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蘇商論壇聚焦企業如何實行海外戰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9日 11:12 解放日報 | |||||||||
“走出去”,難道是時尚?昨天在無錫舉行的第二屆蘇商論壇上,企業大腕和專家學者熱議這個話題。 中海油競購優尼科,海爾競購美泰……從把產品賣到國外,到在國外辦廠設機構,從行銷層面的簡單“國際化”,到資本層面的“跨國并購”,走出去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發展戰略。可是,為什么要走出去?什么樣的企業能走出去?走出去以后怎么辦?卻成了蘇
記者在論壇現場看到,眾多與會者高度聚焦“蘇商國際化”問題…… “走出去”怎么樣了? 論壇上一組報告很有說服力———2000年,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總量為3.44億美元,到了2004年,這個數字是36億美元,而今年估計是140億美元。這種超快速的增長主要是通過海外并購來實現的,其中并購能源產業占不小的比重。 前景更加誘人,民企被寄予厚望。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會長李仁說,“中國企業國際化,民營企業無疑是生力軍,甚至將來會成為主力軍。”李仁的理由是,“企業國際化需要更果斷、更迅速的決策,而我國很多的案例已經說明,中國的國企在身份沒有改變的前提下,要想成功整合國際資源是有相當難度的”。 政府也在極力“催促”。江蘇省發改委主任錢志新透露,江蘇省正在力推江蘇的企業走國際化戰略,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的3年內,要力爭有100家江蘇企業到海外上市。錢志新不忘用成功的案例來鼓勵江蘇企業,他說,浙江萬象集團通過收購海外成熟企業,牢牢地把握住了營銷網絡,“現在,不是萬象離不開通用和福特,而是福特和通用離不開萬象!”而江蘇“森達皮鞋”也很得意,因為意大利甚至反過來為森達做貼牌。 錢志新還說:“希望江蘇的企業,在石油、天然氣等能源方面,到國外去并購或到海外建立資源基地。譬如江蘇的沙鋼集團,就在澳大利亞建立了鐵礦沙基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政府的“殷切期待”可以理解,企業的“勃勃雄心”值得鼓勵,但是,中國企業離真正在國際上一展雄風還是路漫漫。“中國腦庫”副理事長李羅力在論壇上“潑了冷水”。 他向記者介紹,中國企業“走出去”大致分為以下四種:白手起家靠小打小鬧開拓國際市場的“溫州模式”;由國內大型企業赴海外收購的“海爾模式”;“中”字當頭的大型國企在海外的收購;四是海外工程承包。但從現實來看,成功的案例很少,包括海爾、康佳、TCL等公司的海外收購計劃,盡管轟動一時,后來大多不了了之。唯有國際工程承包還行,因為海外工程承包在我國歷史較長,經驗多,所以運行比較健康和穩定。 在謹慎思維的專家們看來,企業若準備不足,盲目走出去無疑是自討苦吃。記者也接觸到了并非隨波逐流的大企業。蘇寧電器的董事長張近東最近訪問美國最大的連鎖集團,回來以后,給自己的沖動熄了火。有人疑惑,像蘇寧這樣具有相當規模和發展速度的民企不走出國門,誰還有資格?張近東卻說,如果還不能達到用國際化標準來規劃自己企業的物流和信息平臺,企業就不敢貿然走出去。再有,在中國賣家電是不需要考慮回收的,而在歐洲就有明確規定,家電銷售商必須負責家電到期的回收處理,這就要增加很大的銷售成本。還有節能問題,有很多國家明確了家電的能效比,達到要求的才準銷售…… “走出去”如何走好? 李羅力羅列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十條軟肋”———缺乏國際知名品牌;缺乏海外銷售網絡、人才;缺乏對國際市場的熟悉;缺乏對投資國法律的熟悉;簡單照搬國內運行模式;不會使用和管理外國員工;語言和文化差異障礙;忽視企業對所在地的責任;缺乏資金的長期支持;缺乏專業化配置的產業鏈、供應鏈。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和李羅力給中國欲闖蕩海外的企業開出了“藥方”。除了企業苦練內功、熟悉國際市場的投資法規、政策和市場環境外,他們還特別強調——— 一要加強CSR(企業社會責任)的訓練。 CSR如今已成為世界流行語并出臺了全球標準。CSR還有一句出名的口號,說的是 CSR為企業帶來增值。然而,它對于中國大部分企業還是個陌生的名詞;二要學臺商。臺商擅長“團隊作戰”,擅長產業的綜合配置能力,主產品走出去了,配套產品跟著走。而江蘇大部分的企業在本土都沒能抱團,出走海外更是孤立無援。 三要學會利用我國香港的優勢。香港是國內唯一的國際自由港,是外資進入中國的橋頭堡,香港有國際第一流的營銷網絡、人才和金融服務,有最快捷的市場訊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作為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的優勢,在歐美市場,只要是“香港制造”的產品便可暢通無阻。所以中國內地制應該巧做香港制造的文章。 四是切勿盲目崇歐美。李羅力認為,干嘛都要涌到歐美去?在發展中國家,盡管風險大,但獲利也多。 (本報無錫專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