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國務院發布深化醫改意見 > 正文
新華社記者 郭鑫 李云路 李興文
繼1997年、2003年之后,中國新一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案終于在萬眾期待中對外公布。“回歸公益性”可以說是這次醫改的核心理念,而9億中國農民能否在新醫改中真正受益、受益幾何,也是這一核心理念能否得到體現的重要檢驗標準。
對于廣大中國農民來說,新醫改中的“公益性”可以細化成許多具體而微的問題: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的資金有多少投入到農村?縣醫院、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衛生水平能否得到明顯提高?長期困擾他們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能否得到根本改善?
事實上,中國多年來在農村醫療衛生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可謂不多,投入的力度不可謂不大。特別是從2003年開始實施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制度,實施范圍逐漸擴展,農民參保十分踴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廣大農村的醫療保障水平。
但是與城市相比,無論是在醫院(衛生院)醫療衛生條件、從業人員素質等硬件方面,還是在農民享有的基本醫療衛生保障等制度建設層面,大部分農村地區仍然存在著巨大落差。
為此,新方案規定:3年內,新農合覆蓋率要達到90%,參保標準要提高到120元,并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標準;發揮縣級醫院的龍頭作用,中央重點支持2000所左右縣級醫院建設,使每個縣至少有一所縣級醫院基本達到標準化水平。僅僅2009年1年,就要全面完成中央規劃支持的2.9萬所鄉鎮衛生院建設任務……
此外,分布在中國各大城市的數以億計的農民工,也有望被納入到城鎮醫療保障范圍。
應該說,新醫改方案無論是在制度建設的軟件方面還是設施建設的硬件方面,均對外界給出了明確和具體的交代:提高新農合參保率和參保標準,旨在完善覆蓋廣大農民的醫療保障體系,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而加快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建設,則是寄望從根本上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條件,讓農民不必為遠赴城市看病犯愁。
實現這些目標首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長期困擾中國農村醫療衛生建設的問題之一就是資金投入不足。因此,人們比較關心,各級政府擬投入的8500億元資金,特別是其中地方財政需要負擔的4000多億元,有多少能夠向農村基層傾斜,投入的資金能否用到實處,這其實也是廣大農民能否從此次醫改中真正受益、醫改的“公益性”理念能否真正得到體現的關鍵。
做到這一點,無疑是考驗中國各級政府的執行力。除此之外,相關實施細則、配套措施也需要完善,各項監督、審計工作也必須貫穿實施過程始終,以保障政策落實有效到位,杜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發生。
中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農村和農村之間的實際情況也有顯著差別,這就決定了新醫改方案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遇到的情形將會十分復雜。對此,方案明確指出“各地情況差別很大,要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開展多種形式的試點,進行探索創新”,顯示出對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情況已有充分估計。
可喜的是,在農村醫療衛生體系改革方面,中國一些地區如山東濰坊、廣東珠海等,已經進行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和摸索。這些嘗試和摸索既為這次方案的出臺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其他地區落實新醫改方案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