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其他國家貨幣國際化對資產價格的推動經驗
上世紀80年代日元國際化使日本資產價格受益。1980年12 月,日本政府修改《外匯法》,推動使用日元進行貿易結算,日元經常項目基本上實現了可兌換,對資本項目可兌換也過渡為原則上放開管制,這是日元國際化的一個階段性標志。《外匯法》修改后,日元計值交易機會增加,日本的出口結算中日元計值比率從1970 年的不到0.9%大幅上升至1988 年的34.3%,減少了匯率波動對出口數量和金額的影響,增強了日本企業抗御風險的能力。1984 年日元國際化加速:1984年5月,日本和美國政府就日本金融、資本市場自由化,日元國際化以及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日本金融、資本市場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發表了《日元—美元委員會報告書》,同時日本大藏省也發表了《關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的公告,以上兩份政府報告進一步整理并完善了日元國際化的具體措施,形成了體系化的政策方案,被視為日元國際化的里程碑。日本大藏省外匯審議會于1985 年3 月提交了具體方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金融自由化(特別是進一步實行利率自由化、進一步完善并擴大公開短期金融市場);二是實現歐洲日元市場自由化,方便非居民使用日元;三是在東京交易歐洲日元,建立東京離岸市場。這使得國際對于日元的需求增強,日元逐步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一員,其在全球外匯儲備幣種中的權重由1976年的2.5%上升至1990年的7.7%。在此期間,國際對于日元資產的需求也顯著增強,大量證券投資流入日本(流入規模從上世紀70年代年均15億美元大幅上升至80年代年均190億美元,其中1989年達到創紀錄的1000億美元),日本股市、樓市受益大幅上漲,1980~1989年日本股市年均漲幅達16%,遠超過同期其他主要國家。同期日本股市市值大幅增長了7倍,占全球股票市值的比重上升至30%,使得東京一舉成為世界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上世紀20年代的美元國際化也使美國資產價格受益。上世紀20年代起,美國經濟地位的提高、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都逐步超越英國,使得美元地位逐步提高,擠壓英鎊的全球貨幣地位,體現為國際貿易中美元使用比例提高,以及美元逐步替代英鎊成為全球儲備貨幣。主要國家的外匯儲備中美元幣種的比重,從1920年的不到20%上升至1928年的近60%。國際對于美元資產的需求顯著增強,美國資產價格因此而受益,1923~1929年間美國道瓊斯指數年均漲幅達24%,高于同期其他的主要國家股市。同期美國股市市值大幅增加了5倍,紐約也一舉成為世界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中國經濟面臨的中長期挑戰依然嚴峻
在本幣逐步實現國際化的進程中,中國面臨的中長期挑戰依然嚴峻。
首先,全球未來高通脹、低增長。日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驗教訓已證明,本幣國際化帶來的資產價格推動,如果后期沒有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作為支撐,只能淪為泡沫并最終破滅。盡管短期內中國經濟有回暖跡象,但中長期的挑戰依然嚴峻,全球經濟將面臨高通脹、低增長的局面。一是主要國家的寬松貨幣政策抬升未來通脹壓力。為刺激經濟,發達國家已紛紛采取零利率和數量型寬松政策,將來一旦去杠桿化逐漸完成帶來貨幣乘數反彈,必然引發廣義貨幣供給大幅上升。二是“父債子還”影響經濟增長和償債能力,推高通貨膨脹。與此同時,全球金融危機加劇以來許多經濟體已采取了各種救市和經濟刺激措施,在大部分國家,這些措施需要通過發債來提供資金,從而導致政府債務上升!案競舆”意味著這些國家的政府未來可能需要提高稅率以償還債務負擔,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況且多數發達國家2010年起進入老齡化階段,也將對經濟增長和償債能力產生制約,可謂“父債子還子難還”,不得不走上通過通脹來稀釋債務的道路。因此,中長期來看,全球經濟勢必進入一個有別于過去十年“高增長、低通脹”的“低增長、高通脹”階段,預料到以上兩點,大宗商品和資源價格必然會被推高,因此中國抓住目前的價格處于低位的良機對外投資資源、能源極為重要。其次,中國本身也將于2015年前后迎來人口紅利衰竭,屆時勞動力成本將上升、城市化進程也將放慢。因此,中國應當大力推進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改革,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向內需拉動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降低中長期風險,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