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房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4日 11:20 新浪財經 | |||||||||
由北京科博會組委會和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中經國研經濟咨詢中心獨家承辦的2006中國經濟高峰會于2006年5月23-24日在釣魚臺國賓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本次高峰會的主題為:和諧增長—中國經濟未來五年。新浪財經全程圖文直播此次會議,以下為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李曉東教授演講實錄: 李曉東:
大家好,我今天講的東西跟高峰會關系可能是間接的,我很高興有幸到這講這東西。經濟高峰會我想講一點美學,可能沒有直接關系,但對中國現代的狀況有一些間接意義。 我想講的問題就是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房子,這本身的話題很大,從美學角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我想從三個不同的人群來講什么樣的人對我們房子負責任。 第一個就是從建筑師角度,第二是政府官員,第三是開發商角度看看現在的狀況到底怎么回事。我們城市發展很快,我剛從意大利回來,意大利人對我們發展非常羨慕,去年建造總量北京一個城市是歐洲的總和, 可以想像現在建造量全世界基本上我們是中心了,我們并不是向往中心。從80年代開始,我們發展是非常不平衡的,剛開放的時候,經過文化大革命等折騰以后,從審美角度來講要回到原點,我們建筑創作發生很有意思的現象,不知道做什么了,不知道怎么創作,中國基本沒有進入現代化,國外已經進入后現代,所以請了大師給我們指明一個方向,也就是香山飯店,當時政府覺得挺好,肯定中國的審美感,大師做的東西肯定有影響力,于是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葉有5、6年的時間,建筑創作以地域為主。經濟發展到90年代開始,審美開始有微妙的變化,年輕人對審美未來的要求更高了,對傳統有一些排斥的情緒。 神秘作為一種民族形式,與現代化的課題就作為很重要的課題討論,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西站,是中式西式的文化符號放在一起展現出來。還有一種趨勢就是拿來主義,建筑設計變成了拼湊。 經濟高速發展以后,在審美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人變富了以后想知道富的人怎么生活的,于是從富裕的國家里面找案例,比如富人開奔馳,窮人富了以后也開奔馳,歐美是發達國家,于是歐陸風成了開發商所走必須的路,所以審美過程變成了選擇過程,你選擇一種你認為符合你身份的東西來消費。 在90年代的時候,開發商開發的別墅都以這種形式出現的,歐美風情,新加坡、日本的都是一種文化的標簽,當這泛濫以后我們發現我們不去獨立思考了。 到90年代末事情發生另外的變化,經濟發展越來越加速了,審美出現另外一種變化,也就是說現代本身變成了一個大家追求的審美情緒。我們講表現主義成為建筑上很重要的特色,從建筑師角度來講,因為建筑師在80年代地域主義,以及80年代改革開放以前封閉的時候,沒有創作機會來比,建筑師都想成為大師,也就是建筑創作中采取的語言是夸張的美學手法,深圳的市政廳也是,建筑語言是非常夸張的,不是理性主義和現實主義,而是表現主義的。 90年代末請很多國外建筑師到中國參加建筑實踐,這些建筑師到中國以后,投其所好,認為中國領導人希望做的東西,就按這個思路來做,比如體育場館的建設,以及CCTV的大樓,如果從理性角度分析,并不是理性的,但從視覺上很有沖擊力,這種現象對建筑業發展,從美學上到另外一個追求表現的極端。 房子本身是人居住的,但是當分析這種房子的時候,實際上無論從理性角度還是結構合理性,還是通風的角度來講,分析起來,除了追求審美的沖擊力,沒有非常細致對環境和自然,以及我們居住的習性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建立的。我們講原創可以由無限制原創性,這要基于理性才有可能性,這是荷蘭建筑師在荷蘭做的,這建筑非常有沖擊力,墻面是斜的,搬進去的人平均三個月就搬出來,因為人平時習慣直的,當周邊環境斜的,肯定思想發生紊亂。 到這種創作以后發生一種現象,無論外國建筑師還是本土建筑師,在建設創作當中,很少抓本土的客觀性,我們看這種建筑可以在德國、可以在美國,可以在澳洲以及世界任何地方。于是有一股思潮,這主要在開發商那開始我們叫它是不是民族主義,歐美式是作為一種文化標簽來販賣,當中國式,北京四合院式傳統思想出來的時候,同樣是另外一種標簽,沒有針對本土或現代做清晰的詮釋,而是把過去作為符號販賣。 另外探討中心和邊緣的課題,這在60年代西方探討很多,也就是帝國產生中心,因為經濟、文化發達,帝國生活方式,美學審美也就成了中心。邊緣就是復制中心的想法,邊緣之所以復制中心的想法,是想獲得中心的地位,當它復制中心想法的時候,卻剝奪了自己獨立思考的權利。從建筑商有一個建筑師庫哈斯想把中心重新回到邊緣,就把不起眼的邊緣上,建筑師不采用的語言做成一種建筑形式出來反抗所謂正確的語言。 這建筑是他做的,兩個面交界不是正確語言交界的,前面有八個柱子,每一個柱子不一樣的,認為現實就是這樣的,建筑師不是回避這種矛盾而是客觀反映出來。這種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反而啟發了后殖民主義批判理論,啟發了后殖民主義的文化團體。新加坡人在80年代以前,哪里好學哪個的,本土根本不存在,到80年代末必須找認同感,于是采取另外一個方式,因為他們文化是多元文化,有中國文化,印度文化,馬來文化和英國文化,因此不從形式和符號上找答案,從熱帶氣候來找答案,建筑設計可不可以直接跟氣候環境對話,于是找出一條出路,這是新加坡本土建筑師90年代做的案例,這出現以后給建筑界影響很大,好像一些小國家,哪怕很小,只要基于本土客觀條件創作,反而出現一些原創性東西。不同形式的建筑都很有原創性而且很熱帶。 這是我們本土的建筑師,到21世紀初開始,本土也出現了一些非常有特色非常有原創性建設師,他們基于本土特色,這不是中國的本土特色,而是基于某一個地區,比如北京、麗江、這是在西安,基于本土的氣候條件,文化資源做的創作,反而在世界上產生影響力。這是根據南方的氣候條件做公寓怎么做,這是北京奧運會的數字北京。 這是我自己做的東西,我叫反思設計,反思是針對具體狀況做的狀況,而不是先入為主,先入為主不可能有原創性。 我講這些東西,建筑創作到這地步,這畫是吳冠中先生畫的,無心作怪,畫這畫沒有有心創作一種地表式創作,很自然把內心東西表達出來了,什么時候建筑創作到這種從容地步,建筑業發展就有希望了,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