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9財富CEO峰會 > 正文
2009年9月19日,由《財富》中文版主辦的“2009財富CEO峰會”在北京舉辦,新浪財經獨家網絡直播本次會議。以下為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劉積仁在“中國企業國際化之路”分論壇演講實錄。
劉積仁:首先,我認為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在今天全球的經濟還有很大不確定性的時候,肯定是比較糟糕的舉措,這種舉措會使得各個國家都紛紛地采取他的行動。
比如說在美國的行動之后,中國的政府也采取了行動,事實上在任何的時候經濟和政治這兩個都是分不開的。但是,這件事情不能把它看得不自然,如果從整個全球發展的歷史看,比如說美國和日本之間,也經歷過很長時間的貿易的矛盾。當一個國家的產品對另外一個國家的就業產生一些問題的時候,這個問題可能會演變成一種政治,從政府的角度上就是以政治,而不是完全從經濟的角度上處理這個問題。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相信可能對于中國來講,未來在處理貿易保護的問題,已經變成了我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經常性的工作,而不是某一個事件這樣的。所以,我認為我們首先應該熟悉這樣的一個過程。
第二個,我認為倒不完全是一件壞事情,我們應該反思什么呢?中國的企業在創新走向新的競爭局面,是因為壓力會給我們產生一種動力。前面的論壇都講創新,我自己的感覺是,中國人不是不能創新,中國人也不是沒有創新的智慧。如果當一個經濟發展在過去30年間,做什么事情都能夠賺到錢,不創新和創新都一樣能夠賺到錢,而創新又比較累的時候,就有一個問題發生了,為什么要創新?因為創新還有風險。事實上在中國過去幾十年大的機會面前,就像今天歐洲過上了好日子,他們越來越舒服了,這個時候的競爭能力就變得相對下降了。
所以,我認為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的企業應該適應它來改變我們自己,通過這種改變,我覺得是對我們來講就會把這樣的一種面對的困難,最后轉變成我們一種能力。
結論我認為,貿易保護主義是不可持續的,它的背后事實上是使得一個基于市場經濟的利益受到了一種傷害,是沒有人能夠支持和控制住這樣的一種最后由于利益而驅動的重新的調整。所以,我認為從長期的角度上,這不應該是一個大的問題。
主持人周展宏:輿論工作還是很重要的,李教授有一個樂觀的意思,我們還要等著瞧這個結果是什么樣的。
剛才王總也說了,他對下面的一個問題很有興趣,我想請在座的幾位企業家介紹一下他們國際化的戰略。實際上現在中國企業有通過收購的,有直接投資的,或者是直接建銷售網絡,有各種各樣的戰略都有。我也知道,劉總剛剛從歐洲回來,收購了一個芬蘭的手機軟件公司。能不能介紹一下你們東軟國際化的戰略?
劉積仁:我們東軟的業務定位,決定了我們的能力必須要走向全球。就是如果看我們這個產業,整個的市場的分布,全世界的份額在我這個行業里占了96%左右,中國在軟件和服務只占了全球的4%的消費。所以,大家都說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有潛力的市場,但是對IT、對軟件、對服務的消費,至少現在還不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所以,作為東軟來講,我們走出去的目的,或者說我們國際化戰略的目的,本身是以利益來驅動的。
另外一個,我們也看到了中國作為一個潛在的市場,現在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市場。全世界做我們這個行業的公司,如果在座的有從事我們這個行業的,他們的老板都把在中國要成長速度的指標,都遠遠高于其他的地區。所以,也就意味著中國的市場,本身就是一個特別國際化的市場。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像東軟這樣的企業,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和國際同行能夠競爭的能力的話,我們在中國也不會生存;蛘哒f,我們的國際化是為了保護我們在本地還能夠生存的能力,那么我們只是一個更主動出擊的行為。
東軟的策略正好和跨國公司做的是反的策略,跨國公司到中國來是為了在中國找到資源、降低成本、使用中國的人力資源、開發中國的市場。東軟到外面去,是提升了我們的成本、找到最優秀的一流的人才,讓他們創新、創意,來拉動我們已經擁有人才的綜合效益的發揮。所以,我們這一次在芬蘭,大家知道芬蘭做手機方面的軟件是世界領先的,我們擁有了一個非常好的設計公司、一流的員工,它和我們在國內的團隊組成在一起,我們一下構成了2000多人專門做手機整體解決方案的公司。當然我們原來有十幾家客戶了,這種能力會使得我們為客戶創造一個更大的價值。
我們還在全球其他的地方,也都是同樣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就是獲得一流的創新的人才,通過他們和我們國內的人員組合。我相信再過十幾年,我現在看到世界一流的做軟件服務的公司,他們正在調整結構,使得他們在發達國家的工作人員有30%,其他在全球,中國、印度有60%的話,那么東軟的結論是什么呢?可能過10年之后,東軟在發達國家擁有70%的員工,30%的員工是在中國。這樣一種結構性的調整,是競爭能力的調整,也基于我們在市場上長期、持續的競爭,構造一種持續性發展結構必然的要求。
當然,挑戰就很大了,作為中國的企業,現在是不是到海外收購的機會?我的回答是,現在是一個特別容易犯錯誤的到海外收購的好機會,是因為會有很大的風險。
主持人周展宏:你們還是做了收購,怎么控制風險的?
劉積仁:我覺得中國的企業錢已經不是主要的問題了,主要的和新加入的團隊建立一種信賴。我這次到歐洲,和歐洲收購公司對話,我連續走了4個城市和地區,跟他們來對話和交流,聽他們怎么想,建立一種信任。這種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說,你一定要了解他們的擔心,所以我跟他們交流,我第一個就說我知道你們很擔心,我可以告訴你們,我比你們還要擔心。你們擔心可能將來中國的企業把工作從芬蘭拿到了中國,我的擔心是我可能什么都沒有得到。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共同來交流,說一個未來10年、20年都能夠持續發展的全球的競爭能力是什么,我們要達到一個共識,這種共識需要一個過程。我們這次用的全部都是本地人,我們派的都是服務人員,支持他們和國內的聯系,我們為了他們值得信賴,才采取了這種行動。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信心,我們就不應該采取這樣的行動。如果你對他們都不信任,你就不要收購了,所以我認為我們得到了特別好的人才,我的感受是我們建立了特別好的信賴的關系。
主持人周展宏:下一個問題也是最后一個問題,實際上國際化的人才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瓶頸,在過去5年或者是10年來看這個很明顯。
最近我們在采訪的華碩的董事長,他也提到了培養人才的問題,他覺得判斷一個人不是一天或者是一個面試可以判斷出來,他需要一個長期的觀察。劉總剛才說的這家公司,你派了一個歐洲的CEO,我知道以前是SAP的,您能不能講一下你們的考慮?
劉積仁:做企業很現實,一方面我們要考慮到進展,一方面我們要考慮到人才的不足。
做企業一定不要的,你現在熟悉的人才是你可以用的人才,你必須跳出這個圈子,中國人過去喜歡說“誰是我們自己人”,實際上你會發現很多不可靠的人也是我們的自己人。你怎么能讓外面的人也成為自己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所花費培養人的時間就相當長。
這次我們芬蘭有幾百人,我跟他們交流,我發現他們很多人比我們現在的人要好得多。
他們的CEO先給我講了一課,說什么是芬蘭人,芬蘭人的行為是什么,他先教我怎么理解芬蘭人。可能你們各位不知道,如果芬蘭人自己講什么是芬蘭人的時候,你跟芬蘭人講話的時候他可能要看他自己的腳,他不看你。他要跟你講話的時候,他可能會看你的腳,就是你跟他講半天他也沒看到你。這一類的東西,對于我們來講可能是很小的東西,但是如果你說做一個不是那個文化的環境的人,你要了解,所以如果我們不溝通,我們就不知道什么是芬蘭人。所以,我覺得人才觀要有非常大的變化。
歐洲我們用的就是原來SAP亞太的董事長和總裁,現在是我們東軟歐洲的總裁。我們用的員工在歐洲是歐洲人,在芬蘭是芬蘭人,事實上我覺得最大的風險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工作,所帶來的巨大的成本、文化的沖突,以及不能夠形成共同的理念,對于你最后的商業的行為所造成的沖擊。
而你要解決這些,是多層次的,從CEO這個層次,你可能還有很普通的員工,就是一個一個的員工之間都會有這個問題。東軟現在1.5萬名員工,我們現在有6000多名員工從事國際的業務,歐洲、日本,包括現在的美國,而且我們現在在南美也是。這個過程中,得到了一個體會,我們叫做“一面犯錯誤一面在學習,一面在走一步的時候一面在成熟”。我們這個過程走過了18年之后,我們才真正有了一些體會,在這個過程中,你應該用一種什么樣的行為和思考,來面對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你會變得更加耐心,愿意不斷地解決這些問題。這可能對于我們這個行業是一個最大的挑戰,因為它不像生產性的,我們可能按照某一種規定和管理的制度來工作,我這個工作可能是每個人每個人來工作,兩個員工建立不起來信任的時候,我們兩個部門就沒有信任,這包括和合作伙伴。所以,有的時候幾個人可能就會帶來整個文化的沖突。
所以,這個過程首先應該是比較漫長的。但是,我們必須要走出這樣一步,如果沒有這樣一步,我們看到很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也并不是很成功。很多的原因并不是資本,也不是他的領導能力不行,就是最終失敗于對于這樣一種基于人,基于文化為背景的,對于商業成功的支持,缺乏了一種基本的能力。而這種能力,跟你過去有多強沒有關系,跟你有多錢也沒有關系。而且,跟你已經有的成功,比如說你在某一個領域的成功,你可能在另一個領域里面不成功。我們這次到芬蘭我就有一個很大的體會,芬蘭人不怎么說話,他也不特別喜歡你說的特別多,像你跟美國人說話,你要不停地說他就會覺得你不自信,跟日本人他不相信你了解你是最好的。所以,你要不斷地了解和不斷地學習,如果把這個行為變成每一個員工的行為這就是挑戰了,如果變成董事長、CEO或者是管理者,這可能要容易一些。我覺得這就是在全世界,今天世界是平的,可能不僅僅是對我們,對于西方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