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論壇:中國式管理 未來的道路抉擇論壇實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31日 16:34 新浪財經 | |||||||||
2005年10月29日-31日由《中外管理》雜志社、北京中外企業管理培訓中心主辦的第14屆中外管理官產學峰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峰會主題為2006·中國企業“贏”思維。以下為主題論壇:中國式管理 未來的道路抉擇論壇實錄。 主題論壇:中國式管理:未來的道路抉擇
林正大(北京圣吉企管顧問公司總裁)——主持人 艾 豐(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 李志強(清華紫光總裁) 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作者) 彭泓基(香港羅倫國際有限公司主席) 林正大:各位在場的嘉賓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大家聚集在今秋的北京,在這一起來參與第十四屆官產學的懇談會,通過昨天一整天和上午2、3個小時的時間,大家有挺多的收獲,接下來我們這一場論壇主要是探討中國式的管理,未來的道路抉擇。我想在中國目前整個全球的經濟、政治,甚至在各個方面的影響力逐步增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個不爭的事實在中國除了整個內需市場和整個拓展能力非常強以外,除了市場帶來自然的增長趨勢,中國的企業如何在面對全球化競爭當中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比如說我們現在外貿的過程當中經常受到全球化的保護,也受到一些抵制和影響,在內地市場世界500強來到我們這也受到沖擊和影響,中國的企業如何在本土經營和全球化經營當中能夠找出一些新的出路,能夠找到一些具有競爭力的突破口,那么除了我們在營銷上面的一個突出,我們如何向管理來要效益。談到管理,近百年來從理論來講幾乎都是老美的天下,各個時代的理論,從選出的這些管理學者來看,不管是波特、比德杜拉克等等,都是美國人,他們都找出自己的路子來,中國企業是否也應該找到自己的路子。今天我們請到非常有代表性的嘉賓跟大家分享對話,相信這一場論壇會給各位帶來一場幫助。 最左邊是非常熟悉的艾豐,他過去是常年在媒體工作,不管是在廣播電臺或者是人民日報社,后來在經濟日報擔任總編,現在是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目前也在中國品牌戰略論壇和委員會里面擔任副主任,對中國的品牌和提升創造了非常大的貢獻度,艾老即將從媒體的角度,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中國式管理價值的意義以及影響力;第二位是清華紫光總裁李志強先生,他過去在中關村擔任投資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對IT產業非常熟悉,自己在這個過程當中現在擔任清華紫光的總裁,他也曾經得到過許多的獎項,包括最有潛力的信息產業人物,中國十佳數字人物、信息人物等等;第三位是來自香港的朋友彭泓基先生,他不只是一個企業家,他企業是面向全球化做運營和貿易,他也是對易經研究特別深厚,是中華智慧管理學會會長,他即將從做全球化經驗當中探討是否有中國式管理的可能,另外就是易學的經驗來探討;最后一位是非常著名的學者,最近寫了一本《細節決定成敗》的作者汪中求先生。 在全球化管理到底有沒有所謂的日本式管理、美國式管理和中國式管理的問題,不曉得哪一位先給我們分析一下。 艾豐:兩句話說一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大企業的老總,許多世界最指明的咨詢公司給他做策劃,花了1000萬,策劃的結果是虧損,他自己也下臺了。他請策劃的時候,沒有問我,要問我,我會不同意,我不是說這家大公司不好,而是因為這些大公司他熟悉的只是一些外國公司,對中國的國情吃得不透,往往生吞活剝,這樣的案例不只一個,我認為應該有中國式管理,而現在有沒有還在形成過程中,所謂中國式管理我想就是兩句話,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企業管理;第二能夠發揮中國特長的企業管理,我想這應該是中國式的管理,這是我的觀點。 林正大:我們感謝艾老總結非常有意思,他從他朋友的經歷,有時候是水土不服,洋土不服來談的。李總呢? 李志強:現在企業正在進行的,用的方法,管理方法就是中國式的。同時我們也請了洋咨詢公司,我們請了畢博公司對我們公司全方位六個模塊進行咨詢,但是我們沒有死。為什么?因為我跟洋管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要以我為主,你說的話讓我聽懂了,把我說明白了我就做,如果我沒有聽懂,沒有聽明白怎么辦?那就先不做,因為東施效顰,最后結果連路都不會走了,最后爬著回家,所以沒有清楚的時候不用這個方法,但是我也不拒絕采用西方的管理方法,所以中國式管理應該是中國國情,中國式的哲學和西方管理科學的結合,這樣我們企業才會越做越好。 林正大:我們謝謝清華紫光的李總裁,他說他沒有死,沒有死的原因就是服西方的藥的時候調和了中藥的特色,適合中國的人體,中國管理、中國哲學再加上西方管理結合。彭先生你面對全球化也遇到了很多的洋人,你對中國式管理你的觀點是什么? 彭泓基:我在1975年已經拿到MBA的工商管理,我在香港基本上是英國殖民主義長大的,受的是西方教育,我在90年代回國做生意,做了很多年,我發現西方一整套的管理思維其實是來源于他們本身整個的民族的哲學的精神,所以看到昨天比爾先生講到他們的管理理念,其實你想清楚他們其實是在講那個來源基督的精神,他們西方整個的概念就是這樣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管理其實要從你們的內心,你們的價值觀,你們的人生觀把它貫徹到做管理的方面,才能真正落實成功,所以昨天大家都很清楚,劉總就說誠心誠意是最重要。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看一看,現在和西方的管理有一點類似的是什么?就是我們過去幾百年來是外面的宗教全是中國,如果這樣想佛教從漢唐的時候傳到中國,他們來到中國是什么?他們覺得佛教來到中國是一個新的理念,新的理念它不適應中國的本土,所以在學習中國的儒、道,再把儒、道融進去的佛教,所以就發展成了禪宗,禪宗慢慢發展到全世界。這樣來說,西方的管理進來中國,真的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因為中國人的思維和西方人的思維有不同,他們必須吸收我們中國人本身幾千年的智慧,融合以后將來慢慢發展到外國去,所以對中國式的管理我是絕對肯定的。因為中西文化最基本的分別,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重點在哪?是人,管理就是通過人把事情做好,不把人做好就不會做好管理。所以中國文化重點就是人的學問,外國的文化是悟,他們重外功,我們重內功,不練內功不好,你練過武術就聽過這句話,練功不練氣,到老一場空,也就是到老你內心就麻煩了。所以中國式管理是絕對存在的,也是我們將來的前途無限的,所以艾先生說前途是無限的我絕對贊同。 林正大:彭先生是在國外長大的,又是受英國殖民教育長大的,他說中國式管理是絕對有的,所以我們運用中國的哲學,中國的科學,以人為本的觀念融合,不曉得汪先生的觀點是什么? 汪中求:我更主張艾老師的觀點,當然我是學艾老師的管理,不可能超出他。但是我覺得中國管理存在自己的特色,但是現在全面討論中國管理作為一個模式討論為時過早;第二隨著國際競爭力的加強以及中國企業家的成熟,形成中國式管理是指日可待的;第三現在中國式管理真正要認真分析不是現在,因為中國絕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管理還在ABC當中增長,因此絕對不是現在。我的觀點是這樣的。 林正大:所以你覺得有,但不一定是現在。 汪中求:根本不是現在,未來一定是有。 林正大:大概要多久? 汪中求:這很難說,要看我們成為職業企業家的速度有多快,這里面我相信一定會有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因為我們過去十幾年的機會抓住了不等于我們的管理學會了,不能這么說。 林正大:所以你覺得先把ABC作為基礎做法,然后再慢慢拉上。 汪中求:在座很多人比我懂得管理,但是甚至更多的人,甚至不在會場的更多人和我一樣,對管理最近四年才慢慢學會一點,我覺得是這樣的。 林正大:我們剛才從四位嘉賓的探討當中,隱隱約約覺得中國式的管理好象有,又好象沒有。我昨天剛從杭州回來,杭州下雨以后,對岸看到山上雷鋒塔隱隱約約,好象有好象又沒有。比德杜拉克曾經說一個企業的文化離開民族文化就沒有根,所以從管理大師比德杜拉克他也認為將來全球化運營的時候,每個國家民族會有一些不同觀點,不同的看法要去扎根這里面。中國哲學如果春秋時候最發達,當時叫做諸子百家,就是把很多東西都去掉了,但是不論如何現在中國式管理也有所謂的曾思強老師在推行,有來自易經,有來自中國佛家、道家、儒家、法家的影響,也有封建遺留的思路,我想請教四位的就是如果有所謂的中國式文化,或者是中國式的管理,那么你們認為中國式管理有哪些必要的要素?我想聽一聽四位的看法。 艾豐:現在企業管理基本的套路實際上都是從西方學來的,因為什么?因為原來中國企業不是很好,西方企業發展幾百年不是偶然的,現在我們企業發展基本上都是從西方學來的。但是我個人認為怎么把它變成中國式管理,我認為西方的文化,包括企業管理,我的觀點不一定對,術比較多,道比較少,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優勢在哪里?中國人說大道理比較多,但是怎么操作不知道。中國式管理形成很重要的途徑,我就是倡導這四個字,如果大家能聽懂我這四個字就沒有白來,就是以道育術,以中國的道駕馭外國的術。中國比如說老子,老子講的話很多,其中有一句話比如說有生生無,無有生有,這就是道,中國很多企業沒有懂得這個道,他們覺得有就是有,無怎么會生有,怎么利用有形資產造就無形資產,怎么利用無形資產造就有形資產。我現在到處說品牌戰略,利用無形資產造就有形資產,利用有形資產造就無形資產。張瑞敏的哲學里面講過就是這一條,重視抓無的名聲,反過來促進他的實際經營。如果說這個道理我們懂了,西方的東西我們拿來,我們還可以創造很多的東西,道掌握了就掌握了很多的東西。再比如說大企業,老子的無為而至,我認為是大企業的治理情況,如果你天天管這個企業你能管多少人,要創造一種無為而至有能自己走。我解讀張瑞敏的市場戰略,戰略單位這些東西都是這些東西,企業越來越大實際上是管不過來,怎么辦?讓市場管每一個單位,所以我設想大企業,你們都是大企業,紫光也是大企業,我設想大企業的結構最理想的就是錢串子的結構,就像蜈蚣式的,但是它沒有毒。它有一個特點,你切斷,如果是一個完整的節,他每一個節都還活著,不僅活著還可以繼續長出多節的,具有這樣的本事,如果我們企業是很大一個節,每一個節是獨立的生命,點起來又是一個整體就可以無限的發展。這就是無為而至,不一定是大腦指揮,每一個部分都可以指揮,按照這個去建立你的機制,建立你的制度,教育你員工的理念,那你肯定就好了,你沒有這一套東西你怎么管。我舉的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有很多非常重要的道,用那些道可以把西方的術看得更清楚它的實質是什么?第二我們懂得道理他們沒有做的,沒有說的還可以創造,便于自己吸收東西,也便于自己創造,這個技術必須得懂。比如說執行力,我最近有一個小事理解執行力,沒有道的執行力就會出現問題,光講執行力后面沒有道員工后面會出現問題。 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大概這個事情發生在半個月以前,早上7點鐘就有人敲我家的門,我睡得晚7點敲門很早,就把我們兩口子敲醒了,送快件的人把我吵醒了,但是這個快件一點都不重要,我非常不高興,我覺得這個送快件的人非常有執行力,但是沒有道,你7點把老頭老太太吵起來,你是打擾不是服務,如果他腦子里有道就不會去打擾。所以我們很多事情離開道去看術,往往它會有問題。所以以道育術,中國的道太多,包括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環境保護等等我們都有,只不過我們沒有把育術停留在平臺上。我很同意剛才紫光老總所說的,是一個融合的過程。 林正大:艾老說如果有,那是道,如何用中國的道來育術。 李志強:在艾老以道育術的框架下談一下我自己的體會,因為在具體企業運作中,我認為中國式管理的要素,我覺得三個要素,在實行當中就是法理情這三個要素,中國人是最講道理的,是以理為核心的。但是現在我們把法理情揉在一起指導我們日常的運用,目前爭論是什么?爭論的是法理情還是情理法,其實我們具體運作當中的困惑也就是在這里,怎么把這三個要素用好,因為我們中國人比較講面子,所以希望以情為第一位,然后講道理,最后合法。但是從西方的管理科學引進以后,我們現在目前在座的各位,各個領導的企業,在逐漸從一個情理法走向法理情,逐漸把規章、制度、法律擺在比較高的位置上來,我想從中國式管理這種懵懂的起源到逐漸清晰化以后,這三個要素的位置會變。所以我一直倡導法理情,把丑話說在前面,而不應該極度強調先給面子。 林正大:李總在實踐過程當中認為情理法要以法帶動,慢慢建立一種制度,將來運用制度、流程、規章來運作,這樣大家能夠保全面子。下面請彭先生談一談,你對中國的道研究不少。 彭泓基:我的觀點有一點不同,首先是什么?大家必須明白什么叫管理,管理是一個中性的名詞,它只是把事情辦好,井井有條,達到目的。從這方面來講,一個定義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我們盛世不少,我們漢代、唐代管得很好,不能說中國人沒有管理。所以我說中國式的管理不是沒有,而是我們沒有真正的發掘出來,我是說現在。為什么?主要的原因,管理就是剛才所講的必須要來自內心、來自哲學,來自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觀念,從這個角度來講,老實講為什么現在出現困難,就是現在普遍中國人對中國文化認識不夠深,就變成現在機會突然爆發了,來了,市場很大了,現在不需要講任何道,先把錢搶回來再說。關鍵在什么地方?當企業最初成立的時候,為了什么?為了利益,就是孟子說不遠千里而來,有利欲我不服,就是這么簡單,整個企業只講一個字就是利,沒有利就沒有根了。我們現在講的情況是什么樣?我同意艾老師和李先生所講的以道育術,但是也要分清楚,道就是根本,術只是說你的技術應用出來,兩個是并重的,先有本才有木,不要舍本逐木。現在把老外的管理方法拿來我們應用到中國來的話,這是沒有內心的部分,所以就變成舍本逐木。中國式的管理應該是什么?我說易經,很多人都懂得易經,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說居安思危。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都是我們發現這個世界不是絕對的。剛才施先生談得很清楚,夠是談強和大的問題。所以大家就明白,一個企業我們叫做企業封頂,也就是企業本身道不夠,企業文化不夠,包括他本身不知道價值觀怎么樣,所以不知道怎么辦取舍。昨天海爾總裁說到我們在國內搞得很好,在國外很慘面對很多的挑戰,也就像李先生所說必須要分明白分別,老外是來自基督精神,來自個人化的,因為他們知道人本身就有二性,人本身就有原罪,所以他們的完全方法是法理情,而我們中國傳統是反過來,是情理法,所以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分開這兩個方面,我們就講到中國式管理的路是怎么樣走的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在中國管理有三點很重要,中國哲學就是儒、道、佛,為什么?很簡單,他們都有長處,都有短處,儒家是進取的,佛家是當你面對逆境的時候最有用的,道家是天人合一,跟你的環境配合的。所以三個對于我們來說面對人生的管理都是重要的,就是這個原因。中國式的管理,就要從這里慢慢跑出來,所以這給大家一點點方向。 林正大:我們謝謝彭先生所說道如果要用,必須要看中國人道的根本,可能受到儒家、道家、佛家各自的影響,儒家提供我們進取心,道家讓我們知道跟環境和諧相處,佛家讓我們處在逆境的時候能夠看開一點,這樣就提供我們哲學上的支撐,以便有效去利用這些術。汪先生你對這個部分,到底如果有中國式的管理,中國式的管理是什么? 汪中求:我不敢否定以上三位的意見,但是我很擔心。擔心什么?擔心會帶來一種誤導。為什么?因為道的問題很復雜,很深刻,我們不要說40分鐘,就是400分鐘,4萬分鐘我們也討論不清楚,如果這樣給大家一個引導,每一個企業家都是哲學家那顯然不是現實的。我覺得我們中國企業眼前最需要學的還是先從術入手,雖然艾老師說以道育術沒有問題,但是有多少企業家有這種道,并且拿這個道來育術,絕大多數人沒有可能。比如說彭先生說易經在大家不知不覺就用,很多都有法則,但是不一定用這種法則來做事,這是兩碼事,所以我不贊成企業學過多太高深的東西,沒有意義。而且目前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理解,還很難使我們完全搞明白管理怎么做,因為中國古代的文化,從體系,從它的深層次哲學概念來講,當然是無可非議,但是應用到現在非常困難。理論構架的深入不代表我們能夠迅速學習,崩潰應用,所以以道育術的觀點很對,但是育非常非常困難。因此我的主張是我們必須從規則入手,先去研究我們管理的規則,更重要是用工具來起步,用最簡單的東西先做起來,因為中國企業進入市場經濟這么晚,怎么可能一下子又學那么高。 我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在二戰的時候,我們中國人為什么不用《論語》去勸說德國兵不要打仗,為什么不用易經把人家的軍艦翻掉,研究易經不是沒有用,而是少數人去研究,不是大多數企業家去研究哲學,我覺得我們今天不要這么誤導下去。我的理解管理第一是理念,第二是規則,第三是方法,當然剛才艾老師把它概括成兩個道和術,我概括成三點,第一是理念,但是這不是所有剛剛進入企業的老總、副總,甚至包括企業家的人能夠很快搞得非常明白的,這是非常不現實的,雖然很重要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搞明白的;第二就是規則,就是現在管理共同的規則,基本的方法,制定我們管理制度的一些出發點和基本道理,而這個東西可以很快學會,我們往往忽視;第三是方法。因為我是從小小的業務員做起來的,我還跟李總開玩笑如果晚出來幾年就是李總的手下,后來也當過老總,但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最基本的管理手段,管理的工具,管理的方法,管理的規則,我們現在到底搞明白了多少,如果把這個東西放開來談理念,都去學張瑞敏談哲學,中國企業會垮臺,根本搞不下去。 林正大:看來彭先生有話要說。 彭泓基:我很重要一點我有一個假定,現在大家都是比較高層的,因為今天能夠來高峰會就必須要分得清楚,在一個企業里面有中高低三層的人,高層的人是要求智慧等等都是非常高,中層就是中層,低層就是執行就好了。下面執行絕對沒有問題,所以我說這應該分成三個來講,所以我說易經也不是神秘的東西,你跟我都很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是當你考慮為什么去做的時候要考慮怎么去做,所以同樣剛才討論也沒有什么意思,因為強和大,強和大必須是同時,不能單單說做強不做大,那就是在攻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居安思危,必須考慮后面守的情況,所以剛才說到ISO9000靈活變動就成了,為什么是這個原因?一方面不要否定標準化,這是對的。但是做的時候也要花一點精力考慮這個問題,道不是一天能夠學習,什么叫做道?就是你對這個社會怎么看,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沒有你根本沒有方向,所以我是分析這個情況,所以我們必須明白,現在老外那個東西是他們的價值觀,不是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現在的做法,中國人的價值觀放到管理里面出來才是中國式的管理,所以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要管理就是把我們的理念落實,同時要看這個環境。 林正大:管理和道,管理是術,就像小孩子芭蕾舞的動作沒有學,你要表達思想是很難的,所以應該先從學開始。電腦的軟件和硬件,人的生理和心理這都應該是并行存在的。 彭泓基:當時難就難在這個地方,你究竟站在哪里不是模棱兩可,而是這兩個都重要,你來定什么時間這個比較重要,那個沒有那么重要,這是你們自己的約定。 林正大:李總有什么看法,在實踐當中有沒有先用一點術讓公司井井有條,再融入企業文化和哲學思想,還是先要文化支撐大家的精神意志,才能建設成功,這兩個之間是什么觀點。 李志強:首先我認為每個人都是有道的,貓有貓道,鼠有鼠道,我們從生下來開始,我們就有一些觀點,由于我們的家庭、環境,使我們潛移默化形成很多東西,它是融化在我們骨子里面,融入我們血液里面,這是中華民族帶給我們的東西。所以道不是學來的,而是感染過來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在得到一定道的基礎上道是需要悟的,是需要提高的。綜合幾位的想法我也在學習和思考,我想道是肯定有的,但是我們作為一個管理者,就得不光要有現在的道,而且要悟出更高的道,因為我們的職責是什么?是一個企業的領軍人物,是要定戰略,選人才,帶隊伍,如果沒有好的道,沒有好的方向,我們企業向何方去?所以我堅持認為道是最重要的,同時我認為我們是有基礎的,而且還是要提高的。 林正大:讓道引導整個公司的前進,艾老你的看法是什么? 艾豐:以道育術沒有說以道帶術,也許術是必要的,但是要做術的時候盡量琢磨道。昨天張瑞敏說道他也做了,但是他不是光做,也琢磨了,琢磨以后知道往哪做,往哪加強。也就是說你做術的時候不要到術為止,還要再悟,悟回來再是術,這兩個是融合的。但是小汪說的是操作的角度,操作的角度很多企業規章制度一塌糊涂,你天天坐在那悟道肯定不行,這跟操作是兩回事,操作就看你的企業解決什么問題,操作的重點。但是我說的一般道理,包括育術也是一般道理,具體到你的企業怎么做還要具體應用。我批評一些地方領導我怎么批評?我說你們解決問題老看文件,其實解決問題最重要不是看文件而是下去實踐,看文件是看不見,看文件就是渴了先喝水,餓了就吃飯,其實我們企業也是這樣,我們講的是一般的道理,你術可能是薄弱環節,你可能光埋頭育術沒有悟道,就要結合起來。 另外道不神秘,如果神秘就不是道而是玄學。道是隨時可以看到的東西,隨時可以理解的東西才是道,道無處不在。我舉一個例子,這個人我很佩服,它叫修來貴,修正藥業的老總,我聽他一堂課他就講修正哲學,原來是一般的名字,后來改成修正,因為老反對修正主義改成修正名字,一下就被人記住了,很好的差異化就被人家記住了,他就有了修正哲學。他企業管理參照什么東西?他參照中醫,他把中醫的理論分解了,他把一個企業當成一個人,然后中醫怎么看這個人,怎么給他看病,怎么叫火大了,什么叫虛了,有一套這樣的東西,我看管理得也很好,修正藥業現在發展也很快。如果說中國式管理,他的理念就是修正,雖然不是很完整,但是方向起碼是可取的。小汪你說的有的人可能是這樣的中國式管理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是代表人物,大多數的追求都是這方面的。 汪中求:我一個朋友說過一句話,人的語言致于思想永遠是蒼白的,就是語言表達思想是困難的,顯然沒有人認為道不重要,顯然強調道的人也要通過術執行,這是絕對的,但是我們要分析我們的人大多數的管理者不要說企業家,不要認為自己是企業家,我們大多數不是,我們企業管理者到底處在什么層次這很重要,我絕對不敢說大家沒有層次,但是我們現在大多數的企業管理者目前處在什么樣的層次,素質的層次、精神的層次、思想的層次、哲學的層次不能代表管理的層次,不要完全混在一起,所以應該看我們現在處在什么管理的層次,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第二就是要看我們現在市場發展的成熟度處在什么樣的階段,就是我們到底是該討論什么,顯然說比如說咱們現在一本小冊子細節決定成本,并不是說唯有細節決定成敗,傻瓜也都知道南轅北轍,很多的東西,很多的理念是過去大家本身的經驗和社會的教育已經養成的,重要性不用說,但是這里面關鍵是我們這個時間段最主要的是什么,關鍵是這,而不是說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所以說語言致于思想總是很蒼白。我強調的觀點就是我們企業管理者眼前非常重要的是本著自己過去基本人生觀念,首先從規則入手,突破一些工具的瓶頸,先把管理學起來,這是我的觀點,不是說術是不重要的。 林正大:所以這里從汪先生也好,從各位的探討,總體的思路是以道育術思想軟件控制硬件,中國丕極泰來,在應用的層面上來自香港的彭先生說重點是三個層次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汪先生又提到三個層次扮演不同以外還有時間軸,又拉出另外一個軸,時間軸,就是隨著時間的成熟度和市場的成熟度,我們自己要去選擇配比的比重哪個時候可能要把術的建設先來,哪個地方道要多一點,這樣子來弄可能更好。還有一點我們需要大家來討論一下,就是大家認為中國式管理可能存在,但是面對全球化經營的時候,到底中國式管理能夠帶來對競爭力有什么意義?因為假設我們說中國式管理,要用易經還是什么,但是軍艦還是來了,大炮還是來了,打不贏,全球化競爭當中中國式管理可以加入什么競爭的要素,可以給企業帶來什么東西,如果他不能夠帶來競爭力,可能最后看道很高但是打敗還是不行,所以中國式管理和中國的道和哲學,融入企業以后可以幫助企業增強什么競爭力。 彭泓基:其實西方的管理學是著重悟和實際的東西,而中國的概念是要把自己修好。所以其實中國式的管理真正和外國人加起來就是提出四個字,修己律人,所以外國哲學很少強調個人提升,你的道德觀點和真正財源的方面,所以為什么中庸之道很重要。中國式管理不是學的,大家讀過一本書叫做《追求卓越》,好多年前一本書,其實這些道理在中國已經講得很清楚,已經變成我們的經典,你想想大家都聽過,其實中國的管理很簡單,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上。就告訴你必須客觀知道這個情況,把好的東西搞清楚,要做好我們的產品。清明就是要知道我們消費者需要什么東西,市場怎么變化;第三就是止于至上,必須把你的服務、產品做得最好才能真正達到成功,再往上就是儒家三綱,這就是修己的工夫,很簡單,就是從開始講誠意、正心、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這就是整個最重要的過程,我問一下大家做企業有沒有真正做到三綱八條路,如果沒有這樣做企業下一步就不能發展,就是這幾個問題。所以我們怎么評估一個企業成功還是失敗,孫子兵法說得很清楚,他說是什么東西?很簡單,他說兵殊有德,將殊有能,遍地殊德,法令殊行,賞罰熟明,這些就能致勝。花一點時間想,我們就能真正的想到成功的方法。 林正大:中國式管理在競爭力方面有什么提供動力的來源。 李志強:剛才談很多理論的東西,具體應用當中要有好的方法,在具體實踐當中中國式管理特別要注意的點是什么,我想這個點叫做兩個字少許。什么叫少許,就是火候,因為中餐和西餐的區別帶哪里?就在少許,要少許的鹽,少許的調料,少許的這個,少許的那個,所以說掌握這個和后就能做出一個不同于其他的標準化的中餐來,這就是特色。有很多的方法,在企業不同的階段,在社會發展不同的時期,我們要采取不同的少許的調整。比如說我們現在企業目前采用的一些我黨傳統上取得勝利的一些經驗,比如說大力開展談心活動等等,這都是我們的特色,我們取得勝利的法寶。清華大學有校訓來自易經,要作厚德載物。但是紫光的格言是論語,這是做事的道理,學校培養人,我們企業要做事,文是學習,行是實踐,我們要建立學習型組織,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而中信是目前現階段企業最缺乏的,員工對企業的誠信,企業對社會的責任。這些東西的解釋實際上是把我們以前傳統的東西做了一個翻版,在論語第13章,但是我把它做了一個全新的解釋,這就是對我們企業具體上的一種調整,我想用這種方法我體會就能感受到。 艾豐:我說的稍微虛一點,中國式管理如果成功了,我認為最大的魅力是一個字,是和字,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企業內部要和諧,企業和社會要和諧,中國的企業和外國的企業要和諧,如果我們中國這種文化出來,我認為會高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最多講競爭,他比較殘酷,如果在21世紀我們把和諧創造出來,而且融入到我們管理當中,不僅對中國有利,也會成為世界的一個向往。 林正大:謝謝。 汪中求:我講兩句話,第一句話就是不管中國式管理到底是什么,我還是建議在座的企業們從職業化訓練開始,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句話就是現在對于理論界的判斷,我建議大家不要過于盲從,因為有人說過一句話叫做文章信口雌黃易,思想真心坦白難,很多著作不一定對我們起多大的作用,所以希望大家一路走好。 林正大:今天非常高興有四位專家、學者、企業、媒體讓我們學會中國式管理,中國式管理到底是扎根國情、文化、道來駕馭西方的術,還是應該發揚我們中國人的民族性,我想借由大家的探討可以得到一些理解,但是在這里得到幾個結論,如何道和術有效整合,這個整合過程可能會在企業里面三個階層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上層者道多術少,中層者道術合一,底層者道少術多。在企業發展當中,企業的地基創造的時候要有道支撐你的方向,但是做的時候可以先從工具,先從術應用,讓你快速掌握一些進入市場的能力,甚至現在連日本的企業界都產生一個反思,他們說日本的企業家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缺少企業家的精神。大前年批判日本的企業現在缺少道,松下信之諸就說企業家和經營者的區別就是往前看30年,所以我們如何結合技術和中國的思維,中國取得的道來源于很多,不管是道家、儒家、佛家還是孫子兵法等等哲學,豐富的哲學可以給我們一些支撐,但是最重要就是看到世界頂尖級大師比德圣吉說到的五項修煉越來越跟中國人相近,第一就是自我超越,就是回到中國的哲學由內而外,然后他里面共同愿景也是追求大家的和諧和合一。系統思考追求人與思考產生動力,而不是像艾老所說過度的競爭產生負面影響。今天座談雖然很短,也期盼給各位思路,一來建立起我們中國人的自信心,但是也非常務實應用大量西方一百年研究出來的科學成為我們的力量,追尋更多的競爭力,而讓我們整個中國人能夠揚眉吐氣,最后祝愿各位心想事成,謝謝各位嘉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