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真正自負盈虧的競爭機制是當前中國銀行體系存在的基本問題,而民營銀行具有獨特的發展空間和優勢,是促進中國金融體系健康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必須對其加強監管。這是著名經濟學家樊綱日前在上海舉行的“未來五年中國銀行業的重整與再造高層研討會上”提出的觀點。
樊綱認為,過去20年中國的市場改革和市場競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營經濟的發展和它們帶來的競爭機制。但是,過去在積極在制造業發展民營經濟、引入競爭的同時,卻忽視了在金融市場上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和市場競爭,致使金融領域目前仍是國有銀行處于壟斷地位,從而導致競爭嚴重不足。
針對這一現狀,樊綱說,中國應發展多層次的金融體系,資本市場的發展既需要全國性的大商業銀行,同樣也不能缺少地方性的小型民營銀行。他說,中小民營銀行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和優勢。首先,民營金融機構對當地的中小企業情況比較熟悉,能利用當地信息,大大降低銀行風險;其次,民營銀行取得信息的成本低、運作比較靈活,給中小企業開辟新的融資渠道;第三,民營銀行信用制度健全,有資料表明,民營銀行對私貸款的信用普遍良好。
事實上,過去一些地方金融機構實際上已經實現“民有民營”,但隨之也出現了很多卷款潛逃的案例。樊綱說,這不是制度造成的弊端,而是監管出了問題,民營銀行要是不被納入監管對象,就會出現壞帳。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民營銀行都由國家來監管。因此,發展民營銀行的方向一旦確定,就應加強監管力度。
樊綱說,任何事物在誕生之初都會遇到波折,民營銀行也難免遇上些麻煩,但千萬不能因為遇到麻煩,就把它說得一無是處。(本報記者 衛容之)
《國際金融報》(2001年03月26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