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芳:我的經歷非常簡單,我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大學生,大學畢業以后就分到了蘭州軍區通訊總站,我從部隊復員以后就到了當時的郵電部,從郵電部隨著移動通信發展,到了移動通信局,最后到移動通信公司。根據我的經歷我很少有做選擇的時候,但在我一生當中有過幾次選擇,而且我覺得我的選擇還是對的。
第一次,當時分到蘭州軍區以后,我們是在1970年,那時候正好文化大革命,雖然我
是搞技術的,但是整個是沒有這樣的氛圍,我記得因為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學的俄語,文化大革命當中沒有事情可干的,我就說我能不能去學學英語,因為想學英語,就被當做白專的典型,在部隊不好好革命就是白專。我當時在1976年的時候,也就是文革還沒有正式結束,在打倒四人幫以前,正好在10月的時候,我那時候非要回來,在部隊其實也很重視我,也想把我塑成一個知識分子改造的典型。我自己覺得,我一看那個情況,因為還沒打倒四人幫,我就覺得看不到希望,我覺得我再待幾年,可能我學校學的那些東西都會沒有了,所以那時候我是說什么也要復員。好多人當時不理解,現在好多人說你當時幸好離開部隊才有今天的發展,我覺得那次的選擇是對的。因為你好好地在部隊待著,你也是一個干部,你為什么想要離開部隊?好像是一個大家覺得不可思議的選擇,但是我自己分析,我說我不想當官,我就想搞技術,但是在部隊是沒有前景的,因為在當時嘛,所以我覺得對了,那我就堅持,我就非要回來。這是一個次我一個大的變革。
回來以后又是沒有選擇,當時我到了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是搞標準的所,分到無線限研究室,因為我在部隊也是搞無線的,就分到大家誰都不愿意干的移動通信。因為1976年,你想移動通信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出來的,大家覺得那是富人的通信,如果人均收入不到一萬美元,這個行業是起不來的。我非常想到微波、想到衛星、想到好的行業,但是我是剛從部隊復員的,就沒有選擇,就到了那兒。
我覺得人生有時候不是你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但是我覺得有一個給我印象很深,我這個人覺得就是一個既然干事就要干好,而且要鉆進去,這是我堅信的。所以那時候在大家都覺得這個行業沒有前景的,我非常執著的完全投入到里面,應該說我是看著中國的移動通信從非常小的傳統移動通信以后,到建第一個模擬移動通信網,1987年,那時候我參加設計,整個體系標準的制定,到第二代移動通信,現在準備第三代通信。我可能算是元老了,現在大家都說,你那時候怎么那么有前瞻,你能夠去搞移動通信,我說我沒有這個前瞻,當時是迫不得已。但是我覺得你只要執著的追求,有好多東西可能是你不能控制的,但是你要堅持下去,我覺得人的成功有兩個,我從來不覺得人的成功完全就是你個人努力的,還要有基于,我覺得機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你不努力,機遇來了你也抓不住。如果當時你就想,這沒有前景,我要到那邊去,我要到那邊去,那可能真的機遇來的時候你抓不住。可能這個不是我選擇的,但是我覺得恐怕是我當時,我現在能做到總工,我覺得因為那是我有很深的積累,別人不愿意看,我就一點點摳,在這方面,我覺得自己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是跟那時候打下的基礎是密不可分的。這是我的一個體會。
我的第二次轉變就是從研究部門到運營部門,就是從電信傳輸研究所轉變,當時也是一個轉變。因為研究所做到這個,我也當了主任工程師,當了室主任,但是我有一個最大的感覺,我做了半天,但是我要用自己的手去實現,而不是光去研究,我想我能夠看著它在我手里建起來,我就有這么一個愿望。其實從研究所,從比較平穩的換成,其實我到運營單位酸甜苦辣都有,不完全是技術導向、市場導向的,我在那兒也碰了很多釘子,也覺得承受了很多的委屈,但是我覺得我能夠把我自己所設想的東西都能變成現實,我覺得也是感到了很大的滿足,所以我覺得有的時候你是可以選擇的。我可能自己能做選擇的就是這兩次,但是有很多是你不能選擇的,但是不能選擇的我覺得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當機遇到來的時候,你可能能夠抓住機遇,這就是我的體會。
劉學紅:我是中青在線,我是學新聞出身,當初在北大中文系上的學,當時國家分配,再分配的前一天你都不知道去哪兒,在《中國青年報》有過一次另議里的變動,因為去了以后主要做領域里的報道,從大學生、中學生到基礎教育,到整個的教育。后來在九十年代初的時候,當時我們是競聘教育導刊的主編,我等于是同時辦了兩個刊,一個是教育導刊,一個是電腦大屏幕。最早辦專刊的就是《中國青年報》,我后來把那個讓出來專門做《中國青年報》,后來把《中國青年報》的網絡版建立起來。同時運作兩三年以后又有一個機遇來了,報社有了一筆資金,準備把網絡版變成綜合性的網站。
當時的情況來看,黨人中青在線負責人的角色,好像除了我,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別的人選,所以我也是挺幸運的,我覺得通過這兩次一大一小的轉變,我覺得一個人的積累和自己的熱愛,是職業生涯最基礎的東西。因為我雖然學的是文革,但是我對理科特別感興趣,所以當電腦出現的時候我發現我的興趣完全轉移到電腦上,這樣同時做兩個刊我就積累了電腦的知識,等于辦了五年IT周刊,在IT領域里頭摸爬滾打。
再接手中青在線的時候,等于是往這個領域的轉變,這個轉變沒有人安排你,電腦大屏幕是我向報社提出來要做的。同時,電腦網絡版也是我親自向報社黨組提報告,說由我來創建。然后中青在線,好像在大家印象里沒有任何人跟你競爭,好像這件事就是你來做的。所以我感覺,這個路是人走出來的,包括面對你未知的一些事情,你的熱愛、你的興趣,是你職業生涯的一個基礎,也是你今后發展的一個動力。如果沒有這一點,光靠領導安排,包括機遇來了,你也把握不住。
謝謝!
呂峰:挺好的。剛才祁大姐講的,其實我以前也采訪過咱們女性班的同學,我發現過去的經歷對于未來的影響是很大的,剛才你講的騎越野摩托車,又下地吃苦,我覺得這對未來也有所成長。而且你在職業生涯在決策的時候,會成為你一個重要的左右因素。
剛才李總講的非常好,很多人,包括我們MBA的同學,還有我們的女性同學,我們會把很多自己成功或者不成功也好,主要是不成功會說是由于機遇的問題,我覺得李總的案例是很強有力的說明了,我是黨的螺絲釘,我干一行我愛一行,我愛一行我專一行,未來機遇一來立刻就會很好。這是非常好的案例,不要老去懷疑外國,先看自己,現在戰略理論已經不太考慮SWOT分析了,那個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個人怎么樣。
剛才她們幾位也跟大家講了講人生職業道路上的一些想法,我們看看大家有什么問題。
提問:我想問一下侯艾黎老師,她的成功,是個性加偶然起的作用,還是計劃加必然起的作用?
侯艾黎: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很妙,我自己覺得不是成功的案例,因為我還沒有成功。我畫圖的時候畫到頂了,我覺得我這么小,這個紙不夠大,我自己學習還沒有完,我自己也不覺得做到思科的主管我就成功,我對很多行業我特別尊敬,特別是餐館,總有一天我可能還會服務業。我特別喜歡教書,特別是教小孩子,我覺得這些才能成功的案例。
我回答你剛剛的問題,這是我的個性還是偶然?這樣的想法,你們覺得個性是我的競爭優勢,我覺得都有因素,但我覺得講一句,我覺得這個都是上帝的安排,因為不是我選工作是工作選我。我想給大家一句話,因為你知道我的中文非常不好,所以我把中文的成語、詩弄得亂七八糟你們都不介意,我講一一句“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我改一下,我覺得“男怕選錯兒的娘,女怕入錯行”。男怕選錯兒的娘,就是男怕選錯老婆,女怕入錯行。所以你第一個行業真的非常重要,我第一個行業是進了AT/T,我真的是老大不愿意去,但是因為家庭迫使我去。當初我怎么進的這個行業呢?你想想看,西班牙文的文學學位在美國進不了AT/T的,我是有一個機遇,1986年,正好AT/T有一個大罷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在美國有每隔四年他們有一個大罷工,要是公司不給他們要的東西,他們就全一線的罷工,所以我打電話找工的時候,所有的經理都不在,我問他經理在哪里?我說所有員工都在罷工,你撥一個就可以找到經理,我就打電話我說我想找工作。真正的,你們好好找第一個工作,要是現在你的行業不是你最喜歡的行業,沒有關系,繼續去學習,到時候一定有好的行業去選你們的。
謝謝!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