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江告訴記者,面對著越來越多來自農村的患者,他們也曾勸說患者對于一些常見病、慢性病能盡量選擇就近的鄉鎮醫院進行醫治,但收效不大,而采訪時,劉永福也傾訴了他的苦衷,他的兒子在外工作、女兒還在上學,老伴的身體不好,家里還有大量的農活需要操持,而哥哥這一住院,至少需要20天,如果鎮上的醫院能治哥哥的病就會少很多麻煩。
劉永福:“鄉鎮醫院不行,沒有希望的,那只有到縣醫院來。”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推行后,無為縣人民醫院的壓力猛增,病人數量遠遠超過醫院的承受能力,一方面患者得不到好的治療環境,另一方面醫護人員又忙不過來,工作緊張,甚至很多醫療設備都找不到地方安放,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患者得的并不是重病大病,那他們為什么不在鄉鎮醫院就近就醫,反倒舍近求遠跑到縣醫院看病呢?再來看看無為縣幾家鄉鎮衛生院的情況。
白茆鎮,是一個總人口12萬人的大鎮,上午十點,當記者來到白茆鎮中心衛生院時,不僅看不到前來看病的患者,一些科室的坐診醫生也都已經離開。
安徽省無為縣白茆鎮中心衛生院院長汪會森:“這是骨科。”
記者:“我看里面都沒有大夫?”
汪會森:“我自己就是骨科的。”
記者:“這個科室呢?”
汪會森:“這個是小兒科。”
記者:“我看到里面也沒有大夫。”
汪會森:“剛剛出去了吧。”
白茆鎮中心衛生院最好的建筑,是這棟住院部大樓,院長汪會森告訴記者,這是2004年國家投資的一個國債項目,原先的設計規模是50個病床,但在護士工作站記者看到,登記的住院病人不足十人。
在陡溝鎮中心衛生院,記者同樣看到了一棟嶄新的住院大樓,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2006年國家投資的國債項目,設計規模是84張床位,但是在病房里,記者只看到寥寥幾位住院病人,其余的病床都在閑置。
高溝鎮中心衛生院的這棟住院大樓,也是國家投資的國債項目,然而走進住院部卻是一片冷清,一層的婦產科既沒有產婦和嬰兒,也看不見醫生。
護士:“這是待產室,我帶你進去看看。”
記者:“這個也是沒人?”
護士:“沒有人,對。”
記者了解到,安徽省的新農合補償標準規定:鄉、縣、縣以上醫院住院的“起付線”分別為100元、300元、500元,補償比例分別為70%、65%、55%,也就是說,參合農民在基層醫院看病得到的實惠更多,那么這些鄉鎮醫院為什么卻很冷清呢?這個衛生院是紅廟鎮唯一的一所衛生院,早上7點,雖然前來看病的人并不多,但卻是這里每天最忙的時候,院長陳勝龍正在耐心的詢問患者的病情。
安徽省無為縣紅廟鎮衛生院院長陳勝龍:“就是鄉鎮衛生院的醫生基本在我們這個地方,說句不好聽的,叫做什么?叫做萬金油,什么病都能看,比如說你來個急診了,你不能說哪一科室的,你是內科醫生也好,是外科醫生,你都得上去給他治療的。”
陳勝龍告訴記者,在鄉鎮醫院行醫,得做全科醫生,但醫院的醫療設備卻遠遠滿足不了診斷的需要,除了B超、心電圖,醫院只能做一些簡單的生化檢查。
記者:“其他的沒有了,其他的就是靠醫生了,一個聽診器,一個血壓計,體溫表,就是靠這個常規的檢查了。”
除了設備,藥品儲備也是困擾陳勝龍的一個因素,在紅廟鎮衛生院的這間小藥房,堆放著醫院全部的藥品。
醫生:“它這個主要是常用藥,抗清素類的,維生素類的,都是常用藥,沒有什么特殊的藥物。”
陳勝龍在這個醫院工作了20多年,擔任院長也近10年了,一直都想添置設備、擴充藥品貯備,但卻沒有資金,而眼下最讓他著急的是,醫院的人手已經捉襟見肘。
陳勝龍:“能開處方的是4位,一共就4位,其中是一個是職業醫師,三個是職業助理,學歷都不是很高。”
陳勝龍告訴記者,最近幾年,無為縣衛生局陸續招募了幾批大學生,分配到基層的鄉鎮醫院,但是來了之后卻總是留不住。
陳勝龍:“去年08年就分一個大學生,他是搞藥學的,專門搞藥學的。”
記者:“后來留住了嗎?”
陳勝龍:“他家是住在城里的,像這一類人,他在這個地方就待不住,還是回城了。”
留不住人才讓陳勝龍感到有些無奈,更讓他擔心的是,由于缺醫少藥,雖然紅廟鎮共有44000人,但醫院每天的門診量還不到50人次,住院的患者就更少。
陳勝龍:“09年,現在你看這個1、2月份吧,1、2月份(住院病人)一共14個人。”
記者:“3月份呢?”
陳勝龍:“3月份好像沒有。”
為了改變醫院的現狀,2008年,財政撥款給紅廟鎮衛生院籌建了這座正在施工的住院大樓,設計規模是:20個病房、一個手術室、一個輸液大廳,這讓陳俊武感到非常高興,但是一直以來,住院的病人寥寥無幾,他也擔心新大樓建成后,會成為一個擺設。
記者了解到:為了提高農村醫療體系的服務能力,2008年,無為縣投資1000多萬元,對17個鄉鎮的衛生院進行了改擴建。安徽省在“十一五”期間,計劃斥資12億元,改建1230所鄉鎮衛生院、建設10000個村衛生室,并配備必要的診療設備。
安徽省衛生廳副廳長徐恒秋:“光有設備,光有房屋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老百姓為什么不愿意去看病,你的房子也是新的,設備也有,為什么不愿意來,還是對你的技術信不過,對你的人員技術信不過,所以這幾年我們也在想法設法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農民對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出新的目標
縣醫院人滿為患,和它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鄉鎮醫院一片冷清。農村基層醫療機構設備不足、人員短缺,仍然在制造新的看病難。農村的公共醫療制度在改革,而農民對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怎么才能跟上變化的腳步,滿足8億農民的需求?這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出了新的目標。
根據安徽省衛生廳的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30元,參合農民住院醫藥費平均報銷比例為23%;2007年籌資標準提高到50元,平均報銷比例為33%;2008年籌資標準再次提高到100元,平均報銷比例達到了46.08%,雖然隨著籌資規模的擴大,報銷比例在不斷提高,但是,安徽省的新農合補償方案中卻設置了5萬元的封頂線。
安徽省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主任夏北海:“現在的報銷比例,與老百姓的希望值還是有點差距,現在呢,只有資金籌資標準只有一百塊錢,是想保大病,但是實際上真正的大病,還不能完全給它解決很多的困難,因為這個受資金總量的影響,我們也是在一百塊錢的情況下,盡量兼顧著各方面,大病小病都兼顧,講來講去還是這一百塊錢太少,很難兩頭兼顧,很難兩頭兼顧的很滿意。”
目前,全國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口為8.14億,參合率達到了91.5%,按照每人100元的籌資標準,每年新農合基金的資金規模達到了800.14億元,如何讓這項涉及人口最多、資金規模巨大的民生工程,更好的發揮作用,在今年的“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做了明確的部署。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推進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繼續提高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籌資標準和財政補助標準,適當擴大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比例,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今后三年內,中央財政再支持5000所中心鄉鎮衛生院,2000所縣級醫院和2400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
半小時觀察:資源配置還需動手術
中國到底存不存在看病難,到底算不算看病貴,今年兩會期間這個問題還曾經引起過爭議。可如果問農民,他們中間的很多人還是會說難。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緩解了農民看病的后顧之憂,但農民看病缺的不僅是錢。正像節目中看到的,在農村地區,缺醫少藥仍是相當突出的民生問題,很多鄉鎮一級的基層醫院,空有幾百萬投資蓋起來的新樓房,優秀的醫生不愿意去,即使有也很難留住人才。在這樣的條件下,農民一旦有了病,還是只能去縣醫院或者市里省里條件技術更好的大醫院。
舍近求遠,其實誰都知道這是無奈的選擇,但好的醫生、先進的設施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農村基層醫院盡管不擁擠,可水平較差,小病被拖成大病,讓人無法放心。如果醫療資源還是按照行政體制來劃分,仍然是倒金字塔形的分配格局,而不是根據農村老百姓的需求來設置,全國人民上協和的現象就難以中止,農民看病難的問題也就難以徹底解決。
讓農民在家門口看病,不僅要蓋新的病房,寄予更多的補貼,也要引入更優質的醫療資源,縮小城鄉之間的醫療差距。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除了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我們的公共衛生體制還需要動更多更大的手術。(主編:盧小波 記者:劉瑩 攝像: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