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瑞龍:公司治理的核心是激勵與約束經理人(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2日 17:10 新浪財經
比如說這是我們講的年薪、獎金、股票期權、退休金計劃。但是,毫無疑問,股權激勵方式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激勵方式。當然了,如果我們打個不確切的比方,如果我們把經濟比做一個遇見機會就要偷油的老鼠,就是一個好的制度總是把這個人想成一個壞人,壞的制度是把這個人當成一個好人。克林頓一開始就把他當成一個流氓,那么股份公司說到底也是這樣的。你設計的時候,你要看成經理人是一有機會就要偷油的老鼠,那么你不能把你家的油放到老鼠的邊上,然后對老鼠說,你不能偷油,你偷了油會怎么著怎么著。但是這個長久不了,因為老鼠在油的邊說,但是你總是有放松警惕的時候,那么他就可以舔一下油。那么,這個事情怪老鼠還是放油的人呢?這種痛苦的事情,油缸就在邊上,然后告訴老鼠不能喝油。如果我們原離油缸就無所謂,經理人一天到晚待在油的旁邊,這個油又沒有蓋上蓋子,然后告訴老鼠不能喝油,那么這個問題是怪老鼠還是放油的人?那么有的人可能是故意放在邊上的,我就等著你喝,喝了之后就要給我一點。 那么,你為什么明明知道老鼠要喝油,還要放在他的邊上,因為老鼠榨油的本事比你高,讓老鼠榨油的時候讓老鼠喝到油。就是把一缸油放到很高的地方,老鼠夠不著,但是他充分聞得到的地方,你想喝油,你就爬吧,你爬的時候就在榨油,那么你榨得越多,就可以喝得越多。那么這個時候叫做年薪,那么你榨得越多,你喝不完,你就是獎金,那么最后就得用桶來裝了,那么這個叫做股權。那么這個是為了保證經理人干得好,比干得不好,對于他來講有更高的收益性。 那么很多人討論,對于股權激勵的疑問比較多。一種疑問比較有意思,我們剛剛翻了一個雜志,就是對于股權激勵批判的反思,叫做過度激勵。如果沒有股權激勵經理人沒有長遠的打算,如果一旦有了,那么經理人就會玩花樣。玩得最有本事的就是美國的華爾街的丑聞,大家可以看到以斯通公司為代表的華爾街的丑聞。它說了什么事情呢?所謂的股票大家都清楚,1000億收入的公司價格做一個成交價格,承諾經理人在未來一段時間里面,公司的經理人可以按照這個成交價格購買一定量的股票,叫做期權。 假定是一個有效的資本市場,對于經理人是股價漲得越高越好,因為我可以按照成交的價格來買這個股,但是有很多的辦法來賣,有很多的技術上的安排。這樣的制度安排,對于經理人的激勵機制是非常非常顯著的,之所以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現了經理人控制的公司,股東仍然保證了利潤最大化,原因是股權激勵奪得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股權激勵就像我們這本雜志上所討論的,它會出現毛病。那么,華爾街的丑聞毛病就在這個地方了。 就是經理人通過做假賬,向公眾散布一個虛假信息,一旦公眾不了解真情的,分散投資一旦把這個假信息作為真實信息的話,他就會拼命購買這個批票,導致了這個股價瘋漲,然后經理人把這個期權脫手,那么這種現象我們叫做華爾街的丑聞。 那么,因為華爾街的丑聞,有人說連美國這么好的制度,美國搞股權激勵都出現了這么多的丑聞,中國的世界還沒有發達,你搞什么經理人的股權激勵呢?國家搞一個指標,經理人就是愛國精神,那樣行嗎?那是不行的。 我們回過頭看華爾街的丑聞,美國沒有廢除股權激勵這個機制,但是他進一步發現,美國為什么出現了華爾街的丑聞,美國出現了華爾街的丑聞不是股權激勵的問題,股權激勵僅僅是美國一套監管制度出現了問題。 因為美國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現了經濟革命的時候,經理人要定期要向公眾公布公司的信息。因為股價很分散,股東控制不了公司,為了防止經理人做假賬,所以美國出現了會計事務所。有一個中立的會計事務所,對公司公布的信息加以審核,然后經中立的會計事務所審核的信息向公眾披露,來防范經理人做假賬。 本來這是很好的制度,但是美國的這種制度后來變味了,因為會計事務所為公司做審計是有收入的,然后會計事務所在審計的過程當中,他們培養了一大批的人力資本,他們在投資策劃、財務規劃的時候,有很強的這種本事。這樣的話,上市公司在讓會計事務所做審計的時候,同時委托他們做財務資助方面的服務。 最后到了華爾街丑聞發生的時候,會計事務所的資信收入已經占了他整個收入的70%以上。這個時候,會計事務所和上市公司就互有所投了,就是我上市公司希望你審計公司給我做假賬,而會計事務所,我愿意用我給你做假賬這么一個服務,來從你公司獲得巨額的財務資信率。 再加上美國的經理人過去做假賬造成的損失懲罰力度很低,是終身讓你退出,經理人發現我沒事。我拿了錢,我到了太平洋買一了一個小島了,我帶了一個小秘,我就可以到60多歲不想干了可以安度晚年了。 所以,華爾街一方面完善監控,他強調會計事務所的資信率不得獲利,還有一個是輪換制的,然后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委員會考核會計事務所的工作。然后,他修改法律,來加大公司造假的懲罰力度。像剛才看到的斯通公司的財務總監判了10年,這就是加大懲罰力度。就是一個公司的長期發展,要有股權激勵機制,所以有一個觀點,你必須要有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當中出現的問題,恰恰表明了這是我們尖端要做的工作。國資委在股權激勵上面,從前面開始已經放開了,已經有步驟地在搞一些試點了。因為他看到了這個問題,當然了,我們也看到了這些問題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說前一段時間報出的像深圳發展銀行,還有平安保險出現的巨額的經理人的報酬問題。我認為,這是一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本身由誰來解決呢?是要由證券監督委來解決。如果因為出現了問題,你取消了股權激勵,我認為我們的公司是沒有指望了。 所以,我想說的第二個觀點,由此我們怎么看待MBO的問題,管理者收購在一定的時期是有作用的,但是我們沒有時間討論。MBO對于中小企業是一種有效的辦法。 最后,我想說一個簡單地觀點,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激勵企業內的其他關鍵人?我們要討論對公司內部人員的激勵約束的時候,我們更多地討論是在董事長、總經理這個層面。因為其他國家的董事長是不拿薪的,但是中國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是一樣的,所以,應該更多地在這個層面上討論問題。 但是我想說明一點什么問題呢?我們在討論現代公司治理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激勵和約束的對象加以適當地拓寬。應該把公司內的其他關鍵人,納入到這個激勵和約束的范圍內加以討論。 因為什么呢?這里面關鍵人不僅僅指副總,可能包括了部門經理,還包括了公司里面掌握技巧的技術人員,可能包括了公司的營銷人員。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是過去我們討論公司內激勵與約束的時候,我們當時為了分析方便,我們總是把一個企業看成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企業,就是把企業分為兩類人,一類人是掌握控制權的人,他們的行為是很難被監督的,因為信息不對稱。還有一部分是被監督者,你好好地監督他們,你干得好給你獎勵。 但是,對于現在的企業來講,不適合這種方式,這有兩點理由。原來我總是認為公司內最容易偷懶的人是公司內沒有股權的人。因為他們不是資產的所有者,所以他們偷懶。而另外一部分,是資本的所有者,因為資本所有者他們拿公司的利潤,他們是不會偷懶的。所以誰最關心公司呢?是股東最關心公司,資本所有者最關心股東。那么員工最不關心公司,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發達,資本所有者最容易出逃,特別是對于一個股權分置化的公司來講尤其如此。而公司內的員工和經理人,他們反而是和公司息息相關的。所以,在乎公司發展的可能不是分散化的股東,而是公司內部的人。 所以,在這個邏輯上面,我們僅僅按照傳統的邏輯,把這個所有的行為算給股東這是有問題的。還有一個是在現代的條件下來,不僅僅是總經理他們的行為很難被監督到,而且公司里的技術人員,比如說市場開發人員、市場營銷人員,這些人的行為很難被觀察。如果你給出了一個簡單地工資,加上了一個簡單地年末的獎勵,沒有適當的激勵性的措施條款加入的話,這個公司是有問題的。 所以,我想講一個簡單地問題,在現代公司的條件下面,我們應該把激勵和約束的范圍,是適當地外推。但是,核心還是經理人。但是,把經理人約束的范圍外推,是符合公司的現代發展。所以,我們僅僅考慮在把公司所有權延伸到三類人,股東、員工、經理人是不符合現代公司的發展的,那么是包括了股東、員工、公司的核心人員,所以,為了這個考慮,我們看到現在我們有很多公司的發展,比如說有所有權的延伸,比如說員工持股,比如說硅谷的公司里面一般員工,都有股權激勵的措施。 那么,現代的大公司里面,都引入了一些這樣的觀念。過去我們認為過去的董事會里面,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還不好找嗎?但是現在不是這樣的,現在是在一定的形勢,由高級的員工分享公司的利益的問題。特別是像德國、法國這樣的公司,越來越多地引入了員工參與公司治理,過我們認為參與公司治理的主體是股東,但是股東參與公司治理有大股東、小股東,所以應該由大股東和小股東平衡獨立董事的意見,然后由獨立董事來平衡大股東和小股東的意見。 但是,公司由內部的平衡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現在越來越多地有員工參與公司治理,就是員工并不是憑借資本所有者的身份,而是僅僅憑借員工的身份來參與的。比如說德國公布了一個共同治理法案,這個法案里面非常明確地規定,對于國有控股公司來講,達到多少員工以上、多少資產以上的員工董事占一半以上。達到多少比例以下的有1/3以上,鼓勵私營公司員工進入董事會,它的好處至少有兩點。 第一點,是把職工與董事的談判,由外部談判變成了內部協調。第二點好處是經理人的工作進入了透明化,因為員工可以監督經理人的行為。當然了,還有一個好處,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還有這么多的國有企業,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國有資產為什么容不得員工進入董事會呢?事實證明,我們員工進入的董事會,肯定比你股東進入董事會強。因為我60多歲的市長來當一個董事的話,他開會肯定是不來,來開會頂多是吃一頓飯就走人了,他會關心公司的長期發展嗎?但是,職工代表大會監督你的職工代表,那么職工代表肯定是關心你公司發展的。 所以,我們一直在游說國家的有關部門,希望制定出條款來,把這個問題進入國有控股公司試點,看一下它的效果。既符合了社會的發展,也符合了現代公司治理的原則。我們把古典的公司治理的三層的邏輯,拓寬到更大的方向,這個可能是適合我們上市公司發展的。 因為時間的問題,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展開,那么以后有時間我們再來展開討論,因為大家都是公司里面的高層人員,如果有問題不得當,希望大家再討論。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