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新華社吁在華外企順應中國戰略 > 正文
在外企的眼中,雖然中國的投資環境算不上盡善盡美,但不斷完善的事實和中國市場巨大的潛力,讓他們依然看好在中國的發展前景
在一些西方政要和媒體的鼓噪中,中國投資環境再起波瀾。
就在不久前,國人還在討論中國對外資的限制是不是太松了,影響到了國家的經濟安全?就在上半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被業界解讀為改變了內資企業在外資企業面前“低人一等”的局面。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此時的中國卻又承受著“對外資限制最嚴”的指責。
繼今年3月和6月,美國在華商會和歐盟在華商會先后發表報告,抱怨外商企業在華受到越來越多不公平待遇之后,7月初,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發布了一份名為《2010年跨國投資》的報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87個國家投資環境的四個方面作出評估,分別是:外國企業進行的跨行業投資行為,成立子公司的過程,取得工業用地的程序,商業糾紛仲裁機制。讓人頗為意外的是,被譽為外資磁石的中國,竟然在這四項指標的評估結果中均表現不佳。
消息一出,國人為之嘩然。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與日俱增,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每年不斷增長的外國投資額就是最好的證明,卻為何又被扣上了“歧視外資”的帽子?
事實究竟如何?只有在中國投資的外商企業才有發言權,他們的表態也才具有說服力。為了弄清真相,《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訪了多家知名跨國外企。
投資環境不斷改善
“毫無疑問,中國的投資環境在逐步改善。無論從政策、法律、知識產權保護還是硬件設施方面。”采訪中,ABB(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文匯女士的一番話,代表了多位接受采訪的外企高管的共同心聲。
“對外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中國一直備受重視。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鼓勵和歡迎外商來華投資的環境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寶馬集團的一位高管向本刊記者表示,從1994年寶馬集團設立北京代表處,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以來,他們一再感受到,中國一直積極傾聽外商對于中國投資環境的建議,不斷完善國內市場制度。
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迄今為止,作為中國指導外商投資重要依據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已歷經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增加鼓勵類條目、減少限制類條目。按照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分類,中國承諾并已經開放的服務貿易部門已經高達100個,這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平均54個的水平。
感受更加深刻的是安利集團中國區總裁黃德蔭,“1998年的時候,政府出臺了一個禁令,包括所有的直銷都被禁止。但考慮到幾大外資直銷企業的實際情況,僅僅幾個月后,數個部門就共同出臺了一個法規,允許外資公司恢復經營。”
“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們看到了中國政府在市場準入、稅制改革、國民待遇、知識產權保護等各方面的努力,我們切身感受到中國的投資環境在不斷改善和提高。例如英特爾在成都和大連的投資建設,都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極大的重視和支持。政府高效率的服務,想企業之所想,為我們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英特爾中國公司執行董事戈駿說到。
采訪中,多位高管表示,不斷完善的投資環境正是企業不斷擴大在中國投資的重要原因。
德國亞太經濟委員會新任主席、西門子總裁羅旭德就向本刊記者談到,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企之一,西門子是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目擊者及受益者。至今,西門子已經在中國建立約90家公司,61個辦事處,并擁有43000名員工。盡管面臨全球經濟衰退,西門子在中國的業績仍然值得稱贊:在2009財年銷售額實現了7%的增長,達到52億歐元。同時,西門子進行了一系列的投資和股權增資,也充分印證了其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而根據戈駿的介紹,英特爾在中國的投資先后有三個高潮——無論是1996年響應浦東開發而在上海外高橋投資建廠,還是2003年追隨西部大開發戰略在成都建設芯片封裝測試廠、2007年響應國務院振興東北計劃在大連投資建設亞洲第一個300毫米晶圓廠,英特爾始終與中國政府的國家開發戰略議程保持同步。此外,英特爾成都工廠是世界一流的芯片封裝測試廠,2010年下半年將建設成為英特爾全球晶圓預處理三大工廠之一;而投資25億美元在建的英特爾大連芯片制造廠也將于2010年正式投產,成為公司芯片生產的重要基地。
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公司大中國區總裁張志強也告訴本刊記者,該公司目前在中國已有六個研發中心,三個制造中心。全球約64000名員工中有10%左右在中國,而且新的全球采購總部也會在中國建立。
ABB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同樣精彩。
1979年,ABB在北京設立了永久性辦事處;1992年,在中國建立了兩家合資企業——廈門ABB開關有限公司,和合肥ABB變壓器有限公司,從此開始了在華大規模投資的歷史。1995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了ABB(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負責統一協調、管理在華業務發展和投資活動。
如今,ABB在華本地企業數量已達30家,其中11家位居2009年中國“電氣100強”之列;此外,ABB還在中國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全球性研究基地。從2007年開始,ABB在中國的員工總數、訂單額和銷售額三方面均位居集團首位。2009年,ABB在中國的銷售額達43億美元,繼續保持了中國作為ABB全球第一大市場的領先地位;ABB在華投資在2009年底達到12億美元。近6年來,ABB在華投資年均1億美元左右。其中,ABB在2008年和2009兩年的對華投資近3億美元。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受中國投資機會及其規模巨大且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吸引,中國在過去10年吸引的外資約占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20%,中國已經連續17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之首。因此,一個投資環境不好的國家,不可能會出現這樣大批外資蜂擁而至的情況。”寶馬集團的上述高管向記者說。
衡量優劣的標準
既然中國的投資環境在逐步改善已成共識,那當下的指責之聲又緣何而來呢?
在寶馬集團的上述高管看來,單從四個方面的指標來判斷一個國家的投資環境是遠遠不夠的。世行的上述報告提供的只是一種分析角度,并不能反映全局。衡量中國投資環境優劣的標準應該是持久穩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
“實際上,同樣是來自于世界銀行,不久前公布的一份名為《外國直接投資——中國的案例》的報告就表示,中國正在為所有企業,不分中外,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他說。
當然,也有不少外企高管,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
“任何國家都會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情況制定符合當時國情和國民利益的法律法規和各項政策。我們完全尊重并遵守中國政府實施的法律、法規,做合法的企業公民。”他們的答案多少有些冠冕堂皇。
不過,通過他們的一些言辭,記者還是能夠感覺到,對于中國的投資環境,他們也并非覺得“盡善盡美”。
羅旭德在接受采訪時就談到,“中國在過去三十年間努力致力于建設透明與法制化的商業環境,以全面融入國際社會。需要理解的是,這一在工業化國家歷經上百年實現的進程不可能在中國一蹴而就。”
黃德蔭也提到,“有時候政府為了刻意追求所謂的公平而搞平衡,比如說批準了2家外資企業,就必須要批準2家內資企業。這貌似公平,實際上可能無形中限制了其他外資企業。”
兩人的言外之意,中國的投資現狀依然還有進步的空間。
相比之下,劉文匯的觀點更加直接——“中國的投資環境仍需不斷改善,包括對外資企業一視同仁,鼓勵真正的平等競爭方面。”她說。
在她看來,中國目前仍有一些領域對外資企業參與競標設置了不應有的門檻。此外,在維護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方面,雖然已經擁有良好的法規,但在真正的執行上,力度還不夠。對仿冒者的懲處力度必須大到讓其無法翻身的地步,才能讓后來的仿冒者望而卻步。
“應該看到,隨著其他新興市場的逐步崛起,吸引投資的競爭在不斷加劇。中國應立場堅定地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繼續走下去,才是利國利民的正確選擇。有的人看到國際性企業賺錢就不舒服。我們很高興看到中國政府是明智的,是有寬廣的胸襟去鼓勵企業平等競爭,實現盈利性增長的。否則,誰還會來呢?難道企業付出巨大的投資是為了賠錢嗎?”她談到。
繼續看好中國市場
“中國人口占世界1/5,是目前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且馬上就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沒有哪個真正的全球性公司可以忽視中國市場。”空中客車中國公司總裁博龍的觀點也是其他多位采訪對象的看法。
“無論現在還是未來,大中國區都是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張志強說。
在這些跨國外企眼中,中國市場的魅力依然不可阻擋,各種類型的企業都能在其中找到自身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加大對中國的投資仍是它們的不二選擇。
例如,由于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視、手機、汽車和互聯網等市場,同時也很快將成為全球最大的PC市場,因此對于芯片巨頭英特爾而言,未來企業的發展空間之大毫無疑問。
同時,在英特爾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眼里,中國市場的另一大吸引力在于其研發和人才優勢。
“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的研發和創新基地。”戈駿表示,英特爾在中國投資設立了中國研究院和亞太研發中心,目的就是要融合中國人的智慧,做世界級的研究,并反過來將國際水平的研究成果應用于中國市場。
“當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大力支持也是英特爾公司在華不斷發展的重要原因。英特爾對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一直充滿信心,將持續投資中國,共謀長遠發展。”
劉文匯對本刊記者說,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雖然減緩,但與世界上大多數區域相比,仍保持了較高的速度。此外,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城市軌道交通和高速鐵路都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ABB恰恰在這些領域擁有領先的技術和產品。“市場在哪里,我們就會去哪里。我們會一如既往地重視中國,不斷擴大投資規模。”
“要想在中國取得成功,需要具有長遠、具有前瞻性的市場策略并能夠長期堅持。”在博龍看來,空客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其他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即使是先前被有報道稱對中國投資環境“頗有微詞”的羅旭德也明確向本刊記者表示,“未來任何時候,我們都會支持中國,做中國可信賴的、有力的合作伙伴。”(記者尚前名)
(《瞭望》新聞周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