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0年度商界木蘭評選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0年4月28日,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辦的“2010(第二屆)中國‘商界木蘭’年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年會的主題是“她抉擇的商業力量”,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活動。圖為可持續學習和發展之道講壇。
陳國權:很高興參加今天的會,我學了很多,聽了大家的演講、發言,所以我今天下午也想做點貢獻,把我研究的東西跟大家分享一下,感謝中國企業家雜志社的邀請。
我今天談的話題叫做可持續需要和發展之道,大家看了這個題目,覺得這幾個字里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一定是前面這幾個字,可持續。對可持續的理解我們很多的理解是在環保,就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我們發展應該是讓我們的資源可持續,但是我們在研究環境的持續的時候,其實忽略了另外一種可持續,就是人的可持續,組織的可持續,國家、社會整個文明體系的可持續。所以我想今天我們探討的話題,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這個概念。
今天有很多嘉賓,我們分享了他們很多成功的故事,我想問問各位,你說明年將是誰來講,后年是誰,五年以后是誰?十年以后是誰,二十年以后是誰,如果嘉賓今天在臺上講,三十年以后他還在講,那說明什么?他是可持續的,這是打一百分的人。如果這次講了,下次不講了,但工作生活的很安逸、很好,安度晚年,這打多少分?曾經輝煌過,老了也很好,多少分?也挺好對不對。如果再講,過多少年之后去了另外一個地方,你們知道在哪嗎?有很多地方,比如說最不好的地方就是就是兩院,法院和醫院,還有法院接著走的監獄,這個打多少分。我不是說我針對今天論壇,我是說在我們以前很多的企業發展歷史上,包括企業界各界都曾經有非常輝煌的人物,但是可持續是最重要的問題,其實人的一生,企業家的一生,一個企業來講,很重要的點是持續的力量。
研究可持續的問題,說穿了就是探討一個問題,當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如何在環境變化下的新的努力,如果我們在環境不斷改善的時候,還能不斷成長新的能力、理念,那我們可能就是可持續的。在中國的古代里,哪本書反映了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內容?論語?道德經?應該是易經,易經是群經之首,易是什么意思?改變的意思對嗎?變化的意思。經呢?學問、道理。易經是關于變化的學問。所以我們探討的問題就是探討在社會、環境,包括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都在發生改變,在變化當中如何讓自己保持好的狀態。所以我想我今天從另外的角度探討變化的學問,只是用的語言不太一樣。
我今天的講述和企業家的講話風格不太一樣,我們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一個嚴密的體系角度來談。實際上我PPT里換了另一個名詞,關于可持續學習發展之道,包含了很多東西,我今天談的是企業整體怎么可持續。
我想在我正式開講之前,請大家看一個看圖說話,這是更形象的方式,我記得1983年高考的題目就是看圖說話,一個人在挖井,挖了很多次沒有水。現在有兩個運動員比賽,這是起跑線,這是目標線,兩個運動員一個是紅色,一個是綠色,目前紅色運動員是領先的,我想問誰先到達目標。答案應該是不確定,因為這兩個人離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我只是說目前時刻這是領先的,就像這個企業競爭地位比另外一個企業強,但誰有可能第一個成為世界500強,這個我們很難估計,所以有人說我們應該考慮速度,如果這時候他領先,但速度快,不久將來就會超越。
我們繼續,假設這時候這個運動員距離領先,速度也是領先的,那誰先到達?是不是還不一定,為什么?如果第二個人加速度比1要大,不久將來速度就會反過來,距離也會反過來,只要時間足夠有可能超過第二個。也就是說一個企業從競爭地位比他好,成長性比他好,但很難講誰第一個成為世界性500強企業。
下面給另外一個條件,給你加速度,目前這時候,三個因素1都比2強,無論是現在的領先地位還是增長速度還是速度的變化的速度都比2強,誰先到達?依然不能確定,因為所有的問的問題當中,路程相當長,最后有可能一切都會改變,所以企業發展過程是什么跑?人的一生是長跑,不可能是短跑,所以一個企業的發展一個企業家的發展是跑長跑的這種戰略去運作。所以我想這是我們今天的開頭。
在清華有一個口號,每個下午四點半我們要都去鍛煉,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五十年是不是長跑?是,企業也是如此。
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作為一個企業、企業家,怎么能夠做到可持續、健康的發展。今天下午講三個問題,第一弄清源頭,為什么要研究持續學習發展的問題,原因在哪。第二我們怎么做到可持續的生存發展,學習型組織里內涵、體系是什么?最后一點我們怎么具體操作這個事。關于為什么,我們之所以可持續,是因為變化、環境的改變、時過境遷,所以我想我們首先要討論的問題是什么是變化,如果我們把原因弄清楚,理解透徹,是不是我們就能更好的應對變化。
你們覺得什么叫變化,變化的本質是什么?怎么看待變化的內在的特點?變化就是chage,你覺得變化是相對的,你認為變化是不確定,關于變化有不同的看法,第一個典型的觀點就是這個,這句話是西方哲學家講的,人不可能兩次他進同一條河流,因為河水總在不停的流動。我們現在看這個同學一眼,回過頭再看已經變了。這句話反映的是什么,西方人對變化的認識是變化是絕對的,這個世界是不確定的,未來什么樣子人類無法百分之百的認知、預測的。這種理念下,一個企業、企業家要持續成長,唯一的道路是什么?創新、創造,創造性的東西,這就像美國教育里,總是特別喜歡學生挑戰老師的想法,他為此感到自豪,老師也認為這樣的學生很棒,就是強調你的創造力,未來掌握在誰的手里,在變化的環境下,就是創造能力。大家看,改革開放以來,所有成功的企業家是什么人,有創造力的人,當社會環境、經濟社會發生改變,一定有一些人冒出來他的做法跟別人不一樣,他就獲得了機會,這是西方人的看法,變化是絕對的。
但東方人認為變化是相對的,這個圖是什么圖?陰陽太極。這個圖我個人認為反映了我們中國人非常深奧的智慧,第一反映了我們中國對世界萬世萬物構成的認識,第二反映了對這種構成元素之間關系的表達,另外反映了這個世界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中國人認為世界由什么構成,由相互對立的元素構成,這個世界有男就有女,有白就有黑,有聚就有散,有成功就有失敗,有上升就有下降,你的企業有非常優秀的員工也有一般的員工,在危機的時候有非常忠誠的員工,也有臨陣脫逃的,世界就是由相互對立的元素構成的,當你了解這一點,你的心態是不是感覺好一點?你遇到成功的時候不是那么的欣喜若狂,當然遇到挫折的時候也不是那么的感到難過。當你遇到特別讓你失望的員工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人反正什么人都有,對不對,在地震壓在底下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我還活著,要是我出來了,這是人生一大財富,我就可以給所有人講這個故事。所以我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企業家有這種心態非常重要,有沒有發現很多企業家從輝煌走向衰落,因為輝煌的時候決策開始失誤,到了頂點之后他過于自信,另外底下的意見進不來。失敗之后就開始反思,寫書,史玉柱,然后重新崛起。人生就是如此,世界是如此。
所以我想,這是非常基本的認識,中國人認為世界就是由相反的東西構成。相反的東西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比如說加入百的是太陽升起,黑的表示太陽落山。當太陽剛剛升起,下降的趨勢這個種子就種下了,當上升趨勢不斷增加,它也在不斷增加,下午五、六點,下降的趨勢開始萌芽,這時候一定會把第二天早上上升的種子種下了。由于有這樣的關系,就產生了白天和黑夜的轉換,春夏秋冬的轉換,產生了60年是一個大甲子年,60年以后重新開始。所以任何東西當它萌芽的時候,跟他相反趨勢的種子就已經種下了,企業采用管理措施的時候,相反的效果就產生了,是一樣的。所以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就是沒有你就沒有他,他一定是同時存在相互依存的。而且它們之間相互轉化,企業優勢可以變成劣勢,劣勢也可以變成優勢。
最后一點,什么樣的相互對立的元素態度是能保持和諧?保持生命力的?就是你作為領導人,可以把相反的東西融合,你看這個圖,是不是不是這么畫的,這種畫法是不是相互包含,而不是相互對立,是一種曲線的一種對接,而不是完全對立的直線對接。比如你的企業里有非常有創造力的員工,也有非常守規則的員工,你說這兩種員工誰重要?有體力勞動者也有腦力勞動者,有非常聽話的,也有開拓規則的。所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把相互對立的東西融合,比如工作和家庭要融合在一起。這是關于變化,西方人有他的看法,東方人有他的看法,誰的正確?比如這個男士,這邊所有同學是看到的是這部分,什么顏色?這邊同學看到的是什么顏色?黃色。你說這邊對還是那邊對。都對,都只看到了一面。正確的看法應該是把絕對不確定和相對可預測整合在一起,就是說這兩個東西不再對立,什么意思,就是說這個是絕對、不確定,這是相對、可預測,不再是一個線段的兩端,而是轉90度,變成相互垂直,相互垂直就是說這里獨立的兩個構成。你說這是男,這是女,還是說這是女?變成這樣的結構,你們自己思考。
實際上我們研究可持續的問題,首先是討論變化,這個變化我個人認為有兩個構成,一個是可預測的,重復的。一個是不確定的,一個企業領導人面臨的變化都是這兩個合成的,所以根據這兩個東西的多少就可以得到四種環境,一個是穩定的,一種是主要是可預測為主,這個企業面臨很多變化,但變化基本是有規律性的、周期性的改變。這個變化主要是不確定的,這個是一個企業面臨的最復雜的情況,也是企業家最難以把握的情況,就是面臨很多變化,既有可預測也有不確定性。
如果說我們這樣分解了變化,就應該去知道怎么進行學習,討論之前我先讓大家看一個圖,這是什么圖?這是企業成長過程中的時空變化圖,這個企業從成立開始,不斷發展,有一個年齡,這就是時間軸。第二個空間,第一個表現的是地理上,比如以前在一個小縣城,到了全省廣東,到了全國現在到了全世界,比如華為走過了這段物理空間。但這個空間還包括,比如市場,地理上沒有動,但可能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數在改變,以前七八個,變到上萬人,然后資金的規模,從幾百萬到幾十億,還有客戶、產品線。下面問各位,假設下來有一個企業在這個時空點上,也就是說現在六年了,到了省級企業,未來要發展,第一時間上要變得更加成熟,空間上會突破地理區域,人數、資金規模、客戶方面都會有突破,你們認為這條曲線在延伸過程中哪些變化是可以預測的?比如這個企業會變大,從六七年發展到一百年,你們認為時間角度上這個企業會變成什么樣。在空間上、資金、人數上的變化,你們認為它會遇到什么。你們認為一個企業家會不會具備這個能力,在某一個空間點上看到更大的范圍,要不要?這就是我定義的智力半徑,也就是說這個人能夠在這個點上,當然能夠看到過去,同時能看到未來,即使沒有到這個時間點,就可以看到遇到什么事。這是一個企業非常重要的,而且提前為挑戰變化做好準備。
變化包括兩種,一種是可預測的,一種是不可預測的,我的問題是你認為哪些是可以預測的,剩下是不可預測的,但我們先要看到哪些是可預測的。你們認為時間增長會給企業帶來什么挑戰?任正非創建華為40出頭,隨著時間增長,企業在不同階段會運用不同的人,最早是華為工號最前面的人,叫創業員,你們說一個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會不會弄來新的血液,這個血液和原來的血液就會有不同的認識,產生不同的看法。知識結構上也會有不同的認識,這是很多企業實踐發展中必然碰到的問題,所以領導人會平衡人怎么協調。進一步的挑戰就是接班人問題,你到了60多歲,一定會碰到接班人問題。還有什么問題?企業在歷史變長之后,歷史悠久的企業一定會有什么問題?它的文化傳統是好的,但也有可能成為創新的包袱。比如以前鐵路行業191幾年非常發達,但后來為什么衰敗了,因為公路、航空興起,始終把自己定義為做鐵運輸的企業,定義的比較狹隘,要把自己定義成運輸企業,那就有更廣的業務范圍。所以歷史悠久的企業利馬會有歷史的沉淀,也是包袱。
按照中國的傳統說法,多少年是一個輪回,60年,所以中國為什么要60年要大慶,因為走過了一個甲子。企業不經過60年,說明你沒有足夠的資格評價這個那個,因為你的課沒學完。一百多年的企業敢對十來年的企業指手劃腳,因為我經歷過。這是在時間層面上,但在座各位也能想到很多,隨著時間增長還會遇到什么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