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的時候,員工們逐一經過員工通道,然后每個人打開自己的包接受保安人員的檢查。看他們的包里是否夾帶走了單位的財物。”這些員工的表情或無奈或憤怒或委屈或麻木。這是記者近日在北京某外企見到的真實的一幕。
當事員工:開始惡心現在麻木
俗話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是有些企業在這方面的做法卻與此言大相徑庭———不僅下班時要對員工的書包進行檢查,而且對于員工的怨言還振振有詞。據了解,這種現象主要存在于外企當中,而且這種存在還是比較普遍的。那么,當事者對此怎么看,外企領導又有何說法,法律專家又如何評價呢?對此,記者進行了多方的采訪。
蕭女士是此次采訪中的一位主角。據蕭女士介紹,她就曾經有過這種遭遇搜包的經歷。“我曾在一家外企工作,每天下班的時候,只要拿包出去都會在員工通道遭到檢查。”當問及搜包時的感覺時,蕭女士說:“當時被檢查的時候感覺就是自尊心受不了,覺得挺惡心的,像吞了一只大蒼蠅。”
蕭女士還介紹說,“我們當時沒有想過企業這樣做是一種違法行為。雖然私下里也曾談過,但是當時這種法律概念也不是特別強。只是覺得這是老板在對我們不是很尊重的情況下作出的決定。”
采訪中,記者看到很多員工都是例行公事地把包打開給保安人員看。那么他們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據其中一位女士透露:“每天都要這樣,他們已經麻木了。一開始進來的時候不習慣,覺得自尊心受不了。久而久之就是一種被迫接受的狀態了。”
這位女士還解釋說:“因為不得不接受———我端的這個飯碗,盡管心里還有委屈還是覺得不舒服,但是那種情感慢慢地被淡化了,被時間沖淡了。大家都在這樣一種心理支配下也就無所謂了。反正不是只檢查我一個人,所有人都檢查也就算了。另外有的人可能還抱著這樣一種心態,就是人正不怕影子斜。我既然沒有偷東西,那么被檢查也沒有什么關系,但實際上被檢查的那種尷尬恐怕只有我們自己能夠體會。”
看來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權益已經受到了侵害。應該怎么說呢?大家都覺得是對自己的一種不尊重狀態,但是員工考慮這個問題非常簡單。正如這位女士最后所說:“我到你這兒來干活兒拿你的工資,其他的我管不了那么多。而且對大家都是這樣,那我就跟著大家走了。如果對我一個人這樣,那我可能會抗議。這個飯碗還是重要一些。”
外企老板:上飛機還要安檢呢
記者又采訪了一些相關企業的負責人。一位外企的負責人介紹說:“我們企業的產品是跟咱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東西,而這些產品又垂手可以拿來。所以就免不了會有產品流失。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有了搜包這個規定。
“搜包只是我們的一個預防行為,并不是說丟了東西就認定員工是賊。其實,預防丟失東西的現象在任何一個超市都是普遍存在的。你想在家里還經常遭賊呢?你是認為發生了偷盜以后再去預防嗎?大部分人還是提前預防吧!”
那要是這個制度跟國家法律有所違背呢?對此,這位負責人說道:“這個怎么就能說跟國家法律相違背呢?你去法院咨詢也好,去任何一個部門咨詢也好,大概沒有人說這個跟國家法律相違背的。各行有各行的行規,就像到機場坐飛機,恐怕接受的人身檢查比這還要嚴格。要這樣理解的話,所有這些行為對你的人身對人格大概都構成侮辱了。”
民法專家:侵犯了名譽權
這種搜包的行為是不是一種違法行為呢?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姚歡慶博士解釋說:“從我國現在的法律來看,它實際上已構成對公民的名譽權的侵犯。我國憲法就有明確規定,禁止任何人用任何方式侮辱誹謗公民的人格尊嚴。而搜包實際上已經涉及到公民的人格尊嚴。
“作為一個企業來講,職工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能不能因為企業個別職工出現問題就導致所有職工都要得到這樣一種對待,使自己的人格尊嚴受損,從我們現在的法律制度來看是不允許的。”
姚歡慶還解釋說,“外企老板這樣對待我們的員工,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懷疑員工有可能做了一些違法的事情。這種事先打上標簽的行為肯定是屬于違法行為的。作為企業,這樣做更是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當然這是我個人的了解。另外,搜包實際上跟以前商場里發生過的搜身是同一種的性質———都是屬于侵犯公民的人格權、名譽權的行為。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實際上,這些外資企業在國外并沒有這樣的行為。這里面實際涉及到一些別的方面的原因。比如說,在國外這種搜包的行為是被法律明確禁止的。作為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敢逾越這條界限。”
法律規定:這種條款不應列入合同
那如果在企業和員工簽定的合同中包括檢查書包這個條款,那么企業還算不算違法呢?對此姚歡慶這樣認為:“實際上勞動合同里面一般不可能包含這樣的條款。因為勞動合同總是采用一種格式條款。格式文本是勞動局制定的,最后有幾個補充條款。
“一般勞動合同都會提到一條企業的整個規章制度,是屬于勞動合同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是作為勞動合同的附件出現。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它的規章制度里面可能規定了關于檢查員工書包的具體制度,作為外企的話任何一個外企的規章制度都是厚厚的一本。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接受了格式合同并不意味著接受了它的規章制度。而且還要注意的是,比如說這個格式合同法律有專門的規定,就是對格式條款如果作出嚴重侵犯當事人權利的情況的話,這種條款當然是無效的,而且往往還要求以特別的方式提醒注意。就是說,本身這種條款被列入合同中也是不合適的。
“因為它涉及到侵犯公民的權利問題。它必須以一個非常醒目的方式來提醒當事人注意這個問題,再讓當事人自己權衡是否愿意成為公司的一名員工。”
應聘外企:不以飯碗換尊嚴
那么,去外企應聘的人士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對此,姚歡慶說:“如果應聘時我看到了合同中包括這樣的條款,我想我不會簽的。首先這是對我人格的一種不被維護的狀態。我不了解它的情況我也就不清楚為什么要被搜包。一個是我的隱私權被侵犯了,我的人格沒有被尊重。
“如果我非常希望得到這份工作呢?那我可能會和老板討價還價,要去討論這個問題就是為什么你們要這么做,他必須給我一個交待。讓自己覺得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時候再簽訂合同。我想恐怕大多數應聘者沒有這么好的心理優勢。所以可能會默默地接受不合理的條款,特別是在經濟條件的考慮下,出讓自己的尊嚴來獲得一份相對豐厚收入,對于許多勞動者來說都是難以抵擋的誘惑,但不應以飯碗換尊嚴。”(整理/盧蕩){本版與北京有線電視臺《新聞畫外音》欄目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