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翁遭血洗 展開農民式維權
內地“錢多人傻”成游獵樂園
內地富翁被指“錢多人傻”成國際投行游獵目標 多遭血洗富翁變“負翁”
□ 本報記者 杜雅文 蔣家華
“一個月后,我創辦的www.DZGP(打折股票).net網站就要開通,我要讓所有投資Accumulator的受害人,聯合起來揭露香港銀行的騙局。”理財變為“負”翁的昔日千萬富翁金亮(化名)說。然而,在香港銀行眼中,他們的銷售過程并沒有問題,這不過是一些投資者因Accumulator巨虧而“輸打贏要”的行為。
經濟學家黃明認為,絕大部分內地投資者都是被誤導和欺騙的。一些人甚至認為,內地富翁錢多人傻,已成為國際投行以及香港銀行的游獵樂園。但絕大多數投資者選擇了沉默,這是由于富人有三怕:怕政府追究財富的原罪問題;怕追究錢是怎么挪到香港去的;怕丟臉。
對于那些站出來與銀行理論的投資者而言,維權之路布滿荊棘。金亮表示,他誓將這場“穿西服的無賴與樸實的農民”之間的“戰斗”進行到底。
10分鐘電話 千萬資產化為烏有
2007年10月12日,一通長約10分鐘的電話改變了金亮的命運。通話當日,匯豐銀行客戶經理湯太太幫金亮確定了中國鋁業FA合約。到合約最后一個交易日2008年10月10日時,中國鋁業股價僅為3.29港元,遠超同期港股跌幅。致使金亮以每天2000股的速度,在一年里以19.5356港元的價位總共買入了約50萬股中國鋁業,其資產平均以每天3萬多港元的速度蒸發。(本報4月16日感性財經欄目《千萬富翁理財變“負”翁》曾報道)
5月25日下午2點46分,香港中環,大雨。
金亮拖著行李箱,沿著皇后像廣場一路小跑,冒雨沖進了匯豐銀行大廈底層。幾分鐘后,他到了13樓一間會議室。經過數月聯系,他終于獲準來匯豐總部聽取兩段電話錄音。
2007年10月12日,一通長約10分鐘的電話改變了金亮的命運,他存在香港匯豐私人銀行的千萬資產一年后化為烏有。
經過在上海10多年的打拼,金亮現為一家網絡公司老總。10年前,他的一家公司在香港被并購,由此躋身千萬富翁行列。為穩健理財,他選擇將出售公司獲得的外匯存在以穩健著稱的“百年老字號”香港匯豐銀行。在客戶經理的游說下,2000年以及2001年他總共將190萬美元轉至匯豐私人銀行(瑞士)有限公司,以“享受”其專為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富人提供的理財服務。
7年間,金亮在客戶經理的推薦下買過一些票據產品、股票。盡管股票賠多賺少,但金亮均未在意,甚至一放幾年也不去打理。2007年10月12日,金亮想買一點港股,就請客戶經理湯太太推薦。當天下午3點31分,湯太太發給他一封電子郵件,推薦了3只股票和1只基金。17分鐘后,湯太太又撥通了金亮的電話,短短10分鐘的通話將金亮的人生完全改寫。
由于銀行不允許拷貝錄音,金亮向中國證券報記者提供了他2008年11月到香港匯豐銀行總部根據錄音整理的文字記錄。在10分鐘的通話里,湯太太并未明確指出推銷的是什么產品。她只是說:“其實今天我們做很多很多呢,我不知道上次有沒有跟你說過,都是用比現貨價錢比較便宜的價格,去購入那只股票的,我們今天開的是現貨價錢的79.9,往后是79.6,103支出,有四個星期保證有貨,就是用20%的折扣去買這只股票。”
湯太太也提到了風險:“但是它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說風險是一年的。然后,比行使價79.6低就要買一倍的貨,比103的價格高,合約就取消,但是它保證四個星期以內支出還是給你四個禮拜的貨。” 她還舉例說:“(比如)24.4塊錢乘以0.796,那是用19.4224去購入。103支出的意思是說24.4乘以1.03,價格高于25.132就支出了,合約就沒有了。但是,比我剛剛說的19.4224低,你就要買2000股,風險在這里啰。”
在電話里,金亮指出港股已在比較高的位置上,對半年或者一年后的行情有擔心。湯太太說:“對啊,所以我們直接去買擔心啊……所以呢,客戶都是通常有做四個星期保證有貨,103支出,馬上支出馬上拿貨馬上拋,客戶都是這一個策略的”。還舉例說有個客戶“賺了42%左右,一天”。
金亮最終表示:“你覺得反正這個是比較安全的,對嗎?那我想做一個吧,我覺得也沒關系,反正就做一只,也無所謂。”
對“比較安全”的說法,湯太太沒有搭話。她說:“給你做1000股,你試一試吧。”
金亮答:“給我做1000股試試看吧。”
當時,金亮賬戶中現金只有24838港元以及987美元,其他約163萬美元全部是票據產品和股票。他以為自己只是用現金買了1000股中國鋁業,總額不過兩萬多港元,結果卻是他的千萬資產“試”沒了。
2008年1月22日,已經忘了這筆“小投資”的金亮突然接到湯太太電話,說他賬戶中的現金不夠交割“2600(中國鋁業)買股計劃”。甚至賣出賬戶中所有其他資產,也不夠支付合約總金額,要求他馬上存錢。
金亮一下子懵了。自他在匯豐私人銀行開戶,先后存入近200萬美元,期間極少操作,怎么錢就沒了?了解后,他才得知湯太太推薦的“打折股票”原來是金融衍生產品FA(Forward Accumulator,即累算遠期交易),該產品風險值高達5,為所有投資產品中的最高風險級別。該產品要求金亮在一年內,每天以合約當日股價79.6%的折扣購買1000股中國鋁業股票,兩周交割一次。FA合約在中國鋁業股票漲到合約當日股價103%后中止,但保證向客戶按照約定價格最少提供4個星期的股票。假如股票價格跌破79.6%折扣價時,金亮就必須每天雙倍購買中國鋁業股票,即2000股。也就是說,金亮在電話里認為的這項“比較安全的”投資,收益是有限的,即股票漲到103%合約中止;但風險是無限的,即股票跌破行使價就要每天雙倍購進。
2007年10月12日通話當日,湯太太幫金亮確定這一合約的中國鋁業股價為24.45港元,其合約行使價為每股19.5356港元。就在合約執行幾天后,中國鋁業掉頭向下,一年內跌幅高達87%。到合約最后一個交易日2008年10月10日時,中國鋁業的股價僅為3.29港元,遠超同期港股跌幅。致使金亮以每天2000股的速度,在一年里以19.5356港元的價位總共買入了約50萬股中國鋁業,其資產平均以每天3萬多港元的速度蒸發。
得知詳情后,金亮立即要求取消合約、賠償損失,但被告知合約不能終止。他只能一邊與銀行交涉,一邊湊錢交割,否則就要被斬倉。
“每天早上一睜眼,就想到今天好幾萬又沒了,得趕緊想辦法湊錢。”而匯豐私人銀行的催款電話基本上每兩周準時打來一次,他一聽到電話鈴響就頭皮發麻。就這樣,金亮只有不停把賬戶里的股票、票據等資產賣掉用來交割。原本計劃的其他投資項目均因缺錢而流產。
當金亮表示湊錢有困難時,匯豐私人銀行稱可以提供貸款。2008年10月10日合約結束,金亮向銀行貸款375萬港元,而此時他賬戶里的股票、票據市值約500萬港元。然而10月24日以及27日,港股連續兩天大跌,中國鋁業股價跌到最低1.9港元,金亮賬戶股票市值縮水至不夠貸款數額,從而被銀行強行斬倉償還貸款。
至此,金亮的千萬資產全部消失殆盡,現在還倒欠銀行貸款23萬港元。
內地已成游獵樂園?
挨宰不敢吭聲,即便維權也成本過高。在黃明看來,內地很多民營企業家在金融領域的智商只相當于七八歲的孩子,而這些孩子掌握著數千萬乃至上億的財富,再加上前述特點,這個群體自然也就成了國際投行以及香港銀行的游獵樂園。
“別看他們在香港,早把大陸人摸透了。”H女士目前被銀行在香港和北京兩地起訴。她說,銀行和她談過和解,客戶經理讓她簽一份協議,讓她將所有資產抵押,然后用幾十年去償還欠銀行的錢。客戶經理還給她舉了福建一個企業家的例子,這個企業家將自己的工廠和設備等資產全部作了抵押,寄希望于“積累的打折股票”股價能慢慢回升。她認為,銀行在香港起訴她之后又選擇在北京起訴,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希望通過曝光,利用財富合法性問題來逼迫她和解。“他們知道很多企業家的錢來源不合法,手里還有工廠,一旦事情曝光將影響到經營,但他們沒有想到我不存在這些問題”。
如果香港的銷售機構真的“青睞”內地富人,那他們是如何尋找獵物的呢?黃明說,只要有一個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了,他的老板就會被國際投行盯住。一旦民營企業家富到一定程度,只要在香港有賬戶,這些投行或者私人銀行部門就會掌握到資料跟他們聯系。每個城市富有的企業家都有自己的圈子。在找到一個大企業家后,投行或銀行的三四個人就會西裝革履,特別誠懇地從香港飛來拜訪。一旦他們進入當地的富人圈,就能通過介紹再認識其他富人。
在內地媒體的宣傳中,國際投行以及香港銀行的形象都極其正面可信。站在你面前的金融精英彬彬有禮,個個來自國際知名金融機構,不是哈佛MBA就是董事總經理,這讓不少富人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熟悉了之后,他們就會開始游說,說有專門提供給高端人士的“打折股票”,一般人買不了。事實上,無非是這些富人的錢超過100萬美元,已經肥到一定程度允許動刀了。黃明還透露,香港一些國際投行在內地賣金融衍生品,往往雇傭在海外留過學的內地孩子,他們懂國情有人脈,一些甚至是非常漂亮的女孩子。一旦富翁對產品感興趣,他們就會在明明有中文版本的情況下只提供英文文件讓其簽署。甚至有的富翁稀里糊涂地簽署了授權書,直接讓投行下單交易。
“銀行不會騙人,這是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幾十年的人生經驗中唯獨沒有想到要提防銀行。”幾位投資者均表示,事發前一直認為香港是法制社會不會亂來,這些國際老牌金融機構只會比中國的銀行更加規范。萬萬沒想到,他們正是利用了內地投資者的天真輕信、語言障礙、文化差異、行為習慣差異等等對他們實施欺詐、誤導。
對有目的地血洗內地富豪的觀點,香港某國際投行人士認為,這種說法并不可信。她表示,她的客戶當中只有極少數人購買了Accumulator產品,因為風險提示到位,客戶即使虧損也并無異議。“特別是一些國際知名的金融機構,不可能不顧信譽來做這些事。”她認為,可能有一些銷售人員存在誤導,但如果說是銷售機構蓄意血洗缺乏依據。
上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摩根大通衍生品部相關負責人并不認同KODA只賣給香港和內地人的說法。他覺得,一個產品的設計肯定有區域針對性,香港和內地投資者相對歐美投資者而言,投資更為激進,因此,這樣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產品更能激起他們的青睞。該人士還表示,現在香港有很多代理這類產品的銀行都面臨著投訴,更有一些激進的銀行此前給投資者提供保證金和貸款,將來不僅可能產生一些不良資產,對公司的聲譽和未來的發展也有不利。
又一投資者 質疑銀行先騙后搶
北京另一名投資者賴建平認為,香港荷蘭銀行對他實施了“先騙后搶”,致使其2100萬港元化為烏有,最終還倒欠銀行200多萬港元。對于賴建平的指責,香港荷蘭銀行在給他的回函中均予以否認。
在金亮認為銀行存在嚴重誤導的時候,北京另一名投資者賴建平則明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香港荷蘭銀行對他實施了“先騙后搶”,致使其從2007年7月到2008年10月,先后投入的2100萬港元化為烏有,最終還倒欠銀行200多萬港元。
賴建平說,2007年6月21日,一名熟人的學生張寧找到他,拿出一張印有“香港荷蘭銀行私人銀行董事”頭銜的名片,說要當他的投資顧問,并承諾年保底收益能達到20%。百年銀行的董事兼熟人的學生,又是留學海外的高材生,這讓賴建平對張寧深信不疑。根據她做好的標記,幾分鐘內賴建平就在100多頁的英文文件空白處簽上了名字。
之后,張寧又讓賴建平找了一些朋友,給他們上了一堂“投資課”,內容主要是推介“打折股票”。賴建平后來才知道,張寧推薦的是高風險金融衍生品KODA(Knock-Out Discount Accumulator,即累計期權合約)。而在當時,賴建平拿到的資料以及張寧的口頭介紹,均是宣傳該產品具有低風險、高回報、資金周轉靈活等賣點。
于是,賴建平在香港荷蘭銀行開戶存進420萬港元購買“打折股票”,并按張寧的建議3個多月內一共購買了10多個KODA合約,合約金額大都在1000萬到2000萬港元之間。在此期間,他的賬戶里一直只有420萬港元,銀行從未向他要過保證金。
2007年11月20日,賴建平又以7.54元的價格購買了復興國際KODA合約,每個交易日吸納3500股。然而合約一開始,這只股票就表現欠佳,香港荷蘭銀行也一改往日作風,開始催促賴建平往賬戶里存錢。到了2008年1月9日,張寧突然給了賴建平一個計算保證金的公式,賴建平這時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項規定。
此時,銀行的態度日益強硬,并表示如果不能按期存入足夠的保證金,他們會強行斬倉,將賴建平賬戶里的股票變賣。無奈之下,賴建平開始四處借貸,從2007年11月底到2008年3月,先后又向賬戶里投入近1500萬港元。
隨后,賴建平了解到Accumulator只能賣給專業投資者。當他找來簽署的英文合同,才發現自己在不知情情況下已被選定為專業投資者。合同中關于確認投資者是否看了中文合同的選項,張寧也選擇了“是”。而賴建平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找張寧索要中文版本時她明確說沒有。
更讓賴建平感到事態嚴重的是,當時張寧說賣給他們的是銀行找來的產品,而香港荷蘭銀行給予的答復是他們與賴建平是“主事人和相對人之間的關系”,等于承認了在KODA合約上荷蘭銀行與賴建平就是對賭關系。明明是你死我活的買賣,卻被銀行包裝成了一個貌似公平的賭場。于是,賴建平在2008年6月19日正式向香港荷蘭銀行發函,提出兩點:一,為了確認法律關系,即日起要求將賬戶及其中資產交給銀行處理。二,要求銀行與之協商有關賠償事宜。
沒想到,銀行開始了“明搶”。發函時,賴建平賬戶里的股票市值大約為1400萬港元。發函次日,他就收到銀行回復,說一個月之內會給答復。按照合約,每月21日銀行會把賴建平上一個月所買股票進行交付。然而銀行的回復一等就是三個月,在此期間賴建平未收到任何股票。對此,他的理解是荷蘭銀行同意收回賬戶,雙方合約終止。
期間,賴建平與荷蘭銀行一直在談賠償問題,因雙方分歧較大未果。2008年9月8日,香港荷蘭銀行突然通知賴建平,讓他接收三個月的股票。由于賴建平賬戶里沒有現金,于是香港荷蘭銀行在9月8日這天,以“行使抵消權”為名先行從賴建平賬戶扣款400余萬元(體現為欠款)。9月10日,賴建平致函荷蘭銀行,通知因其違約在先,連續三個月未履行合約,因此根據雙方有關協議條款提前終止合約,并正告銀行不要“監守自盜”從其賬戶扣款。荷蘭銀行確認收到賴建平通知,但未予理會,并于扣款10天之后即9月18日才將前三個月的股票交付到賴建平賬戶中(協議本來規定“一手交貨、一手交錢”)。
2008年6月22日,復星國際股價為5.81港元,而交付日9月18日股價為2.36港元。銀行推遲三個月交付讓賴建平額外損失了幾百萬港元。此后,由于賴建平購買的KODA合約還有三個月到期,他現金不足導致賬戶中股票被銀行以歷史最低價格連續斬倉變現,最終,讓他2100萬港元血本無歸,反欠銀行200多萬港元。
對于賴建平的指責,香港荷蘭銀行在給他的回函中均予以否認。中國證券報記者給香港荷蘭銀行發了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日止未得到任何答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