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1日電 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消息,今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宏觀審慎政策:亞洲視角高級研討會”上開幕致辭時指出,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金融體系雖然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是總體上經受住考驗。當前,中國金融體系仍面臨著防范系統性風險的艱巨任務。
致辭全文摘錄如下:
尊敬的卡恩總裁、利普斯基副總裁,女士們、先生們:
早上好!在這美好的金秋時節,非常高興與新老朋友相聚在上海,共同就宏觀審慎政策進行研討。在此,我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向來自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中央銀行、財政部以及金融管理部門的代表們致以誠摯的歡迎!
從近百年來全球爆發的歷次金融危機看,金融危機在重創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全新的制度變革,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加強執行宏觀審慎政策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之一。近幾十年來,金融業發生了許多新變化,主要表現為在經濟金融體系內存在諸多正反饋環節,普遍存在順周期性,諸多問題長期積累、綜合作用,加之預防不足、處置失當,致使危機蔓延,最終演變成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
可以說,國際金融危機重大教訓之一是,不能只關注單個金融機構或單個行業的風險防范,還必須從系統性角度防范金融風險,而宏觀審慎政策正是針對系統性風險的良藥。
危機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金融穩定理事會明確提出執行宏觀審慎政策應是中央銀行的重要職責,各國也把強化中央銀行的宏觀審慎政策職能作為金融改革的核心。根據G20金融峰會的要求,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及其他標準制定機構正在研究強化宏觀審慎政策的制度和工具,建立減緩順周期性因素影響的相關機制,提高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標準,完善相應的風險處置和清算安排。
國際上強化宏觀審慎政策的趨勢也勢必推動中國的金融改革和發展。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金融體系雖然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是總體上經受住了考驗,主要原因一是得益于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環境;二是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推進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增強了銀行的整體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夯實了金融穩定的基礎;三是中國金融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監管水平不斷提高;四是中國的金融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在服務模式和產品開發方面相對滯后,客觀上避免了損失。當前,中國金融體系仍面臨著防范系統性風險的艱巨任務。一方面,經濟結構不合理,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深層次矛盾,對宏觀經濟政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內信貸持續擴張動力仍然較強,跨境資本流動蘊含潛在風險,流動性過多、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泡沫、周期性不良貸款增加等宏觀風險將會顯著上升,金融業資產質量和抗風險能力面臨嚴峻考驗。另一方面,近年來,跨行業、跨市場的機構和交叉性金融產品快速發展,組織結構復雜、業務多元化的金融控股公司不斷形成壯大,新型金融機構參與金融活動的程度愈來愈深。中國的國情決定了金融體系的穩健性與宏觀經濟政策的關系更為直接和密切,銀行信貸在全社會融資中占比很高,信貸波動與經濟周期變化和系統性金融風險之間有很大關系,因此建立逆周期信貸調控機制是中國加強宏觀審慎政策的工作重點。這要求人民銀行作為我國負責宏觀經濟調控和維護金融穩定的部門,從防范系統性風險的角度出發建立逆周期調控機制,增強宏觀調控彈性;同時,加強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彌補監管真空和不足,防范和控制好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宏觀審慎政策在中國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為了避免各種歧義,或簡單理解為資本要求、資本緩沖、流動性、杠桿率等,首先需要明確澄清其核心含義、框架結構和包含的具體政策要素。總體來看,宏觀審慎政策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其次是應對羊群效應等市場失效現象,使整個金融市場更加穩健、金融市場參與者更加謹慎;第三是全球化下金融市場迅速發展、金融產品和交易日趨復雜,需要制定和實施更廣泛的國際標準。
今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倡議下,我們齊聚一堂,希望在進一步總結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宏觀審慎的制度框架,認真分析宏觀審慎的政策工具及實施效果,反思中央銀行在宏觀審慎中的角色變遷以及貨幣政策、金融穩定和宏觀審慎的關系。這些議題都頗具挑戰性,值得深入討論。
預祝研討會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