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章武:確實在這五年的發展過程當中,商學院自身的管理也存在很多劣勢,剛才您講的,一個是體制,由于受很多體制方面的限制,我們在引進人才,設置一些項目的時候受到一些限制。剛才您講到,當初國務院批準這個項目的時候,說50%的師資要來自于境外,那我們怎么更快的學習海外的先進經驗。但是矛盾出來了,引進海外的師資資金非常貴,相對于國內薪金就低很多。但是同樣教EMBA班,大家的收入差距是很大的,那么就給管理層提出了問題,吳院長,您在管理過程中是怎么平衡這個矛盾的?
吳立范:我因為長期在國外,本身是學財務管理的。1994年在美國伊利諾大學畢業,畢業以后去了香港,我和嶺南的交往有很長的時間了。1995年我在香港城市大學教書的時候,開始到嶺南學院訪問,給他們的研究生上課,以后有了MBA、EMBA項目,我又參與教學。當時來嶺南學院的時候,可以說配的相當高,同樣的時間教同樣一門課的酬金,要大大高于他們本校的老師。我想這個現象不是嶺南學院的現象,這是一個全國的現象,也是中國特色。
我為什么最后下決心到嶺南學院,我正式上任才兩個月的時間。我到嶺南學院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嶺南的文化。嶺南幾代人傳承下來的嶺南奉獻的精神,確實對我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現在存在著外請教員和內部教員的差距,好在我們有這樣一個機制,也就是最近嶺南學院的董事會設立了一個叫做“嶺南學院董事會講座教授基金”,這一部分資金來源,全是由嶺南學院的老校友、董事會的這些會長、副會長們,他們個人捐款,設立的這么一個基金。這樣一來,這筆資金就和本院自己創收的資金沒有沖突。我們想利用董事會設立的講座教授的基金,以這個形式,我們現在提出能夠以30萬到50萬的年薪的標準,當然不是很高,但是我想目前的情況下,能夠吸引一些愿意到嶺南學院來講學的人,包括國內以及國外的教授來參與這個教學。
黃麗陸:有許多大公司可以捐贈,設立相關的教授的崗位。
曹章武:像光華就成立一個光華基金,也是它的校友和很多企業捐贈的。剛才我談了師資,在整個EMBA教學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案例教學。國內商學院一般是采用國外的案例,它很規范完善,可以把管理理論很好的融入到案例里面去,但是弊端就是案例比較老舊,或者說是由國外的教授撰寫的,我們國內的教授并沒有參與,只是說很完整的把案例講出來了,其實說與真正的案例教學還是有差距的。因為國外的教授都是在企業研究好多年,親自跟著企業的管理,有很多的調研和溝通,但是相對于國內的教授講國外案例的時候,就沒辦法講的很深入。您覺得這種案例教學的差異,如何解決呢?
吳立范:您剛才提出的這個問題,用國內的教授去講國外的案例,很難理解它當時案例的文化和背景。如果你對這個歷史文化不了解,對公司不了解,你就很難體會這個案例所要解決的問題。我也感覺到,我們國內的老師去講國外的案例,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當然我想一方面,那些典型的,尤其像哈佛典型的案例,經典的案例不受一段時間的限制,即使這個案例可能是在70年代、80年代教授寫出來的,但是由于它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的思路,這種方法一直到今天,很可能都有用。所以我覺得對于國內案例教學來說,我們需要教給學生的是要教這些典型的案例。
曹章武:但是我們也送很多教授到國外去學他們的教學方法,我們可能學會了他們教學的模式,但是可能還是教不出來案例真正的內涵。
吳立范:這就是要理解它的背景、文化、傳統,包括它的價值觀,你才能夠真正理解這個案例要解決的問題。這是一方面。我們不可能把國外的很多案例全部掌握,也沒有這個必要。但是作為國內,我們在引進國外的案例上,要適當、有選擇,選擇那些真正有代表性的。即使第一年我的體會是這樣,但是讓我再教一次的話,就會更進一步。
其次,就是選擇本身國內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事件和案例。在我看來,剛才您提到的問題,國內和國外商學院的差距,我覺得這是一個標志,如果說中國的商學院走向成熟,如果有人問什么是走向成熟的標志?在我看來,其中的一個標志,就是以我們本身的、大家能夠歡迎的、真正解決問題的案例。
曹章武:現在國內有很多商學院也在建立自己的案例庫,包括光華、中歐、復旦的教授都走入企業,擔任他們的獨立董事或者顧問,也在寫案例。請問一下吳院長,中山嶺南學院是不是也在建立自己的案例庫?
吳立范:實際上最開始黃社長提到,我們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有廣東這樣一個資源優勢。我們現在也看到,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特別是最近十年,廣東的經濟發展在全國是獨樹一幟的。廣東的經濟發展和廣東的企業,特別是廣東的民營企業、出口企業,他們的發展是離不開的。在這個意義上,嶺南學院處于這樣的地理環境,又有這樣好的學生,我們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源優勢。我們也在籌備這方面的工作,準備組織老師挖掘國內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來把案例做出來。
曹章武:其實五年前EMBA這個名詞對很多人都是陌生的,而且黃社長又是先行一步,請問黃社長,您當時處于什么樣的需求來選擇去中歐讀EMBA項目,讀完以后,您覺得對您的工作、生活和思維方式有什么變化?
黃麗陸:參與EMBA學習,從個人而言,可能跟我的角色轉變有關,因為我原來從事新聞工作很長時間,到2002年之前我都是做內容的,像做報道、評論等等。從2002年以后,在《中國企業家》管理經營方面的業務,媒體也是企業化生存的狀態,雖然有它的特殊性,比如它還是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的東西,其實它的生存狀態就是一個企業。我們雖然是經濟日報集團的,但我們不是國家財政支持的,是在市場上生存的,所以從管理者的角度,我們需要做一些系統的學習。這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
在中歐學完兩年,感覺收獲還是非常大,學到了許多方法。方法我覺得還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理念,商學院帶給高層管理者的應該是一個理念。這個理念是說一個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是以什么樣的心態和思維方式來管理機構,你的使命感又是什么?你的公司價值在哪里?你是通過什么樣的戰略,來實現你的既定目標,在發展過程中,怎么樣保持平衡,怎么樣規避風險。更有價值的,長遠而言,可能是一些理念。方法的東西,實際上“外賣”的可能就可以更替。就管理學的結構而言,有些基本學科還是非常重要的。對我們過去學文的而言,財務管理是特別重要的。當然還有像市場營銷,從媒體而言,其實中國媒體本身是很好的,大家覺得自己都是有品牌的。實際上在營銷界跟企業比,是差得太遠,在這方面也是非常有收獲的。
當然還有一些組織行為學和人力資源,也是我們媒體機構非常缺乏的。在這些大的方面,這兩年的學習,對我個人整體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包括管理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其實剛才吳院長已經提到了,EMBA還有一個特點,除了是教學的過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大家來自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崗位、不同的職位,可能年齡差距也比較大,兩代人在一起學習,不僅是工作方面的,生活方面都有,包括人生方面。這個是非常豐富的。我覺得大學畢業之后,再有一次學習機會是非常重要的,對個人未來的發展,應該會有很大的改變。
曹章武:剛才吳院長說長江、中歐是獨立的體制,但是國內大部分的商學院都是雙軌體制下面的。其實《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也有體制的問題,您覺得商學院體制如何尋找到更好的捷徑,去尋求自身的發展?媒體這一塊,比如說《中國企業家》怎么樣和《經濟日報》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
黃麗陸:管理學的教育,在整個中國教育體制中應該是創新最快的。這20多年來,整個教育的發展非常快,高等教育發展非常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比較快,但是最快的應該是管理學院。從知名大學可以看得出來,商學院的地位都是最重要的,它能給學校帶來比較多的收入。除了一些理工科的,比如IT的一些院校之外,他們可能實際給學校的貢獻不大于商學院,商學院給學校提供的資金支持是比較多。像嶺南、管院,我覺得基本上也是這個狀態。這就是說,商學院本身它學科的特點,整個中國社會的中心大家是在做經濟、在做創業,是在創造財富,管理學院恰恰是在為這個人群在提供服務,不管是本科教育到MBA到EMBA教育,所有都是圍繞這個。它直接的價值創造,從教學角度看也是最大的。應該說在一個學校里贏得了這樣一個優勢,贏得一個相對主動的地位之后,他們創新的空間其實還是非常大。當然反過來說,整個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也有非常大的空間。所以我覺得,可能下一步管理學院和商學院的這種教育方向,越來越市場化。包括像體制內的。我覺得嶺南還不完全是體制內,跟管院比更有資金優勢,整個硬件,包括師資,老師待遇方面提供的支持都是非常大的。這種改革我覺得可能是根據每個學校的特色,每個學校自身的特點往前走,可能這個速度還要加快。
EMBA教育這個界面,我覺得基本上都在各顯神通。剛才吳院長提到了,首先是解決師資問題,解決師資問題就要有先進的體制。如果沒有先進的體制是很難改變的,至少在目前的階段,很難說我們本土的力量,在一兩年之內就能滿足目前的師資需求。我想還是要結合每個學校的特點,在EMBA教育方面,我個人感覺體制內可能會有一點限制,但是最大的限制是收回來的錢,沒有完全用于EMBA的發展。我覺得這也是正常的,本身這個項目是商業化的運作,它的收益部分肯定是按照學院的戰略目標來使用。所以我覺得EMBA這個界面,應該不會有太大的約束。當然整個商學院的教育,可能是不同層級的,MBA可能現在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差一點的還是本科,包括研究生、碩士、博士,這塊教育部這兩年給學校的自主權更大了,也在向著市場化的方向走。總體對商學院而言,在教育體制方面是受益者,而且下一步也是持續改革的領先者。
曹章武:由于中國出現了商學院的自主招生,包括收費的這些情況,已經是推動了中國整個教育行業,包括教育方向的改革。我相信以后大學自主的權力會越來越大,會給更多寬松的環境讓學生往個性化發展,我覺得這也是商學院發展這幾十年以來,對中國教學發展很重大的貢獻。EMBA也是一樣,雖然說在中國才五年的時間,這五年商學院除了培養中國本土的企業家以外,它也把國外很多商學院管理的經驗、教學的經驗引入到中國。我覺得成就還是蠻大的,包括現在已經有很多學校,開始向國際認證標準走。比如說清華,包括中歐本身在國內已經很強了,還有浙江大學已經獲得相應的認證。其實我倒覺得認證是不是一定要努力去做,倒不一定,關鍵是國內有很多大學在嚴格的要求自己,其硬件、軟件、師資、案例都在向國際化標準看齊。換句話說,中國商學院也在不斷的縮短和國外商學院的差距。請問吳院長,您怎么看待國際化?第二,怎么讓國際化更多的本土化?
吳立范:從認證的角度來看,首先清華大學得到美國最高級的商學院的認證—AASCSB。我覺得本身它是一個標志,標志著中國的MBA和EMBA以及中國的商學院,已經跨入到世界先進商學院的行列。所以我覺得這個意義是相當大的。清華大學能夠作為中國第一家AACSB認證獲得通過的,這對包括嶺南學院在內,其他的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是一個很大的鼓舞。認證這件事情本身,在我看來也是國際化的標志。因為你獲得國際這些權威機構的認證,實際上就等于說你已經打開了我們自己的學校和世界上這些頂級的商學院之間的大門,已經跨入這個行列。由此中國商學院,將來無論在學生的培養質量上,無論在國際交流上,應該說大家處于一個完全相對平等的狀態。
我覺得這些認證都是可喜可慶之事。從我們學院來說,第一,我們朝這個方向努力,希望從現在開始,實際上我們已經在做申請AACSB和其他權威認證機構的準備工作。這種準備工作,包括我們在確定嶺南學院發展的使命、嶺南學院發展的戰略、培養的目標以及我們的組織管理結構、師資結構、項目等等,已經在做這樣的準備工作了。就像您剛才說的,認證不是我們的目的,認證是促進我們發展、走向國際化,促進我們學校縮短和世界上先進的商學院之間的距離。所以我們把認證這件事情本身看作過程可能比最終的結果更重要。我們是一定要在這方面做出努力的。
曹章武:大家提出說獲得認證不代表你是國際一流的商學院。黃社長,您怎么看待中國商學院的國際化?
黃麗陸:我覺得中國商學院的國際化從幾個維度來看。第一,中國商學院在整體教學活動中,是不是能夠體現全球思維。我認為這個是最重要的,因為全球化的概念,從認證的角度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說中國的商學院,以清華為代表,他們是按照國際通行商學院管理標準的認知,按照這樣的標準,把內部做的符合所有認證的標準。但是國際化更重要的是商學院輸入的商業管理的思想,是要具有全球視野的。這個時候是面對你的客戶,面對你培養的學員,不管是MBA、EMBA,甚至從本科生開始,這個是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應該給予我們學員一個全球化的視野。這是我最看中的一點,就是說商學院要有全球視野,這個全球視野不僅體現在內部管理當中,而且通過教授們的教學活動,傳達到受教育者。當然與全球視野相配合的,它會體現在一些學科建設方面。特別是目前中國經濟活動、中國企業管理層面缺陷比較多的,在國際化這個界面,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們、中國高層管理者們,缺乏比較多的,在這個界面上多做工作。
這一點,就目前而言,我覺得中國有30多所具有招EMBA資格的學院,已經具有這種意識的可能比較多,但是真正能在教學實踐中付諸實踐的可能還不是很多。我覺得這方面的差距還是比較大,還是有很大的空間。但是嶺南有自己的背景,我覺得嶺南在這方面倒是很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