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四屆中國傳媒創新年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08年12月19日-20日,由傳媒雜志社主辦、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北京大學新聞和傳播學院聯辦的“第四屆中國傳媒創新年會暨中國傳媒改革三十年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新浪財經全程直播了本次論壇。圖為齊魯電視臺臺長閆愛華演講。以下為實錄:
閆愛華:首先想問咱們在座的各位這樣一個問題,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各方面的精英薈萃的地方,也是首善之區,作為這樣的精英薈萃的地方。北京居民看的時間最長,關注得最多的是哪個電視頻道?在座的很多朋友都想不到是北京4套,就是北京的電視劇頻道。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我國幾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比如說上海觀眾看得最多的頻道是上海新聞頻道。在廣州的觀眾看得最多的是市網翡翠的頻道。在杭州是杭州西湖明珠,在重慶是重慶影視等等。在山東是齊魯頻道,一個頻道占了22%的市場份額,在排名是第一位。齊魯合起來是40多個份額,大體上中央組是15個頻道,上星的不上星的大概是三分天下。
這樣的情況在全國的電視市場是有普遍性的,在2006年、2007年也是這樣,中央臺的市場頻道占了35.8%,各個省加起來20%,所有的地面加起來是38.7%。這樣的市場格局給我們腦子里面反映的最多網絡上是中央臺然后是上星頻道,地方頻道遠遠趕不上在實際情況下的分量。為什么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為什么在國家國際化最高的大城市,地面輸入是第一,擁有最多的觀眾群,現在的國家已經在全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有的說是走上了不歸路。這幾個城市恰恰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全球化意味著有沒有同國際慣例接軌,有沒有講究國際上的一致性趨同化,我們還得跟孩子講英語。在全球化大趨勢的掩蓋之下,本土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江達。
什么是本土化,本土的、民俗的,家庭倫理的一些東西。從原來講是講方言的東西。為什么出現了相反的關系,這跟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有關系。有這樣的話叫十里不同一,百里不同俗,我國的語言差異比整個美國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差異還大。所以,全球化拉動我們向外走的趨勢,而本土化是拉著我們向內走向本土化走的趨勢。這兩種趨勢沒有第一種趨勢存在的話就沒有所謂的本土化。就像放風箏一樣,放的力度越大往手里拽的力度也越大。
意大利的歷史學家有句話,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還有一切政治都是當地政治,這句話我推延一下一切現象都是中國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60、70個頻道,雖然頻道很多,機頂盒有上百個頻道,無論是中國和其它的國家,觀眾看得最多的是5、6個頻道。而且觀眾看得5、6個頻道跟頻道的行政級別沒有關系。就說它是一個中央的頻道,省級的頻道或者是地市級的頻道沒有任何的關系。
為什么最近幾年地面頻道能崛起,不上星的非上星的頻道能崛起,除了生存的本土化渠道之外,還有地面頻道不斷的自主創新的局面。有一句話是小報超大報,在改革開放之后是文革的現象,中央臺出了類似的節目其它的地方臺都一擁而上。中央臺辦了訪談,很多地方就出了這樣的節目。這種情況進入新世紀之后有了很大的改觀,各地的媒體根據自身的情況做了自主的創新,脫離了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照抄中央臺的趨勢。
我總結有三種創新模式,第一種是原創式創新,第二種是模仿式創新,模仿也是創新,但是有誤區。我們在同個市場層面上三句做成功的節目不要放了,你的口碑會變得非常差。第三種是嫁接式創新,在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元素當中嫁接出新的節目來。介紹兩個齊魯的案例。
一個是《拉呱》我們把最嚴肅的電視節目和最娛樂搞笑的電視節目合在一起,誕生了曲藝新聞。過去沒有同一個電視節目滿足了這兩種需求,同時滿足這是不行的。我們做成了《拉呱》的節目,這基本上是本土化的思維下誕生的。強調的是家庭倫理、中華民族的基本的文明價值取向。西方文化價值的核心是平等、自由、博愛、民主,我們的節目是倡導了這樣的理念。
我們還有一個節目是《齊魯開講》,這是中國大陸唯一的Call in時事辯論節目,這討論的話題是在現代的框架下還要不要狹義精神,屏幕下方有支持和反對的票數。這個話題討論的是在小學當中把京劇列為必修課,把《論語》、《四書五經》列為國學書這是不是有必要,這也是支持和反對的票數。
對于這個節目,中國新聞周刊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個節目摒棄了以前媒體作為社會公共輿論的承載者,進入了現代民意調查的手段。齊魯有多媒體技術平臺,實現了同步有幾千個觀眾可以打電話進去表態。最多一天80分的節目有16萬的觀眾打進電話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