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第十場討論實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3日 21:09 新浪財經 | |||||||||
第三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第十場討論于12月23日晚19:00—20:30舉行,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做客新浪嘉賓聊天室,本次討論的主題是“貿易發展和對外開放”,以下為第三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第十場討論實錄: 岳昌君:各位網友晚上好!這里是,這屆論壇是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新浪網、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中信出版社、聯合技術公司共同主辦的今天討論的題目是國際
海聞:各位網友晚上好! 張燕生:各位網友晚上好! 岳昌君:兩位專家,上個星期世界貿易部長會議在香港剛剛結束,請兩位專家簡單點評一下,此次會議有哪些主要的成果和亮點,有哪些不令人滿意的地方? 張燕生:這次會議的成果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這一輪WTO香港會議達成了2013年全面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的協議;其次,此次會議為多哈回合的談判制定了一個路線圖;第三,本次會議為非農產品市場準入的下一輪談判確定了具體的發展方向;第四,為發展中國家應對多變的貿易規則提供了一個套餐,也就是發展的方案。這四個方面是這次會議的具體成果。 亮點在于,大家非常高度關切這一次達成幾個協議,一是剛才我們已經講到的,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盟承諾2013年之前全面取消農產品的出口補貼,這是一個亮點,這個也是從烏拉圭會合到多哈回合來之不易的亮點;第二個亮點,這個會議確定2006年發達國家將取消棉花補貼,在棉花領域中采取支持的措施,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亮點;第三個亮點,本次會議確定了2008年對最不發達國家采取免關稅和免配額的“兩免措施”,這次達成的三個實質性的進展,是這次會議的亮點。 仍不令人滿意的方面,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這次會議雖然有這么多的進展,達成了這么多的成果,但是,自多哈回合以來的歷次談判,包括此次香港會議,發達國家做的讓步還是有限的。而且,圍繞著烏拉圭回合以來已達成協議的貿易產品的進展,和新一輪貿易議題談判這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仍然是突出的。 岳昌君:2013年之前逐步取消農業稅,對中國農業發展,以及我們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張燕生: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的出口國,過去的一直有著大幅度的出口補貼。補貼的取消,意味著這些農產品的價格將更加由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我們可以預測,價格會有一個上升的壓力,這對我們國家解決三農問題,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國際市場上價格的扭曲,市場的扭曲,將會進一步的減少。 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國家目前還大量進口糧食等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世界農產品價格上升的壓力,會導致消費者剩余的減少,大家都知道,加入WTO以后,我們國家大豆的進口,每年都是達到兩千到三千萬噸,大豆進口價格上升,意味著今后食用油的價格上升。 另外一個方面,農產品的貿易的進一步的開放,出口補貼的進一步取消,對于我們國家下一步在推動三農方面采取一些支持性的措施,造成了壓力。 海聞: 中國現在還處于農業轉型的階段。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都對農業進行征稅的,而發達國家對農業是補貼的。我們剛剛從征稅到不征稅的階段,還沒有到農業補貼的階段,所以沒有到農產品取消補貼的問題。所以取消農業出口補貼對中國農業,不會有什么負面影響。我們不需要去取消這個補貼,因為我們沒有補貼。別的國家取消補貼,對我們的農民,間接的是一件好事。剛才張教授也談到了,整個農產品的價格會有一個上升的趨勢,我們政府相比之下可以不必花太多的錢去補貼農民,因為農民本身可以賣出較高的市場價格,這對中國的農民,是一個比較好的消息。 主持人:海教授,有媒體評價說此次會議顯示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領袖的地位。但也有觀點認為中國不應該出頭,應該繼續韜光養晦,扮演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調解人,如何看待這個關系?中國政府應該采取什么樣立場最符合國家的利益? 海聞:中國歷來被看成是發展中國家的領袖,原因之一是我們的很多利益跟發展中國家是一致的,因為中國仍然也是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在維護中國本身的利益。這是我們以往的一個角色,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面,我們仍然會扮演這種角色,因為我們也需要發達國家取消農業補貼,為我們開放市場,這不僅是非洲國家的要求,也是我們中國的要求。所以,恰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不是跟中國無關,而是相關的。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完全站在最不發達國家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因為經過二十年的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很多產業已經處于相對發達的地位,當前我們不僅面臨打開發達國家市場問題,也面臨著打開其它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問題。例如,現在我們講到服務業,常常說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打開市場,但,我們可能比別的發展中國家在服務業上更有優勢,將來我們服務業開放的對象,不僅是發達國家,也包括其他發展中國家。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必須要站在比較長遠的立場考慮問題,既要代表發展中國家立場和利益,也有相對發達的國家的立場和利益的成分。最好的立場就是,站在推動自由貿易、推動全球富國幫助窮國發展的這個立場上,這是一個永遠正確的立場。 主持人:商務部薄熙來部長說,香港會議解開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貿易爭議的扣子,發展中國家與發達中國家具體有哪些矛盾的表現? 海聞:不能說完全解決了,但至少在幾個重大問題上達成了協議。發達國家的農產品保護措施,是影響發展中國家出口的主要障礙,也是發達國家最后一個保護壁壘。這次會議提出取消農產品補貼,讓人們看到了希望,雖然對于2013年前怎樣逐步降低,沒有很詳細的數學公式,但是有具體時間表,在棉花上有具體措施,這是一個最主要的扣子。 張燕生:在推進多邊貿易規則談判過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企求是不同的。我們知道全球化是一個市場不斷開放的過程,通過一個個回合的多邊談判,推動開放。全球市場的開放有利于市場機制在全球范圍內起作用,增進全球的經濟福利。 但是,開放的過程中存在兩個非常相反的趨勢:一個方面是市場越來越開放,另外一個方面,國家利益和貿易的利己主義是同時存在的。這樣一來,就會涉及到最應該優先開放的是什么,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利益是不同的。為什么這次農產品貿易的矛盾會這么尖銳?因為絕大部分窮國都是農業國,農產品貿易的自由化對窮國是非常重要的。但從另外一個方面,全球化過程中確確實實有一些窮國會邊緣化,因為市場機制在使資源配置有效率的同時,會加劇貧富差距的問題。因此這次談判有一個可喜的成果——對最不發達國家的一攬子套餐,為它們提供發展的機會。 還有一點很重要,發達國家從他們的根本利益出發,推動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還有另外一方面的利益要求——加強全面經濟技術合作,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更多的援助。在這方面,發達國家怎樣承擔責任?這反映出全球化的利益和全球化的壓力在富國和窮國之間有不同的表現。 主持人:2005年對中國貿易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一年,是我國進入WTO后過渡期第一年,也是中國正式成為WTO成員第四年。這一年當中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改革有哪些可圈可點之處? 張燕生:第一個問題,我們對外貿易體制方面可圈可點的地方挺多的。 第一,加入WTO這四年,我們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由過去靠數量的、粗放的、外延式的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成講究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方式。 第二,出口結構的調整。我們的出口結構從最初的原木、原煤、原油,轉變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箱包鞋帽、紡織服裝,到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現在高新技術產品大致占出口的1/4,其中廣東占到33%。這對于提高我們的國際競爭能力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我們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是誰的出口?如果80%-90%中高端的產品是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和跨國公司中間的貿易,我們真正的內生型的出口增長還是比較小的,下一步出口結構調整的一個很艱巨的任務就是提高內生型出口增長因素。 第三,出口退稅制度的調整也是很重要的。 第四,保稅區轉型,我們90年開始保稅區轉型,加入WTO以后,明顯向保稅物流和保稅工業這兩個方向不斷的推進,保稅物流已經在上海陽山港形成保稅港,我總問我自己,陽山港離自由港還有多遠?保稅工業這部分,我們有57個出口加工區,上海和蘇州昆山的加工區,現在已經成了中國貿易轉型升級典型示范的樣板。 第五,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我們要從外向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轉型,要在中國真正形成真正開放型經濟的大國模式,而不是像東亞四小龍那樣,一切為了出口的外向型經濟模式。 第六,五中全會提出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重要目標是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改變我們從1990年到現在的15年,有14年貿易項下的巨額順差,和資本項下持續順差的狀況。 除了這些以外,行業的全面開放、競爭力的提升、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匯率制度的改革和,都反映出我們2001年11月份入世以來,可圈可點的一些重要的體制、機制方面所發生的進步。 主持人:在入世之前,我們國家對入世做出很多承諾,回顧這四年入世的歷程,我們國家這些承諾是否實現了?這些承諾是否有必要?這些承諾對中國經濟發展有沒有負面影響? 海聞:承諾多數都是開放市場、降低關稅、減少非關稅壁壘。這些承諾本身對中國是有好處的,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國家更開放,它不僅可以通過更多的出口創造就業,同時可以通過進口來降低物價、獲得更加便宜的資源,或者進口質量好、價格低的產品。那么為什么有時候我們不愿意一下子把關稅降到底,主要因為如果開放太快,對我們某些行業可能沖擊太大,帶來就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所以我們就逐漸開放。 換句話講,這些承諾并不是人家強迫我們做的,而是我們在可接受的情況下做出的,有些東西,哪怕不承諾,我們也會去做的,像降低關稅、開放市場等承諾,本身也是推動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措施。 但是,有時候我們還必須要保持一定的討價還價的權利,在談判當中,有些東西最后我們說能承諾這么多,不能再多了,這不是因為我們承諾不好,而是因為我們需要保留一定的權利,讓我們內部的調整可以更加平穩,不出現問題,同時也保留跟人家討價還價,要他進一步開放的一個籌碼。從這個意義上,這些承諾,對中國來說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 在履行承諾方面,我們這幾年做的還是挺好的,大部分都是按照時間表在做,比如關稅的下降,配額的取消,包括市場的開放,比如說今年我們金融業的開放,汽車關稅的下降,基本上都是按照時間表做的。 有兩個承諾對中國影響比較大的,一是15年的非市場經濟地位,這使得我國企業在出口的時候,會遭遇到很多不利條件,尤其是現在歐美國家利用非市場經濟條款進行一些歧視性的反傾銷,作為他們進行貿易保護,歧視中國產品的一種工具,本來在正常情況下面我們不會遭到反傾銷。當然,我們當時最好不做這個承諾。還有一個,12年的特定產品過渡期保障措施,這對我們,并不是一件特別有利的事情。這些是屬于當時沒有辦法的承諾,你不承諾,WTO不讓你進。 從另外一個角度,這些承諾會逼著我們自己苦練內功,自己盡可能在各個方面提高以后,讓人家根本沒有辦法拿這些承諾卡我們。總之,當時這些承諾,有些是必要的,有些是沒有辦法的,總的我們在過去十年里面,還是做的不錯的。 張燕生:任何東西都是雙刃劍,一個就是海教授提出來的,我們的承諾中間有幾個對我們產生的約束是非常嚴厲的,一個是非市場經濟地位15年,15條,還有一個是長達12年的,任何國家都可以以我們的產品出口擾亂市場為由對我們實施保障性的條款,還有一個專門針對紡織品、紡織服裝出口的保障措施,我們叫22段,這些東西對我們是很嚴厲的約束。最明顯就是今年我們和歐洲達成的對一部分產品的貿易協議,但是最后發現一旦執行,很快就產生了嚴重的壓干,配額很快就用完了。美國也對我們采取這種特保措施的制裁,我們在調研中間發現,在八九月份的時候,配額全部用完,對我們紡織服裝出口產生很嚴厲的影響,這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我們也主動履行我們的一些承諾,比如農產品的開放之后,最后發現農業沒有感受到沖擊,尤其是我們優勢產品,我們現在和東盟十國在“10+1”框架下,蔬菜、水果都實行零關稅;汽車行業在我們主動履行承諾以后,在自主品牌開發和出口方面還是取得一些成績,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和發展也取得了成就。我們面對承諾是非常嚴肅認真的,有時候主動的甚至提前的履行承諾。 主持人:剛才兩位專家談到更多的是出口,入世以后很多老百姓更關心的是進口,這幾年過程當中,進口有什么趨勢?老百姓從經濟開放當中獲得哪些實惠? 網友:為什么很多產品的物價沒有降下來? 海聞:首先,開放以后直接進口還是增加的,過去三年里面,進口增長速度是高于出口增長速度的,歐洲的產品,美國的產品,農產品、工業品都是有很多,所以不能說進口對入世沒有反應。可能平時報紙上報道比較少,現在我們出口這方面報道比較多,進口方面沒有太去報道,所以大家覺得好象關注的少一點。 另外,一些從開放當中得到好處是間接的,比如說,汽車價格現在為什么能降下來?關稅降了以后,雖然并沒有增加進口,但是國內的企業受到了壓力,所以跟著降了價。國內價格不降我就進口,國內馬上降價,降到消費者覺得進口不進口無所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間接的好處。 老百姓有時候覺得有些商品物價沒有降下來,這是因為大部分進口的那些商品都是制成品,和農產品不一樣。農產品是同質的,大米就是大米,小麥就是小麥,蘋果就是蘋果,品種變化基本不是很大,所以開放的好處主要表現在物價下降。而工業品往往價格老維持在這個水平上,像彩電,可能十年前彩電三四千塊錢一個,現在還是三四千塊錢一個,甚至更高一點,但是質量不斷更新,現在三四千塊錢買的東西和以前三四千塊錢買的東西質量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沒有這種開放,很可能我們現在就不能夠享受到那么最新的產品能夠進來,我們應該從這個方面理解進口對我們的好處。 張燕生:還有一個是消費品的多樣化,包括剛才我們講的大豆的進口,雖然中國沒有橄欖油,現在在國內超市一定能買得到橄欖油。中國越來越多的食用油都是有利于健康、有利于生活的,這些方面都是進口帶來的。 主持人:這幾年中國經濟發展有一個很大特點,汽車行業發展非常迅速,最近幾年在中國進口產品當中,石油成為最大的進口產品,中國的汽車消費跟進口的汽油價格還是緊密相關的,今年的汽油價格幾次上漲,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過去幾年,以及今后幾年當中我們國家的汽車行業會不會受到國外這種石油市場波動的影響? 張燕生:首先,汽油漲價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原來我們想推廣節油型的小型車很困難,我記得當時我們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好幾個教授,包括林毅夫教授、海聞教授都認為從經濟規律來說,節約型小車更加適合中國普通的消費者,但事實證明中國人喜歡買大車、排場的車。世界油價上升以后,對汽車行業今后走一條節約型技術的路是有好處的。 海聞:汽油對汽車行業的影響,其實彈性不是很大,你要做一些研究來看,汽油價格對汽車行業在短期內會有影響,大家覺得開車好象很廢油,但是事實上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并沒有影響汽車行業的發展,人們要不要開車取決于很多因素,汽油是其中一個因素,但絕對不是很重要的因素。 而且汽油價格波動也是周期性的,現在汽油漲價并不是因為儲油到了快用光的時候,也不是我們全球的生產能力不夠的問題,現在石油價格的上升,某種程度上更多是國際政治、經濟綜合因素的一個反映,甚至不排除國際上的投機的因素,大家看你中國買的多了,就把價格弄上去。但是我相信過一段時間會達到新的均衡點,汽油價格就會比較平穩,甚至如果真的要再過一段時間的話,價格放開或者是國際石油業的卡特爾的破裂,仍然會使汽油價格進一步下跌。 你可以看到,非常有意思,當汽油價格上升的時候,迷你型的、省油型的汽車紅一陣子,過一段時間汽油價格比較平穩了,或者人們的收入增長速度高于汽油價格增長速度的時候,大型車、豪華車又會很熱門,所以一個事情不可能完全發展到一個極端,經濟發展都是波浪型的,周期性的。現在有人經常擔心說,汽油價格這樣漲下去怎么樣,問題就是不會這樣漲下去,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會回落一下。收入增長以后,汽油價格又不怎么貴了,在整個消費當中比重又會下降了。 岳昌君:剛才兩位專家都談了入世對外貿體制還有進出口的影響,入世重要目的之一以開放推動中國國內各項改革,四年來入世對國內體制改革,究竟在哪些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 張燕生:我們是入世門檻最高,付的代價最重的一個國家,但是收益最大,在促進國內體制改革方面比較明顯。 我大致梳理一下,首先毫無疑問是通商政策發生很大變化,傳統的關稅的下降,非關稅措施的取消,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方面的進展,這個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第二個方面,金融政策發生很大的變化,進入WTO相當于開門,開門以后,無論你自己愿意還是不愿意,外部的競爭壓力都會加劇,迫使你的國內的金融政策,在打破壟斷,開放競爭方面取得很大的進展。 第三,產業政策,越來越多的由政府主導政策措施,轉向了比較市場化的、按照比較優勢和按照經濟規律來實施的一些政策。此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開放的環節中間,僅僅吸引外資是不夠的,外資進來以后的本地化變得越來越重要,外資經濟和內資經濟的互動變得越來越重要,經濟的國際化、參與全球化,鼓勵走出去等方面的政策也發生很大變化。 第四,經濟增長的戰略。我們經濟增長的動力長期以來一直主要依靠出口和政府投資,下一步要依靠民間的投資和城鄉的消費,用十年時間完成這種轉變,這意味著下一步的市場化的改革將會繼續推進。 海聞:我來歸納一下有這么幾個方面,第一,通過體制改革打破了行業壟斷,某些行業原來只允許國有企業經營,現在不但允許外國企業進入,也允許民營企業進入,像通訊、金融、外貿等等,這是我們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的變化。 第二,政府管理方式。原來政府是直接的介入經濟,現在是更多的指導性的,而且更加透明,政府不能直接的靠文件來管理,現在要求更加有透明度。 第三個,是民營企業的體制改革,民營企業享受很多行業進入的權利,可能并沒在法律上及時進行修改,但民營企業確實從體制上具有了權利,可以進入很多原來不能進入的領域。 最后一點,國營企業的產權改革,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因為WTO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公平競爭,反傾銷、反補貼這些措施,很多都是針對國有企業的,我們現在意識到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現在通過銀行在國外上市,使得我們的產權更加多元化,而不是完全由國有企業在國際上競爭,這幾點是入世以后對國內經濟體制比較大的影響。 主持人:在后過渡期,我們會面臨哪些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挑戰?外部環境會進一步好轉還是會進一步的惡化? 張燕生:加入WTO之前,我們始終有一個爭論,加入WTO對中國經濟真正的沖擊,是發生在后過渡期之前,還是后過渡期以后。一種觀點認為對中國經濟體制和競爭力真正的考驗是在過渡期,在我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敵強我弱,競爭差距能充分的暴露出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真正考驗是過渡期結束以后、后過渡期以后。從現在看我個人認為,真正的考驗是后過渡期結束以后,比如金融、物流、分銷、研發,怎樣能夠在開放的過程中間,避免拉美化,真正在全球化中間成為真正的贏者,這個考驗是后過渡期以后才能夠顯示出來。 海聞:我也同意,真正的考驗在過渡期結束以后。加入WTO對我們的主要影響不在貿易上,在貿易上體現的并不是真正的考驗,真正的考驗在于我們開放市場,尤其是金融、通訊、物流、分銷等行業的開放。這些行業的開放,以前聲勢很大,但沒有遇到真正的挑戰,如果過去四年我們準備得很好,現在他們進來問題不是太大。但事實上在過去四年當中,這些領域準備得并不夠,就把挑戰搞到后面來了。當外資能夠全部進入以后,面對面的在同一個領域里面競爭,我們怎么能夠實現跟跨國公司同樣的效率、同樣的激勵機制,我認為這是很大的考驗。 但是我還比較樂觀,因為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的情況和小國有一點不一樣,和拉美有點不一樣。對小國來說,一個跨國公司可以把整個國家搞定,一、兩個公司就可以把一個小國的整個物流搞定了。而中國是大國,雖然面臨的挑戰是非常嚴峻的,但是除非中國人都坐在那不動,面臨挑戰也還是沒有改進,那么當然人家就可以把你整個產業都給搞定。但是我相信中國不會這樣,當某些行業面臨著很強烈的競爭的時候,其它地方馬上可以從競爭當中來學習、改進。所以從總體上講,我不相信中國會出現哪一個行業都被外國公司控制的局面,這種情況不用擔心的。 貿易環境跟剛才講的面臨挑戰還有點不一樣,貿易環境是指我們出口的環境。在過去四年里,我們的貿易環境是在好轉的,因為加入WTO以后,不確定性消除了,所以不用擔心例如每年一度最惠國待遇的審核了,這是屬于貿易條件的改善。過去四年以內我們出口增長率,以最高速度——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長。能不能保持這個速度?肯定不可能,好到一定程度以后,達到了均衡以后,再往后挑戰就更多了,你可以說是惡化。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大國的問題就在于,當我們作為出口國的時候,我們常常因為出口太多而傷害了自己,產品多了以后,自己把價格弄下來了。 現在很多摩擦和矛盾,不僅僅是來自外國出現的保護主義,同時也來自我們自己。我國怎么處理好進口和出口的關系,以前無所謂,國家不發達的時候,怎么出口都沒有問題。但現在我們國家很大,生產能力很強,出口能力很強,如果這時候不能很好和別的國家協調的話,那么我們所要面臨的矛盾和沖突,將會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面積累起來。當然也不是永遠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又達到一種新的,比較平和的,相對穩定的過程。未來的十年可能將會是我們和外國矛盾沖突比較多的十年。 主持人:剛才海教授提到貿易摩擦,今年中美貿易之間,紡織品貿易摩擦非常劇烈,其背景是什么?解決的難點是什么?如何評價我們政府應對措施,是否標志著我們國家在今后的貿易摩擦當中會采取更強硬的態勢呢? 海聞:紡織品摩擦有這么個背景:原來在WTO框架下面有兩個產品是屬于受到額外保護的,一個是紡織品,一個是農產品。紡織品配額今年開始取消了,以后大家不再需要配額就可以進入別的國家市場,這是一件好事。正是因為國內看到紡織品的協議今年要結束,紡織品要自由貿易了,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在過去的幾年里面,很多地方增加了紡織品的產能,過去被壓抑的生產能力都發揮了出來。但還是回到剛才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某個省或者某幾個省增加產能以后,中國出口能力一下子大大加強了。本來我們出口能力就超過他的限制的能力,結果在今年頭幾個月里面,我們紡織品出口增加了百分之幾十,某些產品甚至達到百分之幾百的增加速度,于是歐洲和美國就利用中國突然出現大量出口的情況,啟用緊急保障措施,即可以在一段時間里臨時不遵守紡織品貿易協定結束的這個情況,僅僅因為你出口增長太快也可以采取緊急保障措施,哪怕這個增長就是貿易自由化結果。這是紡織品摩擦的背景。 在這個情況下,他肯定要設限,難點就是說設限到什么程度,歐洲和美國一個要控制出口的增長率,增長率不能超過一定的比例,8%,我們認為太低,我們要求是12%,這是一個談判的焦點。第二個,增長率從什么時候開始算,如果從紡織品貿易自由化以前開始算的話,那我們受限制太多了,當時我們是在受限制被扭曲情況下出口,出口是受到抑制的,現在又限制我們出口的增長速度,結果就是把我們大量的紡織品就給堵在外面,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按照協議,按照WTO的原則,在你提出設限以前一個季度,從現在開始限制增長,不能推到原來去,這點是我們堅持的東西。 這次談判反映了政府原則立場,保護我們企業的利益,同時也保持靈活性。我們會考慮歐美國家的情況,不讓紡織品沒有控制的去發展,但是要控制在一個比較有理、有利、有節的狀況,不能控制到影響生產的程度。這次談判說明,中國政府正在越來越成熟的處理世界上的糾紛,既保持了原則性,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去理解人家的情況。薄熙來部長非常客觀的講,我們應該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立場上達成協議。 張燕生:我們入世承諾中有一個最不利的條件,叫做二四二段,二四二段實施的時間是2008年12月31號,這一段就是講,別的WTO成員一旦認為中國紡織服裝對他本國的紡織服裝行業產生了市場擾亂,就可以采取特殊保障措施,單方面的對中國紡織產品采取行動。從我提出磋商開始,以前14個月的前12個月為基期,90天之內出口的增長率不能超過7.5%。在這一條款下,很多的國家可以在這個問題上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特保是中國加入WTO一個代價,這個措施將會沿襲到2008年12月31號,這是一個嚴重損害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增長的條款,是中國加入WTO付出的一個很高代價的條款。 主持人:面對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國內體制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海聞:有幾個屬于政策上面、方法上面需要改進的。比如說,要取消扭曲貿易的一些機制,像以前我們為了鼓勵出口,搞了一系列變相的出口補貼,包括退稅,還有其它一些措施,現在貿易摩擦主要出現在我們出口領域里面,今后應該逐漸的把這些變相的鼓勵出口的措施取消。 還有需要建立一些預警的系統,因為我們國家太大,大家互相之間不通氣,每個人都做自己的,一下子就變得規模很大了。每個省都覺得我沒有多少,可是你想全國這么多省加在一起以后,產量劇增,一下子把國際市場價格搞的很低,摩擦很大,所以需要海關建立預警系統,部門之間加強信息協調,避免這種貿易摩擦。 從根本機制上有這么幾點,第一點還是我們企業的產權改革,產權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企業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企業,而不是政府支持下的一個企業,因為我們現在很多的貿易摩擦,人家用的反傾銷的借口是非市場經濟,而非市場經濟里面最主要一點,企業里面有多少是屬于國家的成分在進行貿易,我們現在大部分案子就是這樣的。如果我們把企業的產權進一步改革,人家就抓不到把柄,你可以繼續反傾銷,但是需要指出我傾銷的具體的證據,才能說反傾銷,而現在不需要取證據,根據企業的性質就可以說反傾銷,然后我們自己要證明我們是市場經濟,我們沒有傾銷,給我們很大的被動,給他們更多的借口。 還有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為什么一下子會造成這么多貿易摩擦?我認為跟地方政府盲目的上馬項目,追求經濟上的政績有關,你比如說搞電子工業,每一個城市,每一個省都在那加快發展電子工業,一下子電子工業變得很龐大、很發達;說2005年紡織品自由貿易了,大家趕緊都去搞,結果每一個省都去搞去,地方政府的這種經濟沖動和干預,往往造成某一個產品高度集中,一下子完了,然后再去搞另外一個產品,很多東西都都是我們自己造成了摩擦,為什么?因為它不是通過市場的機制發展起來的行業,而是通過政府搞經濟的沖動,人為的刺激起來的行業發展太快造成的貿易摩擦,這是機制上需要根本改變的幾個地方。 張燕生:除了剛才海教授講的這幾個方面以外,可能還需要討論的一種情況,往往是最開放,最市場化,而且是按照市場競爭游戲規則,是中國最有競爭力的行業,受到了這種貿易摩擦的打擊,比如紡織服裝。我們有一項研究,從九十年代后期的限產壓錠以后,雖然國企在紡織服裝領域的成分從80%降到20%以下,但總體還是存在產能過大的問題,限產壓錠壓到940萬錠,但增加的產能增加幾倍于這個,而且技術和產品的檔次方面發生了很大的進步,過去長期成為我們瓶頸的印染、面料都發生很大進步,而且紡織服裝企業,不單有國有企業和純粹的民營企業,還包括來華投資的紡織服裝的外資企業。往往是像彩電、家具、打火機、紡織服裝這些最開放、最市場化的領域受到了打擊,為什么?因為在全球規則中間不像一個國家內部那樣,是按照市場的游戲規則來做的,到了全球化中間,他有機會主義行為、非市場經濟的行為,因此這個問題,也是我們需要重視的。 但另外一個方面,中國現在面臨的摩擦是不同于國際上通常的貿易摩擦的,怎么辦?有幾個方面,首先,我們可能要考慮我們的全球化的戰略,大國就不能夠像東亞四小龍那樣那么依靠外需,內需立國方面要下更多功夫。另外一個方面,摩擦就是沖突,沖突首先需要按照法律,按照國際通行的法律規則保護自己的權益,申訴自己的利益請求。中國的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間,無論是決策層還是實務層都要有通曉國際法律、財務、管理的人才。第三,我們要建立起國內的協調機制。從中國加入WTO那天起,從中國入世簽訂二四二段15條、16條起,就已經開始協商怎么應對紡織服裝領域的摩擦、反特保的打擊。雖然有關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到現在為止出口協調機制仍然是一件很大的工作,企業之間怎么來共同的協調,不要打價格戰,不要在國際上搞惡性競爭。下一步無論再難,企業、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之間都要建立起出口的協調機制,來協調我們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行為,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條,要建立起國際的協調機制,要和國際上跟我們利益相關的國家、部門、人事建立起國際統一戰線,因為很多被認定的所謂傾銷行為或者補貼行為,或者是特保的市場擾亂行為,是不公正的,怎么來應對,這方面我們確實缺少經驗和辦法,這方面必須要往前走。 海聞:我們受打擊最大的,是兩種不同的打擊,兩種不同的摩擦,像紡織品服裝,確實是我們因為出口量大;彩電是機制問題,拿你非市場機制來反傾銷的。不過彩電里面又有機制問題,又有我們產量過剩的問題。有些摩擦是屬于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們現在在初級階段,只能搞服裝,只能搞玩具,而且作為大國,出口量大,由于這個原因帶來的摩擦,還好解決,因為慢慢會調整;但是機制上的問題是需要政府去解決的,不是靠市場調節的。我剛才講一個非市場經濟的問題。機制上的問題還有一個表現,為什么民營企業都集中在那些開放的行業,因為只有這一行業對他開放,所以他過分的在這個行業里面發展,別的地方他不能發展。從深層上就應該開放更多的行業,民營企業不要光做服裝,光做鞋子,民營企業可以做別的東西,省得我們在服裝,在紡織品上面有過度的產能,這是機制上的問題。 除了剛才張教授談到的以外,我還想補充一點,我們非官方協調組織需要建立起來,我們現在的行會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為這個行業企業服務的機構,沒有協調能力。行會的作用,應當介于政府和企業中間,把企業組織起來,一個個應訴。我們現在很多的反傾銷,反補貼是一個一個行業反,這不是某一個企業的問題,你應該應訴,只有應訴才能增加他傾銷訴訟的成本。今天這個案子你不應訴,他明天隨便立的案子他就贏了,他沒有成本,如果他立個案子,辛辛苦苦他輸了,下次立案的時候他必須考慮考慮。我們必須有組織的,通過行會的形式應訴,不是單家企業應訴,只有這種應訴才能夠減少反傾銷的案子。 還有一個合作,好多東西要學會怎么跟人合作,比如當時美國對中國的彩電反傾銷,美國彩電行業幾乎沒有了,就在美國田納西還有一個一百多人工廠,如果我們彩電行業能和他們很好協調,而不是說我把你打垮,可能這些官司能避免,成本比直接對抗來的小得多。 因此機制上、體制上就是要建立一個真正適合市場經濟的,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協調組織來處理這些貿易糾紛。 主持人:中國入世,關稅大大降低,有很多網友擔心中國的貿易順差會變成貿易逆差,過去四年當中,中國還是維持規模比較大的貿易順差。在今年7月21號,中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值了2%,我們如何來評價中國的這一次的匯率升值?它對緩解中國的貿易順差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對未來中國貿易走勢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海聞:一連串問題,匯率改革主要跟中美關系有關,因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越來越大,所以他覺得解決的一個辦法,就是要你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的意義,不光是升值,而且它主要變成有管理的浮動,還有盯住一攬子的貨幣,不是光盯住美元了,這個改革有幾個步驟。 可預見的結果,就是人民幣當時的升值和以后的逐漸升值,甚至包括未來一年里面逐漸升值,大家的預期還是要再升,肯定會在一段時間里面使得中國特別是中美之間的貿易順差會有一定的減少。可能美國的經濟未來幾年發展特別快,盡管人民幣升值,美國仍然需要進口,而且中美之間的逆差仍然有可能擴大,但單就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這個角度,當然是會使得我們順差的趨勢下降,到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出現逆差,這是可能的。但什么時候出現逆差,需要有一個時間,不是說人民幣升值就立竿見影。因為貿易當中一個是訂貨有一個過程,基本上半年以后才能顯示出來,再一個還有其它因素,比如我們中國現在仍然在進口方面并沒有很好放開,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仍然受到很嚴格的控制,美國自己的消費,自己的儲蓄率仍然很低,他仍然在人民幣升值情況下仍然可以大量進口,貿易順差仍然會存在。 張燕生:對這次的人民幣匯率改革,我還是給非常正面的評價。這次人民幣匯率改革,第一個重要的方面,匯率從剛性走向了彈性。人民幣匯率1994年并軌以前并不是剛性,1994年底是8塊4毛6,1995年年底變成8塊3,什么時候變成剛性?亞洲金融危機,為了確保本地區貨幣穩定,向全世界承諾了人民幣匯率不貶值,人民幣匯率貶值或者升值成為未來預期重要的方向板,因此越來越比較剛性,最后調整的空間就小。這次最重要的調整是從剛性走向了彈性,我們研究所在2000年下半年,和2001年提出來是不是人民幣匯率由剛性走向彈性,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時還受到批評。 另外還有從盯住美元和轉向一攬子,2001年美國經濟繼續減速和全球經濟危機,美元長期貶值,盯住美元的貨幣長期貶值。我國這幾年大幅度的FDI的進入,去年是601億美元的FDI,前年是535億美元的FDI,大前年是527億美元的FDI,大量的FDI進來以后,帶來大量的,跟外商直接投資出口相關的部分,在這種情況下,盯住美元的人民幣,壓力確實太大,因為美元可以是貶值的趨勢,人民幣不是貶值的趨勢。 第三個很重要的方面,這次確確實實回到以市場為基礎的人民幣匯率的改革。所以這次人民幣匯率的改革我認為應當很正面的評價。 第二個問題,是不是說能夠化解外貿的順差,好象沒有這個目的,如果是人民幣匯率升值20%就能夠化解今年一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完全用人民幣匯率的升值來化解一千億美元順差和八千億外匯儲備資產的這個東西,人民幣要升值多大程度?因為我們知道,人民幣升值,有的時候是經濟,有的時候是政治,也就是說人民幣匯率升值,如果像美國國會議員提出27%也好,30%,人民幣資產、要素這么大幅度上升,對我們兩三千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會大大延遲,我們經濟發展就會大大延遲。中國經濟完全還沒有成熟到人民幣能夠承受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的程度,因此從這個角度,也就是說外貿順差的問題,是跟你整個經濟體制的解決有很大的關系。 剛才我說,匯率某種程度上是政治問題,剛才海教授也提到, 80-85年里根的供給學派政策,使得美國積累了巨額的財政赤字、外貿赤字,為外貿提高而保持較高的利率,這樣也保持了80-85年一個長時間的美元升值的這么一個堅挺的趨勢,大致上應該是30-35%左右的升值,美國經濟的失衡和全球經濟的失衡當時已經到了一個相當的程度了,最后誰買的單?日本買的單。因此現在要求人民幣如此大幅度的升值,是不是也有全球失衡和美國失衡誰來買單的問題?我個人覺得,說是考慮用人民幣升值化解順差和用人民幣匯率變化影響外貿走向的想法,我個人覺得可能不是如此簡單的一對一。 海聞:人民幣這次改革,我可以理解,但我并不認為它是有利無弊。這是一個選擇,因為解決人民幣升值壓力還是有其他辦法的,比如加快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進一步釋放對人民幣的需求,是可以有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但這就會引起一定輕度的通貨膨脹,政府在這個選擇當中,最后還是選擇了保持物價穩定,然后讓人民幣升值,但同時實行浮動。實行浮動好的地方是提前走向市場,但是它帶來的一個挑戰,我們的企業,現在就要過早的面臨浮動匯率和不確定性。雖然相比之下,如果搞金融改革,匯率改革,銀行要承擔更多風險,但銀行現在沒有準備好,而我們外貿體系現在能夠更多的承擔這些風險了,所以把更多的風險讓這些外貿企業去承擔了。 所以不能說這件事情說大家都是高興的,我認為這件事情只不過政府在權衡政治、經濟、各個部門的利益當中,最后做了一個他認為比較合適的一個選擇。但是也必須清醒的看到,現在匯率的浮動和升值,如果繼續升下去,明后兩年對外貿出口的影響會逐漸顯現出來,因為現在歐元、日元是相對美元在貶值,我們相對于美元還在升值,人民幣不僅是對美元的升值,而且對歐元、日元也在升值,我們可以想象明年、后年,在國際上我們的外貿可能會有一定影響,不一定是負增長,但增長率可能放慢,也有可能在國內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因為1998年我們人民幣升值,那一年凡是沒有貶值的國家和地區都是有通貨緊縮的,那么我們現在升值,對我們本國的經濟,有一種通貨緊縮的推動作用。至于最終會怎么樣,會取決于政府其它方面的宏觀政策。 張燕生:海教授說的這個我也是非常同意。人民幣匯率升值是什么概念?人民幣匯率升值是所有以人民幣標價的要素、成本、資產都會變得更貴,意味著我們出口中間有相當一部分邊際的出口企業它就會減產,就會停產,就會破產。還好,2%的升值還是目前絕大部分中國出口企業能夠承受的,因為這個我們做了一些調研。這里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不是到了人民幣要進行大幅度升值的階段,無論是中國現在的競爭力狀況,還是我們出口的狀況,都決定這是沒有道理的,但是這次之所以升2%,給正面的評價還是有它的道理。 岳昌君:有相當多網友認為順差是對我們國家好事,不必介意這么高的順差,兩位專家是否認同這個觀點? 張燕生:順差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個人覺得世界上沒有什么絕對的好事,沒有什么絕對的壞事。首先我們要考慮,第一個方面講,1990年到現在的15年有14年順差,出口持續大于進口,我個人認為15年有14年出口持續大于出口,出口一定受到鼓勵才得以這樣。出口受到鼓勵,資源配置激勵機制導向是不是存在一些扭曲或者是偏差,這個我們是值得研究的,如果扭曲偏差,它不是一個最優配置或者滿意,這是我第一個看法。 第二個看法,我們15年有14年持續的出口是大于進口的,經常項目也是在這15年中間持續保持順差的,那么我們知道,經常項目的持續順差意味著你的實際資源的流出是大于流入的,14年內我們的實際資源凈流出是正的,作為資源和能源硬約束的國家,這對我們資源、能源是很大的壓力。貿易項下進出口為正,和資本項下最后導致的外匯儲備資產,相當于用另外一種形式購買了美元資產。 一定幅度的順差或者一段時間的順差,是有它的道理,但是如果長期持續的出口得到鼓勵,導致現在的貿易摩擦和不平衡加劇,以及我們國內現在面臨的“把污染留給我們,把福利輸出給世界”這些東西。發展到今天這一步,就這個問題可能需要一個新的視野來考慮。 海聞:順差什么意思?我們生產東西,但是我們現在暫時自己不用,我們生產了十件商品,自己只消費五件,那五件借給別人用,以后他們再生產,我們再買回來,他給我們一個欠條,美元,我們以后拿這個欠條再去買,某種意義上講,順差是一種儲蓄,我們今天消費放到后面去了,有時候是必要的,因為我們窮的時候我們必須積累。但是過大的一個順差,對我們的生活質量是有影響的,我們不能說整天在那光干活了,不消費了;另外,順差過大還有一種危險,人家給我們那么多錢,以后這些錢可能會貶值,買不回原來我們借給人家那些東西,最主要的還是引起國際上很多矛盾,人家認為說你光出口,會各方面的來限制我們今后的出口。 對發展中國家,順差有兩個目的,一是一種儲蓄,我們現在比較窮,所以節約點,然后我們財富積累了,可以更多的消費,這是很正常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需要一定的順差。第二順差是為了外匯積累,我們沒有美元,所以我們必須儲備一定的外匯,外匯儲備不僅僅是為了進口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同時也是為了對付金融危機,或者是不必要的國際收支方面的危機。 還有一個,中國一方面需要有外匯積累,我們現在是八千億了,八千億就有點太多了,原來是需要,外匯儲備的主要目的是,我們到現在為止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人民幣一旦允許自由兌換,一定有一個沖擊,所以得準備好這些錢準備應對沖擊,等到人民幣最后可兌換,完全實行市場化以后,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均衡,那時候我們就沒有必要存這么多錢在那。所以只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現在需要有一些貿易順差,需要一定足夠的外匯儲備,等到這些任務都完成了,繼續保持大量順差,就變成一種資源浪費,甚至會限制我們在其它領域里面的發展。 主持人:中國貿易順差主要表現在中美之間的貿易順差,有人說主要的問題是在于美國向中國的出口不夠。究竟是中國的問題,還是美國的問題?具體對兩個國家,有什么具體措施可以解決現狀,增加美國對中國的出口? 海聞:兩方面都有,增加美國出口有一些政治影響,我們要的東西有高科技,甚至軍事上一些產品,這是我們所需要進的,但是美國從政治上考慮不會給我們。他希望給我們的是農產品,還有飛機等其它一些東西,我們又覺得這些會影響我們自己生產能力,我們又不愿意進。 總的,我認為現在相比之下,我們關稅、非關稅壁壘還是比美國要高,我始終認為,中國還是有潛力進口更多的美國產品,我們不可能說國際收支一定平衡,因為現在資源是全球的,我們對別的國家是貿易逆差,對東南亞是貿易逆差,對美國是貿易順差,有很多原材料到中國來進行加工,加工以后到美國,這時候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光是對中國的,幾乎對整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逆差,包括東南亞這些國家的逆差,都集中在我們身上了。 但是我們還是有余地可以改進,怎么樣進一步降低我們這方面壁壘,尤其在中美關系方面,有些還是有很多文章可做。前兩天我在香港正好是貿易部長開會,香港搞了一個“多哈會議對亞洲的影響”這么一個論壇,我也參加了,后來跟幾個美國教授交流,他們也認為,中美之間是可以搞自由貿易區,為什么不考慮中美怎么樣進一步兩國互補,搞自由貿易的事情。我前兩年認為,美國批評是我們保護,我們批評是他不肯出口。如果我們能夠更加從大的戰略考慮,我就跟你搞自由貿易區,那可能某種意義上,他就沒有更多的借口來說我們保護了,而事實上也可能的確可以改善一下兩邊的雙邊的關系,因為中美的經貿關系,還是中國現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經貿關系。 張燕生:剛才海教授說的也是很有創意,中美要搞FTA,我過去也聽過海教授這個觀點。我想第一,美國在世界中間的地位,尤其是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來的地位,決定美國在全球是逆差國,他要不是逆差國,他的貨幣怎么能夠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貨幣,怎么能夠為別人提供儲備資產?光亞洲就超過兩萬億,兩萬億儲備資產獲得都是要通過美國逆差獲得,這是第一個,美國地位決定它是逆差。 第二,中美貿易不平衡,是全球化的結果。我們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其中有一個課題研究,是你們中心的平教授領了幾個研究生做的,平教授通過計量方法,最后做出來,中國對美國最終產品的每一個單位的出口中間,包含了22%-23%的產品是屬于日本和韓國的這些國家的,中間投入和進口。 現在我叫我的研究人員繼續研究,如果不僅僅20-30%是來自于東亞地區的中間投入的進口,如果再算進去美國在華投資的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和跨國公司之間的貿易,加上日本和韓國在中國的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和跨國公司之間的貿易,你就會發現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產品中間至少有60%甚至70%屬于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和跨國公司之間的貿易,中美貿易不平衡很大程度是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結果。我們的研究也證明,美國來華投資的企業在它全球的企業相比它的投資效益是最好的。 主持人:最近中日關系不斷惡化,國內甚至爆發了一些抵制日貨的風潮,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趨勢?中日之間“政冷經熱”趨勢能否長久?很多人認為中日合作是亞洲一體化的關鍵,在這種情況下這種企劃是否有意一? 張燕生:首先我們分析“政冷經熱”的原因,尤其最近中日關系之間一些緊張情況。我個人這樣看,首先,尤其最近“政冷經熱”這個情況表現比較突出了,這是由于日本從1991年2月份以來到現在長達15年的經濟停滯,在經濟停滯中間,日本要尋找突破口,尋找矛盾轉嫁的方式,形成了在政治方面日本的右傾,就形成中國經濟和日本經濟關系比較緊張。 第二個原因,我跟日本朋友交換意見的時候,有些朋友也指出來,在日本經濟不好的情況下,小企業和地方勢力往往成了政冷經熱一個重要的支持力量,支撐力量,而往往地方的勢力和中小企業往往都是全球化程度比較低的,主要是以國內市場為對象的,跟中國之間的共同利益會比較少,因此成為右傾的支撐力量。 第三個方面,確確實實存在地區經濟發展,歷史問題,亞洲主導權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導致了政冷經熱。 你后面問這個問題,亞洲經濟的一體化,不但是有必要,而且是大有必要。大有必要,也就是很明顯的一個故事,現在,“10+1”進行的很熱烈,中日韓也進行的很熱烈,中國和韓國,日本和韓國也進行的很熱烈,這次不但10+3,而且10+6。什么概念?雖然中國和日本“政冷經熱”,關系方面有一些緊張的態勢,但是我們發現東亞經濟一體化仍然是不可逆轉和不可阻擋的一個潮流,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怎么處理好雙方的這種戰略性的關系,需要一些前瞻性、戰略性一些眼光,從日本,從中國,這方面并不會影響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主持人:2006年即將到來,從國際經濟形勢來看,對中國的對外貿易有什么有利和不利之處?中國對外貿易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海聞:新的一年,當然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化,一些有利的因素繼續在發揮作用,比如說現在國際的政治環境仍然有利于中國的和平崛起,美國仍然是把反恐作為一個很重要的考慮的一個重點,在這個點上,中國和其它國家都具有共同的立場,也不會出現一種很突然的逆轉,盡管伊拉克戰爭可能會結束,但是從美國整體利益來看,它不會把主要矛頭對向中國,所以仍然是有利的因素,也是我們繼續發展我們對外經濟的一個好的地方。經濟環境,現在美國的經濟還是一個比較好的趨勢,東南亞的經濟,經過1998年的危機以后,結構上做了很多的調整、改革,尤其大家跟中國的合作的進一步加強以后,也使得中國的出口和進口這些方面繼續保持一個有利的環境,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國際環境。 在多哈談判上,特別是香港會議以后,有些具體措施會進一步落實,進一步推動貿易的自由化,出口對中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這次香港會議達成的一些措施,也有利于中國進一步的在國際方面發展我們的出口和國際合作,我認為這是三個比較有利的條件。 不利的地方,可能就是我們面臨著挑戰會越來越多,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是光講明年,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將近十年左右的時間,我們都會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明年我認為仍然會有很多的貿易摩擦,包括像這次我們香港會議沒有太多的對反傾銷有更多的限制,所以在反傾銷、反補貼,以及其它限制我們出口的方面,還會有很多的貿易摩擦。 再加上由于人民幣的逐漸升值和匯率的不確定性,再加上明年我們的關稅正好降到了我們承諾的水平了,以前因為關稅還在降,所以大家都有很多的期望,現在基本關稅已經降下來了。明年的出口會有增長,但是明年的貿易順差有可能會減少,甚至也有可能開始出現一些貿易的逆差,因為明年大家覺得關稅已經降到底了,不會再降了,進口增加的速度,會更快一些,這是對明年貿易的總的估計。 張燕生:我想我簡單補充兩點,第一點,明年全球的形勢比較看好,美國經濟估計應該在3.5-3.6%左右增長,日本經濟估計明年會有一個強勁的復蘇。發展中經濟,明年的形勢還是不錯的。 可能有一個不確定性的,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美國經濟雖然保持高的增長,但是美國經濟高的赤字和為赤字所產生高利率的需要,和有可能產生比較堅挺的美元,像這種情況,每一年美國的資本凈流入會上升,貿易的不平衡會上升,經濟摩擦的壓力會上升,所以中國明年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因此明年FDI是不是能夠像去年和今年這么高的高位增長,這是一個問題,順差是不是會像今年將近一千億的高位增長也是一個問題。而經濟的摩擦,我有一個最大的悲觀的看法就在于,中國和美國之間,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是傳統上的貿易摩擦,它不是供給端的貿易摩擦,它是需求端的貿易摩擦,不是競爭性結構的貿易摩擦,它是互補性結構貿易摩擦,因此這個環節相當有難度,因此明年總的形勢看好,但是不確定性仍然是存在。 主持人:今天我們很高興和兩位專家一起對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還有一些網友的問題,因為時間關系,沒有時間再做進一步的回答。最后按照我們展望論壇的慣例,請兩位專家對明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做一下預測和展望。 海聞:明年經濟仍然會有繼續發展的動力,來自于我們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所以對住房,對汽車的需求量,需求仍然會增加,尤其帶動了其它行業的需求方面會發展,這是經濟向上的力量,所以這個使得我們經濟仍然會有一個比較高的增長率。 但另一方面,有兩個因素使得我們明年的經濟增長會有放慢的影響,一個就是宏觀調控的影響正在顯現出來,像鋼鐵價格的下跌,有些生產能力的過剩,由于宏觀的調控以后,它會進一步影響,包括房地產調控,需要有一段時間反應,會有向下趨勢。還有人民幣升值,升值2%是沒有什么影響,但是人民幣還會繼續升,如果升10、20%,那么它的影響還會進一步顯現出來。 所以明年有兩個趨勢,一方面我們經濟增長趨勢仍然是快的,但是由于宏觀調控,由于我們人民幣升值會降低我們增長速度。我認為明年物價上面存在著通貨緊縮的可能性,物價基本上不長。不過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是兩個概念,我說通貨緊縮并不是衰退,物價并不會提高很多,甚至出現經濟緊縮可能性。 經濟增長,通過政府謹慎的調控,我認為還是會保持在8%-9%左右。 張燕生:明年對過剩行業的調整速度可能會加快。明年是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開端年,十一五規劃提出一系列的新的發展目標和發展精神,一些重大的一些政策的舉措可能在明年會出現,比如剛才講到的內需和外需的關系,明年像外需、出口、FDI在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增長動力要轉向城鄉消費和民間投資方面,明年在這個方面還是會有一些明顯的政策的舉措,我相信在制度保障和外匯儲備資產的規模和結構方面,會出現新的政策。 人民幣匯率明年會怎么走,我始終希望人民幣匯率以穩為主,因為我們知道要實現彈性和靈活的、以市場為基礎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彈性和靈活市場基礎要相當具備,制度條件要相當具備,企業的外匯風險管理能力要相當具備,因此這一步將是一個相當長時間才能夠實現的,要保持明年的經濟甚至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整個五年經濟一路走好,這些方面的推進都應該比較謹慎。我相信明年增長的趨勢還會繼續。 主持人:隨著兩位專家對2006年的展望和祝福,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新浪網,聯合技術公司,中信出版社,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共同舉辦第三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即將接近尾聲了,下面時間里,請兩位嘉賓對我們這個論壇進行一個非常簡短的總結。 海聞:這個論壇有幾個特點,第一包括了各個領域,從宏觀,到金融,到能源,到外貿,屬于比較全面的年終盤點,起了年終回顧的作用,從頭到尾關心這個論壇的人,他就可以看到在每一個領域里面都有人進行一下我們年終的回顧。 對明年的一個展望,不是去賭明年會怎么樣,而是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對關心中國經濟問題的學者也好,媒體也好,企業界朋友也好,提供一種思考的方向,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而且這個論壇最主要是,我們是以學者為主,通過一種從理論的高度,來分析,而不僅僅是僅僅在來猜測或者是僅僅發表個人的評論,而是從理性來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和一定的啟發意義,在年終每年搞這樣一個論壇還是很有意義的。 張燕生:這個論壇很好,首先需要表揚這個論壇組織者和這些論壇的議題準備者,今天我和海教授我們所討論這些問題,首先這些問題準備的很好,很專業,很豐富,很翔實,因此使我和海教授有很多要談的東西,因此我們對這個組織方和這些議題的準備方,都應該提出表揚。 第二,這個論壇形式也很好,用網絡直播的形式,組織各方面的學者來發表相同的、不同的分析和預測,希望能夠長期辦下去,能夠辦得更好。 主持人:非常感謝兩位專家,謝謝各位網友對中國經濟展望論壇的關注,我們今天的討論到此結束,再見。本次聊天到此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