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陳珂發自上海
日前在銀監會公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后,上海浦東區政府即與中行簽署推進消費金融戰略合作協議,這使浦東有望在國內率先試點消費金融公司。包括工行、中行在內的銀行業高管,也表達了對消費金融的興趣。
但消費金融與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不同,并非一開閘即“盈利滾滾”。一個明顯的悖論在于,未來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在于婚慶、旅游、教育等小額消費貸款領域,而這些業務實際上早已屬于商業銀行個貸部范疇,但并沒有被個貸部充分重視,目前成立消費金融公司,承擔的即是被摒棄的領域。
消費金融公司業務無利可圖?
“目前銀行個貸部已被異化為‘房貸部。”昨日,一股份制銀行分管零售業務的副行長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這種異化實質說明除房貸外的個貸業務難做。
目前銀行個貸部之所以更傾向于房貸,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房貸業務的操作通常屬于“間客式”。即以銀行憑借開發貸款,與開發商或房產銷售公司約定,未來銷售階段的個人房貸全部由一家銀行完成。
“國內銀行比較急于求成,即使在零售銀行方面也追求規模。”一銀行個貸部總經理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業務必須成規模才有效益,目前來看,個貸領域只有房貸吻合這一特征。
“這樣幾個人就可以處理一個樓盤的房貸。”個貸部總經理表示,而婚慶、教育這些領域,銀行要采用“直客式”業務模式,即必須點對點的與單一客戶接觸。“這樣做起來,業務成本很高,而單筆貸款金額、效益都很小,銀行個貸部一直不愿介入過深。”
“所以銀行發起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相當于逼這個機構去做以前被認為是‘無利可圖’的業務。”上述副行長坦陳。
盈利前提在于形成規模
但“無利可圖”也是相對的概念。
目前,從事消費信貸服務的機構只有商業銀行和汽車金融公司,消費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例不到12%。摩根士丹利執行董事兼中國策略師婁剛對此表示,盡管目前中國消費者信用系統不是很發達,但從長期看,消費金融會成為一個很大的機會。
“與信用卡不一樣,小額消費信貸具有利率低、期限長的優勢,這跟信用卡的定位也有差異,”銀行方面也并不否認小額消費信貸的市場空間。
另一方面,銀行個貸部異化為房貸部的風險,正逐漸顯現。
在銀行業內人士看來,雖然今年4月上海房貸業務有所恢復,但業界都摸不準未來市場的走勢,因此規避房貸業務占比過高的風險尤其緊迫。“房貸業務在個貸中占比大概90%左右,”上述銀行人士表示。
不過正如上述銀行業人士所言,業務盈利的前提在于形成規模,而除房貸、車貸以外的個人信貸均比較瑣碎,這意味這消費金融公司未來想盈利,不僅要秉承金融機構的全面風險體系以規避風險,又要在審批流程、管理技術上進行創新,實現信貸標準化以規避單點審批。
“這對中國銀行機構來說是一個嘗試,”上述銀行副行長認為,最終的成敗或尚難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