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7日電 (記者 董峻 潘林青) 一份由中國科學家日前完成的研究報告顯示,未來氣候變化將加劇糧食生產面臨的減產風險。
報告稱,在沒有適應性技術對策的情況下,氣候變化可能至少使糧食生產減產10%以上。
來自中國13家農業科研院所的20多名科學家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系統和土地生產力,以及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6大作物和奶牛、生豬和蛋雞3大養殖業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研究顯示,未來氣候變化下中國旱地面積將增加,低產田比例可能擴大,災害脆弱性將進一步提高。
據這項研究的主持人、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介紹,中國影響農業的未來氣候變化將以旱災多發和水災減少為特征,中國東北、華北和中國西北(不包括新疆)旱災將多發,災情程度將有所加強;長江中下游地區和中國中南地區澇災頻率呈波動中升高,華南和中國西南水災和旱災頻率均呈波動增加。
“氣候變化將進一步加劇南澇北旱局面,這將進一步加劇中國未來農業生產的波動性。”潘根興說。
同時,氣候變化還將加劇土地荒漠化,同時影響土地鹽堿化的發展與區域分布,適宜性耕地面積縮小,從而影響潛在適宜糧食種植面積的實際擴張。
根據這項研究,氣候變化還將促進病原菌、害蟲和雜草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其分布范圍向北延伸,從而改變農作物病蟲草害的分布格局,主要表現為向高緯度和高海拔的擴散。
氣候變化總體上將提高害蟲越冬存活率,影響作物的抗病表現和病害流行,增強雜草的相對競爭力,降低天敵的控害效應,加劇不同地區和不同作物病蟲草害的猖獗危害,從而抵消或超過升溫和二氧化碳濃度增高帶來的“施肥”效應。
潘根興說,在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發展方面,目前存在有效的適應技術薄弱,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尚未集成和規;戎饕獑栴}。
潘根興等人還建議,中國應建立健全應對氣候變化影響政策及經濟調控機制,并盡快加強應用基礎和實用技術研究,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