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4: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與企業公民的建立(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3日 17:56 新浪財經
張兆基: 我是一個國企,但是我下面有3、5個企業也改制完了,跟民營一樣,只是用我北極星三個字,用我的牌子,每年交多少錢,所以我既有國有企業的體會,也有民營企業的感觸。舉這么一個例子,要想找到一個完美的人很難,有一個人身體非常的強壯,骨架長的非常好,勻稱、健壯,這就是國有企業的框架。有一個人比較聰明,腦袋非常的大,什么東西運作的非常好,這就是民營企業的機制靈活,如果把這兩個容到一塊,那就是一個完美的人,又漂亮、又健壯的人。我想有小部分的民營企業在剛剛起步的時候存在著或多或少這樣的問題,但發展到一定層次的話,靠那種方法做是解決不了問題。大多數的民營企業并不是像他們所講的那樣,個別的剛開始有,但這里邊肯定有個別的民營企業專門靠偷稅漏稅,國企就沒有嗎?國企也需要外界的支持,也需要融洽這些,但我想這都是正常的,不要把民營企業看的那么難看,剛起步的階段是有的,但發展之后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的。 保育鈞: 剛才關于捐贈的問題,我有幾句話要說,現在用美國社會老板捐贈數字的比例和中國民營企業捐贈的數字來比,客觀事實是這樣,但原因非常的復雜,要做具體的分析。第一中國民營企業發展不到20年,20年的都是過去戴紅帽子的,十三大才確定了民營經濟的合法地位。不到20年的時間他們資金非常的短缺,現在民營企業老板覺得始終處于饑餓的狀態,資金不夠。第二,對已經發了財的民營企業想,但制度安排不科學,我們好多東西稅錢不可以扣除,捐贈之后稅費不給減免,這也打擊了捐贈。第三,美國社會慈善機構大多數都是民辦的,民辦的資產機構很多,非政府組織NGO很多很多,而我們基本上是官辦的,捐贈之后是否真的到了弱勢群體的手里值得懷疑。有的捐贈完了之后,被當地的干部分掉了,所以就不太愿意干。所以要綜合的看,關鍵是制度安排,要鼓勵民營企業來捐助公益事業,特別是稅收扣除的問題。在1998年發洪水的時候號召民營企業捐款,一號召捐款8個多億,最后碰到一個問題,捐的多稅交的多,一點兒不給扣除,這是一個打擊。 主持人: 由于時間的關系,好象每次都拖,經過大家的討論,雖然有不一樣,但清楚的表明廣大民營企業家其實都是有很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意識,那就是首先要搞好自己的企業,創造就業、提供好產品、提供好的服務,同時注意環境保護和慈善的捐贈。這個印象還是很深的,說明廣大民營企業家愛黨、愛社會、愛國家。感謝三位嘉賓。這個階段就結束了。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