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瑾玉
在中國,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出生的、在城市務工的農民,他們已成為數以億計的中國農民工的主要力量。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備受關注的“一號文件”中,也首次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這一概念。
這些年輕的農民工和他們的父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更重視技藝,但是在外出務工之前卻得不到良好的培訓,倉促上陣,在城市務工面臨尷尬。
回不去的鄉村
正月十五還沒過,燕變芳就迫不及待地回到蘭州。房子依然租在安寧區錯落有致的炮樓群中,坐在15路公交車上,濱河路上的風景再也熟悉不過。
她已經逐漸習慣了城市生活,不想回到農村。但有時候,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燕變芳會莫名地有一種難以抑制的疏離感。
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燕變芳,是伴隨中國改革開放成長的一代,因教育程度相對高一些,來到城市不僅僅為了謀生。對他們來說,扔下鋤頭,離鄉外出務工是這一代高考失利的農村青年的時尚選擇。進城務工,意味著他們將以另一種方式親近城市現代生活。
2009年,燕變芳的最后一份工作是一家服飾店的導購,但這份工作她干了不到3個月就辭職了。“工資和業績掛鉤,工作壓力太大了。”高中畢業的燕變芳,曾兩次參加高考未能如愿。2005年隨哥哥到蘭州打工后,干過包括餐館服務員、收銀員、服裝導購等不同的工種。
燕變芳已習慣了城市的繁華和快節奏生活,難以忍受農村的破舊、貧窮和慢節奏。雖然覺得自己的“根”仍是農村,但又與農村生活格格不入,矛盾的心情使其處于尷尬中。
燕變芳只在過年時才回家,平時即使“失業”找不到工作也不想回家。她已經厭倦回到農村,因為農村只有老人和小孩,很少能找到同齡人。“家鄉變化不大,好像更破了,家里到處是泥土,不習慣,到了晚上漆黑一片,生活單調得要命,印象當中溫馨和熱鬧的鄉村變得寂靜而沒有生氣。”燕變芳說。
也許是習慣了逛街、購物和吃夜宵的城市生活,即使過年回家,燕變芳也沒有像父母希望的那樣在家呆著,而是叫上幾個打工的姐妹坐車上縣城去玩了。
事實上,不久前她請假回了一趟家,是遠在農村的父母打電話讓她回去“相親”的。因為這個事情,燕變芳和家里鬧了幾次矛盾,父母執意讓她早點成家,以了卻二老的心事。但燕變芳沒有聽從父母的安排,她覺得在城市工作了幾年最終仍要回到農村,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要我放棄現在的工作,回到以前的生活是很難的”。“我才24歲啊,可不想早早把自己交代了。”其實在燕變芳的心里,她是一門心思要在城市里找一個男朋友的。
燕變芳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目前和以前打工時認識的姐妹租住在一間沒有暖氣、不足10平方米的民房里。每天她會花大部分時間出去找工作,晚上回來時順便帶上兩份報紙,她是報紙招聘廣告的忠實讀者。雖然手里的余錢不多了,但燕變芳不會輕易去飯館那樣的地方打零工。她覺得在那里打工沒有前途,只會離自己變成城市人的夢想越來越遠。
燕變芳的很多同學選擇在正月辦喜事,過年時,她一直忙著喝喜酒。早春的北方寒氣逼人,因年前一直下雪,農村的小路到處濕漉漉的,對于習慣了城市水泥路的燕變芳來說,走泥巴路是一件令她感到不悅的事情。
“一天也呆不下去了,因為有同學的喜事,沒有辦法。”燕變芳還沒有在家呆上半個月就不耐煩了,盡管在那個令她向往的城市里,她擁有的全部不過是一張床而已。
走在沒有技術的路上
這些伴隨中國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受教育的程度相對高一些,但如果沒有技能,這些被稱為“新生代農民工”在現實的環境里面臨的困難一點也不比他們的父輩少。
董華還在和父親較勁,盡管他自己不愿承認這一點。“以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和兒子交流,現在整天在一起,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45歲的董正西并不諱言和兒子的緊張關系。
2007年6月,在即將結束高二年級學業時,董華選擇了輟學。“那段時間念書念得頭疼,人在教室里坐著,心思卻不在學習上。”董華說,“我的成績在班里是中下水平,肯定考不上大學,索性不上了。”
這是董華在一個月的時間里第二次向家里提出退學的打算。5月初的一天,在一次激烈爭吵后,董華被父親強行送到了學校。“考不上大學,至少也應該努力上個高職,學門手藝。”董正西不想讓兒子步自己的后塵。
1982年,25歲的董正西成了阿干煤礦的一名礦工。3年礦工生涯,長埋在他記憶里的就是礦難。1985年5月20日,擔任采煤班長的董正西交班后,和工友們剛上到地面,一股水就沖進了800多米深的巷道,300多人被困井下。經過一天一夜的救援,大部分礦工成功獲救,7天之后,19具遇難礦工的遺體也找到了。不可預測的礦難,讓董正西選擇了逃離。因為沒有任何技術,他只能在工程隊干雜工。董正西沒想到,這一干就干到了現在,由雜工熬成了有一定技術的大工。
如果能夠攬到活,董正西每天可以賺到50元。除了一日三餐,他不會亂花一分錢,小兒子在上學,而大兒子眼看到了娶媳婦的年齡,董正西不敢有絲毫懈怠。
2010年2月27日晚上8時多,紅泥溝一棟尚未竣工的二層小樓里,董華和其他11名工友擠睡在一起。最里面的套間里,有人在劃拳。董華閉了眼,靜靜地躺著。
房子里沒有取暖的火爐,董華穿著毛衣毛褲,把被子裹得緊緊的。他的頭發遮住了半邊臉,一縷一縷的,看起來很久沒有打理了。半年的打工生活,讓董華從外形上徹底丟掉了高中生的模樣。
這對來自康樂縣的父子,目前正在紅泥溝修建一條通往蘭州市區的道路。而在他們的老家景古鄉,如果去趟縣城,還要走大半天的山路。偏僻、閉塞,是董華對老家的印象。
董華渴望逃離農村,一如當年他的父親逃離阿干煤礦一樣。
到蘭州打工,他第一次工作就被別人誆了。有一次,一個中年人找他去粉刷房子,談好的價格是每平方米3元。可等到房子刷玩,中年男子借口現錢不夠,先付一半。董華想,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就答應了,可等到第二天去找中年男子時,卻是鐵將軍把門。直到現在,600多元欠款仍未要回來。
在南山的半山腰修路,董華第一次看見了夜晚的蘭州,但他從未真正走進過這座城市的中心區域。
這時候,董華想起了離校時老師對他說的一句話:“不讀書,你以后的路會很苦。”但董華不為自己的選擇后悔,“我希望將來能夠在這里有自己的一個家。”董華的下一步計劃是去學一門技術,比如廚師或者電焊工。
最新工作回到原點
2月22日,張彩麗沒有再去年前打工的飯館,找到了一份新工作,一家連鎖藥店的收銀員。巧合的是,張彩麗2005年初來蘭州時第一份工作就是藥店收銀員。“又回去了。”早班后,張彩麗在藥店附近吃快餐時對記者說。
“其實,飯館老板對我們這些服務員挺好的。”臘月二十八,最后一位客人離開后,老板娘安排廚師特意做了一桌飯,和所有服務員一起吃,算是年夜飯吧。讓張彩麗對老板娘增加好感的另一件事是,凡是抽煙的小伙子,每人給了兩盒10元的香煙。
張彩麗說:“離開飯館,主要是那里的工作時間太長了。”張彩麗今年計劃重拾書本,希望將來能夠擺脫低端服務行業。
過去的五年里,張彩麗總共換過七次工作,但每次都是在收銀員、飯館服務員、超市導購等低端服務行業里打轉轉,連她自己都開始懷疑出來打工是不是一個錯誤。如果不出來,25歲的張彩麗在靖遠老家或許已經結婚生子,但現在她連男朋友都沒有找到。
2005年高中畢業后,張彩麗開始在縣城一家超市打工,工資低,也見不上什么世面,她一直抱怨父母不讓她去大城市,父女倆一度陷入“冷戰”。張彩麗說:“主要原因是我哥在蘭州打工幾年,也沒有什么起色,3年前在建筑工地受了傷后,就在雁灘開了一間小童裝店維持生活。”
打工生活的諸多不確定性,讓張彩麗的父母不愿再看到女兒步兒子的后塵。
簡單培訓的困境
2008年底爆發的金融危機,讓勞務工們終于看清了形勢:經濟遭遇危機,破產企業增多,就業崗位減少,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首遭淘汰的必然是那些缺少技能、素質不高的打工者。
曾在東莞一制鞋廠做普工的張亞萍就是被裁隊伍中的一員。張亞萍三年前進了東莞一家鞋廠,她做的是成型工序,技能含量比較低。金融危機來襲后,廠里的訂單一下子減少了,廠方無力支付200多位員工的工資,于是宣布裁員,打幫、針車、夾包等技術工人留下,其余的領完工資另覓出路。
技能就是本錢,沒有本錢的普通務工者,在就業市場上幾乎沒有話語權。“我們就是一顆普通的螺絲釘,把你擰下,不愁沒有人頂。”張亞萍說。
一個顯見的事實是,這些頻繁轉換工作的務工人員大多數沒有受過技能培訓。很多接受采訪的務工人員告訴記者,只身出來打工的很少,大多數是依托親戚老鄉,一帶一帶出來的。在南京一家電子廠打工的章萍萍就是在姐夫的幫助下出去的,進廠時,廠方只是進行了簡單的安全操作培訓,就由熟練工人帶著上了流水線。初中畢業的章萍萍說:“一個班下來就學會了。”
清水縣勞務辦書記黃天德說:“除非是勞務派遣的外出務工者,依靠家族幫帶出去的務工人員則很難組織培訓。”即便如此,“每年農民工返鄉休整期,勞務辦會組織外出務工人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短期培訓。”黃天德說,“哪個鄉鎮的外出務工人員多,培訓班就開到哪里。”
清水縣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縣,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到5.67萬人。
清水縣的這種簡單培訓模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引導性培訓,主要是讓外出務工人員掌握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如何討薪維權;二是簡單技術培訓,主要針對家政服務以及建筑行業的瓦工、鋼筋工等培訓。黃天德說:“培訓的效果是明顯的。”他舉例說,以前如果去建筑工地打工,你要應聘鋼筋工,工頭會讓你干上一段時間才考慮是否要你,經過培訓后,市一級勞動保障部門就會發給你初級鋼筋工的技能證書,你開始上班的第一天就可以按照這個技術級別拿工錢了。
清水培訓模式的前景似乎誘人,但是如何說服外出務工人員參加培訓,是勞務辦最頭疼的事情。“一個尷尬的數字是,全縣參加培訓的外出務工人員的比例僅有10%。”黃天德說。這位長期從事勞務工作的基層官員認為,一些年齡較大的外出務工人員上有老、下有小,短暫的回家休整期主要干了家務活,他們沒時間也沒精力來參加培訓;還有些外出務工人員認為,找工作搶的是時間,春節后是企業的用工高峰期,你不趕快出去找,再等一兩個月,人都招滿了,誰還要你?還有人對培訓的效果持質疑態度:“這種免費培訓,好多都是做樣子的,要學的話,邊干邊學不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