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獨家披露今年審計報告幾大變化:“點名批評的少了,不等于我們在回避問題”
專訪審計署新聞發言人侯凱
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文平 發自北京
受國務院委托,2009年6月24日,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2008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個案描述何以不再濃墨重筆?怎樣看待點名批評?老百姓應該怎樣解讀審計報告?這些年,審計報告中蘊含著怎樣的變與不變?國家審計署新聞發言人侯凱就此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個案描述何以不再濃墨重筆?
“我們談案例的目的不是為了曝光,而是以案說法,以典型案例說明經濟領域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一些問題。”
南方周末:與過去相比,今年的審計工作報告在對個案的描述上,為什么不像過去那樣濃墨重筆?
發言人:我們的審計工作,從來都不局限于揭露和反映個性問題,不在于單個案例的報告,我們的重點在于反映共性問題,在于對整體的分析和把握。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是籠統地談共性,不談案例,我們在報告的第10部分,談了四個案例,只是我們談案例的目的不是為了曝光,而是以案說法,以典型案例說明經濟領域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一些問題。因此,我們在報告的第10部分,重點解剖了四個案例,如果你仔細地看,你會發現,這四個案例,正好代表我們歸納分析目前經濟案件的四種表現形式:一是濫用職權、違規決策以牟取小團體或個人利益;二是相互串通轉移侵占國有資產;三是虛構交易、虛假擔保、違規操作甚至內外勾結騙取銀行貸款;四是利用專業優勢或內幕信息操縱股價從中牟利。
南方周末: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審計報告,給我們新聞界的印象,和我們平時常講的“正面報道”差不多,有點反面文章正面做的味道,您認為我們的這一印象是否正確?
發言人:我們的用意不是“反面文章正面做”,而是注重全面、具體地反映整改情況,爭取做到對每一個問題的處理和整改都有交待。如果你看得仔細,你就會發現,今年的審計工作報告更加注重全面客觀地反映情況和問題。我們不諱言問題,但是,在充分揭示審計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對每一審計項目的資金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情況,以及取得的成效都有一個總體評價,避免以偏概全,一丑遮百俊。
審計發現問題后,我們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對那些部門單位啊,地方政府啊,只要他們采取措施了,整改了,我們就希望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介紹。畢竟,審計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非讓他們出丑。
怎樣看待點名批評
“大家有個誤解,我需要澄清。審計工作報告中點名批評的少了,不等于我們在回避問題,也不是為尊者諱。事實上,我們所有的批評,都是點名的。”
南方周末:審計報告披露典型案例的時候,好像沒有直接點名,或者說點名的少,不點名的多,這樣的做法,相比過去的審計報告,給人的感覺豈不平淡了些?
發言人:表面看,這種寫法可能給人平淡的感覺,不會產生直接點名批評的轟動效應。但理性地看,客觀地看,這種寫法,至少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方面,對報告的閱讀者來說,能站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審視一些帶有普遍性和傾向性的問題;另一方面,對被批評對象而言,更有利于他們從宏觀上,著眼于制度的完善、管理的加強,從而保證中央方針政策從上到下不走樣。
南方周末:這是否意味著未來的點名批評會越來越少?
發言人:你們新聞記者對點名批評感興趣,我很理解,因為點名批評有轟動效應。但是,正如我剛剛說過,我們的重點不在于單個案例的報告。我們很難說,未來的點名批評將會變得更少,還是更多,這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如果審計中反映出來的帶有普遍性和共性的問題多,我們就要更多地從體制、機制和制度層面反映和分析問題。
另外,大家有個誤解,我需要澄清。審計工作報告中點名批評的少了,不等于我們在回避問題,也不是為尊者諱。事實上,我們所有的批評,都是點名的,新聞記者也好,老百姓也好,大家都可以注意我們在每項審計結束之后發布的審計結果公告,從2003年開始,我們一直在發布審計結果公告。
所以,從一個專業審計人員的角度,我理解大家對點名批評的關心,但是,我建議大家關心審計報告的重點不要放在這里。
老百姓應該怎么解讀審計報告
“我們不會為了迎合民意,就改變報告的重點。審計工作對民意的尊重,體現在立項之初,而非結束之后。”
南方周末:那您認為,我們關心審計工作報告的重點應該在哪里?或者說,作為老百姓我們應該怎樣“解讀”審計工作報告?
發言人:重點嘛,應該放在審計工作報告對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整體評價上。我為什么說重點是整體評價,而非一兩個點名批評的個案呢?因為,作為納稅人,你的錢給了政府,政府應該告訴你一個預算,就是說,它要怎樣花錢。預算報告在人大通過之后,就表明納稅人通過人民代表,同意了政府花錢的計劃。現在,我們審計要告訴你,政府花錢的預算究竟執行得怎么樣了,納稅人的錢,究竟怎么花了,花得效果怎么樣。你要想明白這些,不看整體評價怎么行?
大家在讀今年審計工作報告的時候,可能會注意到,反映審計情況的第1至第10部分,有6個部分是在整合、歸納多項審計和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綜合而成的。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寫,又為什么要這樣報告呢?這是因為,我們希望通過歸納分析,告訴大家,審計署是怎樣全面評價政策執行的情況和效果的,通過審計工作報告,你還會看出,在總體上,整個行業或同類資金管理中,究竟存在哪些問題。
南方周末:每年的審計工作報告,都會引起老百姓的普遍關注,你們在撰寫審計工作報告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老百姓的心理預期,并且滿足他們?
發言人:(笑)您問這個問題,表明您對我們的審計工作報告有誤解。審計工作報告的撰寫,最為重要的原則,就是客觀準確、實事求是,我們不會為了迎合民意,就改變報告的重點。我這樣說,并不代表我們不尊重民意。我們對民意的尊重,對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視,是通過審計項目的安排達到的,換句話說,審計工作對民意的尊重,體現在立項之初,而非結束之后。
在對2008年度審計事項的安排中,我們高度重視民生工程和民生資金,緊緊盯住了那些與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重點事項。這些,審計長在人大常委會作工作報告的時候,已經說過了。比如說民生資金。2008年,審計署在城市,審計調查了基礎教育經費,在農村,審計調查了財政支農資金和種糧農民補貼資金。通過審計,我們揭示了很多影響中央惠民政策落到實處的問題。
面對民生資金和民生工程,我們非常講究審計的時效。你比如說,汶川地震抗震救災資金和物資、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建設和中央新增投資項目,我們都進行了跟蹤審計。過去,事后審計存在著不能及時發現問題或者發現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缺陷,現在,我們不僅彌補了這個缺陷,而且介入審計的時間還提前了。
也就是說,審計提前介入、過程跟蹤,力爭使國家的重大項目和資金不出問題、少出問題、至少不出大問題。
審計報告的變與不變
“審計看守國家財政的監督職能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但是,審計工作的目標啊,重點啊,方式啊,是要變化的。”
南方周末:今年的審計報告和去年8月的那個審計報告,都比較注重從體制機制層面提出問題,揭示問題,反映問題,這是否意味著今后審計報告的風格,將從個案風暴,轉向體制機制?
發言人:首先,我們自己并不贊成所謂“審計風暴”這樣的提法,因為審計是一種制度,是常態的。從最近幾年審計情況看,財經領域違法違規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人的因素,的確有個別部門,個別公職人員,財經法紀觀念淡薄,干不該干的事,另一個是制度的因素,我們發現,那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究其根源還是體制轉軌時期,管理不規范、制度不健全、體制機制不完善造成的。
所以,最近幾年的審計報告,我們更加注重揭示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比如,今年的審計工作報告專門反映了現行財政體制存在的問題。以往,審計地方財政或專項資金的時候,審計人員可能更多地關注擠占挪用中央專款、地方配套資金不到位等問題,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尤其是體制方面的原因缺乏分析,今年就不同了,我們重點揭示了體制運行中的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基層政府自主調控財力較少,事權與財力不完全匹配”;二是“地區間財力不夠均衡,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差距較大”;三是“部分地方收支管理不夠規范”。
南方周末:還是以我們新聞界的做法打個比方,如果說過去的審計工作報告,類似于重在曝光的批評報道,關心的是一個個的故事,今年的審計工作報告,則像一個重在分析的深度報道,不僅談問題,還要講清楚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為什么?
發言人:的確,今年的審計工作報告加強了分析的力度,我們希望大家既了解審計中暴露出的問題,還希望大家明白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說,大家比較關心的一些部門的預算,為什么不能在年初細化到具體項目和單位?我們通過審計,著重指出,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在于部門工作任務的確定時間,晚于部門預算編報的時間,部門工作安排與部門預算安排不能很好地銜接。
審計報告中不僅解釋了原因,還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那就是:盡快修訂預算法,追求預算管理的公開和完整。預算不公開,怎么保證配置財政資源的權力一定能在陽光下運行?預算不夠細化,人大怎么對預算的執行進行監督?所以,我們建議,逐步建立起部門預算編制與業務工作計劃安排的協調和銜接機制。類似的例子,在今年的審計報告中比較多,我們認為,這樣反映問題比較客觀、恰當,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南方周末:從司長,到特派員,再到新聞發言人,您對審計工作報告的歷史耳熟能詳,以您的眼光看,這些年來,都有哪些變和不變的內容?
發言人:審計看守國家財政的監督職能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但是,審計工作的目標啊,重點啊,方式啊,是要變化的。
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不是我們刻意為之,而是因為時代在變,外部環境在變,經濟情勢在變。打個比方,改革開放之初,面對財政秩序混亂的局面,我們將審計的目標放在查處違紀違規問題上,采取殺一儆百的方式,以儆效尤。當經濟秩序好轉,財政管理逐步規范之后,我們的注意力可能會更多地放在政策實施的效果和資金使用的效益上。
你知道,政府預算中的每一分錢,都與它所實施的政策的背景有關,都有一定的政策意圖,我們關心政策實施的效果,實質上是關心政策的意圖能否實現。我們在乎資金使用的效益,是因為我們不僅要看政府預算資金花到哪里去了,還要看錢花的效果怎么樣。
今后一段時間,我不能肯定,任何一個細節都不會發生蛛絲馬跡的變化,但是,審計作為國家經濟社會運行的“免疫系統”的功能,是不會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