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周小川超主權儲備貨幣引發熱議 > 正文
一天內拯救地球?
將于4月2日在倫敦召開的G20峰會,應該成為全球協調、共克時艱的開端,但各方的日程表差別仍很大
《財經》特派記者 李昕 發自英國倫敦 記者 張翃 王晶 發自北京
倫敦城東,泰晤士河北岸有一片宏大的建筑,名叫ExCel。英國首相布朗希望此地能和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1988年的巴塞爾一樣,因舉辦重塑國際金融或經濟體系的重要會議而名垂史冊。
4月2日,20國(G20)元首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將匯聚于此,用一天的時間來梳理危機中的全球經濟,拿出應對之策。在世界各國皆面臨經濟衰退的今天,這個任務無異于“拯救地球”。
擺在參會代表面前的,是一個長長的問題清單,從經濟刺激計劃、全球金融監管,到抵制保護主義。他們身后,是各國不一樣的煩惱——意大利有占GDP110%的外債,美國面臨接近10%的失業率,中國想兌現經濟增長率“保八”的承諾和高額外匯儲備保值增值的需求,墨西哥則要應付以8%速度下滑的出口……
要在一場會議中融合多方目標,最終發展為一致行動,既需要足夠的決心,也得有足夠的妥協。蔓延全球的危機,已經讓金融改革和經濟重振迫在眉睫,20個國家的領導人如何談判、如何角力,將影響世界經濟的下一頁怎樣書寫。
IMF增資與中國
每當金融危機來臨,人們就會感嘆: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最終貸款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實在太窮了。
細數IMF的“家底”,現有成員交納的資金和黃金儲備共2000億美元,此外還有兩個借款安排之下成員承諾的借款額500億美元。相比之下,美國奧巴馬政府推出的刺激計劃總額7870億美元,幾乎是IMF“錢包”的3倍。無怪乎當IMF總裁斯特勞斯—卡恩3月提出將該組織資金翻倍,達到5000億美元時,美國財長蓋特納口氣更大,認為需要7500億美元。
按照斯特勞斯—卡恩和蓋特納的說法,IMF需要增資2500億到5000億美元。問題是,錢從何處來?
“要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未來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份額增資是最根本的一個途徑。”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3月23日在記者招待會上說。
IMF資金匱乏問題的根本解決,有賴于其份額的改變,而這會導致投票權、資金交納等也發生相應變化。經過2008年的修改,中國目前擁有IMF總份額的3.72%。但是,作為世界經濟第三大國,中國的份額不僅遠遠落后于美國和日本,也落在德國、法國、英國的后面。
按照有關程序,IMF下次份額調整可能還要等三年時間,其間還有眾多疑問有待回答。例如,如何讓份額較多的歐洲國家甘愿“舍己為人”?美國擁有17%的份額,而IMF重大決策需要85%投票權的同意,因此,美國事實上擁有對重大決策的一票否決權。從該國的經濟實力和國會的政治氣氛看,份額讓步甚至放棄否決權幾乎是“不可能任務”。
盡管困難重重,但當下的經濟危機和部分歐洲國家的亟待援助,或許給原本艱難的談判打開了窗口。
“目前一些中歐國家陷入了嚴重財政困難,很明顯,歐洲需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以幫助經濟受困的國家。”英國前首相布萊爾3月在華訪問期間對《財經》記者說,“中國是(經濟危機)解決方案的關鍵之一……人們會意識到,權力已經轉向東方。”
在3月14日的G20財長會議上,已經有部分改革內容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權利,如同意改變IMF和世界銀行領導人任命的規則,從歐美輪換改為基于能力的遴選等。但是,僅有一天時間的G20元首峰會,在眾多參與者和密集的議題之下,很難在IMF份額變化問題上產生什么實質性成果。“4月2日的峰會可能釋放出朝這個方向變化的信號,但不會達成關于投票權變化的具體協議。”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協會研究員斯圖爾特帕崔克(Stewart M.Patrick)說。
胡曉煉表示,鑒于目前危機和融資的急迫性,“我們對于IMF采取多種形式的融資、包括新借款安排,也在進行研究和考慮。同時,我們積極支持IMF采取發行債券的方式融資。”
在目前IMF的體系下,短期融資的渠道包括出售儲備黃金、與成員國達成借款協議等。
就黃金來說,美國政府提出要在近期請求國會批準,讓IMF賣掉部分黃金來支付日常運作的費用。但現在這個組織手上的黃金價值總共90億美元,遠遠不夠滿足成員國的融資需求。
發債是IMF章程中允許的做法,但歷史上從未使用過。此外,新舊兩個借款安排(General Arrangement to Borrow和New Arrangement to Borrow)也是比較可行的途徑。兩個協議分別成立于1964和1998年,由相對富裕的國家通過它們做出借款承諾,就像一張集體“信用卡”,經過IMF之手,供危機中的國家提款救急之用。
此輪危機中,日本已經于去年承諾,拿出1000億美元給新借款安排,IMF能在一年之內提取,并視需要可將信用延續五年。美國和歐洲也在今年3月分別宣布,以同樣方式向IMF各承諾1000億美元。“外界會希望外匯儲備較多的國家,如中國和沙特,做出類似規模的承諾,”帕崔克說。
“借給IMF的錢不是對外援助,而是投資,與其他的海外投資一樣,獲取基于市場利率的收益。”IMF駐華代表費達翰(Tarhan Feyzioglu)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顯然有必要在危機當頭的時候履行大國責任。但相較于將錢借給IMF,中國更希望IMF能探討發債等新的籌資形式。“中國積極支持IMF探討采用更加創新的方式進行融資。”胡曉煉對媒體說,“如果IMF采取發債的方式籌集資金,中方將會積極考慮購買。”
購買IMF債券對中國有諸多好處:首先是及時籌資,使處于困境的國家拿到錢;其次,IMF是多邊政府組織,政治杠桿的地位比較高,違約風險低;第三,中國外匯儲備大部分是美元或美元債券,購買IMF債券可以更好地配置資產;第四,中國希望通過與發債相關的談判,以債權人身份增加對貸款定價和使用的發言權。
據《財經》記者采訪獲知,中國人民銀行正在與IMF就此進行談判。在談判的多種選擇中,除認購IMF債券外,還包括以類似私募的方式向IMF提供貸款,以求較快地、定向地向借款方提供貸款。作為貸款方,中國亦希望對借款方和貸款條件都有比較大的決定權。
“資助方通過IMF發放貸款時,貧國往往是被動接受危機沖擊,應有較大的利率折扣。對那些富國的貸款利息則要高一些,利率折扣小,這是因為它們自己的宏觀政策不當。這種獎罰政策更為市場化,在道義上是站得住腳的。” 一位中國政府投資機構的高級官員這樣評論道。
3月2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斯特勞斯-卡恩在歐洲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回答《財經》記者提問時說, IMF章程允許其發債,盡管在過去60年里面從來沒有使用過。IMF將盡快發債,以特別提款權(SDR)計價,供各國央行購買。
刺激計劃各執己見
如果說人們對向國際貸款人IMF增資的緊迫性尚能基本取得共識,各國用多少錢來刺激自己的經濟,則極難有定論。
臨近峰會,德國總理默克爾頻頻發言,擺出“絕不擴大刺激計劃”的姿態。
“不應該忙于不現實的刺激方案比賽。我們已經做了該做的努力。”默克爾3月中旬在倫敦下議院發表演說時稱。
此前,法德兩國首腦聯名向歐盟現任主席遞交信件,呼吁把金融體系監管,而不是更多的刺激方案作為倫敦峰會的主要任務,這也得到了歐盟輪值主席的高調響應。
歐盟如此緊張,是因為美國已經將刺激經濟作為G20的頭等要事。3月11日,美國發布一份G20要點列表,開頭即稱,G20國家都應拿出激進的財政刺激行動,認為惟有共同行動,才能收到最大化刺激的效果。
“美國的一些擔心是合理的。它的財政投入那么多,一些投入比較少的國家就指望美國經濟恢復之后向美國出口,最后讓美國背上更多的債務。”英國智庫歐洲改革研究中心的首席經濟學家西蒙迪佛得(Simon Tilford)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說,“矛盾的是,日本、德國和中國,一方面希望美國增大刺激計劃,提振內需,最終拉動全球的出口;另一方面,又都要求美國審慎消費。”
美國的希望是在2009年和2010年兩年里,各國拿出各自GDP的2%來刺激經濟。根據IMF今年2月公布的一份報告,九個經濟大國中,只有美國和中國達到這個標準,德國、加拿大、日本和英國為1.5%左右,法國和意大利僅分別為0.7%和0.2%。
不過,單純比較財政刺激計劃的數額大小不免偏頗。首先,各國社會保障體系基礎不同。其次,各國舉債的意愿與能力也各異。例如,德國在“一戰”和“二戰”后都曾經深受超級通貨膨脹之苦,對通脹心有余悸,政府一直保持預算盈余,對舉債注入大量流動性十分不情愿。而背負的債務已相當于GDP的110%的意大利,又要到哪里去借款刺激經濟呢?
“美國有其他國家沒有的優勢,這就是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他們能很容易借到錢,不存在美元破產的擔心。對其他的國家而言,加大刺激就會增加債務負擔。”迪佛得說,“美國之外,現在有能力拿出更多刺激的大國無非就是日本、中國和德國。”
盡管美英等“刺激派”和德法等“反刺激派”在媒體頻頻交鋒,但拿出多少財政開支來刺激經濟畢竟是一國自己的事,美國再急,也只能提出建議。
反保護主義言行難一
經濟振興的另一個核心內容是抵制保護主義。峰會前夕,世界銀行于3月17日發布一份研究報告,稱20國集團中有17個(除南非、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近期都實施了貿易限制措施。然而,就在2008年11月召開的華盛頓的G20峰會上,各國元首還共同發表聲明,承諾“至少在12個月內不采取保護主義措施”。
“面對危機最糟糕的反應是保護主義,不管是來自‘前門’還是‘后門’的保護主義,都是錯誤的。”布萊爾對《財經》記者說。他表示,每個人都會說反對保護主義,所以來自“前門”的明目張膽的保護主義不太可能,但需要警惕來自“后門”的隱性的保護主義,例如環境標準等,它們可能被用來阻止海外商品進入。
世界銀行的報告也提出,提高關稅僅占這17國保護措施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全部由發展中國家采用,并不是當前保護主義的主要手段。
但是,各種非關稅壁壘花樣繁多。例如,阿根廷對部分進口產品實行非自動許可證,印度尼西亞要求五類商品只能在五個港口和機場進關。此外,一些國家還提高了進口標準、采取出口補貼等。例如,各國普遍提出對汽車工業進行補貼,總額高達480億美元左右,而這多數發生在高收入國家。
世界銀行的報告認為,出口補貼是各國實行貿易保護的主要措施。在47項限制貿易措施中,發達國家占有12項,并且全部是出口補貼和相應的支持措施。發展中國家占35項,其中31%采取了出口補貼的形式。
這份報告中涉及中國的部分,提到了中國禁止進口愛爾蘭豬肉、增加出口退稅、補貼汽車業等。而海外保護主義針對中國的行動,包括歐盟禁止中國出口的水果干、印度禁止進口中國玩具等。
G20峰會上,元首們很可能再一次發起對保護主義的一致聲討,但是有效對策難覓。至于已經奄奄一息的多邊貿易框架,即世貿談判多哈回合,能否在峰會后重啟,許多人都不看好。
“就個人來說,我很愿意看到世貿談判成功,這對全世界都有好處。但這會是G20討論中很困難的一點。”布萊爾說。
目前美國和英國的G20公開文件中,都建議提高對跨國貿易的信貸支持。或許,這會成為本次峰會在貿易方面的主要成果。
金融改革分歧重重
經濟和金融無疑是這次峰會的兩大內容。在金融方面,各國的分歧未必比經濟更小——遠有全球貨幣體系重構之爭,近有對國際金融監管的力度和機構的不同看法。
3月16日,俄羅斯率先提交議案,要求G20峰會引入“超國家儲備貨幣”。3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網站發表文章,提出在長期內用超主權儲備貨幣來改革國際貨幣體系。
文章如重磅炸彈,立即在美國引起強烈反響。美國媒體紛紛將之視為中國在金融危機中要增加話語權的跡象,同時也擔憂美元或將失去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美國總統奧巴馬3月24日作出回應:投資者對美國經濟有信心,美元現在格外強勁。他說:“我不相信有必要建全球貨幣。”
美國財長蓋特納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3月24日在國會作證時,也都表示并不認同中國的提議。顯然,美國仍會捍衛美元作為全球最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
可以想象,倫敦峰會上,“誰有印鈔票的權力”將會成為爭議的話題之一。而在當下,美歐之間關于金融監管的具體操作也持有不同看法。
一份透露給媒體的G20峰會前期工作小組的報告顯示,G20參會代表將原則上通過為金融機構和金融活動套上“緊箍咒”的“24點計劃”,從產品、機構、國內監管和國際監管幾個層級共同搭建一個風險防火墻。
“現在世界需要協調一致的行動來重振信心,但是金融監管程度到底多嚴為好,很難界定。”帕崔克說,歐洲希望監管更加嚴格,建議的很多條令非常細。但哪些條款是為了抵抗危機,哪些是永久性改革,應該做出區分;此外,有些國家政治經濟環境適合監管更加嚴格,有的則不適應,這種不同的情況也應得到考慮。
以監管機構為例,盡管各國都贊成需要重點監管規模大且構成復雜的金融機構,但美國傾向于國內監管,而歐洲傾向于由國際機構監管。
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提交的報告中,則包含將巴塞爾協議對銀行核心資本金要求翻倍的建議。對此,急于重振銀行活力的美國也未必認可。
不過,盡管分歧不小,金融危機當前,目前還是有不少建議得到了多方支持,比如加強對對沖基金、“影子銀行”、跨境資本流動、“避稅天堂”等的管理,以及擴充重點國際金融機構,賦予它們更多權力,并改善其代表性等。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3月26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也列舉了中國的現實:微觀層面上建立逆周期機制,尤其在信用評級、公允價值計算和資本充足率要求三方面改革順周期的問題。
或許,先在G20峰會上定下應對危機的基調,再通過各國和IMF、世界銀行、金融穩定論壇、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具體行動,協調各方力量,共克時艱,才是4月2日這一天的會議被載入歷史而不是迅速被人遺忘的惟一途徑。而中國金融監管者頻頻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僅是要求,而且已然參與到制定國際規則的討論中,使這次峰會對中國的意義格外不尋常。
正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古利亞(AngelGurria),3月20日在北京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所說:“從現在開始,每一天都是4月2日,你會一直談論它。但沒有哪一個日子是有‘魔力’的,你不可能在一天之內達成所有目標。但這個日子能幫助你集中注意力,幫助你做出準備,幫助你完成功課,幫助你取得最大程度的進步。”