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9長江年度論壇 > 正文
劉勁
治大國如烹小鮮,金融市場的監管就像熬粥。最好的廚子恐怕是得中西合璧,既守在灶邊,又掀開鍋蓋,給水、火、氣一個自由平衡的市場。
美國的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很多,但毋庸置疑,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美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監管的失誤。次貸危機并不是危機的全部,而是一個深層的、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調的、代表性的體現。
布什一上臺就大力減稅,從而大幅度地減低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但另一方面,又以萬億的總成本動兵入侵伊拉克,加之2000年股市泡沫的破裂,政府收支由克林頓時代的盈余急轉為小布什年代的巨額赤字。老百姓也好不了多少,多年來基本維持零儲蓄率,掙一塊錢就花一塊錢。2000年之前,股市是老百姓的提款機;股市崩盤之后,房產又成了提款機。直到兩個提款機都不靈了,房子和股票都不漲了,次貸危機就發生了。
美國老百姓不顧將來的零儲蓄消費,卻與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失誤有直接聯系。究其根本,美國政府在對待金融監管上基本是本著任其自然的自由主義態度。一切市場說了算。股市上漲過快,有了泡沫,不管;泡沫破了,股價大跌,降息。利率過低,引起房地產價格在全國范圍內激增,產生比股市更大的泡沫,不管;昔日的股民都變成了今日的地主,零首付,無資產調查的“新”按揭,不管;金融衍生品火上澆油,為資產泡沫提供源源不絕的金融杠桿,也不管。直到泡沫無法再往大吹,以至于不得不往回收的時候,政府才重新出面,降息、注入更多的流動性、買單、改革、增強監管!總體來看,美國的這種監管態度是,對市場的高度信任加上對政府的高度不信任。監管者認為,市場的糾錯機制一定比他們自己高明,認為如果監管者能看到資產的泡沫,市場早就看到了而且更正了。在這種體系下,金融危機的發生不是可能不可能的問題,而是遲早的問題。
既然美國的監管有這么大的弊病,中國是不是也應吸取教訓,更大地加強政府在市場中的影響,從而減小未來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呢?否。美國能出現這么大的危機,我們當然應該學到盲目相信市場是不對的。但是,這一點實際我們早就知道,中國的問題不是我們相信市場太過了,而是市場化的程度不夠。和美國完全由市場主導、有問題以后政府再出來收拾殘局的理念恰恰相反,中國的金融市場是在政府從宏觀到微觀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的問題不在于市場的弊病得不到控制,而是市場的優點和糾錯機制得不到處分的發揮。
A股市場為什么能在短短的一年內從合理的兩三千點激增到六千點,然后再一路回落下來?市場的糾錯機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是個重要原因。股市能急速上漲,當然是有些投資者非常樂觀,對投資前景充滿信心。但這畢竟是一部分人,少數人往往容易出錯,他們很可能是過分樂觀了。在這時,市場上的另一部分人可能比較悲觀,但因為我們沒有引入賣空機制,這部分人就無法在市場上用買賣股票來表達他們的看法。因此,股價就片面地體現了過分樂觀的投資者的看法,就高估了。在泡沫化的大牛市里,市場的另一個重要的糾錯機制是非上市公司加快上市的速度,從而增加股票的有效供給。但我國的審批制度卻過于緩慢,遠遠跟不上投資者對股票需求的急速增長,因此從側面上為泡沫迅速膨脹提供了條件。這幾個月的市場大跌在宏觀上看基本是有驚無險,對實體經濟沒有大礙。但這主要是因為股市的規模,尤其是全流通的部分,仍然有限,而并不意味著監管的成功。有朝一日,如果中國的股市也到了美國的規模,流通市值與GDP大小相近,50%的跌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就會舉足輕重了。
治大國如烹小鮮,金融市場的監管就像熬粥。美國人是掀開鍋蓋來熬,一般狀態下不會有事,但問題是廚子卻離得遠遠的,一有事就不可收拾;中國的廚子總在灶邊,但把鍋蓋卻蓋得太緊,因而時時得擔心炸鍋的危險。看來最好的廚子恐怕是得中西合璧,既守在灶邊,又掀開鍋蓋,給水、火、氣一個自由平衡的市場。
(作者系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會計與金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