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會議講座 > 中國高新企業發展國際論壇 > 正文
 

寧家駿: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4日 16:27 新浪財經

  

寧家駿: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工程師寧家駿先生.(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由科博會組委會辦公室主辦的中國高新企業發展國際論壇于2006年5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論壇主題為創新、發展、合作、共贏!新浪財經全程圖文直播此次會議,以下為國家信息中心首席工程師寧家駿先生演講實錄:

  寧家駿: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下午好!

  我主要是想跟大家再討論有關信息化建設的情況,大家知道,信息化建設的背景是在上個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帶動的一場新的全球性的產業革命,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我們在當前還有必要深刻的認識世界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早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就提出我們“十一五”時期的發展的主要目標、指導原則重大部署,強調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尤為關鍵,要求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大家都知道在當前,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越有賴于知識的積累和創新。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知識在經濟社會中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越有賴于知識的積累和創新。

  可以說,科技競爭已經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焦點。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在當今的時代,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占據了優勢,誰就在發展上掌握了主動。

  在當今時代,我們已經也步入了一個科技創新不斷涌現的重要時期。有這樣一些標志,首先大家知道,從上個世紀中葉開始,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帶來科學技術重大的發現、發明和廣泛的應用,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深刻的巨變,同時也引起了全球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利益格局、經濟的格局和安全的格局都發生了變化。標志著進入21世紀以后,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正在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信息科技將進一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知識傳播應用進程的重要引擎,研究了重大突破將進一步為人類認知客觀規律、推動技術和經濟發展新的前景。

  黨中央國務院一貫堅持創新,推動了我國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頑強拼搏,我們取得了一批以高性能計算機為標志的重大科技成果,擁有了一批在具有重要作用的

知識產權,而且促進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群的迅速崛起。

    昨天我剛從寶鋼回來,寶鋼具有世界水平的生產,他們叫做MES,就是制造業的執行系統,第一代完全是引進,第二代是改造,第三代完全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現在我們的第四代已經出口到世界上20多個國家的鋼鐵企業里面。所以這些擁有自主知識知名品牌的企業,這些企業顯著的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綜合競爭力。

  當然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我國信息化創新的水平還不是很高的,作為初級階段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信息化創新水平還不高,我們還面臨許多突出的問題和矛盾,這些問題只有通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興工業化的道路,調整工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緩解現在日趨緊張的資源、

能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促進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同時維護國家的安全,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的需要通過信息化來創新發展我們的經濟,來大力的推動創新,帶動產業的轉型和新的飛躍。

  今年我有幸參加的一些重大課題的研究,今年已經正式公布了從2006年到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制訂“十一五”期間國家信息化發展專項規劃,在這個規劃里面明確提出,要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在這個面前,我們要緊緊圍繞為經濟社會服務的環節,把握科技發展的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所以在當前就是要統籌安排、整體推進,把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中重點需要發展的,亟待需要科技支撐的產業和行業作為重點領域,在這些重點領域中間,來突出的利用信息化來推進發展,轉變發展模式,解決重大的公益問題,提高國家的保障能力。

  信息化建設對于推動我國整個創新體系的建設,意義非常重大,在當前我國抓住世界信息技術革命和信息化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我們覺得有三點意義必須要明確。第一,它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社生產力跨越發展,增強國力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

  溫家寶總理多次強調,信息化必須要創新,多次提到,我們在電子政務建設和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中間,我們的能力還是比較弱的,特別是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也是比較弱的。

  我們要創新,首先我們對信息化的認識必須創新。我們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認識,要從求真務實的態度來推進,要以改革開放的精神發展信息化。

  在信息化中間,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叫做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從2003年5月,國務院召開由于的會議,推進信息公開步伐。我們下發了34號文件,加快政務信息公開的開發,今年國家會正式出臺政務公開條例,這樣一個條例的公布,對于我國信息化的建設,特別是信息資源的建設具有突破性的意義,因為我們必須要破除政務信息以不公開為原則,以公開為特例,要轉變到已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特例來。

  大家可以看到,在政府網站中間,政府公開的占的比例比較多的,往往是比較簡單的,而真正群眾關心的,比如政府辦事的流程,辦事的過程實際上公布的比較少。所以信息化建設,在當前推進的時候,包括推進政務信息化的時候,也經常碰到一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個人這樣看,我們必須要平穩的過渡信息化建設的磨合期,因為信息化建設,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項文化的建設,是人們一種文化觀念的建設,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我們發展中的國家來說,對于我們長期是從一個封建社會過來的國家,我們的信息化建設要經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扎實的做好基礎工作,信息化建設也必須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就魚躍若干基礎工程和必要的磨合期,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

  二是要明確需求,以需求為導向,扎扎實實的推進。

  我們必須反思信息化的特點,從管理工程的角度來講,信息化的工程不同意我們造橋修路,是人機合作的工程,它更加強調工程的協調性、有效性和對創新活動的理解。沒有我們對業務流程的創新、優化,是不可能搞好信息化的。所以說信息化具有開放性、創新性,全國性和漸進性這樣幾個特征。

  當前要澄清幾個誤區,我們要求真務實,立足國情,需求導向,應用主導。同時我們還要立足服務,務求實效。概括起來說,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轉變信息化建設的增長方式,來整合我們的資源,特別是抓住當前本世紀頭20年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期,所以要把推進信息化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支撐點。通過我們信息化的建設,通過電子政務的建設,要把改進政府的管理結合起來,來促進政府職能盡快轉變到更好的完成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

  對“十一五”一些的設想,我們現在正在討論的規劃有這樣一些重點的任務,首先是要利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包括改造我們的裝備制造業,改造我們的中小企業為農民服務,包括大力推進

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開發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環境的建設。

  同時我們今后15年的戰略重點和布局,首先就是要提升國民經濟的信息化水平,要引導企業信息化,要發展電子商務,同時要提高農村網絡的普及率,解決信息支農、富農的問題,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建設網絡環境下的先進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我們自己要發展我們的動漫產業,發展我們的游戲,把我們網上的資源,鼓勵社會力量來參與公益性的文化服務。

  同時我們要增強信息基礎設施的能力,在最近一次中央的會議上,中央幾位領導高度強調,“十一五”期間,一定要大力推進三網融合,絕對不能讓三網分離的情況繼續下去。

  同時我們要加快創新、優化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同時要構建國家社會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必須抓好的包括三個核心基礎產業的創新工程,這是國家正在制訂的“十一五”明確提高,要大力發展我們的軟件產業、集成電路產業和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同時要加快裝備制造業改造提升,比如說三維CAD仿真設計、計算機輔助工程等在裝備制造業廣泛普及,大力發展數字化和智能化裝備,推進數控機床及功能等智能生產工具再生產中的應用。

  同時還要興建一批為農業服務的綜合信息工程。要大力推進金融信息化的提升。

  最后我再簡單的說一下,“十一五”必須通過加強自主創新,提升產業對信息化的支撐能力,圍繞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需求,引導和鼓勵產、學、研用結合,組織實施重大自主創新項目,提高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積極推進重大裝備的自主制造,提升軟件企業的產業化和工程化能力,建立健全創業投資管理體制機制,支持信息產業的自主創新,對自主創新形成的先進裝備和產品,納入政府有限采購的范圍,建設重大信息化系統的模擬驗證環境,提升國產信息化的配套能力。

  這些就是我向大家匯報的主要內容,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