指導下,發展是硬道理,但黃金發展期同時伴隨著一個發展期,伴隨著矛盾凸顯,共同構成了我們這樣實現中國三步走,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戰略機遇期,要把握好戰略機遇期給我們提供的機遇和挑戰,顯然就要特別注重把發展是硬道理,與時俱進地提升到科學發展是硬道理的新高度上,我理解這就是中央最高決策層強調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的用心、意圖之所在。
科學發展中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在資源環境制約之下,我們如何提高增長質量,追求更加符合人文主義立場的精神和可持續發展。這里包含了更好在發展中集約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更好地順應現在全球都在討論的氣候變化挑戰而趨向于低碳化的發展,和低碳發展相關的兩型社會建設,循環經濟發展也被人們稱為綠色發展。現在人們越來越多談論綠色金融這樣的題目顯然就是要在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綠色發展,它需要綠色金融,是邏輯上順理成章展開的,針對金融領域所提出的命題。但是,我想比較直率地說,如果我們從研究的角度來審視綠色金融這樣一個概念,它顯然不是一個單一利潤導向的金融,因為這里面是需要按照社會目標,按經濟學上所說的正的外部性來導向的,這樣一個并不是單純追求回報的思路,這樣的綠色金融顯然要形成區別對待的金融,它的金融行為帶有有所區別,有保有壓的選擇性特征,現實的形態上就應該表現為,凡是綠色發展的就要支持,不利于綠色發展的,非綠色發展的他就不支持,金融是一個經濟發展中間重要的支持條件,小平同志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它的復雜性、精確性,金融深化中間那種和現代的管理,現代經濟運行整體過程當中,顯然綠色金融都要具備,并且它明顯有別于過去我們慣常理解的商業性金融。
我們現實生活里這種區別對待的綠色金融,我的意見,它的主導因素就是政策金融,我們商業銀行金融體系當然也需要進行發展,與其他金融形成合力,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我理解,我們保險行業總體的定位首先是商業性,但是有一個角度也是值得探討的,我和我們保險業的一些同志也曾經在下面有過這樣的議論,保險里是不是還有可能分出一個概念,就是所謂政策性保險。
有的同志不同意這樣的概念,但也有的同志說至少在農業保險里的某些部分帶有非常明顯的政策性保險的特征等等,而在綠色金融的概念之下,我認為,應該正面地提出,它需要把各種已經存在和運行的商業性金融力量調動起來,但綠色金融如果能夠成立和可持續地發展,它不能夠按照商業性的金融簡單地來處理問題,綠色金融不能簡單地按照商業性原則承擔它的金融支持的任務。如果你真的就把央行調控下的金融體系看作一個可以運轉起來,就發揮綠色金融全部功能的體系的話,我個人認為,它實際上會把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混為一談,而現實生活中間可能會產生一些矛盾。
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反復探討的,首先是要使我們的金融體系真正地商業化,銀行首先要企業化,所謂商業性定位的金融,我認為由于讓它真正成為企業,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說銀行成為真正的企業,才能讓企業成為真正的企業,現在我們已經走過了這個階段,銀行商業機構以及其它大型金融機構已經在改革開放中間確立了它的定位,并且越來越健全它的運行機制,也在積累它的經驗,但畢竟政策性金融業包括我理解的和它密切相關的綠色金融,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探討。綠色金融需要更多金融性質的相關定位,需要更多的綠色傾斜因素注入在里面,具有政策傾斜的綠色金融的傾向,需要政策性資金的介入,當然,我們認為國家財政作為后盾是不可避免的,這樣的介入也要結合社會目標和原則,但非常關鍵的是以國家財政為后盾,支持綠色金融、政策性金融,很關鍵的是解決它的機制問題,需要一種政策性資金,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信貸式放大的機制,才能當然需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它帶有很明顯的結構上的功能。但并不是說很多事情,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間,財政把錢撥出去就解決問題了,在綠色金融領域顯然要追求在財政金融支持下,政策性資金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和專業化管理來放大它的效應。
我初步地把它歸納為信貸式的放大。財政性支出放出當然體現區別對待,如果能加上信貸式放大機制,順應市場運行機制而又貫徹政府政策的導向,帶有政策性取向的意圖,發揮得好它是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機制,把政府有限的可用資金與社會、民間資本形成合力,形成一種帶有現代金融色彩的,高效率運作的調控和發展過程,當然,國家還需要有其它一些措施,比如必要的稅收優惠等等,配合綠色金融一起來推動綠色經濟、低碳化發展,兩型社會建設等等。
我們可以從一些實際的發展問題來考察一下。
各方面現在非常關注的事項包括新能源、節能降耗、升級換代和創新等,現在我們已經形成氣候的是怎么樣更多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余熱等等,以及在建筑方面推行節能建筑,這都是綠色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發展的具體事項,這么多的事項在實際推進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什么障礙呢?中國在很多年前探討的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道揚鑣之后如何發揮各自的作用,這方面進展得并不順利,政策性金融怎么支持直接效應并不明顯的綠色金融的發展,在這些年受到明顯挑戰之后,政策性金融何去何從,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全面、深入地探討,以及比較合理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管理部門,有關的金融機構對政策性金融的概念可能還存在相當多的疑慮,甚至有的同志有意無意回避它,不愿意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有必要結合綠色金融問題進一步深入探討這方面問題。我感覺很重要的是政策性資金介入,它的運行機制,哪怕是一個粗線條的政策性金融體系,它勢必要求政府支持的操作主體,我們過去理解為需要政策性銀行或政策性金融機構,它需要和市場一般的主體:企業主體,商業性銀行機構,保險機構等等,形成一種風險共擔的機制。過去碰到的問題往往是從中央到地方,如果注意到由政府財政作為后盾,由財政出錢組建了政策性金融機構,稱為政策性銀行或者政策性擔保機構也好等等,現實過程中很快會面臨兩難境地,政策性金融主體運行起來以后,理所當然認為它應該承擔相關所有的風險,我們在實際問題討論里,很多同志直截了當地說,既然政府出錢了,就意味著政府要把這個事情做下來,權力支持把這個事情做到位,這樣的運行過程中,相關的風險我認為應該是個共擔機制,如果在實際項目里,企業認為只要政策性金融注入以后就可以規避所有風險,財政部門在他的視角看起來這個機制就成為“無底洞”的機制,就會發生所謂的道德風險,權責利脫節,這個過程就會變得不可持續,如果真的是一個綠色金融支持的角度確立起來了,財政資金進入以后形成“無底洞”機制,在現在公共財政越來越講究績效,越來越要求機制合理化的情況下,財政部門就會在以后的動作上望而卻步。
我們現在這個過程不可持續的問題已經體現在這些年業已組建的信用擔保機構全國有幾千家,很多是國家層面、地方政府層面注入資金意圖讓他們發揮政策性信用擔保作用的,但運行起來以后,這些機構如果按政策定位初衷去運作會出現資金萎縮的壓力,因為多多少少代償損失是會發生的,如果沒有資金解決它后續的困難,他就會轉而去尋求自保,做短平快、商業性項目,這就背離了當初組建的初衷。如果他要堅持當初的政策性目標,就是資金萎縮要現實發生,他自己對員工就不能交代,這個公司本身生存都會成為問題,誰也不愿意就此萎縮下去,就必然要放棄原來的政策目標,轉作短平快業務和商業性、融資性活動。現在這種“兩難”局面大量發生,若干年困難不斷發生過程中我們還沒有辦法看到很成熟的措施和應對方略。
從這樣一個具體觀察可以看出,我們今后要進一步發展綠色金融的話,很需要共同探討,怎么樣形成在市場經濟環境里各種主體的風險共擔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從國際經驗來看,我覺得現在應該更直接了當地援引一些實際的案例,結合我們的一些探索,把問題提得更明確。我認為風險共擔機制和它帶來的可持續機制,在中國是可以由粗到細來打造的,一個可借鑒的國際經驗首先可以提到美國,美國多年來,我們聽到它的聲音,他最主導的傾向是推崇所謂“華盛頓共識”,政府無為而治等等。但實際上美國一直存在著政策性擔保機制,以它的預算安排支持資金,有相當高的規范性和可持續性。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機構,比如它的中小企業局(有人翻譯為中小企業署)基本的責任就是通過政策性信用擔保以及貼息來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但是他在具體安排里,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原則,就是中小企業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支持介入進去之后,一旦發生現實的問題,比如說這個項目失敗,需要分擔責任的時候,它絕對不會百分之百承擔,他在條款里非常清晰地規定,一般他所承擔的風險不超過85%,當然是很高的比例了,但他絕對不要讓參與的其它方面這個風險由他一家擔了。
在金融危機沖擊之下,他曾經適當地提高了風險界限,比如對小企業的支持,風險擔當份額最高可以做到90%,但絕對不會百分之百承擔。這樣一來,項目參與各方有一個自然的風險意識,同時運行機制就有一個內生激勵約束的所謂對沖性,這也是經濟學方面尋求的激勵效應和激勵約束,激勵約束有對稱性,它一直叫做道德風險,有人認為既然有人買單,我可以無所顧忌。在中國現行體制下進一步推進機制轉換的風險共擔機制我認為非常值得,也完全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再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努力地使它形成起來,我們現在在信用擔保具體運行上,商業性信用擔保機構不斷涌現,政府支持的,包括主體上以商業性的動機也認為有它作用空間而加入的主體合在一起,他們是可以在綠色金融創新方面發揮作用的。但我前面的這個分析一個基本視角,需要建立風險共擔可持續運行機制。
還有支持對象的遴選機制問題,政府的支持和其它各方有一個風險共擔的框架,政府可以盡可能多地承擔風險,但不能百分之百多地承擔風險,我認為它后面自然還有,支持對象不是可以泛化的,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節能降耗,和綠色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經濟項目,經濟活動,報上來的可能是非常多的數量,支持的主體和各方參與主體試圖選擇一部分,支持對象的遴選機制問題,一般原則大家認為,應該是盡可能地首先支持那些更有成功可能性的,或者更好地體現綠色金融發展方向的項目。
具體的機制上,我們可以從貼息來看,如果說某一個項目因為帶有節能降耗和綠色發展特征,同時它的直接效益按照一般的衡量并不是特別高,這時候要有銀行提供貸款的話,銀行做分項比較以后持猶豫態度,不能下決心給它提供融資支持,如果我們加上貼息,可能就促使銀行認為風險有所降低,把原來猶豫著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變成貸款支持。貼息是一個機制,對一個項目,在這幾年,中國在中央層面早已貼息方面針對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換代做出要求。
我們這一輪因為世界金融危機沖擊,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幾次宣布,要有幾百億元的貼息,當時安排要二百億元的貼息引至五百億元的社會資金支持技術改造的資金力量,引進這些政策性資金進入項目和領域,在具體的項目運行中就有具體突出的操作問題——給誰不給誰?不是碰到一個項目就可以支持一個,需要一個遴選,誰可以得到這樣的遴選機會,誰應該得到貼息,誰應該在挑選過程中按照合同的選擇,他應該靠前或者應該靠后,這樣的事情處理不好有可能該支持的拿不到支持,不該支持拿不到的現象發生,按經濟學理論這就有一個社會尋租的可能性,因為貼息體現的是政策支持,商業性金融軌道里還有一個政策軌道的力量,雖然運行形式上這兩軌力量形成貼息形式的信貸資金的注入,但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遴選機制的話,社會尋租就有可能變成社會現象。中國又是人情社會,很多靠桌面下做工作的,而不是擺在透明的桌面上按合理的合同標準來選擇的種種弊病就有可能發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間怎么樣防范社會尋租而把遴選機制合理地發展起來,我想舉一個例子,前段時間,我們注意到杭州有一個西湖區,它的財政部門試圖在財政支持小企業發展,科技型企業發展也包括綠色經濟發展方面尋求機制的改進,或許它年年會撥款支持小企業科技創新,這是非常正常普遍的財政行為。
但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做法的效果并不好,財政資金是以撒胡椒面的方式撒出去,很難考證績效,每年預算資金安排里很難體現出你有多大的資金支持小企業和節能降耗,這些錢怎么樣應用出去,應用的績效比較難考評的,這種資金運行他們稱為消耗型,你看年復一年錢出去了,怎么變成循環機制,新的做法是這樣的,首先形成一個合理的機制方面做了現實的安排,在市場經濟環境之下,多方形成合力和風險共擔,在支持對象的遴選機制上合理化,這是把兩個視角結合一個方案,做在一起,結合財政,提供2000萬的資金,不是借出去,而是作為基金股本注入新成立的小企業科技發展產業基金。這個產業基金,其它的參加者中間很重要的有一個當地比較活躍的,當地水平比較高的,商業性的信用擔保機構,另外,民間的主體還利用自己的聯系拉來了國外硅谷銀行的一部分股份注入,再加上其它來源的民間資本等等,形成股份制的法人,而這個法人的產權結構一看就是有公有私,有政府的,也有民間資本的。但財政部分投入雖然是股本的形式,但他明確地說我不要求分紅,這2000萬進去以后,我只是希望這個資金運用從消耗型轉為循環型,我的基本目的達到了,年復一年可以起到作用。
既然財政部分紅,產業基金就形成吸引民間資金的吸引力。原來他們測算下來,認為無利可圖,但現在民間資本的持有人認為有利可圖,因為多了一個財政條件,財政資金在那里擺著不要求分紅的,這樣共同形成有各自利益,不是一個簡單的盈利目的而形成的產業基金,它運用自己的資金發揮他認為可以發揮專業水準的同時,取得盡可能想獲得的投資回報,而財政顯然于是在機制運行轉換中間貫徹科學發展觀要求他的,支持小企業,支持節能降耗的機制提升。
共同形成產業基金之后,如何選擇支持對象呢?他可以用貼息、信用擔保等等方式,和美國中小企業局很類似了。但具體確定誰可以得到支持的時候,他們由所有的股權單位各派出代表,再加上當地的科技型代表和必要的專家組成一個遴選委員會,他們在申請支持的項目中間挑選,最后要一致地認為屬于最上層的一批先給予支持,即使是這樣,一批原來無望獲得融資企業的創新項目,在這樣新的產業基金運作情況下就可以得到融資支持,這個融資支持有信用擔保形式,有貼息形式,拉動了商業性信貸體系里的信貸資金,支持了小企業的創新活動,跟著我們節能降耗,綠色發展的種種追求,體現在一個個創新項目上,這是中國的PPP(公司合作伙伴關系)的案例,我們的金融系統以后要支持綠色金融,綠色經濟,以后有大量類似的探討空間,非常值得我們重視。
保險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和其它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社會生活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政策性金融體系怎么樣合理化和政府政策性資金運作有聯系,保險行業大的背景方面密切聯系著宏觀經濟、微觀經濟,聯系著政策環境,所以,我覺得我們探討綠色金融和發展機制是有意義的事情。
借此機會匯報自己的這樣一個想法,請在座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