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新世紀周刊》雙胞胎風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6日 07:52  中國青年報
《新世紀周刊》雙胞胎風波

  1月1日出版的《新世紀周刊》(左側),是原團隊制作的最后一期;1月4日出版的《新世紀周刊》(右側)是胡舒立團隊制作的試刊。莊健 攝


《新世紀周刊》雙胞胎風波

2009年12月30日,原《新世紀周刊》全體采編人員在辦公室合影。 莊健 攝

  本報記者 田國壘 實習生 鐘原

  自2009年11月正式與《財經》分手,胡舒立及她帶領的團隊的去向就一直備受關注。有消息說,她將一心一意在剛剛履新的中山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的位置上工作;有消息說,她正在和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商談新刊物的籌備工作;也有消息說,她的團隊一直在北京西大望路某寫字樓繼續工作,準備創辦一本雜志,甚至連新刊物的名字《財經新聞周刊》都起好了……

  但是,所有這些傳言性的消息在2009年最后兩天被徹底打破。

  2009年12月30日下午,財新傳媒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張立暉向媒體確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改院”——記者注)已聘胡舒立擔任《新世紀周刊》總編輯,《財經》雜志原副總編輯楊大明將出任《新世紀周刊》副總編輯,同時被聘為中改院研究員。中改院副院長苗樹彬任《新世紀周刊》副總編輯,王爍為主編。

  同一天,《新世紀周刊》的主管單位中改院也發公告證實了這一消息。公告稱,“以胡舒立為帶頭人的新的編輯團隊將著力打造全新的《新世紀周刊》”。

  由于胡舒立及其團隊供職于《財經》雜志時的出色表現,因此,當胡舒立的團隊將操刀《新世紀周刊》的消息被媒體廣泛報道時,網絡上反饋的信息大都是欣慰和期待。

  但不承想,1月4日,新團隊編輯出版的第一期“試刊”便引起了一場風波。

  《新世紀周刊》下了個“雙黃蛋”

  2009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媒體公開報道胡舒立受聘《新世紀周刊》總編輯的第二天,一份“胡舒立團隊版”的《新世紀周刊》封面開始在一些傳媒人的微博上流傳,繼而雜志出現在了京城的報攤上。

  這份《新世紀周刊》的封面報道為《通脹如虎》,封面推介的其他重頭文章還有《水價上漲年》、《通脹不能僅靠貨幣政策》等。

  由于印刷量不大,這期雜志甫一擺上報攤便受到追捧。

  不過,對于湯涌等原供職于《新世紀周刊》的21人來說,這可不是什么高興事兒。他們發現,1月4日出版的《新世紀周刊》的版權頁上,他們的名字集體消失了。

  讓人稱奇的是,在“胡舒立團隊版”的《新世紀周刊》熱賣的同時,還有一份出版于2010年1月1日的《新世紀周刊》同亭售賣。

  出版于1月1日的《新世紀周刊》為藍色封面,封面稿件為《年度新聞圖片專刊·2009——看,這一年》。同一個刊物名,但內容、版式和采編人員完全不同的雜志同時出售,這讓很多讀者和攤主感到蹊蹺。

  來自胡舒立團隊內部的一位人士稱,1月4日刊出的那一期《新世紀周刊》是原《財經》人馬制作的第一期新刊物。“我們最近幾個月都沒閑著,已經制作了幾期試刊,那一期的內容就從試刊內容中選取。”

  據原《新世紀周刊》主筆湯涌稱,1月1日出版的那期是他們原來21人采編團隊編輯出版的。湯涌稱,“原《新世紀周刊》采編團隊在2009年12月29日下午仍在討論和制作下一期選題,其中一些版面和稿件已經編好,卻突然被告知胡舒立的財新傳媒聲明接管了《新世紀周刊》的全部業務。”

  1月5日,財新傳媒媒體聯系負責人張立暉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兩期《新世紀周刊》間隔三天出現在報攤上沒有任何問題。

  她介紹,因經營困難,原《新世紀周刊》并未嚴格按照每周一期的頻率發行,而是每月的1日、11日、21日出3期,而新組建的《新世紀周刊》定于每周一出刊,嚴格按照周刊的頻率出版。

  對于一些員工提出的1月4日出版的《新世紀周刊》的版權頁中沒有原21位員工名字一事,張立暉解釋,“1月4日出版的試刊因時間倉促而未把原采編人員的名單印上”。

  但原采編團隊反駁稱,試刊有專門的試刊號,而且他們給廣告客戶也沒有提到這期是試刊號,財新傳媒給廣告客戶的函件上寫明:“財新傳媒的第一份雜志——2010年1月4日號《新世紀周刊》業已面世。”

  “這里可能有一些誤會,而且誤會只是局限于交流上的,和合同沒有關系。”張立暉說。

  新合作揭開老傷疤

  盡管《新世紀周刊》曾第一個報道了“中國國內首例艾滋病”等當時國內極具社會影響力的新聞事件,高峰時其發行量曾一度突破20萬份/期。但對很多讀者來說,在讀到胡舒立受聘《新世紀周刊》這則新聞之前,他們對這份雜志知之甚少。以至于有媒體在報道時,將《新世紀周刊》稱為“是一份不賺錢的學術期刊”。

  而事實上,創刊于1988年10月的《新世紀周刊》是國家繼《瞭望新聞周刊》后批準的第二個新聞周刊。

  但在媒體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新世紀周刊》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1月5日,《新世紀周刊》法定代表人,原總編輯苗樹彬坦承,“《新世紀周刊》已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財政困難”。

  這一點從中改院院長、《新世紀周刊》社長遲福林寄語胡舒立加盟的言語中可看出端倪。遲福林在寄語中稱,“希望新的《新世紀周刊》能取得更大的影響力,同時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維持周刊的可持續發展。”

  據一位原供職于《新世紀周刊》的員工透露,2009年全年,《新世紀周刊》雜志的廣告總額超過1000萬元,“這對于一個成本如此之低的雜志和僅有21個人的采編團隊來說,已經是一個相當好的效益了”。

  但絕大多數原《新世紀周刊》員工承認,雜志整體財務狀況不是很好,“這個我們都知道,可能廣告收入被用到一些別的用途了”。

  現在雖然還無法得知《新世紀周刊》確切的債務數額和歷史遺留問題,但財新傳媒面臨的復雜局面是顯而易見的。這本綜合類新聞周刊的采編團隊普遍被拖欠薪水兩個月以上,記者稿費被拖欠達半年之久。

  “在胡舒立受聘總編輯之前,我覺得我們21個人是在彈盡糧絕的時候,盡力支撐這本雜志的出版。”湯涌說。

  據了解,原《新世紀周刊》的21名采編人員與主管單位中改院的簽約方式是“一年一簽”。2009年11月,這21人大都收到了續簽勞動合同的意向書。多數員工在意向書上簽了字,總編輯苗樹彬也簽了字。

  湯涌稱,在剛得知胡舒立受聘雜志總編輯時,不少采編人員心中曾有過欣喜,準備跟隨新總編輯胡舒立大干一場,但當看到最新一期的《新世紀周刊》的版權頁上沒有自己名字的時候,“火熱的心一下子就涼了”。

  而財新傳媒公司對此回應,版權頁和勞動合同并無關聯。4日出版的《新世紀周刊》為胡舒立團隊的試刊,相信原團隊與主辦方及原合作方能夠妥善解決好歷史遺留問題。

  兩次商談破裂后提起勞動仲裁

  2009年年底,媒體在公開報道胡舒立受聘《新世紀周刊》總編輯時,大多數報道均出現了這樣一句話:“胡舒立不僅將承擔《新世紀周刊》所有遺留債務,還將留用前《新世紀周刊》的全體員工。”

  但當版權頁沒有原21位采編人員姓名的《新世紀周刊》發行后,一位原《新世紀周刊》采編人員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這意味著《新世紀周刊》不安排任何工作崗位給原采編團隊,已單方面解除了勞動合同,我們就以這種方式被拋棄了。”

  對此,苗樹彬認為,版權頁上有無名字和勞動合同是否解除沒有關系。他曾與原《新世紀周刊》副主編張邦松說過,原采編團隊的人名不能全部上版權頁,可以選擇5個,但張邦松覺得難以平衡,后來就一個也沒上,打算留到下一期再說。

  據湯涌回憶,2009年12月30日,《新世紀周刊》原總編輯苗樹彬到編輯部宣布,投資方要變,胡舒立將來接管,但“接管后具體的計劃沒有說”。

  但在看到版權頁沒有自己姓名的《新世紀周刊》后,這21人開始心憂自己在新團隊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主動請求對后續事宜進行商談。

  2009年12月31日,苗樹彬與21人進行了長達14個小時的商談,參與談判的還有楊大明、王爍等財新傳媒公司的中高層。談判中,21人提出了一個包括支付拖欠工資、稿費、社保和補償金的補償方案。

  但當晚11點談判結束時,雙方不歡而散。參加此次談判的6位原《新世紀周刊》員工認為,“老東家和過去的領導缺乏談判誠意”。

  一名參加談判的《新世紀周刊》老員工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談判中苗樹彬多次答應了21人提出的補償方案,但在最后一刻拒絕在協議書上簽字。

  有報道稱,雙方談不攏的主要原因是賠償金額上存在分歧。

  但也有消息稱,談判失敗并非因金額談不攏,而是雜志社方面并不希望采取解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談判中,財新傳媒方面曾提出,原《新世紀周刊》員工如有意進入新雜志,須在原勞動合同關系解除之后,再經過三個月的“雙向選擇”期,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被錄用。原有工作年限不計,工作崗位及職位重定。

  但多位原《新世紀周刊》員工認為,“所謂的雙向選擇是完全沒有保障的,根本就不是過去的一種接續。”

  1月4日,這21位老員工再次和苗樹彬展開長時間商談,直到當晚7點談判結束,雙方仍未達成協議。

  1月5日,他們到北京市勞動監察大隊遞交了提請對《新世紀周刊》拖欠工資、稿費的勞動仲裁申請。

  到這時,在微博廣泛流傳著一則“胡舒立入主,《新世紀周刊》全體采編人員被解約”的轉帖,有網友在跟帖中稱胡舒立團隊為“強拆隊”。

  “新雜志社的大門是敞開的”

  一位跟隨胡舒立轉戰《新世紀周刊》的記者稱,新雜志并沒有裁員的意圖,“雖然原財經團隊有不少人過來,但我們還在招人,以適應一個綜合性新聞周刊以及未來網站的需求”。

  據了解,1月4日,原《財經》雜志執行主編、現《新世紀周刊》主編王爍在編前會上重申,仍然真誠地歡迎原《新世紀周刊》的采編人員,以雙向選擇的方式,加入這個團隊。

  1月5日,苗樹彬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存在提前解約的說法,大門是向他們敞開的,不存在解約問題,工齡也是延續的。”

  苗特別提出,原有員工進入新雜志,是繼續與《新世紀周刊》的勞動合同,并不與財新傳媒公司簽合同。

  同時,苗樹彬也準備好了兩手打算。他稱,如果有員工堅持要走,將給予他們充分的補償,即補全拖欠的工資和稿費,將按照法律要求的最高標準進行補償,保證他們今后正常工作。

  湯涌稱,1月4日上午,他接到財新傳媒公司人事部門的電話,通知他到北京溫特萊中心上班。但他認為,自己與財新傳媒公司沒有關系,也未曾簽署任何合同,便拒絕了。

  1月5日,張立暉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證實,財新傳媒公司曾多次給原《新世紀周刊》員工打電話、發郵件,通知他們到新編輯部上班,但截至目前,沒有一位原《新世紀周刊》員工到新編輯部報到。

  苗樹彬稱,原《新世紀周刊》的21位員工中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我們希望與每個個體單獨商談去向或者賠償的問題,而不是和整個所謂的‘21人團隊’談,他們中的幾個人代表不了整個團隊。”

  張立暉也重審了財新傳媒公司對原《新世紀周刊》21位員工的態度:“新雜志社的大門是敞開的,我們隨時歡迎他們來新編輯部上班。”

  張立暉最后稱,“必要的話,這21位員工可以不經過‘雙向選擇’,直接到新編輯部繼續工作。”

  本報北京1月5日電

> 相關專題: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