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孟慶海 編導:姜龍飛 攝像:樊金峰 陳艷波)
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繼續聚焦“找工作”,昨天我們關注的是80、90后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到了南方沿海,對工作挑挑揀揀。今天我們將把目光投向不愿去南方打工的那些年輕人們。
這些年輕人往年去南方沿海干的都是普工,也就是流水線上的工人,那么今年崗位缺工現象最為嚴重,根據廣東省的統計數據,普工短缺的比例占缺工人數的比例達到了60%。
普工短缺嚴重到了什么樣的程度?是不是收入太低他們不愿意來?我們先到南方的深圳去看一看。
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705家企業節后兩個月的用工需求,進行抽樣調查時發現,其中80%的企業在一個月內急需用人,市場需求總人數為194.4萬,用工缺口為81.9萬。其中普工“招工難”尤為明顯。
“目前還沒招到,招了3天,今天是第四天。招到人為止。”
記者在走訪深圳市的各大工業區的時候,看到基本每個工廠在門口都設有招工的廣告信息。
“不太好招,去年很好招,今年形勢很不好。”
“覺得今年缺人嗎?你們的工廠?”
“缺啊。”
“缺多少大概缺口?”
“大概缺多少,反正現在在大量招。”
“大量招。”
“女的無限。”
由于招工困難,這些廠在招聘廣告中,都明確列出吸引打工者注意的條件,8小時5天工作制,以及平常加班,周末與節假日加班費也都明確列出來。此外如果兩夫妻同進工廠的話,可以提供夫妻房等條件。
“而且今年我們公司還調整了,我們公司還加了工資。”
“以前進去都只是800、900塊錢,學徒工也是,以前學徒工進去的話基本上工資都很低,現在學徒工進去的話都有1200,但是還是招不到。”
可以看到,春節過后,招工難已經成為企業面臨的最艱巨的任務。恰立日精密塑膠模具廠的老板阮正彬告訴記者,自2009年10月份起,該公司招工形勢開始吃緊,今年春節后情況更嚴重,用工缺口越來越大。這是恰立日的車間,記者采訪是下午3點,正是工作時間,但是記者看到,偌大的車間只有5、6個人在工作,其中有部分機器已經閑置。
阮正彬:“差不多有三天了,三天了根本就招不到人。前天收到3、4份,昨天也才收到4、5份,就算你收到了這個簡歷,他也不一定去你廠里面。”
阮正彬告訴記者,這是他在深圳十年中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問題。人員的緊缺,隨著企業訂單的增加,顯得更為明顯,如果一直招不到工人對這些企業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就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一個客戶給阮正彬發來一個帶著急字的傳真,要求他們盡快完成這個單子。訂單的增加本來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不過他卻高興不起來。
“有些訂單,因為招不到人,工人趕不出來,在客戶要求的時間內完成不了,如果他們能等待的話,就等待,不能等待的只有推遲掉。”
面臨同樣情況的還有兄弟模具廠的廠長吳瑞清,他告訴記者,訂單已經排到4月份、5月份,如果再接的話,可能要排到6月份,一些短期的訂單也只能推遲掉了。
“心里很難過,很無奈。”
記者:“那這些訂單怎么辦?”
“這些訂單有些只能是退回去,客戶。”
吳瑞清告訴記者,退訂單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現象,因為你退了一次,下次人家可能就不找你做了。但是面對目前招不到人的局面,他們也毫無辦法。
普工大量短缺讓沿海的工廠使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吸引求職者。漲工資、提供夫妻房等等,但是這些辦法似乎都收效甚微。
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了眼下的用工短缺?去年還是全國找工作難,短短一年間為什么就變成了招工難?一些企業在南方當地坐等招人招不著,干脆就到北方或內地區擺攤設點直接招人。本欄目記者專門到山東濰坊--一個傳統的農民工輸送地進行了調查。”
2月25日,農歷正月十二一大早,記者趕到了濰坊市的一個大型農民工招聘會現場---2010年山東半島城市群(濰坊)春季人才交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暨“春風行動”招聘會。在這里記者見到,大批的應聘者魚貫的涌入會場,在會場的門口,用工單位自發的排起了歡迎的隊伍,散發各種招聘信息,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能夠搶奪到人才,整個會場內更是人頭攢動,三個大的招聘區內應聘者摩肩接踵,人在其中穿行變得相當困難。本次招聘會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春風行動”這個針對于農民工的招聘會改變為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以及各類人才的綜合招聘會。
濰坊市人力資源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莊嚴:“就是無論你是農民工,還是你是畢業生,完全都是一個待遇,什么已經打破了什么戶口的界限,學歷的界限,現在呢,現在看就是招聘企業對人才的,對用工的需求,應該說是趨于理性,趨于針對性比較強了。”
莊嚴告訴記者,本次展會到會求職擇業的山東全省各類人才達到4萬多人,全國各地650多家企業參會,提供就業崗位3.2萬多個,這其中還有很多外地企業,記者在會場內遇到了一家來自杭州的企業。
“我看有人登記了嗎?”
“登記了幾個了。”
“但不是很多,這有兩份是吧?”
“就兩份,從8點半過來了。”
與整個火爆的會場相比,這家企業可謂是門可羅雀,記者注意到上門咨詢的就很少,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正式登記的應聘者只有兩個人,這讓原本想在濰坊找到工人的應聘者很困惑。
招工企業負責人。
“1200塊錢還算可以,而且我們這個工作。”
外地企業招工遇到了冷遇,那么本地的企業又是如何呢?在一個本地的企業前,記者了解到了這樣的情況。
“那就是工人現在為止,您一個沒招到,有來咨詢的嗎?”
“沒有。”
“一個也沒有,那您是不是,我們這個待遇會比較,因為他有沒來咨詢的是吧?”
“沒有來咨詢的。”
這家企業一上午的時間,連一個前來咨詢的農民工都沒有遇到,而企業現在面臨著十多人的用工缺口,這也讓企業的負責人很困惑。
“不太好招,昨天23號,22號吧,我們參加了一個招聘會,基本上報名的很少,報名的很少。我認為工資待遇不低了,怎么說呢,我們平均工資要在兩千左右吧。”
在另外一家機械加工企業前,記者了解到用工短缺已經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的正常生產。
“應該說是電焊工,生產工人這一塊,應該是能影響到的,因為我們現在就是生產量很大,但是人員呢少,所以說一些進度各方面都影響到了。”
采訪時,記者了解到,作為農民工的輸送基地,本地企業每年的用工基本可以保證,可是今年的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
“今年就是好像,因為我們這個企業吧,應該說是屬于發展階段吧,今年特別好,就是訂單各方面比較多,所以說用工荒問題就非常的嚴重。”
本地企業出現了用工荒,這對于很多本地企業來說很難接受,那么,大多數的農民工究竟在干什么呢?
“看了吧,看看有什么合適的嗎?”
記者:“那現在沒有工作,自己不著急嗎?”
“也是剛不干了。”
記者:“剛不干了,那之前的工作為什么不干呢?”
“工資低,老加班,福利不好。”
這位有三年工作經驗的農民工告訴記者,現在他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要挑選到一個工資、福利待遇滿意的單位,并且對于自己的收入提出了要求
“兩千至兩千五吧。”
記者在現場同時了解到,很多以往外出在外打工的農民工,現在準備回到家鄉,不再外出打工。
“我從遼寧大連剛回來。”
記者:“為什么不再去了呢?”
“因為怎么說,我覺得在這邊發展的話,比那邊更好一些是這樣。”
記者:“什么發展更好一些?”
“發展的像空間,就是說因為大連那邊,發展就是說比較成熟,那么咱們這邊呢剛剛開始的這塊,所以這邊的發展空間要比那邊的好一些。”
除了工資、待遇以外,以后的發展空間也成為他們考慮重點,同時,工資差距的變化也成為一個主要原因。
濰坊市人力資源管理服務中心書記莊嚴:“我感覺就是,出去吧和在家里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然后就想比如說一年出去,也不能保證就在外面就能掙到錢了,然后像逢年過節回家也不是說很及時的,有的時候也不能回來,其實出去和在家里我感覺是一樣的。”
我們看到,缺工現象不僅在東部沿海存在,在勞務人員輸出地同樣存在。
“是的,但是,這些輸出地和廣東等地相比缺工現象要輕得多,因為很多民工今年選擇了留在家鄉?”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這些人選擇了留在老家,不再外出呢?繼續來看記者的調查。”
記者在濰坊的一家生產電動車的企業內,見到了張勤明和任霞,他們去年都在江蘇打工,而今年又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在這家電動車企業打工,任霞負責的是充電器的裝配,而距離她的崗位不遠的就是張勤明的工作整車的質量檢驗。
山東比德文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張勤民:“一天得一百輛左右一個人。它稍微有點斜,我把它砸正了,這一個扶手有點斜,這樣就可以了。”
張勤明告訴記者,他去年是在蘇州的一家電子企業做操作工,在他感覺工作環境的確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
張勤民:“總體上這邊環境比那邊稍好一點,這邊比較寬敞,那邊可能車間比較小,然后呢就是這些,地面也比那邊比較漂亮,比較好。”
午休的時候,記者跟隨張勤明回到了他的宿舍,在這間寬敞的宿舍內,只住著三個人,張勤明告訴記者,他是三年前初中畢業后,就去了蘇州一家電子企業打工,一直還算順利,可是去年經濟危機直接影響到了企業。
張勤民:“正好有一個金融危機在那邊,好多公司然后就是訂單不是很多了,像我們之前是三條生產線,然后呢后來變成了就是一條半,就是一條,然后那一條呢是將近著生產,生產沒那么多頂半條,但是員工它不能用那么多了吧”
除了企業的效益不好以外,張勤明認為工作了三年,自己的發展空間也受到了限制,于是他在去年十月份選擇了回到家鄉打工。
張勤民:“我在那邊干的時間也比較長了,可能在同一家公司,感覺沒有什么發展前途,就是沒有什么晉升的機會了。”
如今,在這家企業,由于有了多年的工作經驗,他認為非常適合自己以后的發展。
張勤民:“像我們呢,只要積極努力,只要上進肯定能有這個空間能夠提升。因為我馬上就要升到班長了。”
張勤明的家距離企業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父母都是農民,他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原來他每月的收入大概是1400元左右,可是由于人在外地,生活成本高,花銷大,每個月基本沒什么積蓄,如今他的月收入也是1400元,可是與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
張勤民:“我現在就是每個月發了工資吧,我直接給家里,就是光剩下幾百塊錢給自己吃飯就行了,一個月差不多八百、九百是沒問題剩下。”
差不多的收入,不同的積蓄,生活在親屬、朋友之間,張勤明感覺自己現在過得很舒適,如今24歲的他不準備在外出漂泊,要在家鄉安家立業。
張勤民:“然后就是像回來這個地方,想談個對象,想什么的,就想家附近的,或者別出去濰坊市附近之類的,是這樣。”
任霞的家距離工廠很近,她每天都要騎著電動車上下班,甚至午休的時候都要回家吃飯,從工廠到家只要十幾分鐘的路程,她告訴記者,自己原來在南京的一家電子企業打工,去年同樣是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直接導致了她回家務工。
任霞:“一開始發錢還不少呢,到后來不是金融危機,各個廠子都不好不是,然后它就工資,訂單就不大多了,然后工資也少了,所以就不想再那干了,活也不大多,有時候還給放假。”
任霞是今年剛剛上班的,她預計自己的月薪可以拿到1300元左右,這雖然與原來效益好的時候1700元的月薪有一定的差距,不過她還是覺得在家舒服,不再外出打工了。
任霞:“在這里就隔著家近不是,掙一千多塊錢不是,然后你可以回家吃飯了,然后買東西,在這里你可是掙幾分是幾分了。家里花不了這么多,還可以天天回家,多高興,你看我10分鐘就可以到家了,不愿出去了。”
任霞告訴記者,本地老一代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很多已經成為企業的主干,收入和發展空間都很理想,基本在初五就已經回到企業上班了,而像他們這樣新生代的農民工流動性都很大,尤其是今年她很多在深圳打工的老鄉,就不會再回去了。
李安忠:“從去年調查的情況來看,有超過六、七成的在外打工的人員都返鄉,回到家鄉創業。”
超過七成的人員不在外出,那么,這些曾經在外地務工的人員究竟又在做些什么呢?
昌樂縣勞動就業辦公室主任李安忠:“一個主要渠道呢,就是當地經濟的發展以后,一些新型企業吸納了這些剩余勞動力。再呢就是一些返鄉農民工進來以后,有一部分實現了自主創業,同時帶動了附近人員的就業。”
如果有相近的收入,家對于外出務工人員無疑有著巨大的誘惑力。那么除了這個原因外,還有什么原因造成了沿海地區的招工難呢?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濰坊自身經濟增長帶來的用工需求讓很多人選擇了留在家鄉創業。近幾年來,內地的經濟發展很快,不講濰坊這些位于東部的民工輸出地,很多傳統的勞務輸出地像河南、四川等地經濟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樣勢必會產生大量的用工需求和機會。除了上面我們看到的留在家鄉務工的張勤明和任霞,另一個群體的產生也是沿海招工難加劇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群體呢?繼續來看記者在山東濰坊的采訪。
張濤模具廠總經理張濤:“原來也是搞機械這一塊的,跟一個學徒,通過學徒搞機械,制造車、洗、磨什么都學會了之后,回家自己創了這一塊。”
張濤現在是一家模具廠的老板,主要是加工農機產品的零配件,2007年之前,他一直是珠三角一帶打工,多年的打工經歷,讓他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他開始了在家鄉的創業之路。
張濤:“村里也有這些出租的房屋,有這個優惠條件吧,在外面呢又學一定的基礎,覺得自己搞一點事業,所以我就爭取了,從家里把我親戚朋友搞一點資金,就是自己搞起來這一塊來。”
從2007年到現在,張濤的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企業現在是24小時運轉,獲利豐厚。
張濤:“春天這個農機產品好一點吧,供不應求多,”
在自己創業的同時,張濤又吸收了20多名農民工。他的企業位于開額元街道的創業孵化園之內,張濤可謂是嘗倒了自己創業的甜頭。
張濤:“一個是本身在自個地方,本身的自己的老少爺們照顧,再就是本地的政府這些勞動部門,包括村里的,街道上的,也給予一定扶持。”
采訪時記者了解到,在這個孵化園內,外出打工回鄉創業的人數比例還不小。
寒亭區勞動就業辦公室主任尹正寶:“整個這個園區,36家企業的話,得占了20%的是農民工。”
除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之外,孵化園內的房租也是非常的便宜。
尹正寶:“房租現在的話,到咱這基地里面來的可能就是5塊錢一平米,其他地方可能高一點,7塊錢左右,這2塊錢呢是作為鎮、區兩級政府各負擔一塊,給房主補貼。”
而這些政策,正是濰坊市政府近年來采取的一個大膽舉措,有效地吸收了大批回鄉創業的農民工。
濰坊市人力資源管理服務中心主任于曼萍:“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市農村社區化,社區化代表什么意思呢?就是市民化了,就是市民化了,社區化、城市化了,我們全市大約在117個鄉鎮、街道建立了一千多處城市農村社區,我們整個的就業服務延伸到了基層,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部分人留在了家鄉就業,一部分人留在了家鄉創業。沿海的招工難也就在所難免。現在招工難已經成為一道幾乎無解的題擺在了很多沿海企業的面前,但就在沿海企業苦苦尋找對策之時,有一個公司提供的崗位在山東濰坊卻供不應求,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濰坊中濰國際勞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姜玲:“現在還不愁招人。”
姜玲經營的是一家從事對外勞務輸出的公司,現在主要是向日本提供勞務輸出服務,在很多企業面臨招工難的時候,她現在企業提供的崗位供不應求。而在她看來最重要的就是工資水平。
姜玲:“合人民幣的話應該在一萬塊錢左右。”
記者:“一萬塊錢左右,一萬塊錢左右,那就是他每個月能剩?”
姜玲:“能剩個七、八千塊錢吧。”
姜玲告訴記者,平均一萬元的月收入是吸引應聘者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同時也指出前幾年,公司還有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等國的業務,可是公司的不穩定和收入的不穩定,使她現在不得不放棄了這些市場。
姜玲:“只往日本派遣,別的市場現在出現金融危機以后,出現拖欠工資的,還有一些就是勞務人員,就說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都跑到使館去鬧事的現象比較多,所以說我覺得日本呢還是比較穩定的。”
姜玲說,在日本打工,有明確的法律保護外來務工人員,相關的協議非常的細致,使得外出的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證。
姜玲:“他那個加班呢,就說是這個地區的加班費最低不能超過,最低的這個限度不能低于這個限度,他這個都有明確的規定,而且他的工資呢,他都會按月是發的,再一個各種保險,他是都上的比較全。”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民工輸送基地,濰坊市今年整體的情況如何呢?記者在濰坊市人力資源管理服務中心得到了這樣的一組數據。
濰坊市人力資源管理服務中心主任于曼萍:“我們濰坊是一個人口大市,也是一個農業大市,同時呢也是一個農民工輸出的大市,總的人口呢,我們在860萬人左右,每年的富余勞動力呢大約在350萬左右,我市每年呢到珠三角,一直到長三角,一直到上海、天津等地,每年出去務工大約在10萬人左右。”
采訪時于曼萍告訴記者,隨著本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今年她明顯的感覺到了外出務工人數的減少。
于曼萍:“在工資水準上,現在我們在工資的水準上與南方的珠三角和長三角以及上海、北京,這個工資水準已經拉不開很大距離了,所以很多的農民工,現在呢已經從南方逐漸地返鄉進行創業。比如說今年吧,我們做了一個,年前做了一個調研,今年農民工的返鄉,基本大約它一個比例,比往年的這個比例呢,應該是往年在60%,還要再繼續走出去,但是今年呢大約在30%,已經留到當地進行自主創業和就地就業。”
伴隨著本地企業用工量的增長,工資、待遇不斷地提高,回鄉打工的農民工日益增多,可是作為農民工輸送地的濰坊,很多企業還是感到了招工難。
于曼萍:“有些企業現在還感覺到了用工短缺。從我們整個的濰坊來看,也由原來勞務,應該我們是勞務輸出基地,現在已經變成了我們既輸出又輸入的一個城市了。這就說我們的資源也應該是不足了。”
在于曼萍看來,隨著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廣大農民工作為一種資源,必然會面臨緊缺的問題,這也就要就企業必須要調整產業結構。
于曼萍:“我是覺得應該是加快產業結構的這種調整步伐,原來的靠勞動力、低成本擴張的想法,我覺得已經過去了,必須從原來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為主,轉化為知識型和科技型來為主,這是一個結構的調整。我覺得企業也要轉變觀念,提高工資標準,與市場相結合。”
于曼萍一直堅持認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要與與大學生就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可以緩解各地現在的招工壓力。”
于曼萍:“我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出現了勞動力短缺并不是真正的短缺,在這里呢,我認為就是給大學生們提個好的建議。一個要走出去,走出原來的這種思維,不管是就是在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可以先擇業,可以先就業后擇業,我認為現在大學生的就業的這種崗位和農民工的崗位,我覺得是同等的,不要以身份而定崗位,而是你能不能去適應這個崗位,我覺得這是平等對待的問題。”
半小時觀察:用工需要新思維
溫家寶總理在和網民的交流中,專門談到了沿海的招工難,他認為,就業總體形勢嚴峻依然沒有變,全國每年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就多達1億五千萬人,城市待業人員兩千四百萬人,因此,這種招工難恐怕只是一種相對的招工難。是那種工資待遇相對低、工作環境相對差、工作保障水平相對低等職位的招工難。
要想緩解這一類企業的招工難,恐怕提高待遇是關鍵,這個待遇不光指工資,也包括其他各種保障,讓農民工兄弟享受到和城市就業人員一樣的待遇恐怕至關重要。就像我們之前看到的對日本勞務輸出企業錢固然高,一個月能掙1萬,法律還比較完善,所以大家都愿意去。如果一味期待像以前那樣用低廉的價格找一批不講任何條件,只知道悶頭干活的苦力,這種期待將不再現實,社會在發展進步,新的時代要有新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