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0年4月8日,第六屆第3種人論壇·營銷領袖峰會在北京召開,以下為如何加速互聯網創新化產品的商業化過程論壇實錄。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新浪的舒暢,今天上午第一場嘉賓互動論壇由我主持,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在場的,包括網絡公司的,包括廣告主能夠有一個溝通和交流的機會。我想今天是一個機會,能夠和網友,包括和現場大屏幕外很多在場的觀眾能夠有一個機會去分享我們在場專家的一些獨到觀點和分享。首先介紹一下嘉賓,我身邊這位是來自蒙牛媒介總監王曉征先生,來自實力傳播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的鄭香霖先生,還有來自安瑞索思首席執行官的應宜倫先生,還有中糧食品營銷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宋含聰先生,還有世紀華美總經理厲鵬先生。
整個議程是這樣的,我們大概一共45分鐘時間,時間比較緊,希望大家盡可能控制一下。之后我們每個人闡述完了以后,咱們可以進入到互動環節,最后還有一個小小的投票環節,是關于你們對新浪業務發展的看法。
首先我想把整個問題先拋出來,今天我看到整個互聯網的新媒體和技術是在不斷發展當中,這種發展會催生很多具有創新意義的產品出現。我們知道2009年最火熱的產品應該就是以Twitter為代表的微博(http://t.sina.com.cn),國內相對來說比較有影響力的產品是新浪微博,可以這樣說。其實這里邊大家不一定都非常了解,包括以新浪為代表的這樣一些互聯網媒體,其實它們本身有大量核心的產品和技術人才,今天這些技術人才他們努力把新浪發展成一個有很多創新的產品,把新浪塑造成集門戶、資訊,包括博客、視頻、社區,還有微博這樣一些多個產品平臺的全方位互聯網企業。這里邊來說,其實不光是新浪一家是這樣,但是這里邊其實我們的產品和技術人員他們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就是怎樣將這些優秀的產品快速商業化,從而進入到產品的良性發展階段。因為我們知道上市公司,本身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所以很多優秀產品是因為缺少商業化的支持無法持續投入而夭折。
所以我的問題是,您認為互聯網企業應該如何做,可以去加速這些創新化的產品商業化進程,讓產品獲得成功?這是我主要的問題。如果您覺得這個問題可能對于您來說回答覺得不是特別地方便或者說角度不是特別好的話,也可以換另外一個角度,您認為在這樣的商業化進程當中應該避免什么樣的問題?我給大家每人半分鐘的思考時間,咱們爭取每個人只用兩分鐘結束你們的概括。
鄭香霖:我們做互聯網的廣告加上大量的傳統廣告為主,所以我們作為一家廣告公司來說,我們碰到這種問題,跟主持人說到的并不全一樣。我們很多角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是廣告主要理解到客戶的需求,然后要理解到客戶對于受眾的需求,這是最基本的。基于整個互聯網廣告或者互聯網營銷產業的變化,在中國來說我作為廣告公司,基本上是需要所有的員工需要數據化,這是第一個。回到技術方面,因為大部分廣告公司,非數據廣告公司,一定需要技術方面的資源。我們基本上主要從美國跟歐洲兩方面,他們在當地的很大部分的一種技術的發展,還有跟全球互聯網公司的合作。所以,在中國其實我們也是這樣去做的。
第一個,我們也有一些策略伙伴,包括新浪也是其中一個,基本上我們會確保我們的同事幫客戶考慮的時候,會特別了解跟知道相關的互聯網大平臺,比如新浪里面有一個方便性的發展,這個很重要。然后我們的技術人員可能在中國我們才剛開始,不過我們也希望安排歐洲跟美國,跟相關中國的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第三,如何加速,我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這幾年我發現很多客戶態度方面有所改變,基本上前幾年是對新媒體、互聯網有興趣,現在很愿意嘗試。我們希望跟客戶一起做更多的嘗試,包括一些很新的,比如剛才提到的新浪的微博,很多朋友還不知道,包括國外其實還不知道微博的營銷效果。在中國我們不要等,我們希望找到愿意嘗試的客戶一起跟新浪這樣的平臺互相合作,在合作、嘗試的過程里不斷學習,只有通過這個途徑我們才覺得可以把速度提高得最快,不管開始的時候有些東西做錯,我們從經驗中學習,然后我們跟客戶,跟平臺一起快速成長。
應宜倫:我們是做整合營銷的公司,產品的創新無非就三個角色,一個是媒體產品創新,一個是客戶產品創新,還有代理公司產品創新。從客戶和代理公司角度來講,實際上互聯網的概念已經不再是一個好像客戶創造一個產品,由代理公司傳播,通過數字化的媒體告知給消費者,這樣一個概念還是比較狹隘的。我們覺得在代理公司和客戶角度的創新,比起傳統的互聯網企業,類似新浪這樣的還是做得弱很多的。
第二點,我們一直說互聯網,我們很難了解自己到底是誰,其實客戶需要的是四個力,產品力,怎么創造更好的產品,品牌力,渠道力,是不是在三四線城市,還是旗艦店里都有我的產品可以賣,服務力,如何給客戶很好的體驗。在客戶最后用的當中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服務平臺,實際上我覺得在中國做得不是太足。第三,我們也是看到這個問題以后,我們在08年底到09年,我們做了一件看似跟互聯網代理公司沒關系的事,但是我們覺得非常重要,我們幫幾個客戶做了一款跟3G和云計算相關的智能終端,這個在4月份的車展可以看到。我們跟客戶的研發部門,跟客戶的產品部門,包括跟客戶的營銷部門,包括跟客戶的售后部門是共享。
最后一點,我們覺得產品的創新其實基于兩點,大家都看過《國產007》的片子,說拿了個鞋子打電話,大家覺得很好笑,其實我想再過十年我們下一代的朋友們看這個電影不會覺得好笑,因為無非就是云上網和端上網的事,將來任何的端都可以上網,未來在鞋子上我覺得都是可能的。對于我們這些企業來講,如何把云的不足和端的不足做得更好,如何把操作系統的不足,甚至細節都做好。核心是抓好云計算,抓好端上整個部署,我想這兩塊是現在很多數字公司看重的,這塊將是一個新的戰場。傳統互聯網上很多產品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微博等等,但是我覺得真正長久的,具備市場考驗的產品不是太多,我覺得還是像即時聊天、短信這兩個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不管技術怎么升級,人們一直對它們的依賴性很高。
宋含聰:我本身不是做營銷的,就我個人來講對互聯網本身沒有特別深的了解,但是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從消費者體驗的角度來看,其實我覺得可以給互聯網一點建議。第一,我覺得應該把握一個定制的概念,對于快消品來講,在互聯網這樣一個新媒體出現的時候,我們如何用定制的方法,比如我們去年做的開心網的活動,包括現在做的中糧生產隊的活動,其實本身它有很強的定制性。從這個定制過程中我們發現消費者在體驗它,在感受它,在強化對這個品牌和產品的理解和認知方面有很大的幫助。這是一個互聯網在未來從商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理解客戶需求的情況下,量身訂作我認為是一個比較好而且比較重要的手段。同時要發揮它的一個最優的強項,叫互動性。本身互聯網的互動性使很多媒體在目前來看是無法取代的,而且這種互動性其實往往在消費者體驗過程當中又顯出它非常重要和獨到的一面,要把握自己這樣一個很重要的強項。還一個精準,就是講受眾細分這一塊,在互聯網這邊本身的受眾人群越來越廣袤,而且眾多人群中我們如何找到每一個產品或者每一個品牌非常熟知或者非常希望達成這種心理上或者產品上溝通的人群,其實在未來的運作中找準人群,用好互動的優勢,量身訂作,我相信這樣對互聯網整體的操作會有很好的幫助,對商業開發,對品牌消費品應該會有很好的支持和支撐。所以同時對這個廣告未來發展的市場應該有一個很好的提升。
從目前的數據可以顯示出來,2009年消費者從品牌參與到互聯網網絡的數量來看,我有個數據,好像增長51%,現在已經達到11958家品牌或者企業在互聯網上進行操作。說明互聯網本身從傳播角度來講有疊杯的現象,因為其實我們日常我們認為我們是傳統行業,傳統行業自認為是相對比較保守,隨著互聯網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發現什么問題呢?當年上網的小女孩們變成了今天家庭主婦,她們會經常利用網絡收集信息,影響家里面的生活習慣。如果這個時候影響到我們的傳統行業,及早利用網絡去接觸未來的家庭或者社會的主力人群,我認為這是疊杯效應。從這個邏輯來講今天可能只倒一個杯子,未來可以使眾多杯子中都有酒。我覺得未來會更有很好的蓬勃的希望。
這是我的觀點。
王曉征:大家好,剛才其實專業人士在講的時候我也在想,我的發言基本上是站在媒體的角度討論如何加速?我們拿微博為例,我們把微博這個產品完全當成我們傳統行業的一種產品來看。我覺得有幾個方面,第一要加速推廣它的市場,加速讓它快速地盈利,首先要發掘它的核心價值,作為媒體來講,微博這種東西是一個很好的媒體,但是它對客戶來講它的核心價值在哪里?我相信還是在傳播這方面。第二個方面,一定要設計出針對客戶的產品,你有產品讓客戶看得見,這個才能促成下一步的銷售。第三個方面,要想加速,無非是讓客戶認識到你這個產品的價值,你可以比如借助一些國外的成功案例去展示給客戶看,因為像微博這種新媒體對于國內大部分客戶來說是一種新生事物,在沒有嘗試之前大家誰也不知道會帶來什么樣的收益。所以我覺得必要的成功案例展示對這個加速也是有幫助的。第四個方面,完善體系。所謂的體系指產品從設計到推廣,到銷售,到售后服務,到最后的客戶回饋,到客戶體驗式互動,整個這個體系。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售后服務這一塊,售后服務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標準的制定,讓客戶知道我投資的每一分錢會得到什么樣的回報,我的投資回報率是怎么樣的。
另外我覺得可以在推廣初期給客戶一些體驗式的服務,比如因為我沒試過,你可以設計一些產品先讓我試一下,看一下小范圍內的效果,我覺得這些都可以嘗試。像媒體發展這一塊,尤其像微博這種產品,快速、即時,但是我覺得它的一個缺點是難以控制,這個也需要替客戶考慮的很大問題,就是你究竟設計什么樣的產品形式客戶會接受,另外就是說會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厲鵬:我個人認為互聯網不管出現任何新技術,還是把它定位成新媒體,它都是適應了普通老百姓,就是身邊消費者他們最大的需求。前兩天我看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新聞,在美國有一條新聞是說Twitter,美國一個調研機構對Twitter進行了調查,發現80%的Twitter忠實用戶他們認為自己是記者。就是說其實人都希望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跟大家分享自己抓取到的信息,它跟Facebook是一樣的,它是抓住了消費者的需求。如何加速商業化?我個人認為,現在互聯網主流的產品和平臺跟它最開始誕生的時候它們那個定位關系很大,比如淘寶,像阿里巴巴,它們那些平臺都做商務中介。像新浪最開始定位是門戶,它最拿手的產品其實是新聞,還有一系列的資訊。包括Twitter,我覺得現在中國做得最好的微博就是在新浪,我覺得因為新浪本身就擁有一定的新聞等等方面的內容、資源,它也適應了剛才前面講的普通消費者對微博這種新的作為通路產品的需求。
如何商業化?其實我也想了一天,昨天接到這個主題就在想,但是也沒想出更好的,就是如何在微博里幫助客戶做營銷,但是我個人認為,既然微博的誕生是源于消費者希望去分享和把一些有用的資訊和信息進行傳播,我個人認為微博的定位將來也是一個媒體或者說一個傳媒的載體,它的主要收入來源應該不是向消費者收費,應該是定位在媒體和廣告。目前在中國互聯網覺得口碑營銷很重要的一個領域,前一段時間新浪也發布了一些新聞,有一個媒體正在推動一些口碑方面的方式。目前我們已經在微博上幫蒙牛嘗試一些針對品牌營銷方面的新案例和方式,我認為新的產品其實最主要的是適應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另一方面當廣告主普遍都在應用這個平臺的時候,它的營銷價值自然已經顯現出來了。接下來是代理公司、客戶,包括未來的營銷目標怎么完善,真正應用好這個平臺。
主持人:剛才大家第一輪闡述下來,我總結一下大家的主要觀點,你們都寫了關健詞,我發現一些共性的東西,比如鄭總提到一個站在廣告公司的角度,其實貼近市場,并且數據化去了解這個市場的客戶需求,其實客戶來源是用戶,所以用戶需求的了解很重要。再一個,新產品其實一定要嘗鮮,它有這樣一個過程。第三,技術的了解和應用,廣告公司也很看重這個。應總提到廣告公司在技術方面的問題,一個是開發能力,一個是應用能力的問題。宋先生提到幾點,會有一點不同。第一,在產品的營銷端的應用化來說,其實不同的客戶會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定制化可能是一個問題,包括互動性和精準性怎么去發揮,這可能也是互聯網新產品要考慮的。王曉征先生提到幾點,一個從媒體的角度來說,做新產品開發你的核心價值是否能夠去延續,其實很重要。包括把這個核心價值如何產品化,而不是為了產品而產品化,這個其實是很重要的。包括案例推廣的一些問題在里面。厲鵬先生指的更明確,他說新浪比較適合的是發揮媒體價值,所以廣告收入是你的主體,并且在口碑營銷方面應該做一些事情。
我看到一些相對比較一致的問題,所以想進一步跟大家進行溝通。我先拋出一個問題,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其實今天在說產品,產品背后很重要的一點,一個是你的運營能力,就是你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如何掌控,技術的原動力很重要,這一點我非常認同。這里邊提到一點,包括廣告主,其實代理公司的服務能力很重要,代理公司對于技術的了解以及甚至技術層面上自己做的一些革新和開發,和媒體之間怎么去做串接?同時做好和客戶之間的互動溝通的過程,這個我覺得可能是技術商業化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因為對于媒體來說,我們也在了解客戶需求,但是其實我更多擅長的是產品和技術本身,在這個層面來說的話,我想聽聽代理公司的幾位同仁他們的想法。從廣告主的角度來說也是一樣的,可能往往一個新的技術產品出來的時候一開始大家是看不明白的,在這個過程中廣告公司或者媒體來說,在營銷應用層面應該和廣告主做怎樣的溝通和交流,或者說從廣告主的角度來說,你們更希望通過什么樣的渠道了解這種技術的商業價值,或者營銷當中的應用?這個我想聽聽你們的見解。
應宜倫:我先說一下,微博這個東西對新浪來講先把它做深,像騰訊一樣你有一個做深的東西把用戶貼住,微博就是群發性,它的盈利模式一定是圍繞微博邊上的,我先跑個題。回過來說,我覺得數字代理公司要具備的能力不只是說有一個簡單的開發能力,它是在一個很好的平臺體系,它里面可以把內容服務商、應用服務商吸收進來。比如像我們做汽車的,汽車里面用不同的系統效果是不一樣的。他們所謂的開發是很簡單的,從云里面調一片,就能夠把微博這樣的推給你,我覺得這是一個技術的生態環境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實際上關鍵取決于客戶,客戶是否采納這個,他要冒很大的風險。
宋含聰:任何一個廣告主都不會拒絕一個非常有效的媒體,這是第一,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如何讓人認識到你講的微博它的力量在哪?你如何讓你媒體的核心價值被我們這些客戶真實地感受得到,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他如何能夠應用他不同的產品類別?因為每一個客戶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產品,他有眾多的產品,每個不同的單一產品能夠事先在這里進行試水。因為從去年整個11900多家的品牌參與到這樣的網絡來看,其實大部分在試水,之后如何留得住,就是最后這個網絡是否能夠對這個產品傳播過程中發揮到他想達到的效果,就是如何提高認識的問題。最后鼓勵嘗試,我覺得這是一個說簡單也很復雜的問題。
王曉征:作為客戶來講,實話實說,我確實不太關心技術是怎么來的,我更關心它的應用,就是這個產品對我的營銷有什么幫助,有什么效果,是不是有更新、更快、更好的,對于我的目標人群的傳播性。第二,傳播完了以后,我完成一波投放以后,你是不是有一個科學的、量化的、有效的一個評估體系,另外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的評估體系,是不是能讓客戶真正認識到投資在你這個媒體上投資回報率是怎么樣的。
厲鵬:其實我個人認為,做很久的互聯網廣告以后,我發現其實我們挺擔心客戶把一些網絡媒體應用成技術公司,去年曾經跟一個百度的朋友聊天,我說你千萬別跟我講技術,因為那個對客戶來說太復雜了,所以我覺得新技術,我之前一直在想是不是,比如中國未來五年互聯網的格局會不會因為一些新技術而改變?但是昨天我跟另外一個媒體的同事也在探討,我發現比如像騰訊,包括像一些平面的傳統媒體現在也沒有死亡,我覺得隨著消費者行為累積,習慣的累積,逐漸他會讓這個媒體變得更成熟。如果是新技術,我覺得也是隨著時間的積累,也能夠形成比較好的。技術太強我覺得是一個門坎。
鄭香霖:我非常同意,其實技術對客戶,我們覺得目前來說技術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想辦法把技術如何簡化,讓客戶知道效果,這個是排前面的。作為一個廣告公司來說,像我們這樣是傳統加上數字化的廣告公司,我們現在面對技術的挑戰還有兩個部分,同樣的問題是如何整合。第一個部分,一個很大的話題,如何整合傳統媒體跟數字媒體的部分,現在幾乎所有客戶都有這個問題。第二個整合的話,就是數字媒體,互聯網里面有那么多,每一年都有新項目出現,那么如何在數字互聯網里面自己本身的整合,這兩個整合是目前我們那么大的廣告投放量里最關注的問題。
在客戶的角度,客戶愿不愿意嘗試,其實很重要的他們都希望做一個投資要看到回報,有些客戶愿意高風險,有機會要回報。有些客戶比較保險。因此很多客戶盡量希望可以有一個保證,不管這個是否是一個新的嘗試,他們希望這樣做了之后拿到什么樣的效果可以量化,或者從別的角度,或者那些消費者的反應,有些時候很難量化。然后我希望也是補充一點,最近我參加一個會議,他們基本上不把自己定位為媒體,他們把自己定位成受眾、消費者的公司。我覺得這個沒有對和不對的問題,他們也認識到一切都是為用戶、消費者,對廣告主來說是消費者,對于平臺來說可能就是用戶,很多用戶和消費者,他們買東西他們可能也不懂這個技術,他們想到的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是否人性化,是否好用,對廣告主來說也是這樣的,這個新做法,包括微博的做法,是否用這個微博,是為了用更小的投入達到更大的效果。
主持人:第二個問題希望大家從自己的角色里跳出來一些,今天的主題是關于怎么商業化的問題,站在產品的角度更多一些。其實宋先生也說到,關于企業的營銷需求,其實一般來說是希望能夠有差異化或者定制化的,但是這個坦率來說從媒體公司或者從一個產品,無論是一個媒體還是產品的開發公司角度來說其實它也有它的難度,就是怎么去平衡定制化需求和規模化、標準化之間的平衡,一方面要盡可能貼近廣告主滿足你的需求,另一方面這種需求的滿足也是希望能夠在規模化發展的情況下進行成長。我知道這個話題本身就很復雜,也很難,我希望大家比較簡短地表達一下你們的看法,什么樣的看法都可以。
鄭香霖:我們現在采取的是做法是這樣的,我們是跟品牌商共同發展一些技術的東西,前期做一些嘗試。我們希望選幾個嘗試,因為很多時候很多新技術出現,選擇好幾個,在我們的客戶中做推廣。
應宜倫:對我們來講商業化的過程我覺得還是最傳統的盈利模式永遠是最長久的,比如我們現在做榮威的項目,軟件、廣告這些模式都是放在后面。我同意永遠用戶的需求最重要,我這里講的是一些革新性的技術。比如我們現在講豆瓣,這個活動真的很好,但是它的活動是你看完網站到線下,但是如果可以在車上,我只要有興趣我就可以過去了,這個對用戶來講非常方便。我想在整個技術的本身來講,我們實際上希望能構建出一個把地圖、導航、聲音搜索很多東西能夠更加有效跟用戶放在一起的模式。媒體很難定制化一些深度的服務給到品牌。比如未來兩年以后,人們開車在北京或者上海,他會看到所有的導航不是什么A20、A30,而是他喜歡的商品出來。我想其實未來廠家、媒體,還有平臺提供商,還是數字代理公司,我相信只要把用戶的需求抓住,讓用戶有全新的體驗,最后實際上在盈利模式上,所謂定制化的思路還是可以呈現出來的。
宋含聰:從今天來看,中糧其實在試用一個網絡的,叫中糧宣傳隊,我們期待用這種完全定制的,量身訂作的方法在網絡上試水。從目前使用情況來看,實際上受眾、體驗的消費者已經超過100多萬,這比我們預期好很多。像我們這種企業,產品本身非常多,利用這種定制的方式來試水,其實還是非常可靠的,可以去發展的一種方法。當然,因為本身定制的前提條件,一個是這家網絡,或者新浪也罷,要及時了解到商戶和廣告主真實的需求,同時用你們的技術啟發我們在網絡上的認知。我相信這方面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關鍵是認知和不斷的試驗,我覺得是這樣的。
王曉征:宋總講得很好,生產隊的概念,我們也是生產隊的一員。定制跟規模化的矛盾怎么解決?從買房子就可以看出來,以前買房子精裝修只有一種,現在精裝修可能有四種、五種可以選,為什么要這樣呢?可能大家不想千篇一律,核心的問題還是要了解客戶的需求,客戶的需求可能不只一種,但是他們一定有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你把這個問題研究研究,根據媒體的特性去設計,比如三到五個套餐,這個在傳統媒體很常見。比如電視媒體,它有很多的套餐,鄭總他們就是以購買套餐為強項。
第二,我覺得還是拿新浪微博來講,媒體的特性其實很重要,它有局限性,但是它有它的特性,我覺得對互聯網來講,口碑營銷是越來越重要的方向,而且以微博的這種例子來講,它更適合口碑營銷,140字、即時性、隨時發,跟手機的聯動,跟互聯網的聯動,我手機里還有新浪微博的號碼,但是很不方便,短信和彩信的號碼不一樣。
厲鵬:像互聯網,如果你開發一個新技術,首先是規模,如果說真正定制化,其實是客戶跟代理公司一起在一些品牌核心理念,圍繞一些新型媒體的特性產出的特性化的東西可以被客戶定制化。其實我們倡導的公司理念,未來在數字媒體營銷上應該是跟媒介整合到一起工作,通過這種方式結合媒體的特性,還有客戶本身的定制化的需求,然后創造出一些媒體形式甚至活動形式。這是第一。
第二我認為互聯網關鍵在于客戶和代理公司完成一個品牌營銷過程中如何定位,可能2000年我們剛剛從事這個行業的時候,互聯網媒體主流客戶只是把它作為一個傳播的小通路去測試,現在我們可能會用像新浪這種門戶做很多關于企業形象的營銷,當然也有很多促銷活動的展示。當然互聯網媒體出現很多垂直頻道,比如汽車頻道,汽車頻道完全是一個工具,幫助消費者在網絡上如何進行汽車導購的工具,所以我認為在一個營銷過程中如何定位,這個是很好的。把它作為傳統媒體的補充,還是說把它作為一個可以整合傳統媒體的互動平臺,我覺得未來肯定有很多的創新機會,不光取決于技術本身。
主持人:在微博的應用來說,我們也在推動客戶做一些事情。我總結一下大家今天的內容,其實我覺得還是有一些,對我來說是有一些啟發的,不知道對現場的觀眾有沒有什么啟發。我理解有幾個要素。
第一點,還是借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走到人民當中去,就是你要了解用戶潛在的沒有被發掘的需求在哪里,隨著需求的變遷抓住機會開發相適應的產品。首先在產品有沒有商業化之前先要解決用戶的問題。
第二點,我覺得可能站在我們的角度,站在新浪角度我也稍微說一句,其實新浪并沒有完全把微博定義為一個媒體平臺,我們將來會把它作為一個多元化平臺,什么概念呢?這里面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來說,從廣告營銷角度來說,我們認為它肯定還是有它的獨到的價值,但是另外一方面,剛才大家也說到其實你做出來的產品一定要稍微多元化一些,這種多元化的方式能夠去滿足盡可能多的客戶需求,但不是所有千奇百怪,所有的需求,基本上能夠更加多元化地解決一些問題。但在這面,根據二八法則,你有最主力的資源和方式,是解決你自己的營銷規模化的問題。其實新浪也在思考,包括我們的微博平臺將來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應用更加多元化?我們也在考慮,除了廣告營銷的渠道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式,有沒有可能開發出另外一種營銷的方式。
另一方面,對于廣告主和代理公司都很關注,無論你今天的這個東西多么好,最后怎么去表達和衡量你的價值,包括剛才王先生提到的,你的這個價值其實在你一開始的案例推演過程中就應該能夠有闡述說明。所以在微博的效果研究上,新浪已經開始啟動這個工作了。簡單來講是這些。
最后一個環節,就是想請各位嘉賓幫我們做一個投票,這個投票是什么呢?投票的內容是說您相信在未來的兩年當中,針對于微博產品會出現非常理想的營銷商業模式嗎?答案只有兩個,你們沒有其他選擇,“是”或者“否”,告訴我答案就可以。
好,大家都投的“是”,謝謝大家。基本上今天的訪談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參與,各位嘉賓,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