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公路累計債務7593億;北京去年利潤近4億;年底前整改不合理收費
本報訊 全國收費公路專項清理第一階段摸底調查已于8月底結束,按照要求,各地摸底情況近期將對外公布。截至昨日,至少已有北京、上海、山東等12省份公布了收費公路摸底調查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12省份收費公路累計債務余額7593.5億元。收費公路去年收費額1025.7億元。
重慶公布內容最詳細
通過查詢,10月13日至15日,至少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安徽、江蘇、山東、遼寧、貴州、云南、湖南、寧夏等12省份公布了摸底結果。
12省份公布的內容主要有《收費公路信息公開表》和《收費公路主線站點分布圖》兩項。《收費公路信息公開表》包括收費公路里程、主線收費站、投資情況、債務情況以及2010年度經營情況幾個大項。
其中,“收費公路里程”列明了政府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各有多少。“投資情況”包括累計投資總額、銀行貸款總額、其他債務總額。“債務情況”包括累計債務余額、銀行貸款余額、其他債務余額。
“2010年度經營情況”包括收費額、還貸額、養護支出、運營管理支出、稅費支出、折舊或攤銷及其他支出。
所有公布的省區市里,重慶還公布了“收費公路項目匯總表”,詳細列了27個收費項目名稱、管理或經營單位、收費項目起止點、建成通車時間、批準收費起止時間、收費里程等。
12省份債務均超百億
債務一項,12省份均在百億以上。其中,江蘇最高,累計債務余額1338.1068億元,寧夏最低,累計債務余額為147.4987億元。
9月1日—12月31日,全國收費公路專項清理進入自查自糾階段。各地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現有收費公路、收費期限、收費標準、收費站(點)和收費行為逐一進行審核。對審核發現的各類違規及不合理收費行為、收費項目及收費站(點),提出具體的整改措施并抓好整改落實。
■ 分析
【公路里程】
經營性公路占絕大多數
從目前12省市區公布的收費公路里程來看,山東、云南、江蘇居前三,分別是8963.86公里,7334.376公里和6861公里。北京、上海、天津3個直轄市的收費公路均在1000公里以下,在通車公路總里程所占比例分別為3.87%、6%和6.669%。
從公路性質看,大部分省份收費公路中經營性公路占較大比例。如天津、重慶的收費公路均為經營性公路,北京的政府還貸公路為52.8公里,經營性公路為763.5公里。安徽的政府還貸公路為86.729公里,經營性公路為3327.165。相對而言,經營性公路的收費期限更長。
只有遼寧和寧夏的收費公路全為政府還貸公路。
【債務情況】
收費公路總體債務風險可控
在收費公路累計債務余額上,江蘇、云南、山東都超過了1000億,其中江蘇為1338.1億元,云南為1115.3億元,山東1080.5億元。這三個省收費公路里程數排前三。寧夏最低,累計債務余額為147.4億元。
交通運輸部管理干部學院教授張柱庭說,目前全國公路建設的總規模一年是1萬億元,但是財政性投入只是1800億元,有很大的缺口。這些財政性投資大部分用于修建農村公路等不收費公路,像高速公路就基本交給銀行貸款或企業來修。目前各地公布的債務情況總體看基本屬實。
經計算,12省份收費公路累計債務余額達7593.5億元。這是否存債務風險?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何建中此前曾表示,現在收費公路總體處在還息階段,總體債務風險是可控的。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說,如果沒有特殊政策,這些錢20年都還不完。比如北京,去年還貸20.6億元,但其中貸款本金只有0.5億元,償還利息20.1億元。
張柱庭說,部分省份負債高有幾方面原因,比如山東,公路里程多負債也多。還有的地處高原,自然條件不好,建路成本高,像云南。
張柱庭認為,如果政策保持穩定,車流量呈上升趨勢,這些債務應該還在可控范圍內。早期修的路確實有盈利過多的情況,但不是全局的情況。而且從短期看,收費還會存在。
【經營情況】
虧損多或因還貸利息高
盡管去年這12個省區市收費公路收費額達到了1025.7億元,但在扣除還貸額、養護支出、運營管理支出、稅費支出、折舊或攤銷及其他支出后,還是“入不敷出”,且缺口較大。
2010年度經營情況,只有北京利潤是正數,不到4億元,其他多數虧損10億以上,山東更是虧損87億元。
遼寧的利潤為0,是因為將2010年收入扣除相應支出后還剩14億元,用作新建高速公路資本金,納入了“其他支出”中。
對此,葉青表示,各省份的虧損是在扣除成本之后,虧損多可能是由于還貸的利息太高造成。像北京因為修的高速公路并不多,虧得不多。而像山東,因為公路里程長,養護、管理成本也高,所以虧得多。
■ 聲音
“十二五”時期,要統籌發展以普通公路為主的非收費公路和以高速公路為主的低收費、高效率收費公路體系。嚴格控制收費公路發展規模與范圍,完善收費定價機制,定期向社會公開收費與運營情況。
——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近日,李盛霖在《求是》雜志撰文作如上表示)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湯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