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匡迪:忽視文化差異是中國城市化的危險傾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4日 10:01 新浪財經
2008年4月12日中法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浙江烏鎮召開。新浪網視頻直播此次大會。以下為4月13日中國工程院院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的演講實錄。 徐匡迪:謝謝主席先生,尊敬的德斯坦總統閣下,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來探討我們共同關心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我今年已經71歲了,我曾經在中國若干城市生活工作學習過,我出生在二次大戰的逃難的過程中。非常有意思的,我在上海1700萬人口,公安局查沒有第二個跟我一樣的名字。我到北京去找公安部長,請他在字庫里面給我查一查中國的戶籍卡,也沒有第二個。所以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名字,然后我就在昆明待了8年,然后抗戰勝利以后我的家庭回到了杭州,我在杭州一直待到18歲高中畢業。然后到北京讀書5年,工作5年,在北京待了10年。然后從北京再轉到上海,在上海一直待到2001年,然后我再到北京。我看又還得在北京待10年,等到10年以后我再回到上海去。我看到了不同城市的風格,特別是我參加了90年代上海市的重新重建和現代化的過程。最近幾年我在中國工程院承擔了一個國家的課題,就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又對近30個城市進行了調查和研究,聽取了官員、文化界、居民各方面的意見。因此我想圍繞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特別和本次圓桌會議有關的,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和大家交流一些自己的認識。 首先我想說二十一世紀世界上發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中國的城市化。1978年中國10億人口當中,1.72億在城里生活,其余的都在農村生活。到2007年城市人口已經達到5.94億,城市人口的比重從18%大幅地提高到44.9%。也就是說,在過去20年當中有三億多的人口在中國從農村到了城市。這個城市化的進程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與此同時,舊城的基礎設施和居住條件也得到極大改善。以我曾經任市長的上海來說,就是九十年代十年,人均的居住面積從不到四個平方米提高到十二點幾的平方米,城市的綠化面積從不足5%提高到15%。上海市市所轄的城鄉里面城市化已經達到88%,就上海市而言88%的人已經住在城里面,12%都在農村里面。當然城市化使得幾億中國人擺脫了世世代代落后,甚至原始的農村生活,融入了城市的現代化生活,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但是現在我們仍然處于城市化的進程中,還要復雜縮小地區的差別,城鄉的差別。我有一個和人家不大同的觀點,就是東、中、西的差別主要還是農村的差別,西部的城市,比如說昆明并不亞于福州,福州也是個省會城市,昆明也是省會城市,成都的城市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并不亞于南京,西安的條件并不亞于濟南。但是西安的農村,昆明的農村,成都的農村比東部地區的農村要差很多。所以城市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使得中國各個地區的生活差別縮小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要使全國人民都過上一個幸福的體面的生活,這是我們的目標。但是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我們碰到嚴峻的挑戰,就是如何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保護好文化遺產,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了十六字的方針,就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這十六個字的方針。我想實現這個方針,做好這個工作當然內容很豐富,時間不能用很多。所以我只是想提一點自己的認識。首先我認為對城市發展富有重大責任的各級政府的領導人和城市的規劃部門,應該擔當起城市現代化進程中保護文化遺產的首要的責任,他們是第一責任人。要積極推進現代化的城市,使人民能夠過上現代化的物質生活。比如說每個家庭都應該有獨立的廚房,有抽水馬桶的廁所,要燃起化,就是做飯要用煤氣,另外城市應該有污水收集的系統和處理系統。這樣對于我們城市的領導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傳統的理論民居小街小巷往往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消失了,用千篇一律的多層或者高層樓房來取代,結果城市的道路寬了,房子高了,生活設施改善了,但是城市的特點也消失了,F在中國城市化的一個危險的傾向是,在重視市政工作石油功能的時候,往往忽視地區的文化差異,從而出現了千層一面,功能趨同,城市文化特色消失的現象。如果我們現在再不注意,再不搶救,再不保護,就可能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和損失,將對我們的子孫后代無法交代。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