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二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 > 正文
這樣的例子在八十年代末期,日本和美國之間形成國際循環,隨著美國強迫日元升值,日本對美國大量出口隨之減弱下來,日本經濟增速進入衰退期,再加上日本國內經濟調整不利,從此形成了長達十年漫長的調整過程,這是剛才麥金農教授提到的失去十年。建立經濟結構不平衡的國際循環不可能長期穩定和難以持續。中國應該如何困局,各位專家都有不少真知灼見,需要研究更多課題,還需要在實踐中加以完善和調整,在今天的時點上,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當務之急緩解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危機總是伴隨著危險和機會,如果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將引起嚴重威脅,失去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機會。出口和投資都是過去幾年經濟增長的支柱,但是當前這兩方面都遇到嚴重的問題。首先外需放緩導致出口增幅下滑,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回落2.3個百分點,其中有1.2個百分點來自出口的銳減。其次今年前三季度真實投資只有15%,也低于去年同期七個百分點。中國再出口和投資兩難中,選擇主動性大的是投資,在困難的時候進行反周期操作,加大基礎設施和產業的投資,是有效地緩解金融危機沖擊的一個措施。
第二,以投資帶動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當年日本曾經考慮到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并利用發展中市場擴大出口,既日本版的馬希爾計劃,這遭到日本的反對,日本變成了受害者。對外開放融合入全球經濟體系,是中國三十年主推動力之一,中國具備對外投資的基金、生產能力、建設能力和輸出能力,可以加強對發展中國家投資帶動出口,出口促進投資的循環。另外目前中國處于比日本更有利的地位,在對外投資方面的因素相對較小。
第三,還要反對管制,中國經濟轉換治本之一拉動內需,形成共享與循環的自需。中國的潛力很大,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內需,如醫療、教育、公共交通、環境保護、文化等等,都存在著嚴重的供給不足,蘊藏著巨大投資機會和內需空間,問題在于這些行業嚴格受到管制,對私人部門不能開放,行業內缺乏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把私人投資擋在門外,如果能盡快推進部門的管制放松,出口部門被迫轉移出來的資源和勞動力就找到了出路。當中國能夠成功把資源重新配置到新興產業部門的時候,特別第三產業部門的時候,中國的內需才能真正得以啟動。我們看到更多勞動力和資源服務于國際市場,而不是國外消費者。
第三大部分,華爾街對中國投資銀行的啟示。 談到針對中國經濟的觀點之后,我們想華爾街對投行的借鑒意義。九月份華爾街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候,五大銀行都消失了。投資銀行作為獨立服務機構還能存在嗎?我想從三個方面探討一下,一個是技術層面。在近十年華爾街經營特征的缺陷,這種缺陷主要表現在普遍采用高杠桿的經營和資產定價的高波動上,一個是高杠桿經營,華爾街投行普遍實現了風險價值的資產負債管理,核心思路是投資銀行財務杠桿比率與投資銀行對自身資產風險水平的評估反向變動,如果投資銀行認為當前每單位金融資產承擔的風險水平比較低,就可以放大杠桿,反之亦然。在07年次貸危機爆發之前,杠桿率達到30多倍。危機一旦爆發,市場價格就下滑,投資銀行將會重新評估每股資產的風險,從而不得不去得杠桿化過程,降低杠桿的比例,財務杠桿內在變動在市場繁榮時期可以放大投資銀行規模和利潤,在市場衰退時期,可以相對縮小投資銀行的資產和賬面損失,這樣對市場造成巨大波動。
第二層面是行業屬性方面,嚴重脫離了中介市場,嚴重脫離了市場中介的本原,利用上述資金大規模地進行自有資金的炒作,特別是包括投資與對沖基金等和市場直接進行博弈。美國市場中還有許多從事中介業務的投資銀行,我們相信獨立投資銀行還有發展空間。
第三方面中國證券公司和美國投資銀行都處于事件兩個極端上。從經營范圍來講,中國證券公司范圍非常狹窄,美國投資銀行過于寬。中國證券公司規模太小,相當于商業銀行二十分之一,還需要大量地發展。美國的投資銀行資產規模過大,約為銀行二分之一,超出中介職能所需,需要縮減衍生品。中國證券公司杠桿率基本上沒有,需要進一步增加杠桿,還原證券公司作為金融企業的本原。美國投資銀行負債比率過高,三十倍左右,高于商業銀行十倍,需要進一步杠桿化。從金融創新角度來說,中國證券公司極少,基礎設施創新不足,需要大力地發展,美國投資銀行過分創新,所謂創新超出實際需要,從監管環境來講,中國證券公司面臨監管過嚴,需要放松一定的管制,區分監督和管理,微觀和宏觀的范圍,美國的投資銀行監管過松,需要加強監管。
最后我想講一下,現在全球和中國的經濟,和金融方面的話題很多,我們面臨是一個多事之秋,目前是問題多于答案時期。但對于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會影響未來十年到二十年金融走向和發展的格局,我再次感謝主辦會議方,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